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研究胃癌前病变(PLGC)中医证型与血清胃蛋白酶原(PG)检测结果的相关性,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对经胃镜和病理确诊为PLGC的65例患者进行病史采集工作,包括流行病学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疾病危险因素、既往史和家族史),胃镜表现,病理分级,中医四诊资料,以及血清PG检测结果。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找出PLGC的发病因素,分析PLGC中医证型与胃镜、病理关系;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PLGC患者不同证候血清PG的分布规律,分析两者与病理的相关性,从而探索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61~70岁患者所占比例最大,病程多在6~10年,危险因素主要以饮食无规律,三餐不定时及紧张、焦虑、急躁易怒情绪为主;胃镜表现以黏膜红白相间、黏膜粗糙为主;病理以中度萎缩、轻度肠化、轻度不典型增生为主;症状表现以痞闷不舒、胃脘疼痛、纳呆少食为前3位。中医辨证分为6个证型:肝胃不和证15例,肝胃郁热证8例,脾胃湿热证10例,脾胃虚寒证8例,胃阴不足证9例,胃络瘀阻证14例。PGI含量: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胃络瘀阻证。PGII含量: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结论]PLGC中医证型主要包括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和胃络瘀阻证。胃络瘀阻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患者PGⅠ降低,脾胃虚寒证患者PGⅡ相对降低;PGⅠ降低与胃黏膜萎缩程度有关,PGⅡ含量相对降低可能与胃黏膜严重萎缩形成多灶性萎缩性胃炎(MAG)或伴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祛瘀消积颗粒治疗中医辨证属胃络瘀阻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151例CAG癌前病变胃络瘀阻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6例予祛瘀消积颗粒治疗,对照组75例予胃复春治疗,均治疗12周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的临床、胃镜和病理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抗幽门螺杆菌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瘀消积颗粒对胃络瘀阻证CAG癌前病变患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Hp相关性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及各证型间胃泌素-17(G-17)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400例,按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6个证型,并测各证型内患者G-17水平。结果:Hp相关性慢性胃炎各证型例数由高到低分别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p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胃虚寒证例数最多,而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以脾胃湿热证例数最多。G-17水平比较,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大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各证型间G-17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胃阴不足证与胃络瘀阻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各证型患者低于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各证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存在着一定的规律,且各证型间与G-17水平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可为中医辨证提供参考,并指导临床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不同中医证型患者与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2年2月—2023年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脾胃科就诊的内镜下病理确诊CAG的患者206例,进行中医辨证分析和焦虑抑郁评定,并行相关性研究分析。结果:206例CAG患者中医证型以脾胃虚弱(寒)证为主,脾胃湿热证次之。各中医证型与焦虑程度的评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胃络瘀血证与脾胃虚弱(寒)证、脾胃湿热证、肝胃气滞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证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中医证型与抑郁程度的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与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两两之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CAG患者以脾胃虚弱(寒)证为主,其中医证型分布与焦虑的发生和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患者的临床症状程度与焦虑、抑郁程度两两之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胃镜下慢性胃炎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胃镜下慢性胃炎(CG)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对476例门诊CG患者进行常规胃镜检查,辨证分型记录,均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及胃黏膜活检作出病理诊断。[结果]CG患者性别与辨证分型无关;患者年龄与辨证分型相关(P<0.05),年长者多见脾胃虚弱型;患者Hp感染与辨证分型无关;患者中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IM)、不典型增生(ATP)与辨证分型有关(P<0.05),坐标图显示CAG、ATP表现脾胃虚弱型,胃络瘀血型在坐标右上象限,IM表现胃阴不足型在坐标左上象限,CSG表现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均在坐标左下象限。[结论]CG的微观变化与中医辨证结合使其诊断更臻完善,拓展了中西医结合诊治CG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胃泌素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空腹血清胃泌素(GAS)的关系.方法:将中医辨证为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弱型的42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电子胃镜、病理组织学检查,并检测Hp及血清GAS.结果:Hp相关性慢性胃炎中脾胃湿热型占62.96%(P<0.05);空腹血清GAS(125.35 ng/L)高于脾胃虚弱型(96.59 ng/L,P<0.01).结论:高GAS血症可能是Hp相关性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型重要病理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黏膜改变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内在关系.