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世界卫生组织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对 93例临床确诊的SARS患者、5 0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患者及 6 4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 93例患者中 ,男4 0例、女 5 3例 ;年龄 17~ 88岁 ,平均 4 4岁 ;重型 35例、普通型 5 8例。结果 健康体检者外周血CD+ 3 、CD+ 4 、CD+ 8分别为 (15 2 7± 4 70 )、(787± 2 5 7)、(6 33± 2 80 )个 / μl;93例急性期SARS患者分别为(72 2± 5 33)、(438± 35 3)、(30 7± 2 17)个 / μl,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P值均 <0 .0 1) ,重症病例下降尤其明显 ,5例死亡患者外周血CD+ 4 均低于 2 0 0个 / μl;SARS患者恢复期CD+ 3 、CD+ 4 、CD+ 8多数恢复正常。而AIDS患者以CD+ 4 降低为主 ,为 (2 96± 2 98)个 / μl;且CD+ 8升高 ,为 (818± 5 6 6 )个 / μl。 结论SARS患者有明显的细胞免疫损伤。  相似文献   

2.
北京首批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Jiang TJ  Zhou XZ  Zhao M  Zhou ZP  Jiang SC  Ye WH  Li YG  Zhao JM  Mao YL  Ma W  Qu F  Wang Y  He J  Nie WM  Zhang YH  Xie YX  Yan HY 《中华内科杂志》2003,42(6):369-372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临床特征 ,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以北京地区首批 34例SARS患者为研究对象 ,观察其临床特征及辅助检查 ,并对 1例死亡患者尸检。结果 患者年龄平均 (33 4± 13 4 )岁 ;潜伏期 2~ 14d ,中位数 4d。发热 (10 0 % )、心悸 (91 7% )、肌痛(79 2 % )、头痛 (70 8% )、腹泻 (73 9% )、咳嗽 (5 8 3% )为主要临床表现。初诊时白细胞计数平均 (4 6± 1 4 )× 10 9/L ,淋巴细胞平均 0 2 7± 0 11,淋巴细胞绝对计数 (1 2 3± 0 4 6 )× 10 9/L ,6 8 4 %病例低于正常。ALT、乳酸脱氢酶、血沉水平升高者分别占 76 2 %、2 8 6 %、4 7 8% ,血清铁、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者分别为 6 3 2 %、38 1%。 32例有胸部X线检查异常 ,2例CT扫描发现异常。尸检 :肺脏和淋巴组织受累明显。多因素分析显示 ,不良预后独立影响因素是高龄。结论 发热、淋巴细胞和血清铁降低及胸部影像学检查可早期诊断SARS ;年龄为该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3.
106例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总结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Liu ZY  Li TS  Wang Z  Xu ZJ  Wang HL  Yu Y  Du TK  Bai Y  Qiu ZF  Lü W  Fan HW  Ma XJ  Zhou BT  Wang AX  Cai BQ  Deng GH  Ni AP 《中华内科杂志》2003,42(6):373-377
目的 了解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的临床特点以及探索临床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用前瞻性的方法对入院的 10 6例SARS病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10 6例患者男 5 6例 ,女5 0例 ;年龄 15~ 81岁 ,平均 (36± 10 )岁 ;多数病人都有发热 (98 1% )、畏寒 (75 5 % )、咳嗽 (71 7% )、头痛和胸闷憋气 (4 3 4 % )、腹泻 (2 4 5 % ) ,肺部有音者较少 (11 2 % )。WBC计数降低者占 34 0 % ,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者占 81 1% ,CD+ 4 T细胞减少者为 98 1% ,ALT增高者占 7 6 % ,血小板降低者少见(3 8% ) ;几乎所有病人在入院时或次日都有血氧分压下降 [<90mmHg(1mmHg =0 133kPa)者90 2 % ,<70mmHg者 2 8 6 % ];X线胸片表现为单侧局部肺部斑片状浸润者 34 0 % ,单侧多发肺部斑片状浸润者 11 3% ,双肺斑片状浸润者 4 6 2 %。临床治疗采取综合治疗的原则 ,包括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甲泼尼龙 4 0~ 80mg,12h 1次 ) ,第二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以及抗病毒药物为主 ,同时强调氧疗、对症及其基础病等的治疗。