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控制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控制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02例经过人文关怀护理的创伤骨科患者(实验组)与85例经历过缺乏爱伤观念和搬运动作不细致、不规范、不耐心的早期护理的创伤骨科患者(对照组),采用VRS疼痛量表评估其疼痛程度.同时对实验组患者根据其术后疼痛程度,分别在轻度疼痛、中度疼痛和重度疼痛时给予适量镇痛药物,观察其镇痛开始显效时间和镇痛维持时间.结果:对创伤骨科患者施以人文关怀护理措施,能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P<0.05).术后有轻度疼痛即开始用药比中度或重度疼痛时开始用药,其镇痛显效时间快且维持时间长(P<0.05).结论:对创伤骨科患者施以人文关怀护理措施,并根据其术后疼痛程度适时给予镇痛药物,能够改善患者因疼痛带来的不适,提高其舒适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第二、笫四医院2005年7月至2006年7月急诊镇痛药使用情况,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有益参考.方法 对1年中资料完整的急诊镇痛药处方2312张进行描述性分析,项目包括处方的一般情况、药品的使用病因及频度、麻醉药品的用药频率(DDDs)以及药物利用指数(DUI),其中200例患者接受治疗效果的问卷调查.调查以进入和离开急诊作为时间点.疼痛程度评估采用0~10数字量表(NRS).患者对镇痛效果满意程度进行选择.未选人聋哑者、囚犯、家庭暴力受害者及精神异常者,亦不包括14岁以下的患者.分类资料统计发生率和构成比,治疗前后疼痛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镇痛药以注射液剂型为主,山莨菪碱和布桂嗪注射液应用最多,口服片剂较少.外伤痛是最多应用镇痛药的病因.麻醉性镇痛药中,DDDs及DUI均小于世界卫生组织限定值.哌替啶注射液应用最多.接受调查的患者中,71.5%对治疗的效果满意或基本满意;用药前NRS评分7.47±2.21,用药后评分5.00±3.16,评分显著降低(统计量t值23.38,P<0.01);但评分4分及4分以上患者仍占57.5%.结论 三所医院急诊能对疼痛患者进行初步处理.麻醉性镇痛药的使用较为谨慎.急诊镇痛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目前急性下肢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前疼痛管理的现状,为制定实用、有效的疼痛控制操作流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方便性抽样选择2010年11月至2011年3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50例急性下肢骨折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 150例急性下肢创伤性骨折患者中,术前未做外固定处理者为38.67%,未给予药物镇痛处理者为77.30%,未给予冷敷处理者为78.00%。本组患者搬运前后的疼痛评分分别为(9.57±0.51)分和(9.91±0.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6,P0.01)。结论应加强护理人员对疼痛评估的重视程度,合理分配急诊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正确使用镇痛药物,以期为制定实用、有效的疼痛控制操作流程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太仓地区普通人群急诊创伤镇痛意愿的现状,为今后改进急诊创伤镇痛迟滞提供参考。方法:对太仓地区普通人群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是否选择镇痛及其原因、镇痛的被动性及主动性、对镇痛药物的了解程度及来源等方面。结果:有效问卷415份,回收率为100%,年龄区间为18~76岁。调查结果显示,拒绝镇痛组、被动接受组及主动要求组镇痛意愿率分别为14.7%、38.6%、46.7%(P〈0.01);拒绝组镇痛意愿率与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2组与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镇痛意愿率与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受教育程度与药物知识了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拒绝镇痛因素主要为担心药物不良反应(86.9%);主动及被动接受镇痛因素主要为怕痛(74.6%),镇痛意愿的差别与了解药物知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普通人群并非是急诊创伤镇痛实施延迟的主要因素,应适当加强急诊医生对镇痛的重视及临床镇痛治疗的宣教及引导。  相似文献   

5.
许燕平 《家庭护士》2007,5(9):43-44
术后病人可能经历不同程度的疼痛,有研究表明手术后早期的疼痛才是围手术期病人的主要痛苦所在[1],术后镇痛是提高围手术期病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理应予以重视,但目前许多病人的术后疼痛控制难以令人满意,传统的术后镇痛方法多采用间断肌内或静脉注射药物来实现,但由于惟恐镇痛药物过量或成瘾及间断肌内注射药物本身的弊端,使临床上70%的病人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镇痛不全甚或根本就没有给予镇痛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6.
