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疗效。方法152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数字抽取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76例,研究组予以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完全性自发性ST段回落(STR)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肌酸激酶(CK)与肌酸激酶MB型同工酶(CKMB)水平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显著,促使心肌酶水平下降,临床推广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6h内溶栓治疗与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发病6h内予溶栓治疗,观察组发病6h内予介入治疗。观察2组灌注成功率、病死率,以及治疗后肌钙蛋白(cTnT)水平、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结果观察组灌注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TnT水平及CK—MB峰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发病6h内介入治疗疗效显著,优于溶栓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联合常规疗法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后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尿量、心脏指数、心电图恢复情况、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P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1.4%高于对照组的48.2%(P〈0.01)。用药治疗后,2组患者较用药前的平均动脉压升高,心率降低,尿量增加,心脏指数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治疗后血清CPK和CK-MB的含量均低于用药前,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生脉注射液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静脉溶栓采用瑞替普酶,对照组应用尿激酶,比较二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静脉溶栓后30 min、60 min及120 min冠状动脉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脉溶栓30 min、60 min冠状动脉再通率分别与对照组静脉溶栓60 min、120 min的再通率相似(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CK及CK-MB峰值时间较对照组前移,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静脉溶栓后4周死亡率与对照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MI冠状动脉再通率高,再通时间前移,安全可靠,是AMI静脉溶栓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5.
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收治的9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对比2组冠状动脉再通率及急性期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冠状动脉再通率为62.2%高于对照组的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病死率、急性心力衰竭发生率、心绞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是治疗AMI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给予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管再通率以及治疗前后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9.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之间比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6 h和12 h冠状动脉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CK、CK-MB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显著地提高血管再通率,恢复心肌酶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rt-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并与尿激酶比较。方法将9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rt-PA组45例、尿激酶组52例。rt-PA组在AMI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以rt-PA溶栓治疗;尿激酶组在rt-PA组的基础上改rt-PA为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胸痛缓解程度、消失时间;再灌注心律失常出现时间;心电图变化;溶栓开始至发病20h的血清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并两组对比。结果rt-PA组总再通率为82.2%(37/45),溶栓开始时间<6h再通率为90.3%(28/31),与尿激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开始时间6~12h再通率为64.3%(9/14),与尿激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并发症情况比较,虽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rt-P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尿激酶组。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疗效明显优于尿激酶,但仍应强调早期溶栓,以争取更高的再通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口服氯吡格雷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66例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入院30 min内均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组在入院当日加服氯吡格雷。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口服氯吡格雷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梗死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吴涛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126-127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0PP)时心肌酶和肌钙蛋白I的改变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8例A0PP患者和同期78例健康人的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测定结果,并分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0PP中毒轻度组和对照组比较:CTnI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和CK-M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中毒患者的CTnI、CK和CK-MB均高于中毒轻度组和对照组(P〈0.01或P〈0.05);中毒中度与重度组各项指标之间比较,CTnI与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CK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OPP时监测患者的CTnI、CK和CK-MB的变化对于心肌的损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CTnI的敏感度更优于CK、CK-MB和其他心肌酶。  相似文献   

10.
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科收治的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标准的95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7例,给予尿激酶150万U加入100 ml生理盐水内行溶栓治疗,于半小时内静脉滴注完毕;观察组4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溶栓前加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IU静脉推注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对照组治疗后冠状动脉血管再通率为91.7%,观察组再通率为6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2.1%,对照组为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显著疗效显著,且预后好,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亢顺阳  田大利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2):55+57-55,57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4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结果:观察组冠脉再通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力衰竭发生率、梗死后心 、绞痛发...  相似文献   

12.
