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碧玉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0):642-643
房室交界区系连接心房与心室的重要部位,基本上可分为房结区、结区与结希区三部分。对房室交界区心动过速的研究近年来有很大进展,这是与微电极技术与电消融技术进步密切相关的。其包括快慢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持续性交界性反复心动过速(PjRT)、LGL综合征心动过速与Mahaim束参与的心动过速,后三种心动过速属于预激综合征范围,但房室交界区是维持心动过速不可缺少的部分。  相似文献   

2.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治新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临床十分常见,它包括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及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多数心动过速是由于房室交界区内折返或经房室间折返所致.少数由心房或房室交界区内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及触发性激动所致。不论是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及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它们发生的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大致相同.它们发作时常规心电图不易区分心动过速是起源于心房还是房室交界区,故临床将这二种心动过速通称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3.
资料与说明这组包括男44例,女28例。年龄自7岁至71岁,平均42岁。除心室率为60~150次/分的交界区节律点控制外,都具有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房室脱节(A-V dissociation),根据不同的心电图表现形式,可分为四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人房事交界区的形态结构,为导管消融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成人心脏做房室交界区的水平面连续切片,在HE染色下观察其形态学特征.结果 房室结位于房室隔内中心纤维体的右侧,主要由P细胞和T细胞组成.其向后形成的延伸部同射频消融慢径的部位吻合.结论 房室交界区不同层面和部位细胞形态有较大差异;房室交界区的概念应当扩大,分布范围从房室隔内中心纤维体的右侧一直向后接近冠状窦口.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家兔房室交界区的组织学特点及房室结双径路的发生基础,处死家兔后迅速取包含房室结在内的房室交界区的组织固定、脱水、包埋后切片,HE和Masson染色,光镜观察。结果显示家兔房室结呈不规则形,大小约2.7mm×1.5mm×0.32mm;房室结与心房肌之间存在多部位联系;Koch三角内组织排列紊乱;1例标本冠状窦口周围可见到P细胞分布。研究结果提示,房室交界区的组织学特点可能为该区域发生慢传导,并进而为房室结双径路提供组织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径消融过程中出现持续性交界区心律的意义.方法 将66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患者按放电过程中是否出现持续的慢交界性心律分为观察组(11例)和对照组(55例).比较两组HIS束的距离、放电次数、曝光时间及手术时间.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成功,有2例首次消融后复发,有1例消融3个月后出现Ⅰ度房室传导阻滞.11例在消融过程中出现持续慢的性交界区心律,采用心房刺激下消融成功.两组手术及曝光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且未增加并发症.结论 慢径消融过程中出现持续的交界区心律在心房刺激下消融成功高,与房室传导阻滞无关.  相似文献   

7.
房室交界区的文氏现象为第二度房室阻滞的一种独特类型,在心电图上有其特有的表现规律。因其多与隐匿性传导或其他传导干扰现象伴存,故常使其表现形式复杂多变。过去对房室交界区文氏现象的各种变异多有论述,意见比较一致。但对所谓典型与不典型文氏现象的分型问题尚有异议,对其发生率的观察资料也不多见。本文分析自发和诱发的房室交界区文氏现象的心电图,旨在了解两型文氏现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P-R≥T-R的房室传导现象(简称P-R≥T-R现象),就是在房室交界区不应期异常延长的情况下,有时落于前一心动T波顶峰之前的窦性或房性激动也能缓慢地通过房室交界区下传心室;该下传的P-R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四导生理记录仪采用药前药后自身对照法观察了慢心律对麻醉犬心房及房室交界区电生理的影响。提示慢心律可延长心房、房室交界区不应期,抑制房-室与室房逆向传导,且对室—房逆向传导抑制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在某些情况下,房室交界区可以连续发出激动。60年代以前,交界区心律可分为交界区逸搏心律和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两种。1957年Pick和Dominguez首次论述了一种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Nonparoxys-  相似文献   

