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英姿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4):128-129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胜分析2001年1月~2009年12月920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合并肺部感染75例,出现咳嗽、咳痰53例、单纯发热13例、无发热及呼吸系统症状者9例;白细胞≥10×10^9和(或)中性粒细胞〉70%者56例。分离出细菌43株,革兰氏阴性杆菌26株、革兰氏阳性球菌8株、真菌7株、厌氧菌2株;年龄大、病程长、HbAlc高、有创性操作、存在并发症、预防应用抗生素是感染的危险因素;肺部感染组死亡率13.33%,高于无肺部感染组的1.89%。结论糖尿病肺部感染发生率高,感染症状部分不典型,常加重病情,因此胸部x线检查应作为常规检查;发生肺部感染在积极抗感染的同时,严格控制血糖,积极予以胰岛素治疗。  相似文献   

2.
谢益安  文玉萍 《广西医学》2005,27(9):1420-1421
呼吸道感染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上呼吸道感染(上感)如普通感冒大多由病毒引起,往往具有自限性。症状轻者无须就医治疗。就诊者或因呼吸道症状严重、发热,或因其他症状(如乏力、全身酸痛、食欲不振等)明显。门诊中不乏见到呼吸道感染并低血钾的发热患者,在输液治疗中如不注意补钾。往往呼吸道感染症状好转,而乏力、肢软、心悸、腹胀、食欲不振等加重,  相似文献   

3.
《河南医学研究》2008,17(4):305-305
化疗药物的使用和骨髓移植在提高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生存率的同时,使淋巴造血系统功能异常的患者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容易发生感染,而感染的症状常常不明显,仅表现为发热。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是血液科患者最主要的感染表现,它可能导致5%~10%的病死率。80%的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在化疗的过程中至少出现一次发热,因而控制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感染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李新萍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4):764-764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以是同一根静脉反复多次穿刺造成的静脉感染,主要的症状是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它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还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现重点分析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过敏性紫癜的关系以指导治疗。方法对18例过敏性紫癜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及Hp检测,对其中15例Hp感染阳性患者进行Hp根治并观察其疗效。结果18例患者均有胃十二指肠黏膜改变,伴胃肠道症状患者的胃肠黏膜损害较严重。Hp感染阳性率83.3%(15/18),其中伴胃肠道症状患者Hp感染阳性率100%(5/5),不伴胃肠道症状患者Hp感染阳性率76.9%(10/13),Hp感染阳性患者经Hp根治后临床症状消退迅速,随访6个月~2年半,7例反复发作慢性患者仅1例复发。结论Hp感染可能是HSP发病的诱发因素之一或是加重胃肠道症状的原因,对伴明显胃肠道症状或反复发作的慢性过敏性紫癜患者可考虑进行Hp检测,Hp感染阳性患者可同时给以Hp根治以缓解胃肠道症状并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儿腹泻病的病因与临床特点,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性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436例小儿腹泻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小儿腹泻病436例,其中感染性腹泻为85.55%.送检的127例标本中,检出致病菌5例,轮状病毒阳性32例.以6个月~24个月为主;男女比为1.74:1;11~12月为高峰.肠道症状以腹泻和呕吐为主,65.14%的病例有发热,34.40%伴有肠道外症状.在观察的294例中先发热者为55.19%;发热与肠道症状同时出现或关系不明确者为36.32%.结论 引起小儿腹泻病的主要因素仍为感染,并以病毒或非细菌性为主.部分病例早期表现为发热或肠道外症状,在流行季节对发热伴或不伴卡他症状者应注意轮状病毒感染,早期明确诊断,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浅析医院内感染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桂玲  徐艳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0):4179-4180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或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并产生临床症状的感染。由于感染有一定的潜伏期,因此医院感染也包括在医院内感染而在出院后才发病的患者。如能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可减少医院感染引起的纠纷,减少患者的痛苦,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增加临床周转率。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的目的是前瞻性评价在市医院确诊的静脉用药的人口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患者风湿性表现是最危险的因素。患者和方法:用标准调查表和检查评价确定为HIV感染的患者,评价纤维肌痛患者通过HIV感染患者无纤维肌痛和有纤维肌痛进行比较,但不含已知HIV感染危险因素。结果:140例HIV感染患者中有37例患骨骼肌症状,这37例中3例患关节炎,但无Reiter’s综合征或牛皮癣关节炎。37例中30例(81%)患慢性骨骼肌症状(≥3个月)。15例(75%)患者诊断或可疑为纤维肌痛综合征。因此,HIV感染且伴骨酪肌症状患者纤维肌痛综合征为41%,而所有HIV感染患者则接近115%。伴纤维肌痛的HIV患  相似文献   

9.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是感染后的自身免疫性周围神经病,病前可有病毒、细菌感染或疫苗接种史,大约70%的GBS患者有前驱感染病史。目前认为感染是GBS发病的重要启动因素,通过分子模拟机制产生自身抗体,损害周围神经。GBS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感染的机会也很多。我们报告3例已进入平台期(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再加重)或已开始好转的患者在院内感染后再次加重的病例,初步探讨感染与病程的关系,以引起临床上对GBS患者预防和控制感染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发热的诊断     
发热是内科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而且是多种疾病的一个共同症状。然而临床上确有相当一部分病人,不易明确诊断,或不易马上明确诊断,但又急需给以处理,因此,这就突出了发热诊断的临床重要性。现浅述如下: 1 发热的病因 发热的病因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其中感染性占首位,据国内报告约占60%~70%,感染性发热又分为特异性感染和非特异性感染。前者包括各种急慢性传染病和原虫感染等。后者即各系统非特  相似文献   

