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伟  邢伟 《医学综述》2011,17(17):2617-2620
胃癌是我国目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微转移是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在发生发展中播散在血循环、淋巴管、骨髓以及各组织器官的微小肿瘤转移灶。已发现微转移与各种恶性肿瘤的预后有关。目前对胃癌微转移的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寻找不同的检测方法、途径和特异性肿瘤标志物,以发现早期诊断胃癌的新思路,从而为提高胃癌患者生存率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2.
恶性肿瘤骨髓微小转移灶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肿瘤骨髓微小转移灶检测的临床意义临床学院胸外科葛明建,综述,李良彬,审校中图分类号R73-37肿瘤病人的高死亡率与癌细胞发生异位隐匿性微小转移有关,而骨髓是癌细胞发生微小转移的重要部位,对恶性肿瘤患者骨髓中的微转移进行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  相似文献   

3.
恶性肿瘤微转移一般指非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在发展过程中,播散并存活于淋巴系统、血循环、骨髓、肝、肺等组织器官中的微小肿瘤细胞灶,通常小于2 mm,而无任何临床表现,常规检查方法如CT、MRI、单抗放射显影技术、普通病理检查等都很难发现。本文就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 20,CK20)与大肠癌微转移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阐述CK20在诊断大肠癌微转移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凌杰 《医学综述》2012,18(4):587-590
微转移是恶性肿瘤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尚处于临床不可探测阶段的微小转移灶,播散并存活于淋巴系统、血液循环、骨髓、肝、肺等组织器官中,是恶性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根源。微转移与胃癌的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胃癌微转移检测可用于指导胃癌的分期诊断和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现就胃癌微转移检测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肿瘤微转移(micrometastasis)又称隐性转移(occult metastasis),是指直径小于1 mm(约含106个瘤细胞)的微小转移灶,通常须经病理组织学检查方能诊断.  相似文献   

6.
刘恩贤 《医学综述》2001,7(12):739-740
大肠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术后肿瘤的转移和复发是重要的死亡原因。行根治术的患者约有 30 %~ 40 %在 5年内出现转移和复发。这些患者在手术前后的常规检查中 ,未发现显性转移 ,因此推断 ,微小的转移灶客观存在。将这些微小的、临床常规检查难以发现的转移灶称为微转移。大肠癌微转移发生的常见部位包括引流淋巴结、血液、腹膜、肝和骨等。1 微转移的检查1 1 早期的几项检查 连续切片法主要是针对手术切除的淋巴结 ,可使阳性率增加 2 0 % ,但缺点是工作量过大难以推广。还有用石蜡切片脂肪清除技术 ,组织培养等方法进行微转移…  相似文献   

7.
何雄斌  崔明 《医学综述》2008,14(14):2118-2121
乳腺癌转移抑制基因1(BRMS1)是2000年在乳腺癌细胞中发现的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研究发现其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具有抑制肿瘤细胞转移的能力,可明显减少转移灶的发生,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清楚。对BRMS1基因的深入研究必将有助于对肿瘤转移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本文就BRMS1的基因结构、蛋白功能及其与肿瘤的关系、作用机制等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淋巴结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一个生物学特性,也是决定癌症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但是有些淋巴结内的微小转移灶,应用常规技术检测难以确定,对肿瘤患者的治疗和判断预后带来困难.近年,微转移已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但是,微转移的概念和诊断标准仍不统一,检测手段有待提高,对判断肿瘤患者预后价值值得探讨.我们对胃粘液腺癌大、小弯侧淋巴结常规检查阴性者行CK免疫标记,探讨免疫组化技术在常规检查淋巴结阴性者的微小癌转移的检出情况.  相似文献   

9.
肿瘤侵袭与转移是指恶性肿瘤细胞脱离原发部位 ,通过各种转移方式到达继发组织或器官后得以继续增殖生长 ,形成与原发肿瘤性质相同的继发肿瘤的过程。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生物学特征 ,是临床上绝大多数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 ,肿瘤的侵袭及转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大致包括 :①肿瘤细胞从原发灶脱落 ;②侵犯周围组织 ;③进入循环系统在远隔部位突破毛细管结构 ,形成新的转移灶[1] 。近年来研究表明 ,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变化与肿瘤侵袭和转移关系密切。当肿瘤细胞表面的细胞粘附分子如E -钙粘附素 (E Cadhe…  相似文献   