结论 SARS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多样化 ,CD+ 4 T细胞测定有助于早期诊断 ,临床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 ,早期氧疗及小剂量激素治疗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初探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Li XW  Jiang RM  Guo JZ 《中华内科杂志》2003,42(6):378-381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对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病情的影响。方法 定期观察我院自 2 0 0 3年 3月 2 6日至 5月初收治的SARS病人 30例 ,病程均为 3周以上。统计激素治疗的时间和剂量 ,观察治疗前后CD+ 4 、CD+ 8、CD+ 3 T淋巴细胞计数 ,以及电解质、血象、血清白蛋白变化。结果 激素治疗前 2 7例患者CD+ 4 、CD+ 8、CD+ 3 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 (个 / μl ) 4 0 1± 2 0 3、340± 187、75 6± 383。30例中 2 9例使用甲泼尼龙治疗 ,2 4例剂量为 80~ 16 0mg/d ,最大剂量为 10 0 0mg/d(入我院前 )。应用激素后血白细胞升高 (P <0 .0 1) ;血K+ 、Na+ 、Cl-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血糖升高 (P =0 .0 1) ;血清白蛋白明显下降 (P <0 .0 1) ;较大剂量的激素可明显抑制CD+ 4 、CD+ 8、CD+ 3 T淋巴细胞的水平 ;3例重症病例在大剂量激素应用下出现二重感染。结论 SARS病人在病程早期免疫功能已受到抑制 ,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明显加重这一抑制 ,并使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 (血糖升高、血清白蛋白下降 ) ,进一步导致病情加重 ,病人在后期易出现严重继发感染 ,因此应严格掌握激素适应证 ,不宜大剂量使用。  相似文献   

5.
广州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2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12,自引:6,他引:112  
目的 了解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AP)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X线表现等特点及治疗和预后。方法 对我院于 2 0 0 3年 2~ 4月上旬收治的 2 6 0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从 2岁到 89岁 ,平均 ( 41± 18)岁 ,男 12 3例 ,女 137例。 6 7.3 %的患者有AP患者密切接触史或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 ,呈家庭及医务人员聚集现象。传播途径以近距离飞沫和密切接触为主。潜伏期为 1~ 14d ,平均 4.5d。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 10 0 %) ,伴有干咳 ( 72 .7%) ,气促 ( 31.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占 13 .8%) ,腹泻 ( 2 4.2 %) ,重症患者 36例 ( 13.8%)。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降低占 85 %,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升高 6 6 .9%,乳酸脱氢酶 (LDH)升高 46 .5 %。外周血CD3+、CD4+、CD8+明显降低。全部患者都有肺部病变 ,累及双肺占 73 .8%,肺部体征与X线胸片表现不一致。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 ,经验性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 ,糖皮质激素对改善中毒症状、阻止病情进展有一定疗效。需要人工通气 36例 (均出现ARDS) ,其中有创机械通气 11例。死亡 11例 ,病死率 4.2 %。结论 非典型肺炎传染性强 ,有一定的病死率 ,虽无特效抗病原药物 ,但经综合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密切接触的医务人员的血清抗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水平。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法检测与SARS患者有密切接触的医务人员 ( 64名 )、健康对照者 ( 4 97名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 ( 119例 )及SARS康复者 ( 4 6例 )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抗体滴度用吸光度 (A)的常用对数值 (lg)表示。