胡秋玲  李晟琰  周殷  高振军 《中国药房》2014,(26):2446-2448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按用药情况将72例急性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尿激酶组47例与瑞替普酶组25例。入选患者明确诊断后常规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肠溶阿司匹林。瑞替普酶组静脉溶栓采用瑞替普酶治疗,18 mg(10 MU)分2次静脉注射,每次缓慢静脉注射2min以上,两次间隔30 min。尿激酶组采用尿激酶150万U静脉滴注,用药后12 h用低分子肝素5 000 u,q12h(连用,57 d)。两组患者均于溶栓后37 d)。两组患者均于溶栓后324 h内进行血管造影,必要时PCI治疗,其他治疗相同。观察两组血管再通率和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出血、死亡发生率,以及冠脉造影及PCI后血管开通率和支架安置率。结果:瑞替普酶组与尿激酶组2 h内胸痛消失或缓解者分别占80.00%、61.70%(P<0.05),溶栓后2 h内ST回落>50%的患者分别占92.00%、65.96%(P<0.05),酶峰[心肌酶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提前者分别占92.00%、53.19%(P<0.05),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率分别为92.00%、68.09%(P<0.05),IRA完全开通率分别为52.00%、31.91%(P<0.05)。瑞替普酶组的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分别为36.00%、4.00%、4.00%、0,均低于尿激酶组(分别为51.06%、12.77%、10.64%、6.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替普酶组支架安置率(36.00%)明显低于尿激酶组(53.19%)(P<0.05)。结论:瑞替普酶联合择期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血管开通率高,时间短,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出血等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磷酸肌酸钠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 选择具有溶栓指征的AMI 116例,配对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8例).两组均行常规治疗及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使用尿激酶前10~30 min加用磷酸肌酸钠,先静脉推注3 g作为起始剂量,2 h后静脉滴注6 g(可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30 ml中,糖尿病患者用生理盐水),控制在1 h内滴注完毕,第2~7日,视患者情况,每日静脉滴注6 g,速度同前,连用4 d.若患者情况危急或效果不理想,可以增加剂量至10 g.7 d为1个疗程.结果 两组血压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率、心肌耗氧量降低,血清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肌钙蛋白T降低,心肌梗死面积缩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与对照组相同时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磷酸肌酸钠具有抗AMI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轮状病毒性肠炎与非轮状病毒性肠炎对心肌酶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性肠炎与非轮状病毒性肠炎心肌酶谱的变化及两种肠炎的心肌酶谱的区别。方法:选取本院2006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轮状病毒性肠炎64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收治的其他类型的非轮状病毒性肠炎64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血清AST、LDH、α-HBDH、CK、CK-MB。结果:观察组心肌酶AST、LDH、α-HBDH、CK、CK-MB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治的64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者经检测后,发现其中47例心肌酶谱升高,给予治疗后,AST、LDH、α-HBDH、CK、CK-MB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心肌酶谱改变较非轮状病毒性肠炎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肌红蛋白(MYO)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l~10月确诊为AMI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同时测定入选者的MY0、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并行心电图检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排除基线水平混杂影响,观察组患者MY0、CK和CK—M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胸痛早期组(0—6h)患者MY0水平显著高于胸痛中、晚期组(〉6~24h、〉24~48h)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胸痛早、中、晚期组患者CK和CK—M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痛早期患者MY0阳性检出率为78.0%,高于心电图、CK和CK-MB阳性检出率(60.O%、56.0%、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YO可作为早期诊断AMI较理想的指标,具有出现时间早、阳性检出率高等特点,能为病情鉴别、治疗以及预后等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心肌酶谱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心肌酶谱测定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0年2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肌酶谱测定,并与6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羟丁酸脱氢酶(HBDH)和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观察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心肌酶谱测定的临床价值。结果对照组AST、CK-MB、CK、HBDH和LDH含量低于心肌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T、CK-MB、CK、HBDH和LDH的检出敏感性分别为91.8%、93.9%、94.9%、85.2%和92.8%。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心肌酶谱测定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肝素的使用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的影响。方法:收治住院符合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标准的患者66例,将其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均给予尿激酶1500000U加入100ml0.9%氯化钠溶液中,于30min内静脉输注溶栓。观察组于溶栓前即刻给予普通肝素5000U静推。结果:观察组尿激酶溶栓后再通率为87.88%,对照组溶栓后再通率为66.6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前即刻静脉输注肝素能显著提高冠状动脉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预后,不会增加临床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18.
郑爱强 《中国药房》2011,(20):1891-1892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和尿激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6月-2010年6月我院60例确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和尿激酶治疗)和对照组(阿司匹林和尿激酶治疗),比较2组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63.33%,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3%)高于观察组(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和尿激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患者被分为两组,观察在发病后6h内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05年2月至2008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80例,经静脉尿激酶(UK)溶栓治疗患者42例,为UK溶栓观察组。同期未溶栓治疗患者38例为未溶栓对照组,除不用尿激酶以外,其余治疗均与UK溶栓组相同。结果UK溶栓观察组冠脉再通率为66.7%,常规对照组为15.8%,UK溶栓观察组4周病死率为4.8%,常规对照组为18.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K溶栓观察组严重的心律失常率为28.6%,未溶栓对照组为55.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提高AMI血管再通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心力衰竭发生,并发症少,不良反应轻,价格低廉,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基层医院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