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围绝经期指围绕绝经的一段时期,包括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最后一次月经后一年,即绝经过渡期至最后一次月经后一年。乳腺增生病又称乳腺结构不良,是乳腺实质和间质不同程度地增生与复旧不全所致的乳腺结构在数量和形态上的异常,围绝经期妇女,由于内分泌紊乱及激动易怒,焦虑不安,更容易加重乳腺增生病的临床表现。笔者以吉祥安坤丸治疗诊断明确的围绝经期乳腺增生病患者63例,并与采用他莫昔芬治疗40例对照,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他莫昔芬引起的围绝经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他莫昔芬治疗1年以上、伴有明显的内分泌紊乱症状且评分60分者为纳入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他莫昔芬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疏肝宁心调阴阳方,两组均2个月为1疗程。治疗结束时,采用改良Kuppermann评分量表评价症状改善程度;同时采用KPS评分标准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15 d开始KPS评分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结束时无明显改善。治疗组患者的围绝经期各个症状积分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患者的症状积分中,仅眩晕、骨关节痛、头痛及心悸症状有改善,治疗组各症状改善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者KPS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无变化(P0.05),两组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可以显著改善他莫昔芬引起的围绝经症状群,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效缓解他莫西芬治疗乳腺癌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归脾汤加减治疗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肿瘤科病房、门诊就诊的正在接受内分泌治疗并出现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84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从治疗前后症状积分、血清激素水平变化、生活质量改善、不良反应情况四方面评价归脾汤加减治疗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结果:观察组症状积分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治疗前后血清激素水平无明显变化;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归脾汤加减对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后出现类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具有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益坤饮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性激素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霞  詹群 《江苏中医药》2004,25(5):14-15
目的:研究益坤饮口服液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7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15例。治疗组服用益坤饮,对照组服用利维爱。服药前及服药3个月后,分别测定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值并进行症状Kupperman评分。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B值均升高,FSH、LH值均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研究证明,治疗组对未绝经或绝经1年以内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绝经1年以上的患者。结论:益坤饮口服液有明显的改善围绝经期患者内分泌与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周志焕  高秀梅 《中医药学刊》2005,23(11):2020-2021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包括从临床上或血中激素水平开始出现绝经趋势的迹象,一直持续到来过最后一次月经后1年。在围绝经期,由于卵巢功能衰退,体内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神经内分泌系统不适应雌激素水平骤降而发生紊乱,出现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失调症状,称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其发病率占75%。其中25%的患者症状明显,需要治疗。西医采用HRT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但长期使用HRT可增加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中医药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引起的各种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副作用少,因此中医药有望替代或补充HRT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作用。近年来,许多实验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20例,A、B、C三组每日分别口服米非司酮25mg、12.5mg、10mg。从月经的第1—3天开始服药,连续服用三个月,服药前及服药期间用B超测量子宫及肌瘤体积,检查血红蛋白及肝肾功能。结果:三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出现闭经,症状消失,血红蛋白恢复正常,肝肾功能无明显改变,有22例患者直接进入绝经期期;3组子宫及肌瘤均明显缩小,A组肌塘体积缩小了46.6%,B组肌瘤体积缩小了45.7%,C组肌瘤体积缩小了43.6%,三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米非司酮是围绝经期子宫肌瘤保守治疗的有效药物,可使患者免于手术,每日服用较小剂量即10mg米非司酮是有效最低剂量,临床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李秀华 《四川中医》2011,(10):87-88
目的:探讨健脾补肾方对围绝经期妇女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50例有绝经综合症的围绝经期妇女为实验组,50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采用磁性匀相酶免疫法测定血清性激素(FSH、LH、E2、P、PRL、T)水平。在给予围绝经期妇女口服健脾补肾方,6个月后再次对患者进行上述指标的检测。结果:①围绝经期妇女FSH、LH增加,E2、P下降,卵巢功能低下;CD4+明显下降,CD8+明显下降,CD4+/CDS+下降,免疫功能下降。②围绝经期妇女运用健脾补肾方治疗6个月后,FSH、LH明显下降,E2明显增加,P增加不明显,卵巢功能增强;CD4+、CD4+/CD8+明显增加,CD8+增加不明显,免疫功能增强。结论:健脾补肾方可以调节女性的内分泌及免疫功能,恢复部分卵巢功能,对围绝经期妇女的绝经综合症发挥预防及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改平 《光明中医》2005,20(2):55-56
围绝经期指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一年内的期间。即绝经过渡期至绝经后 1年。绝经过渡期多逐渐发生 ,历时约 4年 ,偶可突然发生 ,表现不同程度的内分泌、躯体和心理方面变化。围绝经期妇女约 1/ 3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的自我调节达到新的平衡而无自觉症状 ,2 / 3妇女则可出现一系列激素减少所致的症状 ,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以月经紊乱、潮热、激动易怒、焦虑不安或情绪低落、抑郁寡欢、不能自我控制等为主要症状。近年来笔者以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9.
正围绝经期是妇女自生育期的规律月经过渡到绝经的阶段,包括从出现与卵巢功能下降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最后一次月经后一年~([1])。"七七"之年为围绝经期,肾气渐虚,冲任虚衰,天癸渐竭,由此可于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明显不适症状,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情志不宁等,即为围绝经期综合征~([2])。中医称"绝经前后诸证、经断前后诸证",临床  相似文献   