10.
刘金鹏  肖莉  凌瑞 《医学综述》2004,10(10):596-598
大肠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术后肿瘤的转移和复发是重要的死亡原因,目前对其局部原发肿瘤,采取手术为主的治疗方法基本可以控制,但行根治术的患者有30%~40%在5年内出现转移和复发,这些患者在手术前后的常规检查中(包括手术探查、B超、CT、普通病理切片等)并未发现显性转移,因此推断,微转移灶是客观存在的。早期认识有无肿瘤转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推荐一种检测恶性肿瘤微灶转移的方法。方法:应用连续切片的免疫组化法回顾研究50例乳腺癌的淋巴结微灶转移情况,将结果与常规病理切片法进行配对资料的卡方检验,并统计微灶转移率。结果:常规病理切片法的转移灶检出率为30%,连续切片的抗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法的转移灶检出率为50%,二者间差异有显著性。连续切片法发现的微灶转移率为28.5%。结论:对于肿瘤的微灶转移的发现,连续切片的的免疫组化法更有优势,它是一种敏感的检测微灶转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肿瘤微转移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检测肿瘤的微转移对肿瘤的临床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1~3]。大量研究认为常规H-E染色对发现肿瘤淋巴结微转移的作用有限,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能明显提高微转移灶的检出率[4],但亦有相反的意见[5]。本研究将区域淋巴结标本作细胞角蛋白19(CK19)和  相似文献   

13.
转移是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之一,也是影响肿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近几年,肿瘤转移的研究已发展到细胞及分子水平。肿瘤微转移的概念也已逐步建立。准确判断有无肿瘤转移以及转移的范同,可大大提高肿瘤治疗的有效率,改善患者的预后。然而,临床及常规病理检查很难发现微转移的肿瘤细胞,只有通过免疫组化或PCR等特殊检查才能确定。本文就肿瘤微转移的机制及检测途径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隐匿性甲状腺癌(OCT)是指癌灶的最大直径≤1cm的甲状腺癌,无论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或远隔脏器转移都称为隐匿性甲状腺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甲状腺癌。由于癌灶微小,术前常规检查不易发现。临床漏诊和误诊率高,常因其它甲状腺疾病行手术治疗或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而明确诊断。其中大多为乳头状腺癌。临床特点为原发肿瘤隐匿,以单发居多,亦可多发,虽然癌灶微小,临床上却可有淋巴结和血行转移.  相似文献   

15.
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往往是肿瘤治疗失败的最主要原因,而肿瘤的血管新生是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前提。研究发现,肿瘤的生长可分为无血管期和血管期。无血管期肿瘤的生长必须依靠周围组织的弥散来获取营养物质或排泄代谢产物,瘤体一般不会超过1—2mm^3。  相似文献   

16.
肿瘤转移与免疫抑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韵 《医学综述》1999,5(2):52-54
<正>谁能扼制住肿瘤的转移,就是找到了攻克癌症的金钥匙。肿瘤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原发恶性肿瘤细胞群体中具转移能力的细胞不足1%。即便如此,许多恶性肿瘤患者在常规病理学检查中并未见有肿瘤转移,然而有“微转移”(Micrometasis)作祟,在彻底清扫性手术后仍有部分患者死于肿瘤的复发与转移。  相似文献   

17.
0 引言 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肿瘤手术后复发和放疗及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微转移的检测对肿瘤的诊断、分期、复发和预后的判断、手术、综合治疗的选择具有极其明显的指导作用.我们采用抗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宫颈癌患者进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探讨免疫组化对宫颈癌淋巴结微小转移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肿瘤转移及抗肿瘤转移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肿瘤转移是导致肿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不但因为肿瘤转移的过程是复杂和难以控制的,更由于转移灶难以用手术切除和更易形成抗药性。约30%左右的肿瘤患者去就诊时就已经有明显的肿瘤转移病灶,而另有约30%的患者实际上已经出现亚临床水平的微小肿瘤转移灶。临床肿瘤病人的死亡90%是由于肿瘤转移引起的。只有能有效地控制肿瘤转移的发生和发展,肿瘤治疗才算真正完成。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攻克肿瘤转移的过程就是攻克肿瘤的过程。20年  相似文献   

19.
肿瘤的微转移是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其检出增加了肿瘤在形成明确转移灶之前医师作出诊断的可能性。本文重点论述了肿瘤微转移的机制与检测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1肿瘤微转移常用的检测标本淋巴结检测微转移阳性率较高,哨兵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检测对诊断微转移有重要意义。SLN检测方法常用的有3种:使用美蓝等生物活性染料注射于瘤周进一步使淋巴管和淋巴结着色、瘤周注射放射性胶体和99mC-Dx、淋巴结闪烁显像结合计数器探测仪检测。目前还可用超声及大的组织芯活检在术前检测SLN的微转移。  相似文献   

20.
整合素与肿瘤侵袭转移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明星  刘芳 《上海医学》1998,21(7):433-434,F003
肿瘤细胞侵袭与转移是个连续动态过程,包括肿瘤细胞粘附侵袭基底膜,穿入血管或淋巴管,在循环系统中存活,形成瘤栓并运送到远隔靶器官,滞留于靶器官的微小血管中,穿出血管并逐渐形成转移癌灶。其中整合素的粘附介导始终起着重要作用,成为近年来肿瘤侵袭转移机制中的研究热点。一、整合素的结构、表达及其生物学作用整合素是一族细胞表面由一个α亚单位与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