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PLT)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对41例急性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前及输血后第1、3、7天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进行检测,统计分析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表达水平变化。结果与输血前相比,输血后第1天患者PT、APTT时间明显延长(P〈0.05),FIB及PLT明显降低俨〈0.05);与输血后第1天相比,第3天PT、AMT时间明显缩短(P〈0.05),PLT与输血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输血前相比,输血后第7天患者PT、APTT、FIB、PLT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量输血会导致患者凝血功能紊乱,应根据临床需要及实验室检查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大量输血带来的不良后果,提高输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原位肝移植术中凝血功能的监测与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辉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6):79-80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中凝血功能的监测与调控。方法:本院18例终末期肝病患者,均行非静脉转流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术中连续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结果:18例肝移植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无一例死亡;与麻醉后相比,门与AHT指标在无肝期(30min)开始明显延长,并持续到新肝期(30min)(P〈0.05);而FIB和PLT指标在无肝期(30min)、新肝早期持续下降,与麻醉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新肝期(30min)FIB和PLT指标有升高,但仍低于麻醉后(P〈0.05)。结论:凝血功能的监测与调控是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术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6例需要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需要大量输血严重创伤患者(治疗组)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平均年龄35岁;创伤严重度评分( ISS评分)平均为21乔.38分。对照组13例为需要少量输血创伤患者,其中男8例,女5例;平均年龄36岁;ISS评分平均为16.00分。对患者输血前与输血后第1、3、5天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 FIB)]及血红蛋白浓度( HGB)、血小板计数( PLT)等项目进行检测,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大量输血前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及PLT各项数值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大量输血后第1天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显著延长( P <0.05),FIB及PLT较输血前显著降低( P <0.05);大量输血后第3天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及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数值大幅升高,但血小板数值仍然较低;大量输血后第五天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及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血小板数值继续升高,凝血功能基本恢复到输血前状态。对照组各时间点之间数值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时,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发生较大变化,应即时监测,避免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危及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4.
唐纯海  吴全理 《天津医药》2012,40(2):178-179
【摘要】 目的:探讨术前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联合术中自体血回收在颅脑择期手术中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以纠正贫血的作用。方法:选择16例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分别比较患者术前、血液等容稀释后、止血基本完成时、回输机采自体血以及术前采集自体血后的APTT、PT、PLT、HB、HCT;结果:等容稀释后和术前相比患者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HB、HCT明显下降;止血基本完成时和术前相比患者APTT、PT延长,PLT、HB、HCT明显下降,输机采血后和止血基本完成时相比患者的PLT下降,APTT、PT延长,同时HCT及HB明显升高;输术前采集自体动脉血后和输机采血后相比患者的APTT及PT明显缩短,PLT、 HCT、HB明显升高。结论:在出血量较大的神经外科手术中使用术前急性等容血液稀联合术中自体血回收对改善纠正患者贫血,保证患者术后正常凝血功能,增加手术安全性方面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郭先锋  何柳芳  郭长根  张玲  苑书华 《安徽医药》2015,19(10):1897-1900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凝血功能指标与新生儿危重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该院新生儿住院的脓毒症患儿共93例,按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将患儿分为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对入组的患儿在入院时及经治疗后72 h 采集患儿静脉血分别测定外周血中血小板(PL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和蛋白质 C(PC)。采用统计软件分析和比较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三组患儿治疗前后各项凝血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与非危重组比较,危重组、极危重组 TT 、PT、APTT延长(P <0.05),DD、FIB 水平升高(P <0.05),PC、AT-Ⅲ和 PLT 水平显著性降低(P <0.05)。