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慢性下腰痛患者腰椎曲度与躯干肌肌力的变化,为慢性下腰痛的康复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4-08/12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接诊慢性下腰痛患者36例,均为女性;平均(44.2±3.9)岁;平均体质量(61.9±7.7)kg;平均身高(160.3±5.6)cm。对36例患者分别进行躯干肌屈伸等长收缩肌力测试和腰椎曲度测量,并根据腰椎曲度测量结果分为曲度正常组19例和曲度异常组16例,评价两组间等长收缩肌力测试的屈伸峰力矩及屈、伸峰力矩之比。结果:两组屈、伸峰力矩和屈、伸峰力矩之比值的比较:两组躯干肌等长收缩肌力测试中前屈峰力矩无显著差别(t=0.525,P=0.603>0.05),曲度异常组后伸峰力矩值显著小于曲度正常组[(86.50±10.30),(117.21±23.32)N·m,t=4.875,P=0.000<0.05],曲度异常组前屈和后伸峰力矩之比值显著大于曲度正常组(0.359±0.050,0.286±0.099,t=2.699,P=0.011<0.05)。结论:慢性下腰痛患者躯干肌后伸肌力的显著降低和腰椎曲度的降低可能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密切关系,加强躯干肌后伸肌力训练和调整腰椎曲度的训练可能会促进慢性下腰痛的康复和预防慢性下腰痛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躯干屈伸肌等长与等速向心收缩肌力测试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对50例健康受试者分别进行躯干肌屈曲、伸展等长收缩与等速向心收缩肌力测试,将二种方法测试的屈曲、伸展峰力矩(peak torque,PT)和屈曲、伸展峰力矩之比(F/E)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躯干屈伸肌等长收缩、等速向心收缩肌力测试中PT值呈显著正相关(r伸=0.827,P=0.000<0.05,r屈=0.873,P=0.000<0.05);等长收缩和等速向心收缩肌力测试获得的屈曲、伸展PT值建立的回归方程式分别为y^=8.158+1.097x和y^=-12.375+0.781x,经检验成立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屈曲、伸展峰力矩之比(F/E)无相关性(r=0.18,P=0.208>0.0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88,P=0.000<0.05)。结论躯干屈伸肌等长收缩肌力测试能准确地反映躯干肌肌力的变化,并且用中立位等长收缩肌力测试的F/E比值反映躯干的稳定性更合理。  相似文献   

3.
慢性下腰痛患者腰屈伸肌的等速肌力评价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7  
目的:通过对慢性下腰痛患者腰屈伸肌进行等速向心、离心肌力测试,定量评价患者腰屈伸肌肌力的变化,为慢性下腰痛患者腰屈伸肌肌肉功能的康复训练提供依据。方法:运用Cybex - 6000 型等速测力系统分别对30 例慢性下腰痛患者及30 例正常人在慢速(30°/s) 和中速(90°/s) 条件下进行腰屈伸肌的等速向心和离心肌力测试,评价屈肌与伸肌的峰力矩/ 体重比值,以及腰屈伸肌向心与离心的峰力矩/ 体重比值。结果:两种测试速度下,患者组与正常组相比,腰屈肌向心测试和屈、伸肌离心测试的峰力矩/ 体重值降低,伸肌向心测试的峰力矩/ 体重值较正常组显著下降( P< 0 .001) ;向心测试屈、伸肌峰力矩与体重比值显著增大( P< 0 .01) ,离心测试屈、伸肌峰力矩与体重比值增大;屈肌向心、离心测试的峰力矩与体重的比值降低,伸肌向心、离心测试的峰力矩与体重的比值显著降低( P< 0 .01) 。结论:慢性下腰痛患者腰屈伸肌存在屈伸肌力的下降及失衡,需针对性地进行屈伸肌肌力训练,以恢复屈伸肌对腰椎主动稳定和功能性活动的作用,避免肌源性下腰痛的反复发作和牵延难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多裂肌在维持腰椎稳定中的作用。方法:健康志愿者15名,男8名,女7名,平均年龄33.7岁(18-45岁),运用表面电极记录快速上肢前屈、外展、后伸时多裂肌、最长肌、腰髂肋肌及三角肌的肌电信号,对各椎旁收缩的潜伏期与三角肌收缩的潜伏期之差值作比较。结果:多裂肌在上肢3个运动方向中的潜伏期差值[(-17&;#177;11),外展(0&;#177;11)ms,后伸(4&;#177;16)ms]与最长肌[前屈(-2&;#177;13)ms,外展(13&;#177;14)ms,后伸(22&;#177;14)ms,腰髂肋肌[前屈(1&;#177;12)ms,外展(12&;#177;10)ms,后伸(23&;#177;10)ms]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椎旁肌群中多裂肌反应最快、最先起作用,在腰椎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背等速肌力评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躯干生物力学的变化可能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和病后不愈的重要因素。目的: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腰背肌力测试,以了解其躯干生物力学变化。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非随机化同期对照的回顾性研究。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康复医学科。对象:200-102/2002-01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为测试组.同期治疗非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做对照组,均知情同意。方法:利用多关节等速测试系统对受试者躯干的等速力矩进行测试。观察记录指标为腰背屈伸肌群的峰力矩(PT)、相对峰力矩(PT/BW)、到达峰力矩的时间(TPT)、0.2s的力矩(T@0.2)、总功(TW)和平均功率(AP)。同时测试了腰背屈/伸比值(F/E)。结果利用SPSS9.0软件包分析.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腰背部屈肌、伸肌等速肌力评定结果。次要结局:腰背部屈伸比值评定结果。结果:各种收缩速度时测试组患者的屈、伸肌力量均显著下降,肌肉的爆发力和做功的效率指标也变化明显,屈肌力量的下降比伸肌力量的下降更严重。F/E评定测试组等速向心收缩60&;#176;/s,180&;#176;/s分别为57.99&;#177;5.68,65.74&;#177;8.12;对照组分别为95.25&;#177;5.18,83.03&;#177;7.6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力学改变是明确的,康复治疗应在准确评定这种改变的基础上,制订合适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彻底纠正这种力学平衡,打断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青年下背痛患者躯干肌力及腰椎曲度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 研究青年下背痛患者躯干肌力和腰椎曲度的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CYBEX-6000型等速测试训练系统测试下背痛组和正常组的躯干肌力指标,并在立位腰椎侧位X光片上测量腰椎曲度,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 躯干屈肌:下背痛组PT/BW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TAE低于正常组(P<0.05),ER大于正常组(P<0.05)。躯干伸肌:下背痛组PT/BW和TAE均低于正常组(P<0.05),ER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下背痛组的F/E大于正常组(P<0.05)。下背痛组腰椎曲度小于正常组(P<0.05)。结论 青年下背痛患者存在着明显的腰背肌肌力下降和腰椎生理曲度变直,以及由腰背肌肌力下降所致的躯干肌肌力失衡。  相似文献   

7.
