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冰 《中外医疗》2013,(36):19-20
目的 探讨观察头孢西丁钠与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和替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配伍时不溶性微粒的变化.方法 模拟临床输液配伍,将头孢西丁钠分别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和替硝唑氯化钠注射液中,测定配伍液中6h内不溶性微粒的变化.结果 头孢西丁钠与以上输液配伍后6h内,各配伍液外观无明显变化,但配伍后≥10μm和≥25 μm的不溶性微粒均有明显增加,但符合《中国药典》的要求.结论 对头孢西丁钠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增加可能导致的不良反应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头孢西丁钠与三种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变化的观察结果。方法:通过对临床输液配伍进行模拟,分别在0.9%氯化钠注射液、替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及5%葡萄糖注射液中加入头孢西丁钠,对其配伍液中6h内不溶性微粒的变化进行针对性测定,观察分析其变化。结果:经观察分析得出,头孢西丁钠与以上三种输液配伍后,各配伍液外观在配伍后的6h内无明显变化,但配伍后≥25μm和≥10μm的不溶性微粒增加显著,且其变化情况符合《中国药典》的相关要求。结论:经研究分析得出,对头孢西丁钠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增加,随之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针对此,为了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应当合理选择头袍西丁钠与注射液的配伍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疏血通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依据临床用量,将疏血通注射液分别加入到3种规格的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中,在配伍后0、1、2、4、6、8 h取样,测定次黄嘌呤含量、外观、p H值、渗透压摩尔浓度、不溶性微粒、粒径等指标以及进行蛋白质检查。[结果]疏血通注射液与3种规格的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8 h内颜色正常,溶液澄清。pH值、渗透压摩尔浓度、不溶性微粒、粒径均在合理范围内,蛋白质检查符合限度规定。疏血通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2 h内次黄嘌呤含量稳定,2 h后随时间呈缓慢降解趋势;疏血通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8 h内次黄嘌呤含量稳定。[结论]疏血通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在8 h内各指标基本稳定,可应用于临床,建议在临床使用中即配即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在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四种输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将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分别与上述4种输液进行配伍,在0-6 h内测定pH值、微粒变化、细菌内毒素含量及含量变化。[结果]分别与上述四种输液配伍后,每毫升中粒径分别≥10μm和≥25μm以上的微粒数均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小粒径的微粒数有明显增加;细菌内毒素含量:0 h及6 h均〈3.0 EU.mL^-1,且随放置时间的增长有明显增加;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与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含量下降约10%,而与其他3种输液配伍后含量下降不超过5%。[结论]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可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乳酸钠林格注射液配伍使用,但不能与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伍使用;低浓度(5 mg.mL^-1 L)在0-6 h内含量没有明显变化,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与五种输液配伍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考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0.9%NS)、10%葡萄糖注射液(10%GS)、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GNS)、低分子右旋糖苷、5%木糖醇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分别观察及测定25℃,24h内各配伍液的外观、pH值及不溶性微粒的变化,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测定各配伍液中丹参酮ⅡA含量的变化,另用薄层色谱法(TLC)鉴别其配伍后有无新斑点产生。[结果]在室温条件下,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与五种输液配伍后,24h内含量、pH值和性状均无明显改变,不溶性微粒的增加符合《中国药典》规定,薄层色谱鉴别中也无新斑点产生。[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可与0.9%NS,10%GS,GNS和低分子右旋糖苷,5%木糖醇这五种输液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考察注射用血栓通与5种常用溶媒配伍后的稳定性,优选出最佳溶媒配伍方案,为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量,将注射用血栓通与5种常用溶媒配伍,定时考察配伍溶液的外观、pH值和不溶性微粒。[结果] 注射用血栓通与5种临床常用的不同溶媒配伍混合配制后,外观和pH值均无明显变化,但不溶性微粒均随着配伍时间的增加而增多,6 h后≥ 10 μm不溶性微粒数均超出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限度,且与0.9%的氯化钠注射液配合4 h后≥ 10 μm和≥ 25 μm不溶性微粒数均已超出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限度。[结论] 静脉滴注给药时,注射用血栓通最佳配伍溶媒是10%葡萄糖注射液,其次为5%葡萄糖注射液和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且配伍后的溶液应在6 h内使用完毕,若用于糖尿病患者,需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溶媒配制,配伍后的溶液应在4 h内使用完毕。  相似文献   

7.
