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4 毫秒
1.
杨琳  张军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0):1366-136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与血中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的关系.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于入院次日清晨抽血检测Hcy、CRP、IL-6的含量.同时选择性别和年龄相似的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梗死面积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各30例血液中Hcy、CRP、IL-6水平(大梗死灶、小梗死灶和腔隙性梗死分别为〉3 cm、1.5~3.0 cm、〈1.5 cm).结果 (1)急性脑梗死组Hcy、CRP、IL-6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不同梗死面积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组间Hcy、CRP、IL-6水平呈现大梗死灶〉小梗死灶〉腔隙性梗死的趋势(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与血液中Hcy、CRP、IL-6水平关系密切,Hcy、CRP、IL-6水平越高提示梗死面积越大,病情严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老年患者血清中的B型尿钠肽(BNP)、D-二聚体(D-D)、超敏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其在疾病中的意义。方法选择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健康体检者,测定血清中的BNP、D-D、CRP水平,并对不同梗死面积患者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大面积梗死组结果高于小面积梗死组。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BNP、D-D、CRP水平升高的不同,对急性脑梗死病发展的提示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变化,探讨NT-pro-BNP与老年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连续选取本院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8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30例,在入院2d内测定各组血清NT-pro-BNP水平及NIHSS评分,并进行组间比较.按TOAST分为心源性脑梗死组(27例),非心源性脑梗死组(58例),按梗死面积大小分为大面积梗死(32例)组、小面积梗死(53例)组.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NT-pro-BNP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心源性脑梗死组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非心源性脑梗死组(P<0.01),大面积脑梗死组血清NT-pro-BNP值明显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P<0.01).结论 老年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NT-pro-BNP水平升高,梗死面积越大,血清NT-pro-BNP值越高,预后越差.血NT-pro-BNP水平不仅能预测脑梗死病变程度,而且有可能预测脑梗死预后.  相似文献   

4.
C反应蛋白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作用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血浆中 C反应蛋白 (CRP)的变化规律和 CRP可能的致病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 4 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浆中 CRP的含量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 CR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10 .4± 2 .0 ) m g/ L;(5 .6± 1.9) mg/ L],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按梗死面积分层后梗死面积大者其 CRP值在病程的各时点均高于其他两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同时 ,无论梗死面积大小 ,血浆中 CRP水平在病后 4周均呈下降趋势 [(10 .0± 1.2 ) mg/ L ;(8.0± 1.4 ) m g/ L ;(6 .8± 2 .8) m g/L ]。结论  C反应蛋白不仅是评价急性脑梗死病情变化和近期预后的一项简便迅速的参考指标 ,而且 CRP可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参与了脑梗死疾病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含量动态变化及临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动态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变化,探讨炎性因子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发病1、3、7、14d时的空腹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CRP的水平,并与对照组30名健康体检者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发病1、3、7、14d时血清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发病3d水平最高,随时间推移及治疗的介入,炎性因子水平逐渐下降;3d测定的不同梗死体积患者血清CRP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升高,并与急性脑梗死的体积密切相关,对炎性反应的干预治疗可能有利于减轻缺血性脑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的变化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神经病学症状、脑梗死面积的相关性。方法对44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入院第一天、第3天、第7天进行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测定,并按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CRP水平(18.80±27.79mg/L)增高与脑梗死的发病、梗死面积、神经缺损有正相关性。结论CRP含量的动态变化可作为预测脑梗死的梗死灶面积和脑梗死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监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临床意义。方法监测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浓度的动态变化。同时比较不同梗死面积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的CRP水平,并对CRP水平与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评分(NDS)的相关性进行评价。结果①血清CRP浓度:大小梗死灶组显著高于腔隙性脑梗塞组(P<0.01),大梗死灶组显著高于小梗死灶组(P<0.05)。②脑梗死患者依病情轻、中、重程度不同,血清CRP水平依次增高(P<0.01)。③CRP水平在发病后24h至28d明显升高,血清CRP浓度与NDS评分呈正相关;24~48h相关性显著(P<0.01),随病程延长相关性逐渐减弱(P<0.05)。结论脑梗死与CRP水平密切相关,血清CRP水平越高,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血清CRP水平可作为脑梗死的危险预测因子,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和血栓素B2(TXB2)水平的影响,探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制。方法将90例患者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舒血宁治疗组和丹参治疗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5天检测血浆CRP(免疫比浊法)和TXB2(双抗体夹心ELISA法)含量。结果急性脑梗死病人治疗前血浆CRP、TXB2的含量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经舒血宁、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后血浆CRP、TXB2的含量明显下降(P<0.05),但仍然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与丹参治疗组相比,舒血宁治疗组CRP、TXB2的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可能与使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CRP和TXB2水平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9.