背景: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周围神经显微缩小术等神经外科手术方法治疗成人患者下肢痉挛状态,可取得满意疗效。但在手术后的康复训练中如何尽快提高相应肌肉的肌力是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关键。 目的:观察肌兴奋仪在成人下肢痉挛患者术后康复中促进肌力恢复、运动功能改善的作用。 设计:病例分析。 单位:卫生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 对象:选择2000-01/2002-05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成人下肢痉挛状态患者49例,男37例,女12例,年龄19~48岁。术后康复训练过程中采用肌兴奋治疗仪治疗的21例患者为治疗组,未接受肌兴奋治疗仪治疗的28例患者为对照组。 方法:术后第1天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开始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术后第1天康复训练同时开始使用肌兴奋治疗仪治疗,30min/次.3次/d,7d为1个疗程,每疗程之间间隔3d,坚持至少6个月。康复训练之前检查记录两组患者踝踱屈肌、膝屈曲肌、大腿内收肌肌力.并分别于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进行随访了解肌力改善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和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相应肌肉平均肌力。结果:49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两组患者踝踮屈、膝屈曲、大腿内收肌平均肌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②治疗组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踝踱屈、膝屈曲、大腿内收肌平均肌力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4.2&;#177;0.8),(3.7&;#177;0.7)级;(4.3&;#177;0.7),(3.8&;#177;0.7)级;(4.0&;#177;0.7),(3.50&;#177;.5)级;治疗6个月:(4.5&;#177;0.6),(3.9&;#177;0.7)级;(4.6&;#177;0.7),(4.0&;#177;0.5)级;(4.4&;#177;0.7),(4.0&;#177;0.6)级,(P〈0.05或P〈0.01)]。 结论:在成人下肢痉挛患者术后康复训练的同时应用肌兴奋仪可以加快肌力的恢复和运动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渐进抗阻训练对偏瘫后肌力恢复的有效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研究渐进抗阻练习对偏瘫后肌力恢复的影响,为偏瘫后肌力恢复科学训练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14例脑血管意外的患者进行3个疗程(10d为1个疗程)的渐进抗阻训练,然后通过自身对照比较的方法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的肢体周径和肌力进行测量与评估。结果:偏瘫患者经过渐进抗阻训练后,上臂肢体周径由(25.88&;#177;2.16)cm增长到(26.23&;#177;2.18)cm(t=2.51,P&;lt;0.05),大腿周径由(40.43&;#177;3.46)cm增长到(40.8l&;#177;3.47)cm(t=2.53,P&;lt;0.05);屈肘肌肌力和伸膝肌肌力分别由(61.90&;#177;16.40)N增长到(86.10&;#177;21.25)N(t=4.12,P&;lt;0.001)和(86.00&;#177;12.04)N增长到(137.00&;#177;17.93)N(t=2.34,P&;lt;0.05)。结论:渐进抗阻练习是偏瘫患者肌力恢复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9.
躯干肌屈曲、伸展等长收缩肌力测试的信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躯干肌屈曲、伸展等长收缩肌力测试的信度,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20例健康受试者,在1周内采用BiodexⅡAP型多关节等速测试系统对每位受试者进行了2次躯干肌屈曲、伸展等长收缩肌力测试,获得躯干肌屈曲、伸展最大平均力矩、最大重复做功、总做功和平均功率等结果,并采用组内相关系数进行信度分析。结果:躯干肌屈曲、伸展2次等长收缩肌力测试的各指标高度相关(ICC>0.90),呈现良好的稳定性。结论:躯干肌屈曲、伸展等长收缩肌力测试在反映躯干肌肌力的变化方面具有较高的信度,测试指标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脊柱功能评估训练系统(Tergumed)对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治疗结果。方法:将40例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20例。A组接受Tergumed治疗,B组采用传统治疗,即主动运动配合磁疗和中频电温热治疗。在患者初次就诊、治疗7周后分别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和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表(RDQ)评价其疼痛程度和功能障碍程度,同时测量躯干肌(屈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等长收缩肌力。结果:治疗7周后,两组患者VAS评分、RDQ评价值、躯干肌等长收缩肌力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A组躯干肌等长收缩肌力的各项参数指标增加幅度明显优于B组(P0.001),两组间患者VAS评分、RDQ评价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ergumed治疗可以显著缓解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疼痛,改善功能障碍,在增强躯干肌力方面优于传统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