[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404例慢性胃炎患儿中医辨证分型后进行胃镜检查及尿素13C-呼气试验(13 C-UBT)检查,并登记造表,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肝胃不和型胃炎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充血和微小结节形成,脾胃湿热型胃炎表现以黏膜斑和黏膜糜烂为主,胃络瘀血型胃炎则以胃黏膜出现出血斑点为主,脾胃虚弱型胃炎以胃黏膜水肿为主,胃阴不足型胃炎以胃黏膜花斑为主.13 C-UBT阳性率实证高于虚证,与证型无相关性;13C-UBT值实证高于虚证,尤以肝胃不和型和脾胃湿热型为最高.[结论]小儿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胃黏膜改变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存在实质性联系,为辨证施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中医证候学角度出发,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中医证候学特征,辨证分型,在此基础上优选较理想的治疗方案.方法①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节调查研究方法对全部观察对象的症状进行频度分析和西医亚型分布,在此基础进行中医辨证分型.②采取多单位随机分组运用辨证施治、自拟基本方、西药三种不同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并采用卡方检验方法对各疗效作比较分析.结果总观察例数为238例,分析结果认为腹痛、嗳气、腹胀、早饱四个症状是FD最常见特征性症候.主要的中医证型肝胃不和(41.25%)、依次脾胃虚弱(28.23%)、脾胃湿热(21.67%)、胃阴不足(7.08%)、胃络瘀血(0.83%)等型,FD亚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分析运动不良型以中医证型的肝胃不和、脾胃虚弱型为多见;反流型以肝胃不和型为多;溃疡型以肝胃不和型为最多,其次为脾胃湿热型;混合型以肝胃不和为最多依次为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阴不足型.三种治疗方法结果显示辨证施治、自拟基本方、西药等三种方法总有效率分别为99.99%,100%,97.56%;显效率分别为74.54%,65.82%,52.28%;经统计学处理显示总有效率无差异,但显效率方面辨证施治组显著高于西药组(P<0.05).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运用中医辨证施治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黏膜活检病理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黏膜活检病理变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方法]1 049例中医辨证分型慢性胃炎患者按不同病理类型及各项伴随病变编制成表格,进行统计学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医分型与病理类型具有相关性.病理诊断为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多为肝胃不和型或脾胃湿热型;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多为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与肠上皮化生呈负相关(P<0.05)、与活动性炎症负相关(P<0.05);脾胃湿热型与肠上皮化生呈负相关(P<0.05)、与活动性炎症正相关(P<0.01);而胃阴不足型与肠上皮化生呈正相关(P<0.05)、与活动性炎症负相关(P<0.05).[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慢性胃炎病理改变之间存在实质性联系,为辨证施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医证型的胃镜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4月—8月经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CAG的347例患者,利用胃镜对黏膜萎缩范围和黏膜形态特征以及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以明确CAG中医各证型胃镜及病理结果的差异性,探讨与中医各证型的相关性。结果:CAG各中医证型萎缩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闭合型萎缩为主。CAG中医证型在单纯萎缩、胆汁反流、平坦糜烂及隆起糜烂等黏膜形态特征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出血、肠化生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G中医证型在萎缩程度、Hp感染率和异型增生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G中医证型与内镜及病理特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微观辨证可以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有力的客观依据,以此提高CAG的中医辨证论治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胃黏膜异型增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病理改变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使用统一诊断标准,收集480例胃黏膜低级别/不确定性异型增生患者病理诊断,并采集患者主症次症、舌脉等中医四诊信息,明确其中医证候类型及病理组织分类。建立数据库,并采用IBM-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病例480例,其中低级别异型增生患者261例,不确定性异型增生患者219例。所有患者单一证候及复合证候频次共计706次,单一证候患者为276例,兼夹两种证候者为182例,兼夹三种证候者为22例。证候出现频次为:肝胃郁热证>脾胃气虚证>胃络瘀阻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肝胃气滞证>胃阴不足证。脾胃气虚证年龄高于非脾胃气虚证(P<0.05)。脾胃虚寒证与萎缩范围、萎缩程度之间呈负相关(P<0.05),脾胃气虚证与异型增生、萎缩、肠化生病变范围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肝胃郁热、脾胃气虚及胃络瘀阻是异型增生的常见证候;脾胃虚寒证较多分布在萎缩程度较轻及萎缩范围较小的疾病前期;脾胃气虚是异型增生发病的重要环节,更是其病变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浆内皮素 (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含量与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及其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将 118例 CAG患者 (CAG组 )分为 5型 :肝胃不和型 2 6例 ,脾胃虚弱 (含虚寒 )型 38例 ,脾胃湿热型2 4例 ,胃阴不足型 18例 ,胃络瘀血型 12例。 3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 (CSG)为 CSG组 ,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放免法检测空腹静脉血 ET、CGRP含量。结果 :1CAG组血浆 ET水平明显高于、而 CGRP水平明显低于 CSG组和对照组 (均 P <0 .0 1) ;CSG组血浆 ET水平高于对照组 ,CGRP水平低于对照组 ,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2轻、中、重度 CAG患者之间血浆 ET含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0 .0 1) ;血浆 CGRP含量除中、重度 CAG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外 ,其余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0 .0 1)。 