结果 SARS康复者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为 0 0 7± 0 13 ,显著地高于其他 3组。医护人员组IgG抗体滴度为 -1 18± 0 2 0 ,显著地高于社区获得性肺炎组及健康对照组。在健康对照组中 ,2 0 0 3年 5月在北京取血样 ( 163份 )的血清IgG抗体滴度为 -1 61± 0 13 ,显著地高于SARS发病以前的 2 0 0 1年的北京血样 ( 180份 )抗体滴度 -1 76±0 2 5和 2 0 0 3年 5月非疫区的山东血样 ( 154份 )的抗体滴度 -1 95± 0 44。在社区获得性肺炎 ( 119例 )中 ,细菌性肺炎 ( 90例 )的抗体滴度为 -1 99± 0 3 1,与传统非典型肺炎抗体滴度 -2 0 5± 0 2 3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与SARS患者密切接触者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升高 ,其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外周血B1细胞、B细胞数量及CD4 0 表达在病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用三色流式细胞技术对 162例SARS临床诊断病例外周血B1细胞 (CD+ 19CD+ 5 )数、B细胞 (CD+ 19)数及B细胞CD40 的平均荧光强度 (CD4 0 MF)进行检测并与 3 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组患者及 3 0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B1细胞数、B细胞数及CD40 MF作比较。结果 SARS临床诊断病例B细胞总数为 ( 2 92± 181)× 10 6 /L ,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 ( 2 0 0± 65)× 10 6/L(F =6 17,P <0 0 5) ,但显著低于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的 ( 3 59± 168)× 10 6 /L(F =6 2 8,P <0 0 5) ;在病程的 11~ 2 0天B1细胞数为 ( 2 4± 14 )× 10 6 /L ,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的 ( 3 9± 2 0 )× 10 6 /L(F =4 2 3 ,P <0 0 5) ;病程的前 10天CD4 0 MF为 ( 9 8± 1 6) ,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的 ( 12 6± 4 4) (F =5 13 ,P <0 0 5)。SARS重症组与轻症组B细胞数分别为 ( 3 4 7± 156)× 10 6/L及 ( 2 68± 2 11)× 10 6/L ,两者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 (F =7 11,P <0 0 1)。结论  ( 1)SARS患者外周血B细胞、B1细胞的数量及CD40 MF的表达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其中B细胞数量与SARS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 2 )B细胞、B  相似文献   

8.
Shen R  Xu CG  Li LZ  Zhang T  Qin XM  Li J 《中华内科杂志》2003,42(12):857-860
目的 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外周血CD+ 4 、CD+ 8T细胞早期激活标志CD69的表达及血清、骨髓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1、2 (sTNF R1、2 )的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在植物血凝素 (PHA) 2 0mg/L条件下进行全血细胞培养 ,于 0h和 4h分别用流式细胞仪对CD+ 4 、CD+ 8T细胞CD69的表达进行分析。用ELISA法检测血清和骨髓sTNF R1、2的水平。结果 PHA刺激前难治性贫血 (RA)与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 (RAS)CD+ 4 、CD+ 8细胞CD69的表达率分别为 8 32 %、9 88% ,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 (RAEB)与转变中的RAEB(RAEB T)CD+ 8细胞CD69的表达率为7 92 %。PHA刺激后MDS患者CD+ 4 、CD+ 8细胞表达CD69明显增强 ,RA +RAS为 5 3 4 6 %、5 1 6 3% ;RAEB +RAEB T为 4 2 93%、4 1 96 % ,CD+ 4 与CD+ 8细胞CD69的表达率相似。MDS两种sTNF R1水平均明显升高 ,RA +RAS组sTNF R1血清为 (1 5 8± 0 6 8) μg/L ,骨髓为 (2 10± 0 2 6 ) μg/L ;sTNF R2血清为 (1 4 1± 0 5 0 ) μg/L ,骨髓为 (1 95± 0 6 4 ) μg/L ;RAEB +RAEB T组sTNF R1血清为 (2 6 2± 2 5 5 ) μg/L ,骨髓为 (3 12± 0 6 7) μg/L ;sTNF R2血清为 (1 96± 0 5 6 ) μg/L ,骨髓为(3 0 9± 0 6 2 ) μg/L。血清sTNF R2水平与PHA刺激  相似文献   

9.
