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则补之"是中医的基本治则之一,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后世历代医家对补虚均很重视。明末医家绮石将虚损虚劳做一专论而著《理虚元鉴》,详细论述了各种虚损病证的证、治、防、护及辨疑。而"虚不受补"一词最早见于清代陈士铎著《本草新编》,其《十剂论》曰:"或疑需用补剂,是虚病宜于补也。然往往有愈补愈虚者,岂补剂之未可全恃乎。吁!虚不用补何以取弱哉。愈补愈虚者,乃虚不受补,非虚不可补也。故补之法亦宜变。  相似文献   

2.
虚则补之是中医学的重要治则,但在临床用药中会遇到予补剂之后非但毫无疗效,甚至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即"虚不受补"。对虚不受补的常见情况应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虚实夹杂,宜消补兼施;肝木乘脾,当先疏肝络;真实假虚,切勿投补益;脾胃闭塞,应和胃健脾。如此方可达到虚可补之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笔者就“虚不受补”进行了初步的历史考证并浅析之。认为:“虚不受补”是“延医”、“庸工”托理之词;是虚实不分,辨证不明,用法不当之误补益疾。历代大医家皆有明确之阐述,唐·孙思邈曰:是“不肯攻泻之祸也”;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曰:“岂有虚者不受补也”,是“庸工不识虚实之罪也”;明·张介滨称之为“虚不受补之证”;清·王清任认为,“虚不受补”是“延医”“不分别因弱生病,因病久致身弱”;清·吴瑭提出“虚不受补”是“俗传”。当今医家也明确释义了“虚不受补”是补不对证,补之不当;并不是虚不受补,是用温补法施温性补药产生的一个概念错误。  相似文献   

4.
李智煜 《光明中医》2016,(2):176-178
目的探讨"虚不受补"的内在机理。方法查阅中医药文献,从中医学理论进行发微阐述。结果 "虚不受补"的内在机理有三个方面:第一补之时机不当,当补不补或不补反补;第二补之方法不当,辨证错误;第三补之力度不当,药不及病或药过于病。结论临床上应在正确的时机下,用正确的方法,以正确的力度运用补益之药,避免"虚不受补"情况的发生,更好地发挥药到病除的作用,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与魅力。  相似文献   

5.
受《内经》所论"传化之府受五脏之浊气"的启发,对临床"虚不受补"理论进行分析,提出临床虚不受补可能是由于脏腑功能虚弱导致五脏浊气久留体内、因虚致实,补益药不能与正气相接反助邪生患。强调临床治疗需明辨虚实,以免出现虚虚实实的错误。  相似文献   

6.
补法又称补益、补养、补虚,为八法之一,是指采用补益药物补养机体气血阴阳不足、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针对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不同,补法应给予相应的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虚者补之。"又曰:"损者益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临证采用补法治疗痛证,取得了满意疗效。兹举验案3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7.
四、虚实方面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为治疗虚实证的处理常规。然而,在临床上常发生虚不受补、实不堪攻的情况,若从病理机转上观察,虚实之间好象有一道鸿沟。为了填补这道鸿沟,在处方中适当加入一些媒类物质,作为沟通虚实的桥梁,谓之虚实方面的中介作用。 (一) 引补达虚“虚则补之”,于一群补剂方中,少加  相似文献   

8.
小议用补     
所谓补者,补其虚也。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临床虚证甚多,补法运用极广,其意义甚大,但肝、心、脾、肺、肾五脏各有虚证,且有阴阳气血之不同,补亦需运用得当,切忌滥补、杲补、蛮补。滥补者,或不识邪正虚实,或一味迎合病家,一有疾患,即妄用补剂。如有大实之证,积热在内,而呈外寒至虚之象,实与真虚者迥异,辨证不明,不当用补而错用补剂,所谓“大实有赢状,错补益疾”。  相似文献   

9.
<正> 一、何谓补益药?临床应用有何意义?其应用原则与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凡具有补虚扶正,以治疗虚弱证候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统称补益药,亦称补养药或补虚药。补益药具有补助人体正气的作用,临床应用意义有二:即用于正虚体弱之证,可扶  相似文献   

10.
李长锤 《中医药学刊》2006,24(6):1087-1087
《用药如用兵论》云:“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我们经常见到有不少的人因服用补益药及保健品以后,对身体健康不但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有的甚至加重病情,这种情况就叫做“虚不受补”。“虚则补之”是中医治疗原则之一,为什么会出现“虚不受补”的现象呢?补益药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用以治疗各种虚证,但是它不能用来治疗所有的疾病。它和其他各类药物一样。有一定的功效、适应范围、副作用和禁忌症。如果应用不当,误用或滥用不但无益反而有害,而出现“虚不受补”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补法方要     
补法是利用药物的补益作用,以增强人体气血、调整阴阳之不足,进而重建脏腑功能治疗疾病的方法。早在《内经》中便指出“虚者补之”、“损者益之”的治疗原则。故补法主要是针对虚证而设,但在正虚邪实的情况下,也可佐以补剂收到扶正祛邪之功。《内经》还指出:“不能治其虚,安问其余。”可见补法在中医常用八法之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对于临床并无虚证或健康人,如滥用补药非但不能补养反而有害,  相似文献   