肿节风注射液具有抗病毒、抗菌、镇痛消炎、增强免疫力等作用.由于中药注射液与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往往会增加[1],为探讨肿节风注射液与不同输液配伍时微粒变化的情况,分别将其用5%、10%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成临床(儿科)常用浓度,测定微粒数,选择出最适宜与肿节风注射液配伍的输液,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黄连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的适宜配伍浓度。方法用10、20、25、30、35、40 m L双黄连注射液,分别与200 m L 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观察其在4 h内的微粒、p H值及紫外吸收的变化。结果 30 m L双黄连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3 h以内,25 m L及以下注射液配伍后4 h以内,微粒符合药典规定;p H值及紫外吸收无明显变化;35 m L及以上配伍液微粒不符合药典规定。结论 25 m L及以下双黄连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在4 h内可以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及灯盏花注射液分别与10%葡萄糖和0.9%氯化钠配伍时的微粒变化。方法:利用微粒分析仪测定两种中药注射液和两种大输液体以及两种中药注射液分别与两种大输液液体配伍后的微粒。结果:混合液中≥10μm、≥5μm、≥2μm的微粒均有显著增加,不同中药注射液溶于不同输液液体中微粒增加数目不同。结论:同种输液比较,复方中药注射液对微粒的影响较单方中药注射液显著;同种中药注射液比较,在10%葡萄糖注射液中微粒变化比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脉络宁注射液同2种溶媒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参考临床常用配伍比例,并在配伍后0、3、6、12 h时观察2种配伍液的外观变化,对其pH值和不溶性微粒进行测定;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0、3、6 h时注射液的指标成分含量变化。结果 5%果糖配伍液不溶性微粒数量明显高于5%葡萄糖配伍液;其他指标稳定性良好。结论脉络宁注射液同5%果糖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稳定性良好,建议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并分析多种常用溶媒配制鹿瓜多肽注射液的稳定性。方法以药品说明书中规定的用量为依据,将鹿瓜多肽注射液分别与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葡萄糖氯化钠溶液、浓度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浓度为10%的葡萄糖注射液等四种溶媒进行配制,定时对配制溶液的外观、PH值以及不溶性微粒的变化情况进行详细观察,并做好相应的记录。结果经过与溶媒的混合配制后,4种溶液的外观、PH值等均无明显的变化,但是在不溶性微粒随着配制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多,增幅最高的是10%的葡萄糖注射液,其次是5%的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溶液,最低的是0.9%的氯化钠溶液,配制时间超过4 h后,不溶性微粒数量均超过2015年版的《中国药典》中规定的≥10μm。这其中10%的葡萄糖注射液与鹿瓜多肽注射液配制后,仅在1 h后不溶性微粒数量就≥10μm。结论鹿瓜多肽注射液最佳的配制溶媒是0.9%的氯化钠溶液,并且配制后的溶液应在配制后的4 h后使用完毕。但是为了保证使用的效果,不建议其与10%的葡萄糖注射液进行配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测定的方法,探讨红花注射液在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中的稳定性及配伍.方法 在配伍后0,2,4,6,8,24 h取样,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红花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液体内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同时考察配伍液的pH值、微粒.结果 室温条件下(25 ℃...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丹香冠心注射液同两种溶媒配伍的稳定性.方法 参考临床常用配伍比例,并在配伍后0、2、6、12h观察两种配伍液的外观变化,对其pH值和不溶性微粒进行测定;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0、2、6h时注射液的指标成分含量变化.结果 5%葡萄糖配伍液pH值在0~12 h内从7.09降低至5.79有较大变化;其他指标稳定性良好.结论 丹香冠心注射液同5%果糖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稳定性良好,建议与配伍液6h内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生脉注射液在5%葡萄糖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将生脉注射液按临床常规剂量与2种输液配伍,在室温条件下放置5 h,用HPLC法测定配伍后不同时间点的人参皂苷Rg1含量,并观察配伍溶液的外观形状,测定不溶性微粒数目。结果:生脉注射液与2种输液配伍后,其外观无显著性改变;配伍后注射液中的微粒数随放置时间延长而增多;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1 h后人参皂苷Rg1含量明显下降,与0.9%NS 250 ml注射液配伍5 h内人参皂苷Rg1含量基本不变。结论:与5%葡萄糖注射液相比,生脉注射液在0.9%NS注射液的稳定性更好,同时也适合糖尿病患者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唐志刚  朱红燕  杨冰 《中外医疗》2010,29(25):33-34
目的考察齐佩能在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4种溶媒中的稳定性。方法用HPLC法考察25℃,6h内4种配伍液中亚胺培南的含量变化,并观察配伍液的外观。结果 pH对齐佩能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结论 pH影响是齐佩能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齐佩能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最为稳定,在其他3种注射液中较不稳定,尤以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为甚,建议在临床上应尽可能将齐佩能与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6.
黄芪注射液与常规输液配伍应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中药黄芪注射液与几各常规输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按临床使用的配伍方案,制备黄芪注射液与几种输液配伍的溶液。仪器法测定配伍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数量和配伍稳定性。结果:黄氏注射液与5%葡萄糖氯化钠,0.9%氯化钠,林格液对溶液配伍中,外观,PH及紫外吸收光谱无显著变化,不溶性微粒数量未超过药典规定标准,结论:黄芪注射能够与常规输液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5种中药静脉注射液与葡萄糖大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数量的变化。方法:用微粒分析仪分别测定配伍前输液(5%葡萄糖注射液)及其与中药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香丹注射液)配伍后的微粒数目,并考察配伍后不同时间测得的微粒数目。结果:输液与中药注射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数显著多于配伍前(P〈0.05)。结论:输液与中药注射液配伍后微粒数目明显增多,在临床应用中应重视此现象,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榄香烯注射液与常见4种溶媒配伍后其输液稳定性及活性成分含量变化的情况,为临床药物治疗选择合理溶媒配伍提供参考。方法:将榄香烯注射液分别与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室温下放置6h,然后观察溶液颜色与外观、pH值,以及使用HPLC测定β-榄香烯活性成分变化情况。结果:榄香烯注射液与4种溶媒配伍后6h内颜色外观、pH值和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榄香烯注射液与4种常见输液溶媒配伍6h内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考察银杏达莫与三磷酸胞苷二钠注射液配伍的可行性.方法 在室温(20±1)℃条件下,分别观察及测定6h内配伍液的外观、pH值及紫外吸收光谱的变化,并用紫外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两药含量.结果 两药配伍后,6h内外观、pH值及峰形均无明显变化,不溶性微粒在4h内符合规定,含量在4h后下降明显.结论 两药在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可配伍应用,但最好在4h内用完.  相似文献   

20.
头孢地嗪钠与3种注射液配伍稳定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考察注射用头孢地嗪钠与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 观察配伍液外观及其pH值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配伍液中头孢地嗪钠的含量.结果 室温6 h内,注射用头孢地嗪钠与5%葡萄糖生理盐水、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液外观、pH值、含量基本不变.结论 室温6 h内,注射用头孢地嗪钠在3种输液中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