10.
围绝经期是指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1a内的期间,即从绝经过渡期至绝经后1a。约1/3妇女能通过自身调节达到新的平稳而无围绝经期综合征,2/3的妇女则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表现有阵发性发热、颜面潮红、头晕眼花、多梦、关节疼痛、情绪不稳、多疑、抑郁、焦虑等诸多不适:围绝经期抑郁症是在围绝经期发生的一种精神疾病,以情感忧郁、焦虑和紧张为主要临床表现。另外可有疑病、自罪、嫉妒、妄想等,但无智力障碍,  相似文献   

11.
柴桂解郁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7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柴桂解郁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效果及其实用性。方法 将2 0 0 2年2月—2 0 0 4年4月在门诊收治的围绝经期综合征2 30例分为3组:A组76例口服柴桂解郁汤治疗,B组80例采用激素替代治疗,C组6 4例口服维生素C安慰治疗。结果 A组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而与C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柴桂解郁汤可治疗各种原因尤其是自然绝经引起的围绝经期综合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比较。方法选取180例确诊为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90例,A组患者口服米非司酮5.0mg/d,B组患者口服米非司酮12.5mg/d,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变化情况及月经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改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用药期间80例闭经。在停药后一个月有8例患者恢复月经。B组患者在用药期间有88例患者绝经,停药后一个月有6例患者恢复月经。结论患者每日口服米非司酮5.0mg与每日口服米非司酮12.5mg相比较,临床疗效相同,小剂量使用安全性高,患者易接受,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围绝经期是妇女从生育年龄向老年过渡的时期,包括绝经前期、绝经期以及绝经后期,大多在45~55岁之间[1].据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妇女平均绝经年龄为49岁[2].本病的发生多是由于雌激素减少而出现的精神心理、神经内分泌和代谢变化, 绝经后至老年期还会出现全身各系统和器官一系列退行性变, 从而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  相似文献   

14.
徐慧  王垒  闫政毅  高积粮 《河北中医》2011,33(11):1660-1660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围绝经期前后出现的一组症候群,多发生于45—55岁,一般持续2—3年,有的到绝经5~10年后才能减轻或消失。2009—12—2011—04,我们采用甘麦地黄大枣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57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二至丸合桂枝汤对绝经前Luminal型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患者5-羟色胺(5-HT)及抑制素B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及观察组64例。均采用他莫昔芬片,每次10 mg,每天2次。对照组加用谷维素片,每次40 mg,每天3次。观察组采用二至丸合桂枝汤加减内服,每天1剂,经期不停服。2组疗程均为3个月经周期。绝经期症状采用改良Kupperman量表进行类更年期症状体征的分级量化评分,于治疗前、治疗4周、8周、12周后各评价1次。检测治疗前后5-HT和抑制素B水平。结果: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2组Kupperman评分均呈下降趋势(P0.05);2组间比较,观察组在治疗后8周、12周后Kupperman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Kupperman评分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5-HT和抑制素B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5-HT和抑制素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二至丸合桂枝汤加减治疗可有效缓解绝经前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患者围绝经期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5-HT和抑制素B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以二仙汤联合他莫昔芬治疗绝经前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绝经前晚期乳腺癌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他莫昔芬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二仙汤联合他莫昔芬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1.36,高于对照组的31.82%;观察患者KPS评分及PSQI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9例,对照组有8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二仙汤联合他莫昔芬治疗绝经前晚期乳腺癌效果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二仙汤合小柴胡汤治疗围绝经期心理疾病5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从性成熟期逐渐进入老年期的过渡时期称为围绝经期,年龄在40—60岁,包括绝经前2~5年和绝经后1年。围绝经期妇女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消逝,体内雌激素水平明显降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相似文献   

18.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祖国医学称为“绝经前后诸症”,历时短者1~2a,长者10~20a,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及牛活质量。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冯秀英 《山西中医》2005,21(2):62-63
围绝经期综合征属中医学绝经前后诸症范畴。据统计,围绝经期妇女约有85%~90%会出现程度不等的多种不适,约10%~30%罹患围绝经期综合征。现将近年来中医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丹栀逍遥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围绝经期综合症80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围绝经期 (即绝经过渡期至绝经后 1年 )综合症 ,是由于卵巢功能的衰减 ,使机体内分泌功能失调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再加上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一系列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症状 ,患者平均年龄在 4 7 5~ 4 9 5岁之间。经妇科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并完善各项相关辅助检查后 ,笔者从1998~ 2 0 0 3年期间运用丹栀逍遥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80例 ,疗效满意 ,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80例 ,年龄为 4 5~ 5 5岁 ,城市妇女的平均年龄为 4 9 5岁 ,农村妇女的平均年龄为 4 7 5岁。接近绝经期 5 1例 ,绝经期 2 0例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