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区护理及康复医疗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护理是随着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而产生的。它实现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向以人群整体健康为中心的转变。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疾病谱的改变以及医疗卫生进入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运行之中,因此,探索一个利于社区人群治病强身和医院发展的社区护理模式势在必行。1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社区护理在院长领导下进行工作,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由四名医务人员组成。其中脱产伤人(医师5人,护士11人),其余为各科兼职医务人员,负责对社区人群进行综合的、连续性医疗、卫生宣传和护理服务。社会兼职人员由居委会干部…  相似文献   

2.
当前,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且疾病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突发性等特点,因此精神疾病社区综合防治康复面临着巨大挑战。为了完善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的应急体系,探索精神疾病社区综合干预新模式,上海徐汇试行建立了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的预警模式,依托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三级网络体系,从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区(县)级精防机构三个层面,分别由社区信息员、社区医生和精防专业人员进行预警报告、分析和处置等综合干预。在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中,根据不同的情况可分四类进行预警报告和处置,主要包括疑似预警、复发先兆预警、复发报告和危险行为预警,旨在早发现、早报告、早识别和早干预。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4):F0002
三、康复医学服务形式和方法 (一)康复医学服务形式 康复医学服务形式有4种:机构康复如康复中心、康复医院、康复医学科等,社区康复,上门康复服务(即从康复机构派人到家庭或社区进行康复服务)及信息康复(康复医学资源中心将康复信息发送到社区和家庭提供康复服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社区康复措施对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阴性症状的改善。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对4个镇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由专职医师对康复组进行综合康复措施,对照组仅为上门随访。于入组前及康复后的6个月、9个月、12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的阴性症状量表(SANS)及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康复前的对照组与康复组就以上量表测定无显著性差异,经实施康复治疗,两组的显著性差异逐渐明显,结论开展社区康复措施能够减轻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改善社会功能残疾程度。  相似文献   

5.
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社区康复治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索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社区康复治疗。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对4个镇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由专职医师对康复组进行综合康复措施,对照组仅为上门随访。于人组前及康复后的3、6、8、12、15、20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SANS)及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康复前的对照组与康复组就以上量表测定无显著性差异,经实施康复治疗,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社区康复治疗能够改善其精神病性症状,减轻阴性症状,减轻其社会功能残疾程度,并能培养患者家属成为家庭中不走的康复师。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不同社区康复治疗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收集本院脑卒中患者51例,按居住地分为社区康复组和对照组,前者28例患者接受本院康复科医技人员直接参与和指导的社区康复治疗,后者23例仅接受常规社区康复治疗,采用NIHSS卒中量表与Barthel指数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评估,比较两组康复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模式的社区康复治疗后,Barthel指数与NIHSS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社区康复组上述两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综合医院康复中心直接指导模式下进行社区康复的新模式,更利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应用在重症精神病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中心进行社区康复护理的重症精神病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社区康复护理,观察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患者护理后简明精神病症状量表(BPRS)评分、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SDSS)评分和阴性症状量表(SANS)评分均较护理前改善,治疗前后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精神病患者给予社区康复护理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康复医师-家庭-社区为主线的康复模式,对康复活动前后及不同康复活动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精神病患者(康复者)80人,使用统一的精神康复活动调查问卷,并对康复效果、最受欢迎的活动方式、康复者最大收益,及不同康复活动项目从安全-经济-有效方面进行分析。结果以康复医师-家庭-社区为主线的康复模式康复效果显著;以小组为单位的康复活动与大型活动受欢迎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认为对患者帮助最大的人是康复医师。以上调查结果,康复者与监护人的选择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精神病患者的社区康复模式是可行的、有效的,积极开展以康复医师为主体、社区为区域、康复小组活动为主要方式的健康教育、康复管理,可有效提高治疗依从性,减少复发,促进精神病患者康复,维护社区安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区化管治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对278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分区化管治,分析管治前后的治疗情况、病情变化、依从性、社会功能和社会影响,并与79例未实施分区化管治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照。结果分区化管治4年效果显著,研究组每年新参与的康复人数(年增长率20.5%~72.0%)和治疗依从性(从29.1%提高到69.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而复发/恶化率逐年对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研究组的社会功能(全劳力从2.9%提高到38.1%)显著优于对照组而社会影响(从36.3%降到0%)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分区化管治模式可充分发挥专业技术队伍和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明显提高康复效果,减少资源浪费,适合我国国情,有利于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社区康复护理干预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其死亡率约(80~130)/10万人,占各种疾病死因之首,致残率高达70%~80%,绝大多数患者在经历急性期住院后,带着伤残回家康复。为保证脑卒中患者在离院后得到持续的整体护理与健康教育,我院于2005年1月建立本病社区康复护理干预小组,由社区服务中心护士负责定期访视和指导脑卒中患者,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1开展农村社区粮棉病防治、康顾复的方法步骤1.1建立精神病防治、康复领导小组:我市成立了由政府领导任组长,有卫生、公安、民政、残联等部门参加的市、乡、村精神病防治康复领导小组,负责精神病防治、康复的领导和协调工作。1.2培训社区精神病防治专业人员:市由精防站为中心,负责对各乡(镇)精防医生的业务培训,采取学习班形式,以后每年复训1次。乡(镇)精神科医生负责乡村医生的培训每年1次。做到每个乡(镇)医院及每个行政村都有1名精神科医生。形成一支能独立担负起精神病门诊、治疗、护理和康复管理的骨干队伍。1.3建立市…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8,(4):F0002-F0002
三、康复医学服务形式和方法 (一)康复医学服务形式 康复医学服务形式有4种:机构康复如康复中心、康复医院、康复医学科等,社区康复,上门康复服务(即从康复机构派人到家庭或社区进行康复服务)及信息康复(康复医学资源中心将康复信息发送到社区和家庭提供康复服务)。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软化期后患者医院内和医院外(社区或家庭)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急性脑梗死软化期后患者120例分为两组,家庭康复组60例,院内常规康复组60例,分别进行有计划的康复训练治疗。结果两组康复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软化期后患者较早出院,由神经康复小组指导,在社区(家庭)继续康复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精神分裂症社会支持与康复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慢性分裂症的社会支持以及社区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采采用SSRS、BPRS、SDSS、SANS等量表,分析社区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社会功能情况,并通过2年社区康复治疗,评定疗效。结果:中度以上精神残疾患者社会支持明显低于轻度精神残疾患者,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明显低于城市患者(P<0.05);通过2年的社区康复治疗后,BPRS、SDSS、SANS等量表总分明显降低(P<0.01)。结论:社会支持程度与精神分裂症病情程度呈明显的负相关,提高社会支持对社区防治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某城区社区康复现状调查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经济较发达地区社区康复资源现状;分析现阶段城区社区卫生是否能够提供"六位一体服务"中真正意义的社区康复服务;了解康复医学教育在社区全科医疗工作中的必要性。方法:对某社区服务中心及所属站点所有在岗人员、康复设施设备及使用程度、服务站点房屋来源(是否为租赁)、面积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某社区服务中心及所属站点所有在岗人员共计119人,康复专业毕业人员只占全体在岗人员总数的0.84%(1人/119人),经过康复岗位培训并获得正式康复证书的兼职人员占全体在岗人员总数的3.36%(4人/119人),学历教育中接受过康复课程学习的占全体在岗人员总数的4.20%(5人/119人),中医毕业于推拿按摩专业的占全体在岗人员总数的3.36%(4人/119人)。具有简单康复设施的站点只占总站点数的7.69%(1站/13站),康复设施使用率为零。服务站点房屋全部为租赁性质,面积为75~150平方米建筑面积,租赁费用为5~7.5万元/年,租赁费用由医疗机构自己承担。结论:社区卫生服务康复人员及设备设施紧缺,现阶段没有提供社区康复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李文秀 《河北医学》2013,(8):1173-1175
目的:比较分析精神分裂患者采用社区康复和长期住院两种治疗模式的疗效情况。方法:对8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前瞻性对照研究,其中社区康复组41例,住院治疗组41例,对两组进行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以及社会活动(SF)、体能(PF)、一般健康(GH)、身体影响(RP)、心理健康(MH)等情况比较分析。结果:社区康复组患者的体能(PF)、精神影响(RE)、体能影响(RP)、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等优于住院治疗组(P〈0.05),住院治疗组患者在心理健康(MH)、精力(VT)、一般健康(GH)优于社区康复组(P〈O.05),两组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无显著差异(P〉O.05)。结论:精神分裂症社区康复在躯体健康方面比较具有优势,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用社区康复对于控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具有较好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备相应条件的地区可酌情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已提出.以院所为基础的精神病康复不可能满足大多数患者的需要,而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却能为至今尚未得到帮助的患者提供基本的康复服务。  相似文献   