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心肌损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通过对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心肌酶变化的研究 ,探讨SARS患者的心肌损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依据广东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临床诊断标准 (草案 ) ,选择SARS患者 37例和健康体检者 35例 ,检测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AST、肌钙蛋白Ⅰ、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结果 SARS组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AST(单位均为U/L)明显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 2 85 4 9± 2 6 6 2 1比 10 6 71± 4 3 38;388 5 6± 198 80比 2 0 0 83± 4 4 86 ;71 0 3± 36 14比 2 9 4 3± 8 89,P值均 <0 0 1) ;死亡者均值较存活者高。SARS组肌钙蛋白Ⅰ、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阳性率高于对照组 ,P <0 0 5。病理显示心肌细胞局部变性。结论 SARS患者易合并心肌损害 ,临床收治该病患者时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密切监测心脏功能 ,对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太原地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6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太原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和转归进行探讨 ,为防治SARS提供经验和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本院所收治的 6 3例SARS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6 3例SARS患者中 ,平均年龄 (35 .1± 14 .4 )岁 ,有明显接触史 36例 ,呈聚集发病 2 2例 ,医务人员感染 3例。平均潜伏期 (6 .2± 3.1)d ,太原市 4月份发病人数最多占 73% ,2 0~ 4 0岁年龄段发病者占 5 9.4 %。临床上以发热 (98.4 % )、咳嗽 (80 .95 % )、末梢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低于正常为主 (88.9% ) ,病后 1周内胸片呈渗出性改变者占 92 .3% ,以双肺、双下肺及右下肺受累最多见 (6 6 .7% ) ,平均住院 (11.6± 5 .9)d时胸片显示炎症开始吸收 ;住院 (2 2 .9± 6 .7)d时炎症基本吸收。 6 3例中 ,重型 14例 (2 2 .2 % ) ,死亡 6例 (9.5 % )。结论 SARS呈明显的聚集发病现象 ,以近距离接触飞沫传播方式为主 ,临床以发热、白细胞总数正常或低于正常、胸片渗出性改变为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PBSCT)后早期巨细胞病毒 (CMV)活动性感染时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意义 ,探讨活动性CMV感染对免疫的影响。方法 根据CMV感染情况 ,将 2 7例早期PBSCT受者分为症状性感染、无症状活动性感染以及同期未出现活动性感染 3组 ,5 1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淋巴细胞表面CD3 、CD4、CD8、CD16、CD56、CD19、CD2 8的表达 ,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PBSCT后早期CD+ 4 T和B细胞数量显著低于正常人 (P值均 <0 0 1) ;2 7例受者中无活动性CMV感染 5例、无症状活动性CMV感染 10例和症状性CMV感染 12例。上述 3组病人的平均CD+ 4 T细胞计数 (× 10 6/L)分别为 32 8± 2 0 3、2 39± 2 18和 199± 92 ;CD+ 8T细胞计数 (× 10 6/L)分别为 4 0 0± 380、2 6 7± 2 0 6和 6 0 3± 4 6 1;CD+ 4 CD+ 2 8的功能细胞亚群的比例分别为 (89 2± 8 9) %、(84 2±10 1) %和 (6 3 5± 11 4 ) % ;自然杀伤 (NK)细胞比例分别为 (16 2± 11 1) %、(2 9 3± 9 9) %和 (19 2±10 2 ) %。与无活动性CMV感染者相比 ,无症状CMV活动性感染者除NK细胞升高外 (P <0 0 1) ,其他指标差异无显著性 ;而症状性CMV感染者和无症状CMV感染者相比 ,其CD+ 4 T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 <0 0 1) ,CD+ 8T  相似文献   

12.
Zhang HW  Qiu ZF  Li TS 《中华内科杂志》2004,43(12):911-914
目的探讨欧美流行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 B亚型株与我国HIV感染和艾滋病(AIDS)病人 gag特异性CD+8 T细胞应答交叉反应性.方法研究对象为长期不进展者(LTNP)7例和艾滋病患者9例,将覆盖HXB2 HIV-1 gag全长的125个重叠肽段组成11个肽段库作为抗原,用γ干扰素刺激原酶联免疫斑点试验方法检测LTNP和AIDS病人的特异性CD+8 T细胞应答,观察两组病人间的差异及其与CD+4 T细胞和病毒载量的相关性.结果 LTNP组和AIDS组HIV-1 gag特异性CD+8 T细胞应答强度分别为(1212±796)斑点形成细胞数(SFC)/106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182±203) SFC/106PBMC,识别肽段库的个数(间接反应了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应答的宽度)分别为3.0±0.8和0.8±0.7,LTNP组显著高于AIDS组.CD+8 T细胞应答的强度和宽度与CD+4 T细胞计数呈正相关,与病毒载量呈负相关.