脊柱侧弯矫正手术是骨科较为常见的手术,其特点为时间长、创伤大、术后疼痛剧烈。脊柱侧弯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为了加强对儿童术后疼痛的认识,提高儿童脊柱手术后镇痛的安全性,减少麻醉医师的顾虑,本文对近年来儿童脊柱侧弯手术后镇痛的方式和镇痛药物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对术后镇痛及镇静催眠药物在老年患者术后睡眠紊乱中的应用探讨如下。 1术后镇痛 术后镇痛是改善睡眠最有效的方式。术后镇痛的方式包括经不同途径给予某些镇痛药物,如:口服、静脉、肌肉、皮下注射给药、硬膜外给药等,镇痛药物包括阿片类镇痛药、非阿片类镇痛药、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NSAIDs)、局麻药。常用的阿片类镇痛药是吗啡、芬太尼、瑞芬太尼等。多年来,哌替啶一直是治疗急性疼痛的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8.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脊柱疾病的常用方法,具有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术后疼痛剧烈等特点。常用的术后镇痛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等。优化镇痛方案有助于减轻疼痛,促进腰椎功能恢复。本文就腰椎融合术围术期镇痛药物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控制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02例经过人文关怀护理的创伤骨科患者(实验组)与85例经历过缺乏爱伤观念和搬运动作不细致、不规范、不耐心的早期护理的创伤骨科患者(对照组),采用VRS疼痛量表评估其疼痛程度。同时对实验组患者根据其术后疼痛程度,分别在轻度疼痛、中度疼痛和重度疼痛时给予适量镇痛药物,观察其镇痛开始显效时间和镇痛维持时间。结果:对创伤骨科患者施以人文关怀护理措施,能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P〈0.05)。术后有轻度疼痛即开始用药比中度或重度疼痛时开始用药,其镇痛显效时间快且维持时间长(P〈0.05)。结论:对创伤骨科患者施以人文关怀护理措施,并根据其术后疼痛程度适时给予镇痛药物,能够改善患者因疼痛带来的不适,提高其舒适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新疆肿瘤医院初诊的维吾尔族肺癌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及癌性疼痛(以下简称癌痛)进行统计分析,了解维吾尔族肺癌患者癌痛的发生率、疼痛情况及对疼痛的相关认知情况,为新疆地区维吾尔族肺癌患者的癌痛诊治提供可靠的临床资料。方法:收集并统计分析208例初次就诊的维吾尔族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分期等基本信息,疼痛程度、部位、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对癌痛和镇痛药物认知情况等。结果:208例维吾尔族肺癌患者癌痛发生率为36.53%,晚期肺癌癌痛发生率合计41.32%,中重度癌痛合计占比54.65%,最主要的疼痛部位是胸部(27.63%)和肩背部(19.74%),服药率为57.89%,服用最多的药物为非甾体抗炎药,占癌痛患者27.63%,对疼痛及镇痛治疗及镇痛药物成瘾性认识存在诸多误区。结论:新疆地区维吾尔族肺癌患者就诊时伴发癌痛比率高,服药率低,疼痛控制情况差,对疼痛及止痛治疗认识不正确,对镇痛药物的成瘾性认识存在误区。应结合该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对初诊患者进行癌痛相关知识的宣教,推进癌痛的规范化诊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疗养护理病历存在的缺陷,探求提高护理疗案质量的改进措施。方法对2002年10月至2004年10月的护理病历检查结果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医嘱记录单存在的质量缺陷146次,一般护理记录单存在的质量缺陷142次,体温单存在的质量缺陷68次。结论注重护士的在职培训、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是护理疗案质量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应用临床路径对抑郁症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实践与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最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患者满意度,增强患者治愈的信心,和谐医患关系。方法:选择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应用临床路径实施健康教育,出院前进行患者依从性比较及满意度调查。结果:观察组患者依从性、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应用临床路径对抑郁症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探讨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对和谐医患关系、提高患者治愈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