1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EB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性网状内皮增生性疾病,临床表现有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周围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异型淋巴细胞占10%。肺炎支原体(MP)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病原体,MP感染患者临床症状多种多样.病情程度轻重不一.多有发热、畏寒、咳嗽、头痛、全身不适、疲乏、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胸部X线检查显示呈点片状阴影及间质性肺炎.可作为诊断MP感染的重要依据。本文对我院2001年1月~2004年9月收治的42例MP感染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范秀芳 《基层医学论坛》2013,(32):4281-4282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呼吸内科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3月收治的65例老年呼吸内科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5例患者中,呼吸系统感染38例(58.46%),消化系统感染12例(18.46%),泌尿系统感染9例(13.85%),其他6例(9.23%),经过治疗和护理患者均明显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论为预防老年患者呼吸内科感染,需提高医护人员的管理操作水平,防止药物滥用,有效降低患者感染的复发,减轻痛苦,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心脏直视手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风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2011年1月~2014年10月进行直视下心脏手术患者1623例,其中术后手术部位感染83例,与同期未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按1∶2配比法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涉及的风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糖尿病、手术时间等,数据使用SSPS 22.0软件分析.结果 全部1623例心脏直视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患者83例,感染率为5.11%,其中切口浅表部位、深部及纵隔内感染率分别为80.72%、18.07%及1.2%.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认为,手术时间(>2.5 h)、术后ICU时间(>2 d)、术后发热(术后3d,≥38.5℃)是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结论 强化无菌操作、减少手术时间、改进术后患者ICU治疗与护理可减少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患者术后ICU停留时间增加和术后发热可能成为手术部位感染的预测或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癌症患者围手术期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选癌症患者186例和同期胆总管结石60例,主要观察两组患者术前WBC、球蛋白、围手术期感染发生情况、术后发热天数、合并糖尿病等。结果:两组术前WBC、球蛋白变化无差异,两组围手术期在感染发生率和术后发热天数存在显著差异,观察组感染发生率是28%,对照组是14.8%。观察组中患糖尿病的患者感染发生是28例,占糖尿病患者68.4%。术前化疗21例,感染为15例,占化疗患者71.4%。结论:癌症患者围手术期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较大手术患者,感染发生率最高的是肺部,术前WBC计数和球蛋白正常不能表示患者免疫功能正常,围手术期依然可能发生感染,癌症合并糖尿病和术前化疗是影响围手术期感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院内感染是指患者、探视者或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并产生临床症状的感染,这些感染可由医院中其他人员传给(交叉感染),或由所接触物品传来(环境感染),或由患者本身所带的微生物引起(自身感染)。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医院内的感染日益突出,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给病人增添了新的痛苦,而且影响了病床的周转率和疾病的治愈率,降低了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化疗后并发严重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2月鹿邑真源医院74例MM患者临床资料,将未并发症肺部感染者32例作为对照组,并发肺部感染者42例作为观察组。分析其肺部感染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42例中28例表现中性粒细胞/白细胞计数正常,31例红细胞沉降率显著升高,伴发热、咳嗽等临床症状;其影像学表现同临床症状表现存在差异,影像学显示肺部炎症者不一定出现发热,有发热者以高热居多,但影像学表现未必严重;致病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M晚期、粒细胞缺乏、并发症是MM患者化疗后并发严重肺部感染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患者化疗后并发严重肺部感染临床症状多样,其主要易感因素为机体免疫力弱,临床对症治疗,积极改善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患者免疫功能,可有效控制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73 例医院感染患者感染部位、分布、病原学、药敏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感染以中晚期患者为多,占83 .6 % ,内源性感染为43 .8 % ;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59 % ;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条件致病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占66 % ,真菌占8 .5 % 。混合菌感染明显增加,且耐药菌株多。结论 基础病情重、免疫功能低下、放疗或化疗、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侵袭性操作等是恶性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移植后肺部感染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6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17例肾移植后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临床症状特点、体征及辅助检查特点进行分析。结果:症状表现:发热88%,咳嗽、咳痰88%,气短76%,肺部湿性哆音88%。辅助检查特点:间质性肺炎76%,肺炎13%,肺结核11%,血象升高88%,血培养0%,痰培养5%,病毒抗体阳性10%。结论:早期诊断及经验性治疗尤为重要,可减少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院内感染是指患者、探视者或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并产生临床症状的感染,这些感染可由医院中其他人员传给(交叉感染),或由所接触物品传来(环境感染),或由患者本身所带的微生物引起(自身感染)。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医院内的感染日益突出,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给病人增添了新的痛苦,而且影响了病床的周转率和疾病的治愈率,降低了医疗质量。 病人在医院住院期间,与病人直接或间接接触时间最长的是护士。据不完全统计,70%~80%的处置病程是由护士完成的。因此,护士在为病人治  相似文献   

20.
肿瘤性发热的原因和类型。发热是肿瘤的常见症状,近2/3的患者出现发热。肿瘤性发热有三种发病类型:肿瘤本身引起的发热、化疗后药物热和肿瘤合并感染所致发热。肿瘤本身引起的发热,即肿瘤性发热,多与肿瘤自身坏死或分泌致热原,以及免疫反应形成致热原有关。大多为弛张热和不规则热,多数体温在38℃左右,甚至40℃以上,应用抗生素无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