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粪便钙卫蛋白检测诊断结直肠癌8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粪便钙卫蛋白、便潜血试验及血清CEA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组共纳入肠镜证实的87例结直肠癌初诊患者,对照组60例接受肠镜检查的健康成人.所有研究对象在接受肠镜检查时留取大便标本,检测便潜血及粪便钙卫蛋白,肠镜检查后抽取静脉血4 mL,用于检测血清CEA.随访患者手术记录及手术病理.结果:粪便钙卫蛋白、便潜血试验及血清CEA诊断结直肠癌的敏感性分别为88.51%、83.91%和44.83%,特异性分别为88.33%、96.67%和93.33%.Dukes分期为A和B期患者便潜血试验及血清CEA的阳性率明显低于C和D期患者(P=0.0173,0.0059),Dukes不同分期的患者中,粪便钙卫蛋白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不同部位的结直肠癌与粪便钙卫蛋白、大便潜血试验及血清CEA的阳性率无显著差异:钙卫蛋白联合应用FOBT或/和CEA检测结直肠癌可以一定限度地提高其敏感性,但三种联合检测组合较单用粪便钙卫蛋白检测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粪便钙卫蛋白检测结直肠癌有较高的敏感性,且不受肿瘤分期的影响,可以作为门诊筛查结直肠癌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有结直肠癌家族史者罹患结直肠癌的危险性提高。为评价化学粪隐血试验(Haemoccult,HO)和免疫粪隐血试验(Hemeseleet,HS)对筛选这些高危者的作用,作者对212例有结直肠癌家族史者进行了HO和HS检测。 实验分两组:第1组125人,具有高危家族史(一级亲属中两人或以上患结直肠癌,或一级亲属患病时<50岁),全部于结肠镜检查之前作HO和HS检测;第2组87人,均有低危家族史  相似文献   

3.
<正>结直肠癌(CRC)是全球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约50%的患者死于转移相关并发症〔1〕。在我国,CRC是75岁以上老年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每年75岁以上老年人中的发病人数约为7.82万,占全球发病人数的18.08%;75岁以上老年人的CRC病例占每年新发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例的28.86%,占每年胃肠道恶性肿瘤死亡病例的  相似文献   

4.
正根据正在进行的护士健康研究Ⅱ的数据,体质指数(BMI)≥30 kg/m~2的女性患早发性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美国麻省总医院和哈佛医学院Po-Hong Liu及其同事指出,与≥50岁的成年人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相反,在20~49岁的所有年龄组中,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上升趋势。然而,导致早发性结直肠癌发病率上升的原因尚未阐明。结直肠癌的已知风险因素如肥胖、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西方饮食和糖尿病发病率增加可能是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粪便隐血试验结合大肠镜检查作为大肠癌普查方式的可行性。方法2006年9月至2007年5月,对上海市松江区无症状且结直肠癌普通危险度的≥50岁人群以及40~49岁志愿参加普查者行免疫组化法粪便隐血试验,连续3次排便中任意2次粪便标本送检,对任何1次粪便隐血阳性(包括弱阳性)的患者行全结肠镜检查。对息肉的数量、分布位置及病理结果进行统计。结果≥50岁受检者共2692例,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者184例,阳性率6.8%,共56例患者发现了64枚结肠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34枚、炎性息肉15枚、增生性息肉15枚,发现直肠癌1例。40~49岁志愿普查者共582例,隐血试验呈阳性者28例,阳性率4.8%,共6例患者发现了6枚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1枚、炎性息肉5枚,并发现肠癌2例。多数息肉分布于左半结肠。结论对无症状的结直肠癌普通危险度人群的普查能较早发现结肠息肉,对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的患者行全结肠镜检查可能较适合社区及广大农村地区结直肠癌的大规模普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明显消化道症状以慢性贫血为首发表现的胃癌、结直肠癌患者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搜集2015-06-2018-06期间以慢性贫血为首发表现的胃癌、结直肠癌患者72例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癌患者与性别、年龄、计算机断层扫描(CT)、肿瘤标志物、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①72例中,胃癌39例(54.2%),结直肠癌33例(45.8%)。39例胃癌患者中男25例,女14例,平均年龄(67.6±11.5)岁;33例结直肠癌患者中男19例,女14例,平均年龄(62.4±13.0)岁。②χ~2检验结果显示,胃癌患者中以慢性贫血为首发症状者与非慢性贫血者的年龄、CT表现、肿瘤分期、大便潜血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直肠癌患者中以慢性贫血为首发症状者与非慢性贫血患者在肿瘤部位、肿瘤直径、大便潜血、血清CEA、血清CA199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③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明显消化道症状的胃癌患者中,年龄≥60岁、CT阳性、Ⅲ/IV期、大便潜血阳性的慢性贫血风险高;无明显消化道症状的结直肠癌患者中,右半结肠、肿瘤直径≥5 cm、大便潜血阳性、血清CEA阴性、血清CA199阴性的慢性贫血风险高。[结论]无明显消化道症状的胃癌患者年龄、CT表现、肿瘤分期、大便潜血是发生慢性贫血的危险因素,无明显消化道症状的结直肠癌患者肿瘤部位、肿瘤直径、大便潜血、肿瘤标志物是慢性贫血的危险因素,当患者合并高危因素时应考虑到消化道恶性肿瘤可能。  相似文献   