结论欧美流行株与我国病毒株之间具有交叉反应性,HIV-1 gag特异性CD+8 T细胞应答在阻止疾病进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D8^+CD28^-T淋巴细胞在肺结核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30例病例为2005年3月至5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住院及门诊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5例肺结核组患者外周血中CD8^+CD28^-T淋巴细胞比值、细胞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以及CD3^+、CD3^+CD8^+、CD8^CD28^+T淋巴细胞比值,15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15名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肺结核组和疾病对照组CD3^+T淋巴细胞分别为(41±16)%和(40±10)%,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44±6)%];肺结核组和疾病对照组CD8^+CD28^+T淋巴细胞[(47±16)%和(44±10)%]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1±12)%];肺结核组CD8^+CD28^+T淋巴细胞[(15±8)%]显著低于疾病对照组[(20±7)%],两组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32±9)%];肺结核组CD8^+CD28^-T淋巴细胞[(27±9)%]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22±9)%],两组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0±4)%];肺结核组CD8^+CD28^-T淋巴细胞分泌的IL-6水平[(32.4±2.4)%]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19.7±3.2)%和(15.2±2.7)%]。结论 肺结核患者CD8^+CD28^-T淋巴细胞及其分泌的IL-6水平在外周血中上调,CD8^+CD28^+T淋巴细胞水平在外周血中下调。CD8^+CD28^+和CD8^+CD28^-T淋巴细胞及其分泌的IL-6可能参与肺结核的发病机制。CD8^+CD28^+未和CD8^+CD28^-T淋巴细胞比值及其分泌的IL-6水平可作为活动性肺结核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4.
INTRODUCTIO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caused large outbreaks of atypical pneumonia in 2003, with the largest localized outbreak occurring in Beijing, China. Lymphopenia was prominent amongst the laboratory abnormalities reported in acute SARS. METHODS: The effect of SARS on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and their subsets was examined in 271 SARS coronavirus-infected individuals. RESULT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CD45+, CD3+, CD4+, CD8+, CD19+ and CD16+/56+ cell counts over the five weeks of the SARS illness although CD4+/CD8+ ratios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The lymphopenia was prolonged, reaching a nadir during days 7-9 in the second week of illness before returning towards normal after five weeks, with the lowest mean CD4+ cell count of 317 cellsx10(6)/L at day 7, and CD8+ cell count of 239 cellsx10(6)/L at day 8. Patients with more severe clinical illness, or patients who died, had significantly more profound CD4+ and CD8+ lymphopenia. DISCUSSION: Lymphopenia is a prominent part of SARS-CoV infection and lymphocyte counts may be useful in predicting the severity and clinical outcomes.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 SARS-associated lymphopenia may be direct infection of lymphocytes by SARS-CoV, lymphocyte sequestration in the lung or cytokine-mediated lymphocyte trafficking. There may also be immune-mediated lymphocyte destruction, bone marrow or thymus suppression, or apoptosis.  相似文献   

15.
AIM: To summarize clinical features of probabl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in Beijing. METHODS: Retrospective cases involving 801 patients admitted to hospitals in Beijing between March and June 2003, with a diagnosis of probable SARS, moderate type. The series of clinical manifestation, laboratory and radiograph data obtained from 801 cas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One to three days after the onset of SARS, the major clinical symptoms were fever (in 88.14% of patients), fatigue, headache, myalgia, arthralgia (25-36%), etc. The counts of WBC (in 22.56% of patients) lymphocyte (70.25%) and CD3, CD4, CD8 positive T cells (70%) decreased. From 4-7 d, the unspecific symptoms became weak; however, the rates of low respiratory tract symptoms, such as cough (24.18%), sputum production (14.26%), chest distress (21.04%) and shortness of breath (9.23%) increased, so