18.
康复进社区     
社区康复(简称CBR)是指在城乡水平基础上,积极调动社区有关部门及人员,包括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参与,充分发挥社区优势和利用社区资源在医疗、教育、职业、社会四大康复方面,为残疾人在社区和家庭中提供有效、可行、经济的全面康复服务,扩大残疾人的康复受益面。根据本中心实际情况,拟定康复服务计划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早期采用机构康复与社区、家庭康复相结合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早期患者125例,并将其分为2组,A组68例,B组57例;2组采用不同的疗程进行住院康复及社区、家庭康复。另选取脑卒中早期患者49例为C组,只对其进行祉区、家庭康复。分别于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末评定3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比较3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和改良Ba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的改善程度,A组明显优于B、C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卒中早期康复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机构康复为二级康复,结合由中心康复团队指导的社区、家庭康复三级康复,并且按一定的康复疗程,能较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社区精神康复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及社会功能的影响,以及社区精神康复下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严重程度与社会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56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个案管理及小组训练等方式进行社区精神康复,并在基线、随访3个月及6个月时采用阴性与阳性症状(PANSS)量表、个体与社会功能(PSP)量表及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WHO-DAS)量表对其症状严重程度及社会功能进行评定,分析不同时间点各量表评分的差异及相关关系。结果 PANSS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在基线、随访3个月及6个月时的评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评分呈逐渐下降趋势;随访3个月时PSP总分高于基线时的评定、 DAS总分低于基线时的评定,6个月时PSP总分高于3个月时的评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时间点PANSS总分、阴性量表得分及一般病理总分与PSP量表评分呈负相关,与DAS量表评分呈正相关,3个月、6个月时阳性量表得分与PSP量表评分呈负相关,与DAS量表评分呈正相关 (P<0.01),PANSS总分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 社区精神康复能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且在社区精神康复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严重程度与社会功能密切相关,其症状越严重、治疗效果越差,社会功能恢复越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