7.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的发病率约为206/10万,占肿瘤死亡率的第5位,并呈逐年上升趋势[1].肝转移是结直肠癌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约有50%的结直肠癌最终发生肝转移.不经治疗的肝转移癌中位生存期为5~9 个月[2].自1940年Catell等成功实施第1例直肠癌肝转移手术切除以来,外科手术是迄今为止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最有效的方法.如今,每年将近1/3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都可行手术治疗[3].  相似文献   

8.
粪便隐血试验已广泛应用于直肠癌的筛检,但其能否降低癌死亡率目前尚无确切的证据。本文报道一随机检测粪便隐血筛检大肠癌的结果。 方法:46,551名50至80岁受检者随机分为筛检组和对照组,其中筛检组又分为每年一次和两年一次普查组。筛检组中每一受试者作愈创木脂试剂纸片(Hemoccult试纸)的粪便涂片检查,连续三次大便每次涂片2张。对试验阳性者作包括结肠镜在内的进一步检查。每一筛检组与对照组间大肠癌死亡率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背景:近年随着人们生活、饮食、环境等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我国呈明显升高的趋势,部分地区已开展结直肠癌筛查。目的:探讨粪便隐血试验联合结肠镜的序贯检查对筛查社区结直肠癌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4年10月奉贤区多个社区40~79岁、连续2次粪便隐血试验阳性并行结肠镜筛查的无症状人群作为筛查对象,分析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情况。结果:共2 251名无症状人群完成粪便隐血试验和结肠镜的序贯筛查,结直肠息肉检出率为19.5%,结直肠癌检出率为0.8%。不同性别和年龄者的结直肠息肉检出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结直肠癌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癌多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息肉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为主。结论:社区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无症状人群的结直肠息肉检出率高,可能与其性别、年龄、部位有关。50岁以上需重视结直肠癌筛查,可早期发现和治疗癌前疾病和结直肠癌。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术前血清CEA、CA19-9、CA50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肝转移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31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结直肠癌伴有肝转移的患者158例作为实验组,并按照性别、年龄等匹配结直肠癌不伴有肝转移的患者158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的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以及糖类抗原50(CA50)进行检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以上肿瘤标志物单独或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预测价值。 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前血清CEA、CA19-9、CA50升高与结直肠癌发生肝转移显著相关(P<0.05),CEA、CA19-9、CA50单独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敏感度分别为62.7%、57.4%、67.1%;特异度分别为58.2%、53.5%、56.6%。CEA、CA19-9、CA50联合诊断预测直肠癌肝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3%、76.3%。 结论术前血清CEA、CA19-9、CA50升高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但三者单独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低。三者联合检测对于预测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可以作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一血浆SEPT9甲基化检测与多种血清学肿瘤标物在结直肠癌临床诊断中的意义,并对其诊断价值进行比较。