12.
《用药如用兵论》云:“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我们经常见到有不少的人因服用补益药及保健品以后,对身体健康不但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有的甚至加重病情,这种情况就叫做“虚不受补”。“虚则补之”是中医治疗原则之一,为什么会出现“虚不受补”的现象呢?补益药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用以治疗各种虚证,但是它不能用来治疗所有的疾病。它和其他各类药物一样,有一定的功效、适应范围、副作用和禁忌症。如果应用不当,误…  相似文献   

13.
在临床中常可听到所谓“虚不受补”的说法,笔者不同意这种说法。治虚证,必然只有用补法。“虚不受补”者,是因补之不当之故。同一种虚证,固其体质、病程、病机、部位不同,故其补法亦应当有所不同。如果不加分析地予以一种补法,那当然会因补之不当而导致“虚不受补”。下面谈几种常见的情况。其一、上盛下虚而重用补气升阳药,则  相似文献   

14.
正补法是中医学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之一,《内经》中"虚则补之""损者益之",即指用"补法"却病。具有补益作用的药物称为补益药或滋补药。如运用得当,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在防治疾病上收到理想的效果。但是,也有不少人不了解补药性能,滥用补药,甚为有害。特提出以下忌戒数条。一忌不知补弊用攻伐药,医家多慎。用补益药也并非有益无损。《本草害利》说得好:"凡药有利必有害,但知其利,不知其害,如冲锋于前,不顾其后也。"用补药必须熟  相似文献   

15.
顾海军 《河南中医》2007,27(12):78-78
补法乃中医治病八法之一,是选用具有补益、滋养、强健等作用的药物,根据配伍原则组成方剂,来补充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恢复身体健康为目的的一种治病方法.《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者补之","损者益之",补者,补其虚也.补法临证用之甚广,投之得当,每起沉疴.  相似文献   

16.
虚劳又称虚损,是由多种原因所致,以脏腑亏虚、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衰弱证候的总称.<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诸病源候论>日:"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关于虚劳病因,<理虚元鉴>提出:"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诸因导致气、血、阴、阳的亏耗,其病位主要在五脏.所以<证治汇补>云:"虚者,血气之空虚也;损者,脏腑之损坏也."因此,补益为治疗虚劳的基本大法,所谓"虚者补之".  相似文献   

17.
三、补益药的药理研究进展中医对补益药的含义和应用范围之广及其在中医临床的重要意义均可以从"补益"二字去理解。凡能补益正气,扶持虚弱,治疗各种因病引起的虚衰症的药物都称为补益药。可用于病后虚弱之体,促进机体早日恢复健康;又可用于病中,所谓"邪盛正虚",配合祛邪药以战胜疾病,促进疾病治愈。补益药的古方与  相似文献   

18.
凡以补益正气、扶助虚弱、强身祛邪为主要功效的药物,谓之补益药,亦称补虚药或补养药。补益药用于体虚是一种治疗手段,而其目的在于补充人体的营养物质,增强机能,以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补益药主要用于补偏救弊,故决不可滥用。一般以中病即止为宜,不能无的放矢地乱服、久服,否则就有伤阴碍阳之弊。对于身体健康、正气充足、饮食正常、营养良好者,盲目服用补益药,就失去其“补”的实际意义,且可破坏人体内阴阳平衡的生理功能,不但不能扶正补虚,反而助病为虐,往往有害而无益。故祖国医学有“误补益疾”之说。  相似文献   

19.
<正> "虚者助之使通",是明代医家王师文在《医学薪传》中,提出的治疗虚痛之法则.痛证因虚者,虽有气血阴阳虚之别,然临床则多以虚与寒,或虚与热并见.虚且寒者,治当补而兼温;虚且热者,治宜补而兼清.其用补益为助,促使气血和调,经脉畅通之法,可谓"助之使通"之意也.现举治例四则,以试验其说.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临床常见"虚不受补"困境进行了思考和探索,提出"虚不受补"的主要原因是补不得法与措施不当。其深层原因是未能认识到"虚不受补"是一种复杂状态,采用线性思维下的"直补"策略常常不能有效解决。临证可从状态辨治思路,识状态,析病机,并处理好虚实及内外邪气等关系,采用调补、通补之法,兼顾重视调脾胃、畅气机等策略,综合施治,实现虚者可补,虚体可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