与危重组比较,极危重组 PC、AT-Ⅲ和 PLT 水平显著性降低(P <0.05),DD 水平升高(P <0.05),PT、APTT、TT、FIB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急性期比较,危重和极危重组患儿经治疗好转后,恢复期 TT 、PT、APTT 缩短(P <0.05),DD、FIB 水平降低(P <0.05),PC、AT-Ⅲ和 PLT 水平升高(P <0.05);而非危重组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脓毒症患儿的凝血功能的异常与危重评分之间密切相关,与疾病的发展进程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胆道中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对凝血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急诊胆道中毒性休克患者28例,随机分为Ⅰ、Ⅱ两组各14例,两组均采用静脉快速诱导,气管插管后行机械控制呼吸。Ⅰ组患者诱导前静脉滴注乌司他丁5 000 U·kg 1,05 h滴完,手术开始后再加滴乌司他丁5 000 U·kg 1;Ⅱ组患者未用乌司他丁,但合用了血管活性药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两组患者在诱导前均行桡动脉置管,手术中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氧饱和度、尿量,监测手术前、手术开始后05,10 h、手术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因子Ⅱ时间(PT)、凝血因子I(FIB)、血小板(PLT)。结果Ⅰ组患者手术中、手术后MAP与手术前比显著增高,而HR显著减慢(P<005),Ⅱ组患者手术中、手术后MAP与术前比也明显增高,但HR却逐渐增快(P<005);Ⅰ组患者PT、APTT手术后比手术前明显缩短(P<005),而Ⅱ组患者PT、APTT手术后与手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FIB、PLT在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乌司他丁不但能保护胆道中毒性休克患者肝肾功能,而且能有效改善此类患者的循环状态及保护凝血机制。  相似文献   

7.
蛇凝血素酶对颅脑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和出血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蛇凝血素酶对颅脑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和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颅脑手术患者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例, 治疗组患者术前肌内注射蛇凝血素酶1 kU并静脉滴注蛇凝血素酶1 kU,对照组患者静脉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4 mL。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开始后1 h、手术结束时抽取两组患者血样,测定凝血因子Ⅱ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因子Ⅰ(FIB)、血小板(PLT),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结果对照组患者平均术中出血量(520±160) mL, 治疗组患者平均术中出血量(435±120) mL,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对照组患者术后PT 、APTT与术前比较,有明显升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PT、 APTT与术前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中与术后FIB、PLT均无明显改变。结论蛇凝血素酶能有效维持颅脑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并降低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 HCC)经导管动脉化学栓塞( TACE)治疗前后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变化。方法将进行TACE治疗的60例HCC患者作为治疗组,检测TACE治疗前、治疗后3 d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imer)PLT的数值变化。6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同时检测上述指标。结果 HCC患者在TACE后PT、APTT、FIB、D-Dimer、PLT均较治疗前升高( P <0.05),其中肝硬化组的HCC各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无肝硬化的HCC的只有APTT 、PLT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HCC患者的介入凝血异常和纤溶功能亢进,而TACE治疗早期会使凝血异常和纤溶功能亢进经一步恶化,伴有肝硬化的肝癌在治疗中更应该引起重视,以预防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重症肺炎患儿血小板数目及凝血功能的改变和临床意义。方法比较92例重症肺炎患儿与70例非重症肺炎患儿血小板数目(PLT)以及凝血功能组合包括凝血酶原时间(胛)、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检测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重症组与非重症组比较,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Tr和DDI升高,FIB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症肺炎患儿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检测肺炎患儿凝血功能可尽早判定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以及新鲜血浆与红细胞不同输注比例对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大量输血的手术患者85例,根据输注悬浮红细胞的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根据输注的血浆与悬浮红细胞的比例分为高比例组(≥1∶1)、中比例组(1∶1~1∶2)、低比例组(≤1∶2)。采集静脉血,比较输血前后血红蛋白(HGB)、血细胞比容(HCT)以及凝血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其中凝血相关指标包括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输血后,所有患者的HGB和HCT均有显著升高,PT、TT和APTT均有显著延长,观察组患者的PLT和FIB均有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比例组和低比例组的PLT和FIB均有显著下降,PT、TT和APTT均有显著延长,且低比例组的变化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大量输注悬浮红细胞可导致手术患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提高血浆与悬浮红细胞的输注比例可减轻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