[方法]选取82例不同分期的结直肠患者,64例良性息肉患者和60例正常对照,均行肠镜检查确认病理,采用定量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SEPT9甲基化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同时检测血清学中CEA、CA125、CA19-9、CA72-4、CA50和CA242六种血清学肿瘤标记物水平,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浆SEPT9甲基化检测对结直肠癌的检测灵敏度为:82.9%,单一的血清学肿瘤标物CEA、CA125、CA19-9、CA72-4、CA50和CA242对结直肠癌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35.4%、9.8%、18.3%、17.1%、13.4%和20.7%。6种血清学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57.3%。统计学分析显示,通过血清学6种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后,其阳性检出率与任意一个单一肿瘤标记物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结直肠癌组比较,对照组6种血清学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PT9甲基化检测对结直肠癌的检出率与6种单一的肿瘤标志物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6种肿瘤标记物的联合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癌症组血浆SEPT9检测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临床常用的单一肿瘤标物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意义不大,联合检测能提升诊断价值;而单独的血浆SEPT9甲基化检测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高于上述6种标记物联合检测,可以作为结直肠癌临床辅助诊断的一种理想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结直肠癌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近年收治的原发性结直肠癌住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确诊时的年龄分组,分析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大便潜血情况等特点。结果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诊断年龄为非正态分布,中位诊断年龄为65岁;73.6%的结直肠癌位于左半结肠;腺癌占87.5%,其中中分化癌占66.35%;患者最常出现的症状是血便、腹痛、排便习惯改变,其次是体重下降、腹胀、腹泻、贫血、便秘、腹部包块;血便、腹痛、贫血、腹胀、腹部包块、体重下降、排便习惯改变等临床症状的出现与否均与肿瘤的发生部位密切相关(P均0.05),右半结肠癌更常出现腹痛、贫血、腹胀、腹部包块和体重下降等症状,而左半结肠癌则更常出现血便和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潜血与肿瘤的发生部位及Dukes分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肿瘤发生部位密切相关,血便、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腺癌是最常见的临床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5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病理肿瘤组织标本,同时收集距离肿瘤组织手术切缘10cm以上的自身瘤旁正常肠粘膜组织为对照,应用RT-PCR技术检测组织中HCMV的感染情况,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肿瘤组及瘤旁组HCMV IE2阳性率分别为40.00%(20/50)和6.00%(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阳性率分别为36.00%(18/50)和8.00%(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例HCMV阳性肿瘤组织Bcl-2阳性率高于HCMV阴性肿瘤组织,肿瘤组织Bcl-2表达水平与HCMV感染呈线性相关(χ2=5.834,P<0.05)。结论 HCMV感染是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之一,其作用机制与影响Bcl-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正>一、引言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起源于结直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结直肠癌新发病例超过25万,死亡病例约14万,新发和死亡病例均占全世界同期结直肠癌病例的20%[1]。因此,降低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刻不容缓的重大临床科学问题。结直肠癌的转归和预后与病变分期紧密相关。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5年癌症相关生存率为70%,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各类研究结果及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糖尿病(主要是2型)与结肠癌、直肠癌的发病呈正相关,2型糖尿病患者结直肠癌(大肠癌)的发病风险大大增加。在美国,大肠癌的死亡率在癌症中仅次于肺癌,因此美国政府要求50~75岁的人每10年要做一次光学纤维结肠镜(0C)筛查。如果发现有容易癌变的腺瘤型息肉,即可及时摘除,以“防癌于未然”。  相似文献   

16.
