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养己与炼己     
内丹术有养己、炼己之说 ,此两术语起于何时?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中云 :“内以养己 ,安静虚无。原本隐明 ,内照形躯。”养己之名 ,所由起也。至于炼己一词 ,唐宋以后 ,才见于丹书。吕祖“沁园春”云 :“七返还丹 ,在人先须炼己待时。”张三丰“一枝花”词云 :“时时降意马 ,刻刻炼心猿 ,昼夜不眠 ,炼己功无间。”至明代 ,陆潜虚《金丹就正篇》乃剀切示明炼己之要。己者 ,心也。养己 ,即存心养性 ;炼己 ,即修心炼性。两者功夫虽同 ,然潜虚翁曰 :“养之与炼 ,亦当有辨。”养己有如栽花培木 ,日益增长 ;炼己则如用火煅金 ,愈炼愈净 ,两者之义不无差别。上阳子陈致虚曰 :“宝精裕气 ,养己也 ;对境忘情 ,炼己也。养己则主于静 ,炼己则兼乎动。”是故片尘不杂 ,万虑皆空 ,常静而常应 ,处动而恒寂者 ,炼己之功也。气满神全 ,早复早积 ,养己之效也。若会而通之 ,则能心息相依 ,一直至于大定。以定的功夫来养己 ,则符合《周易参同契》所云“内以养己 ,安静虚无”之说 ,其义易晓。至于云“以定炼己” ,必须无悖于潜虚翁讲的兼动之旨。但其义难明 ,今再剖析之。神息两定之际 ,其时内外皆空 ,以内外空寂之故 ,感...  相似文献   

2.
浅谈炼己     
炼己是道家内丹术的筑基功,“筑基不在炼己以后,炼己就在筑基之中”,所以说炼己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根本的功夫。那么.什么是炼己呢?首先应弄清什么是炼?《天仙正理》曰:“炼者即古所谓行苦行其当行之事日炼,熟行其当行之事曰炼,绝禁其不当为之事曰炼,精进励志而求其必成亦曰炼,割绝贪爱而不留余爱亦曰炼,禁止旧习而全不染习亦曰炼。”什么是己?己,为天干第六位,纳甲法为离纳己,离属心,炼己就是炼心,此般推论似乎有理,其实太勉强了点。笔者认为,己,就是练功者自己,不单指心。传统观念认为,人具有心。性、意、神等…  相似文献   

3.
学稼 《气功》1999,20(11):489-491
张三丰在《道言浅近说》中指出:“学道之士,须要清心清意,方得真清之药物也”。一、什么是药物《心印经》上说:“上药三品,神与气精”。元代陈冲素《规中指南》中说:“采药者,采身中之药物也。身中之药者,神、气、精也。”《道言浅近说》中也说:“精、气、神为内三宝。”对于精、气、神三者,内丹功法强调炼先天,忌用后天,称为内药。如宋代张伯端在《金丹四百字·序》中说:“炼精者,炼元精,非淫所感之精;炼气者,炼元气,非口鼻呼吸之气;炼神者,炼元神,非心意思虑之神。”这与张氏《道言浅近说》中的“毋逞气质之性,毋运思虑之神,毋使呼吸之…  相似文献   

4.
《灵枢·贼风篇》曰;“贼风邪气之中人也,令人病焉”。《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指出“贼风虚邪”极易伤人致病。王冰注云:“邪乘虚入,谓之虚邪;窃害中和,谓之贼风”。历代医家对此也分别指出贼风是泛指四时不正之气;虚邪是乘人体之虚而伤人的邪气。其实“贼风虚邪”是外恶邪气的统称。《灵枢·九宫八风篇》云:“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  相似文献   

5.
泄泻的辨治,言及肾虚者,大多只述肾阳亏虚,命火不足,不能温运脾土而致泄泻,用四神丸治之,但看前贤及今人所论,肾阴亏虚、肾精不足而致泄者,并非少见。明·周之干《慎斋遗书》有一医案云;“一妇泄泻,两尺无神,此肾燥不合也,医用茯苓益智仁即发晕,因用肉苁蓉三钱以润之,五味子八分以固之,人参一钱以益其气,归身八分以养其血,白芍甘草以和其中,炮姜二分以安其肾、二贴效,十贴愈。”  相似文献   

6.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它提出了阳气的运养功能,王冰云:“此又明阳气之运养也。”然而历代注家,包括王冰自己,及至当今一些《内经》教材,在注释中,都只阐明了它的滋养作用,而忽略了其主要的“运”的功能。如王冰注:“阳气者,内化精微,养于神气;外为柔软,以固于筋。”张志聪则说:“阳气者,水谷之精也,故先养  相似文献   

7.
<正> 阳痿是男性生殖器痿弱不用,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不能完成正常房事的一种病证,由于《景岳全书》有云:“男子阳痿不起,多由命门火衰,精气虚冷”,且认为:“火衰者,十居七八”,故后世多囿于肾虚阳衰之说,一遇阳痿,即议温补肾阳。但阳痿并非仅由肾虚所致,亦有阳明胃虚所致者,笔者宗叶天士“通补阳明”治阳痿之旨,施于临床,收效颇佳,现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近视从心论治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视,又称能近怯远,以视近清晰,视远模糊为特征。近年来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尤以青少年多见。临床治疗大多从肝论治,从心治者为数甚少。但业师刘云山主任医师,临症多从心气(阳)虚治疗,每获良效,笔者深受启迪,现将近视从心论治浅探如下。 1 眼与心密切相关 1.1 心主血脉,诸脉属目。《素问》五脏生成篇及脉要精微论云:“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之合脉也”,“脉者,血之府”,“诸脉者,皆属于目”。这些经文均说明,心主全身血脉。但气为血帅,《血证论》云:“运血者即是气,守气者即是血”。脉中血液只有受心气推动,才能循环全身,上输于目,眼受血养方能维持视觉。  相似文献   