白爱国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5):2066-206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ACI患者90例,按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组,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ACI组hs-CRP和IL-6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患者血清hs.CRP和IL-6水平依次逐级升高(P〈0.05),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患者血清hs—CRP和IL-6水平逐渐升高(P〈0.05)。结论ACI患者血清hs-CRP和IL-6水平升高;血清hs—CRP和IL-6水平与脑梗死体积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检测hs-CRP和IL-6有助于ACI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测定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96例健康对照者血清CRP含量,并根据梗死灶面积大小分组,分析各组与CR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平均CRP浓度为(11.2&#177;2.38)mg/L,而对照组为(2.32&#177;0.84)mg/L,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小梗死灶组平均CRP浓度为(4.70&#177;1.52)mg/L,中梗死灶组平均CRP浓度为(9.21&#177;2.23)mg/L,与小梗死灶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梗死灶组平均CRP浓度为(17.46&#177;3.68)mg/L,与小梗死灶组及中梗死灶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CRP水平增高与脑梗死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的影响.方法 对330例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与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4周,分别在患者入院时和治疗4周后进行血清hs-CRP和血脂测定.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4周后血清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则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通过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hs-CRP水平和调整血脂水平而减轻脑缺血性损害.  相似文献   

12.
刘平 《青岛医药卫生》2007,39(3):161-16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45例ACI患者血清CRP的含量及28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CRP的含量,并与之进行对照,分析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结果ACI患者血清CRP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依病情轻、重度不等,CRP的异常率及含量依次增高(P<0.05)。结论CRP与ACI明显相关,血清CRP水平对判断患者病情及预后是一个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奥扎格雷钠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与疗效的影响.方法 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采用脑梗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钠治疗,治疗前及14 d后测定CRP水平变化,并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标准评分.结果 治疗后14 d观察组CRP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扎格雷钠能降低ACI患者血清CRP水平,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急性脑梗死(ACI)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86例ACI患者及88课题项目:广州市医药卫生科研基金课题(编号:2006-YB-214)例年龄相匹配的非脑梗死(NS)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各项指标及动脉硬化各项危险因素检测.结果 ACI组与Ns组比较,CRP(P<0.01)和LDL(P<0.05)水平明显升高;颈动脉斑决组与无斑块组比,CRP水平增高(P<0.05).颈动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内中膜厚度(IMT)增加(P<0.01),NS组颈动脉IMT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5),ACI组,IMT厚度差异明显(P<0.05).与NS组比较,ACI组中等程度狭窄更常见(P<0.0 5).结论 CRP增高是导致颈动脉硬化粥样斑块形成的重要标志物,因此,CRP可以作为预测ACI发展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银杏叶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60例,以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给予奥扎格雷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银杏叶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1.25%vs.75.00%,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杏叶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且能够有效地降低C反应蛋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李秋英 《中国基层医药》2008,15(7):1087-1088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脂、G-反应蛋白(CRP)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药物在急性脑梗死早期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9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组)和非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CRP和VCAM-1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血浆CRP[(11.6±5.2)mg/L与(16.4±7.3)mg/L]和VCAM-1[(7.11±1.83)μg/L与(8.16±2.60)μg/L]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使CRP和VCAM-1显著降低,有明显抗炎性反应作用.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急性期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TOAST分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水平,探讨其与TOAST分型的关系。方法对在我院神经科住院的首次发病且发病时间在48h内的202例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清CRP水平的测定,按TOAST分型将脑梗死患者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组、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SAO)组、心源性脑梗死(CE)组、其他病因明确性脑梗死(OC)组、不明病因性脑梗死(UND)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E组CR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其余各组中,除LAA组明显高于SAO组外,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急性期CRP水平对TOAST分型的提示作用有限,在较高水平时提示心源性梗死的可能性大,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0例经CT或MRI确诊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依达拉奉30mg静滴,一日两次,分别在确诊后24h内和治疗2周后使用免疫比浊法测定2组患者的血清CRP水平及进行中国卒中评分(CSS)。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增高,治疗组治疗2周后血清CRP水平明显降低,CSS评分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依达拉奉可以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对脑梗死病情变化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三七总皂苷对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方法 :4 0例ACI病人 ,随机分为 2组。三七总皂苷组 2 0例 ,以曲克芦丁、胞磷胆碱和三七总皂苷 (5 0 0mg ,iv ,gtt ,qd)治疗 2wk ;对照组 2 0例 ,仅用曲克芦丁、胞磷胆碱治疗。采用双抗体ELISA法分别检测治疗前后病人血清VEGF水平的变化。结果 :三七总皂苷组总有效率95 % ,对照组 6 5 %。 2组疗效比较经Ridit分析 ,P <0 .0 1。 2组病人治疗后VEGF浓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P <0 .0 1) ;三七总皂苷组较对照组升高明显 (P <0 .0 5 )。结论 :三七总皂苷可使ACI病人的VEGF浓度升高 ,有利于ACI病人的治疗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有机溶剂抽提法对6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动态检测血浆LPA含量,分析其与梗死部位(皮质支和深穿支)的关系,并与4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发病后6h血浆LPA含量[(3.45±0.32)μ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63±0.31)μmol/L,P〈0.01],并在发病后24h达到高峰[(4.05±0.51)μmol/L],14d接近正常,与高峰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皮质支组发病后24h血浆LPA水平[(4.64±0.55)μmol/L]高于深穿支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水平与病程、病灶部位有关。LPA在急性脑梗死发生时具有预警作用,对急性脑梗死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