背景:近年来结直肠癌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早期诊断是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的关键。目的:探讨检测血清CEA、CA242、CA50、CA19-9对结直肠癌诊断和生物学特性评估的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3年5月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湖南省总队医院经病理检查确诊的112例结直肠癌和32例结肠良性疾病患者,选取5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以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EA、CA50、CA19-9水平,以ELISA法检测血清CA242水平。结果:血清CEA、CA242、CA50、CA19-9在结直肠癌组中的表达水平较结肠良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四种肿瘤标记物中,血清CA242对结直肠癌的敏感性最高,CA19-9对结直肠癌的特异性最高;四种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任意三种标记物联合检测(P0.05)。肿瘤位于结肠、直径≥5 cm、有淋巴结转移、有远处转移的患者与肿瘤位于直肠、直径5 cm、无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的患者比较,血清CEA、CA242、CA50、CA19-9阳性率显著升高(P0.05);肿瘤浸及浆膜层的患者与未浸及浆膜层的患者比较,血清CA242、CA50阳性率显著升高(P0.05)。四种肿瘤标记物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Dukes分期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CEA、CA242、CA50、CA19-9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临床分期以及生物学特性的评估有较好的临床价值,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综合征(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家族人群为结直肠癌最常见的高危因素。依据伴肠外肿瘤与否,该病又分为Lynch Ⅰ型(无肠外肿瘤)和Lynch Ⅱ(伴肠外肿瘤)。由于缺乏明显的可供诊断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可监测的生化指标,给早期发现及诊断本病带来困难,1990年,国际HNPCC合作组建立了该病的临床诊断标准——Amsterdam标准,内容为:(1)3个以上亲属患者有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其中1人为另2人的一级亲属;(2)连续二代人患结直肠癌;(3)其中至  相似文献   

18.
采用RT-PCR技术检测60例结直肠癌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骨髓、门静脉和外周血中的细胞角蛋白(CK)20 mRNA。10例志愿者三种标本中均未检测到CK20 mRNA。60例结直肠癌患者骨髓、门静脉血CK20 mRN阳性率分别为78.3%(47/60)、75.0%(45/60);单次外周血采样CK20 mRNA阳性表达率为45.0%(27/60) 44.8%,两次采样总阳性表达率为70.0%(42/60);外周血总阳性率略低于骨髓和门静脉血(P〉0.05);外周血重复采样阳性率高于单次采样的阳性率(P〈0.05);外周血CK20 mRNA阳性表达者1a内局部或远处转移率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P〈0.05)。认为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CK20 mRNA的检测与骨髓、门静脉血有相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结、直肠癌微转移的判断指标并指导其治疗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9.
景红  吴江 《山东医药》2003,43(34):12-14
目的 检测缺氧诱导因子 - 1(HIF- 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 SP法检测 6 1例结直肠癌组织中 HIF- 1α及 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HIF- 1α蛋白呈高表达 ,阳性率为 6 5 .6 % ,癌旁及正常组织不表达 ,HIF- 1α与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0 .0 1) ,与 Dukes分期呈正相关 (P<0 .0 1) ;结直肠癌 VEGF阳性表达率为 4 9.2 % ,癌旁及正常黏膜几乎不表达 VEGF,癌间质血管内皮细胞不表达或弱表达 ,VEGF与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 .0 5 ) ,与 Dukes分期呈正相关 (P<0 .0 2 ) ,且 VEGF阳性表达与 HIF- 1α阳性表达程度呈正相关 (P<0 .0 0 1)。结论  HIF- 1α与 VEGF在结直肠癌浸润、转移过程中有协同作用 ,同时检测 HIF- 1α、VEGF蛋白的表达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浸润、转移和预后等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纳米叶酸磁珠靶向检测技术在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方法经肠镜活检确诊的早期结直肠癌老年患者115例,随机分为两组,即A组-新型清肠液收集装置检测,63例;B组-新型清肠液收集装置结合纳米叶酸磁珠检测,52例。收集患者自然粪便和结肠镜检前的清肠液;转铁蛋白检测法检测粪便中的转铁蛋白;应用常规方法和纳米叶酸磁珠检验粪便脱落细胞筛查早期结直肠癌。结果 A、B两组自然粪便中便隐血试验阳性人数均较清肠液低(P均0.05);A、B两组自然粪便中通过检验粪便脱落细胞筛查早期结直肠癌的阳性人数较清肠液低(P均0.05);使用纳米叶酸磁珠靶向检测技术的阳性率在两组中都比使用传统检测技术高(P均0.05)。结论纳米叶酸磁珠靶向检测技术在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非常显著,可能是对结直肠癌进行早期筛查和诊断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