3CAG各中医证型血浆 ET、CGRP含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0 .0 1) ,ET含量由低向高及 CGRP含量由高向低的顺序是 :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 4 CAG患者血浆 ET与 CGR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r =- 0 .2 14 ,P <0 .0 5 )。结论 :血浆 ET、CGRP可能参与 CAG的病理生理过程 ,其含量的变化与萎缩程度有关。ET、CGRP水平可以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与焦虑、抑郁等情志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情志因素与FD发病及中医辨证分型的内在联系,总结其规律。[方法]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对120例FD患者进行分析,观察其症状、焦虑、抑郁积分与中医证型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FD患者中,证属脾胃虚弱者多伴发抑郁障碍,肝胃不和者多伴发焦虑障碍;FD患者抑郁程度与食欲不振等症状相关性显著,焦虑症状与餐后饱胀不适等相关性显著;FD患者肝胃不和者比脾胃虚弱者临床症状相对更明显。[结论]FD患者抑郁积分、焦虑积分和症状积分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及主要证素分布。方法选取328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四诊资料并采用证素辨证方法对其证候进行分析,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及主要证素分布。结果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出现频数从高到低分布情况为: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气滞证脾胃夹湿证脾胃郁热证脾虚气滞证胃阴不足证。病位证素分布情况为:胃脾肝肾心胆肺大肠小肠,以胃、脾、肝、肾为主。病性证素分布情况为:气滞湿气虚阴虚阳虚血瘀痰热寒血虚,其中以气滞证为主。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主要为肝胃不和、肝郁脾虚以及脾胃虚弱证,病位证素以胃、脾、肝、肾为主,病性证素主要为气滞、湿、气虚、阴虚、阳虚、血瘀、痰、热、寒以及血虚。  相似文献   

15.
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366例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胃粘膜进行幽门螺杆菌(HP)定性检测,并与其中医证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HP阳性者以实证为多见,HP阳性率在不同中医证型中依次为脾胃湿热>胃络淤血>肝胃不和>脾胃虚弱。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表现,中医证型,胃镜胃黏膜病变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情况。方法对符合诊断的935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中医证型,胃镜胃黏膜病理及Hp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935例胆汁反流性胃炎Hp感染率为36.6%,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与萎缩,肠化生等病理改变有关。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Hp感染率低于非胆汁反流性慢性胃炎。Hp感染率在脾胃湿热型及肝胃不和型较高。胆汁反流性胃炎肠化生和萎缩性病变在脾胃湿热型和肝胃不和型中较高,而异型增生的发生在脾胃虚寒型中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证型分布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的相关性.方法:对确诊的171例CHB肝纤维化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并观察肝纤维化病理分期、肝纤维化4项与辨证分型的关系.结果:肝郁脾虚型主要见于在肝纤维化早期(S1),瘀血阻络型主要见于肝纤维化中晚期(S3~S4),两者比较,各病理期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1);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HA含量显著高于肝郁脾虚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瘀血阻络型HA含量高于肝肾阴虚型和湿热中阻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瘀血阻络组LN和Ⅳ-C含量明显高于肝郁脾虚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各证型患者血清PCⅢ含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HB肝纤维化不同病理阶段,证型分布发生相应变化,并与肝纤维化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中医证型与食管黏膜胃镜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对453例RE患者的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分布及食管黏膜胃镜分级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RE的检出率为4.0%,男女性别比为1.68:1,随着年龄增长RE检出率逐步升高,且程度呈加重的趋势。RE内镜分级以A、B级为主,辨证以肝胃不和证和肝胃郁热证为主,各个证候分型的食管黏膜胃镜分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且胃镜分级与中医辨证分型具有相关性。[结论]RE的食管黏膜胃镜分级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医辨证分型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岭南地区慢性咽炎临床症状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09年12月~2016年12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慢性咽炎患者484例,采集其中医证型及舌脉象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患者平均年龄(37.54±11.80)岁,咽部不适主要表现为咽部异物感或夹痰,尤以女性为多;中医证候以脾胃湿热最常见,其次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痰凝血瘀、胃阴不足证。不同性别间中医证候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以男性患者为主,占42.93%;肝胃不和证则女性最为常见,占37.76%。[结论]岭南地区慢性咽炎以脾胃湿热证最为常见,分析与其气候炎热潮湿地域特点密切相关;女性患者以肝胃不和证多见则可能是缘于其情绪易于波动之故。  相似文献   

20.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44例,采用辩证论治加化瘀、抗癌法,中药胃康胶囊法,结合法等3种治疗方法。经胃镜复查31例。结果表明,总有效率83.9%,消失率61.3%;对中度异型增生的消失率为80.0%。癌前病变的中医证型,以脾胃虚寒型、脾胃气滞型和脾胃湿热型的疗效较明显。初步证明了用中医药阻断癌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