did the abnormal rates on chest radiograph or CT. The low counts of WBC, lymphocyte and CD3, CD4, CD8 positive T cells touched bottom. From 8 to 16 d, the patients presented progressive cough (29.96%), sputum production (13.09%), chest distress (29.96%) and shortness of breath (35.34%). All patients had infiltrates on chest radiograph or CT, some even with multi-infiltrates. Two weeks later, patients' respiratory symptoms started to alleviate, the infiltrates on the lung began to absorb gradually, the counts of WBC, lymphocyte and CD3, CD4, CD8 positive T cells were restored to normality. CONCLUSION: The data reported here provide evidence that the course of SARS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namely the initial stage, progressive stage, fastigium and convalescent stage.  相似文献   

16.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所致呼吸衰竭及无创通气治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回顾性总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气特点 ,探讨应用无创正压通气 (NPPV)治疗的策略。方法  2 0 0 3年 4月 2 2日~ 5月 1日 ,12 0例临床符合SARS诊断标准的患者入住北京地坛医院 (SARS专科医院 )的 4个病区 ,30例患者 (占 2 5 % )在病程中出现呼吸衰竭 ,达到急性肺损伤 (ALI)和 (或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的诊断标准。 2 8例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BiPAP)。主要观察指标 :(1)住院期间的血气分析、脉搏容积血氧饱和度 (SpO2 )及呼吸频率 ,特别是上机前、上机后 1h及撤机后的结果 ;(2 )放射学检查或临床提示住院后新出现的气胸、纵隔气肿、心包积气及皮下气肿 ;(3)应用无创通气的天数 ;(4 )需气管插管行有创通气的患者数 ;(5 )患者的病死率 ;(6 )一线医务人员因护理治疗无创通气SARS患者而感染SARS的情况。结果统计 30例患者在整个病程中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变化情况 ,16例 (5 3% )患者出现CO2 潴留 ,PaCO2为 4 5~ 5 6mmHg ,平均 (4 8± 4 )mmHg。NPPV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 (PaO2 )、SpO2 、氧合指数及呼吸频率均显著改善 (P均 <0 0 1) ,但pH及PaCO2 的变化并不明显。 18例患者成功撤机 ,应用NPPV的时间为5~ 30d ,平均 (10± 6 )d。除 1例不能耐受BiPAP  相似文献   

17.
HIV/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HIV/MDS患者机会性感染疾病谱及其与CD4^+及CD8^+T细胞间的关系,从而为临床防治机会性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2002—2005年收治的181例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1例患者中,有104例发生了机会性感染,部分患者同时有多种机会性感染。本组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是口腔念珠菌感染(52.9%),其他依次为卡氏肺孢子菌肺炎(PCP)(31.7%)、结核(21.2%)、食管或肠道真菌感染(15.4%)、疱疹病毒感染(12.5%)及肺部感染(6.7%)等;各种机会性感染中,结核组与PCP组间CD4/CD8比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按同时伴有机会性感染的种类数分组,机会性感染各组的平均CD4^+、CD8^+T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均显著低于无机会性感染组;随着机会性感染种类的增加,CD4^+T细胞数逐渐降低,CD4/CD8比值亦逐渐降低。结论HIV/MDS患者机会性感染多见于消化和呼吸系统,发生频率与CD4^+T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CD4^+T细胞计数小于200个/μl、CD4/CD8比值小于0.20,机会性感染明显增加,且随着病情进展同时发生多种机会性感染的几率也明显增加,此可作为开展机会性感染预防的参照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成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依据卫生部颁发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及预后将 2 0 6例SARS患者分为 3组 :即非重症组 13 3例、重症存活组 50例、重症死亡组 2 3例 ,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19+、CD16+淋巴细胞的动态检测。建立数据库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ARS患者CD4+、CD8+、CD19+淋巴细胞计数均值分别是非重症组 >重症存活组 >重症死亡组 ,组间比较均P <0 .0 5。CD16+均值非重症组与重症存活组比较P >0 .0 5,两组与死亡组比较均P <0 .0 1。通过对CD4+、CD8+、CD19+、CD16+淋巴细胞计数动态观察 ,发现非重症组与重症存活组随病程CD4+、CD8+先下降后上升 ,CD19+随病程逐渐上升 ,CD 16+在发病早期有短暂的升高 ,然后波动在正常范围内。重症死亡组CD4+、CD8+、CD19+、CD16+在发病初期即处于较低水平 ,发病 15d后CD4+、CD8+、CD19+仍持续低水平 ,而CD16+随病程呈持续性降低。结论 成人SARS患者有明显的细胞免疫损伤 ,其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与临床分型及预后相关 ,对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SARS患者CD4+、CD8+淋巴细胞计数在发病初期是降低的 ,非重症组、重症存活组发病 9~15d是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