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在临床中常可听到所谓“虚不受补”的说法,笔者不同意这种说法。治虚证,必然只有用补法。“虚不受补”者,是因补之不当之故。同一种虚证,固其体质、病程、病机、部位不同,故其补法亦应当有所不同。如果不加分析地予以一种补法,那当然会因补之不当而导致“虚不受补”。下面谈几种常见的情况。其一、上盛下虚而重用补气升阳药,则  相似文献   

2.
王永誉  王浩  方坚 《新中医》2016,48(5):1-3
正"虚不受补"一词最早见于清·陈士铎《本草新编·十剂论》:"或疑需用补剂,是虚病宜于补也。然往往有愈补愈虚者,岂补剂之未可全恃乎……愈补愈虚者,乃虚不受补,非虚不可补也。"临床谈及"虚不受补",广义是指虚证之人服用补益之药后疗效欠佳并出现相关的不良反应,狭义上则指因脾胃虚弱、体质差异等因素导致补益之药不能被机体转化吸收而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虚不受补"的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分别从虚证的辨证分类、虚证夹实、脾胃虚弱、药物及药物用量等几个方面来论述虚不受补的原因以及避免的方法。并由此提示作为医生需要把握疾病的病因病机,防治虚不受补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临床上,“虚不受补”是指一些虚证患者服用补药后不但症状不缓解,反而出现诸如口舌生疮、咽干舌燥、燥热汗多等“上火”反应。“虚不受补”一词最早见于清代陈世铎《本草新编》,后世医家对其原因多有发挥,主要观点包括:①脾胃虚弱,运化无力;②补不对证;③虚实夹杂,只补不清;④脾胃衰败,不能运药;⑤特殊体质,药物过敏。天津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主任张国骏教授潜心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20余年,对“虚不受补”有独到见解,临证应用补法时灵活结合它法,有效避免“不受补”现象的发生。笔者有幸侍诊其旁,获益匪浅。现将张师临证经验总结如下,与同道分享。  相似文献   

5.
由人体的气血阴阳不足所致的病症称虚证,“虚则补之”为临床上治疗虚证的总治则。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就虚证辨证治疗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李长锤 《中医药学刊》2006,24(6):1087-1087
《用药如用兵论》云:“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我们经常见到有不少的人因服用补益药及保健品以后,对身体健康不但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有的甚至加重病情,这种情况就叫做“虚不受补”。“虚则补之”是中医治疗原则之一,为什么会出现“虚不受补”的现象呢?补益药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用以治疗各种虚证,但是它不能用来治疗所有的疾病。它和其他各类药物一样。有一定的功效、适应范围、副作用和禁忌症。如果应用不当,误用或滥用不但无益反而有害,而出现“虚不受补”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有些老年人偶感不适,便认为是体虚的关系,于是买来人参、鹿茸、白木耳等滋补药品自行服用,以期使身体强壮起来。时值冬令,这种“补风”,又逐渐盛行起来。其实,有些人由于药不对症,或者虚不受补,结果非但没有任何疗效,反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祖国医学认为,所谓的“虚证”,一般系指人体正气虚弱。而造成正气虚弱的原因很多,诸如先天不足,儿时发育欠佳、中年劳累过度以  相似文献   

8.
李智煜 《光明中医》2016,(2):176-178
目的探讨"虚不受补"的内在机理。方法查阅中医药文献,从中医学理论进行发微阐述。结果 "虚不受补"的内在机理有三个方面:第一补之时机不当,当补不补或不补反补;第二补之方法不当,辨证错误;第三补之力度不当,药不及病或药过于病。结论临床上应在正确的时机下,用正确的方法,以正确的力度运用补益之药,避免"虚不受补"情况的发生,更好地发挥药到病除的作用,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与魅力。  相似文献   

9.
笔者就“虚不受补”进行了初步的历史考证并浅析之。认为:“虚不受补”是“延医”、“庸工”托理之词;是虚实不分,辨证不明,用法不当之误补益疾。历代大医家皆有明确之阐述,唐·孙思邈曰:是“不肯攻泻之祸也”;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曰:“岂有虚者不受补也”,是“庸工不识虚实之罪也”;明·张介滨称之为“虚不受补之证”;清·王清任认为,“虚不受补”是“延医”“不分别因弱生病,因病久致身弱”;清·吴瑭提出“虚不受补”是“俗传”。当今医家也明确释义了“虚不受补”是补不对证,补之不当;并不是虚不受补,是用温补法施温性补药产生的一个概念错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冠心病气阴两虚证中医药治疗规律,服务临床。方法:搜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近20年应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气阴两虚证的临床文献,使用Excel、SPSS 25.0以及SPSS 18.0等工具挖掘处方用药规律。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26篇,包含处方94个,中药131味,用药1 196频次;出现药物以辛、甘味等温性药和苦、酸味等寒性药为主,主要入心经;使用频率较高的3种中药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使用种类较多的5种中药是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解表药,使用频次前2位的补虚药是麦冬、甘草,使用频次前2位的活血化瘀药是丹参、川芎,“麦冬-五味子”为出现频次最多且支持度最高的药物配伍组合。结论:临床上应用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灵活配伍理气药、解表药、收涩药、止血药等治疗冠心病气阴两虚证可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用药如用兵论》云:“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我们经常见到有不少的人因服用补益药及保健品以后,对身体健康不但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有的甚至加重病情,这种情况就叫做“虚不受补”。“虚则补之”是中医治疗原则之一,为什么会出现“虚不受补”的现象呢?补益药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用以治疗各种虚证,但是它不能用来治疗所有的疾病。它和其他各类药物一样,有一定的功效、适应范围、副作用和禁忌症。如果应用不当,误…  相似文献   