11.
冯庚 《中国全科医学》2004,7(21):1619-1619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ficular tachycardia,PST)简称室上速,是冲动起源于房室交界区以上的、发作性快速心律失常的总称。但习惯上所说的室上速是指突然发作、突然中止、心室率基本匀齐的室上性心动过速,主要包括折返性(窦房结、房内、房室结、房室等处的折返)心动过速、自主性(心房和房室交界区自律性增高)心动过速以及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等数种。而不包括阵发性房颤、房扑和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心动过速。室上速还可以伴发一些其他情况,如房室传导阻滞、差异传导、束支传导阻滞等,为该病的院前诊断增加了难度,临床上常与窦性心动过速、房扑、特别是室速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房室结慢经成功与复发的诸因素。方法:18例确诊为房室结双径路伴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行慢径消融术,术中观察A/V比值,有否交界区心律出现。心内电图稳定与否,术后慢径残存与否及伴否心房回波。结果:A/V比值小,有交界区心律、心内电图稳定的成功率高,慢径残存或伴有心房回波者易复发。结论:RFCA术成功与否与A/V比值、交界区心律出现及靶点电位稳定有关,面复发与慢径残存有关。  相似文献   

13.
心脏同时被两个起博点控制 ,在较长时间内 ,控制心房的窦性心律与控制心室的交界区心律的平均心率相等 ,称等率性房室分离。等率性房室分离易与P -R新时期特长的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在心电图上易混淆。下面结合一份心电图说明它们诊断及鉴别诊断。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 ,6 3岁 ,临床诊断 :冠心病 ,高血压病。心电图示 (见图 1)窦性P波 ,室上性QRS -T波群连续出现 ,P波与QRS波频率相等 ,均为 97次分 ,窦性P波落在ST段前支上 ,与QRS波群无关 ,心电图诊断 ;窦性心律 ,加速性交界性逸博心律 ,等率性房室分离 ,PtFv1值增…  相似文献   

14.
 报告房室交界区早搏隐匿性传导导致心电图多种房室传导现象共存患者1 例,探讨同类心电图分析方法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杨丽 《中外医疗》2010,29(14):69-69
房室交界区出现提前的冲动引起心房或心室的搏动,当其出现的时间在基本心律提前者为交界性早搏。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 ,5 6岁。临床诊断 :冠心病 ,心绞痛。心电图之一 :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心电图之二 :第三个P波下传受阻 ,其后可见一逆行P -QRS波群 ,P -P 0 48秒 ,R -P 1 30秒 ,且反复出现。心电图之三 :第五个P波下传受阻 ,其后可见一逆行P波 ,P -P 0 48,R -P 1 2 8。诊断 :窦性心律 ,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伴不完全性窦性反复搏动。讨论 窦性反复搏动为反复搏动的类型之一 ,是发生于房室交界区的一种折返现象 ,交界区存在功能或解剖上的双径路 ,窦性激动到达交界区时适逢一条径路处于不应期传导中断 ,激动沿另一条径路缓慢传…  相似文献   

17.
房室交界区组织学结构、电生理特点及与房室结双径的 关系研究 本报通讯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430060)罗照春报道 该院心血管内科专家黄从新、李庚山、江洪等经过7年努力,在湖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 (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1] ,AF的人群发生率为 0 .15 % - 1% ,6 5岁以上者发生率达 5 .9%。AF作为尚未攻克的心律失常领域中的顽疾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2 ] 。射频消融技术自 1986年应用于临床以来 ,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该技术安全可靠 ,并发症低 ,其成功率和心律失常复发率取决于心律失常的种类 ,旁路和异位兴奋发生的位置及有无器质性心脏病[3 ] 。1 射频消融治疗AF的方法[4 ]射频消融治疗AF目前现有的几种治疗方法如下。1.1 房室交界区射频消融 房室交界区射频消融在房室结或希氏束处进行消融 ,造成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  相似文献   

19.
低功率射频导管消蚀房室交界区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低功率射频导管消蚀房室交界区治疗上性心律失常8例,其中消蚀房室治疗起搏器术后顽固性快速心房颤动2例,改良房室结消蚀慢径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运过速6例,全部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20.
报道15例复杂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其中双旁道9例,单旁道并慢快型房室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5例,并慢快/快慢型房室交界区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结果:共计消融旁道24条和房室结慢径6例,总成功率100%,随访6-48月无复发,无房室阻滞及其他并发症。结果表明:采用恰当的方法消融复杂室上性心动过速可取得较高的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和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