12.
虚不受补问题临床常见,迫切需要相关理论指导以解决。文章系统梳理了虚不受补理论的研究现状,界定虚不受补的内涵,分析了导致虚不受补的原因及解决对策等研究成果及存在的不足,发现顺性补虚研究提炼了传统中医补虚理论的精华,但对虚不受补之“虚”的内涵研究存在泛化、局限化以及补虚机制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文章在准确界定虚不受补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提出立足人体自我调节机制的研究方向,以期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更好地指导虚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病有虚实,治有补泻。补为治疗虚证之大法,但据五行生克关系,《金匮要略》对五脏虚证补法,又有一定的特点,即除注意五味归五脏,脏药结合补本脏外,又有助子脏,益所制之脏助其自愈的治法。《金匮要略》为疗内伤杂病之书,脏腑经络又为其辨证的纲领,且五脏虚证又为临证常见疾患,故笔者认为,对此实有结合五脏虚证评析的必要,以便于临床证治的实际应用。“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仲景疗肝虚之证,不仅补用酸味药,以酸生肝,补肝之体,同时,又以五行相生关系,助用焦苦药,入心使心旺气盛于肝,子令母实。并还利用五行相克关系,益以甘味药,入脾、补脾调中益肝。总之,治有肝、脾、肾,法有补、助、益,药有酸、苦、甘,但究其目的,均为治肝虚而设。  相似文献   

14.
补法是以补益药为主治疗各种虚证的一种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是仲景立法的主要依据。《金匮》补法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  相似文献   

15.
进补是中华传统的养生方法之一,但要做到合理,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忠告2辨证施补所谓辨证施补,首先要弄清体质的虚实与阴阳,然后对证施药。以虚证为例,中医所说的“虚”与一般的“体虚”不完全相同,不能划等号,常见的疲乏无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等症状,并不一定就是虚证,某些疾病也会引起人们的不适感,此时误用补益药势必造成“实证误补,固必增邪”的后果,导致病情加重或迁延不愈。即使是虚证,也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之分;人体器官又有心虚、肺虚、肝虚、脾虚、肾虚等不同。故进补之前务必尽可能弄清楚,并结合各种补药的性能、归经等特…  相似文献   

16.
受《内经》所论"传化之府受五脏之浊气"的启发,对临床"虚不受补"理论进行分析,提出临床虚不受补可能是由于脏腑功能虚弱导致五脏浊气久留体内、因虚致实,补益药不能与正气相接反助邪生患。强调临床治疗需明辨虚实,以免出现虚虚实实的错误。  相似文献   

17.
小议用补     
所谓补者,补其虚也。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临床虚证甚多,补法运用极广,其意义甚大,但肝、心、脾、肺、肾五脏各有虚证,且有阴阳气血之不同,补亦需运用得当,切忌滥补、杲补、蛮补。滥补者,或不识邪正虚实,或一味迎合病家,一有疾患,即妄用补剂。如有大实之证,积热在内,而呈外寒至虚之象,实与真虚者迥异,辨证不明,不当用补而错用补剂,所谓“大实有赢状,错补益疾”。  相似文献   

18.
王瑞松 《河南中医》2012,32(7):824-825
颈椎病病情多复杂,临床一般以本虚标实多见.临证时,胡教授一般以疼痛性质、诱发加重因素等为辨证依据,辨证首先辨别虚实,分清标本,其次要辨病情轻重.从“痹”论治,提出“舒经通脉、调和气血、理筋整复”的颈椎病治疗原则,创立“脊柱病因疗法”,实证者以通痹为主,虚证者当以补虚为主,补中寓通,通中寓补,通补兼施.临床中将颈椎病分为6种类型,即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推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进行辨治.  相似文献   

19.
四、虚实方面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为治疗虚实证的处理常规。然而,在临床上常发生虚不受补、实不堪攻的情况,若从病理机转上观察,虚实之间好象有一道鸿沟。为了填补这道鸿沟,在处方中适当加入一些媒类物质,作为沟通虚实的桥梁,谓之虚实方面的中介作用。 (一) 引补达虚“虚则补之”,于一群补剂方中,少加  相似文献   

20.
产后腹痛是妇科常见病之一。《景岳全书·妇人规》云:“产后气血俱去,诚多虚证,然有虚者,有不虚者,有全实者,凡此三者,但当随症随人,辨其虚实,以常法治疗,不得有诚心,慨行大补,以致助邪。”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