9.
<正> 命门一词最早见于《内经》,《灵枢·根结》篇说:“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素问·阴阳离合论》等篇都有命门的记载,督脉经亦有命门穴。此后,诸家各有发挥,第一,认为命门为脏器,如《难经》云:“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实指右肾。清程知在《医经理解》中云“所称命门者,果何脏也?曰:命门即心包经也。”认为心包络决非护心之膜,是生命的关键,故称命门。清唐宗海在《医经精义,中指出:“三焦之根出于肾中两肾之间,有油膜一条,贯于脊骨,名曰命门,是为焦原。”又认为上、中、下三焦,“其根源实出于肾系,肾系即命门也”。  相似文献   

10.
历代针灸著作对补泻的论述是很多的。考诸《内经》,有:“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泻行焉”之说。由此可知“补泻”是针对“虚实”而言的。何谓虚实?“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明·高武《针灸素难要旨》注解:“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察后与先,若亡(无)若存者,言气之虚实,补泻之先后也,察其气之已下,与常存也。”由是,我们对“补”泻”二词的  相似文献   

11.
胎萎不长之症,宋·陈自明《妇人良方》云:“夫姙娠不长者,因有宿疾或因失调,以致脏腑衰损,气血虚弱而胎不长也,益其气血,则胎自长矣。“《圣济总录》云:“凡胎处胞中,或有萎燥者,由于孕妇所稟怯弱,不足自周,阴阳气血偏胜,非冷即热,胞胎失于滋养,所以萎燥不长也;惟宜资母血气,则胎从而有养矣。”又云:“姙振将理无方,脾胃饮食减少,不能行营卫、化精微、养冲任,故令胎脏内弱,子气不足。”《医宗金鉴》云:“姙振五、六个月胎萎不长,由于妊母稟赋虚弱。若属气血虚者宜八珍汤,若脾胃虚弱者宜用六君子汤,但使饮食强壮,俾水谷运化精微则气血日生而胎自长矣。”以上引文,说明胎萎不长之由,总因母体气血虚衰所致,笔者在临床中常用益气养血之八珍汤为主,辅以调补肝肾,营  相似文献   

12.
惊悸一证,主要责之于人身之大主——心的病变,《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因此,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对惊悸证的辨治相当重视,其法、方严谨,煎法考究,于临床确具指导意义。笔者试将其诸治则结合后世临床运用,概述为以下十法:一、温补心阳法:本证起于大病久病之后,或为误治(如过汗)之变征,《伤寒论》64条曰:“发汗过多,其人又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75条曰:“病人叉手自冒心……两耳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缘汗为心液,过汗心阳随液外泄,心失温养而致悸,欲叉手自按心胸,乃虚则喜实之故。又“手足少阴……之络……皆会于耳中”(《素问·缪刺论》),今心阳虚,不能上煦耳窍,可致耳聋,但必不兼局部肿胀疼痛方为虚,否则为邪实暴聋。此外,临床尚可兼  相似文献   

13.
“天在我心”浅谈张阳国《养真集·天地》云:"我在天中.天在我心。"并说人若知天在我心,可以明心,可以成佛成仙。可见,人若明此句真义,则可了命了性、超凡入圣矣。古代所说的"心"和现代所说的心不同。而古代所说的心分两种:虚无之处乃心之作,真心也;实处者乃...  相似文献   

14.
<正>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曰:气血失和,多因气血两虚造成,《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血互根互生互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为本,心为之主。心主神明,养气血之本,首重心神,孙光荣教授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之"酸枣仁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创制了"孙光荣益气活血安神汤"(方药组  相似文献   

15.
《内经》"惊伤心神"的理论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宣明五气篇》云:“心藏神”。《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神即心主神明,是指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正如《类经·脏象类》所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而应万机,脏腑百骸,唯所  相似文献   

16.
<正> “食气”一词原出自《黄帝内经》一书,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如“精食气”,“壮火食气”,《素问·经脉别论》亦有“食气入胃”之说。对于“食气”一词的解释,在古代医籍中有几种说法:如《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言:“精承化养则食气,精若化生则不食气”又言:“气生壮火,故云壮火食气”。明·马元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中言:“食气者,谷气也”,又言:“惟壮火能食人之气,此壮火之所以能散吾人之气也”。张景岳在《类经》中言:“壮火散气,故云食气”。清·恽铁樵言:“壮火盛极将衰之候,故气衰而食气”。这是自唐代以后一些医家的注解。归纳起来,对于“食气”的解释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释为精能饲养气,也作  相似文献   

17.
不寐的病因多端,但总属于心神不宁。神之所以不宁,或心脾两虚;或阴虚火旺,亦有痰热内扰,心肾不交所致者。不寐和胆之关系虽报导不多,然余验证于临床,确有关连。《医学入门·脏腑总论》注引《五脏穿凿论》所说:“心与胆相通。”即此之谓也,故胆有病变则波及于心,神不内守而致不寐。  相似文献   

18.
正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特色的外治疗法,其理论根源来自于《内经》:"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素问》云:"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而清初医学家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提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冬病夏治的理论也逐渐的趋于完善。现代医学及科学技术也证实,此治疗方法能显著改善某些慢性疾病的症状,减少冬季发病  相似文献   

19.
问题解答     
问:《内经》风的含义是什么?其“内风”与后世的“内风”有何不同? 答:《内经》风的含义是十分广泛的,包括人类生长的条件、病因、病证和病名。 (一)人类生长的条件:《内经》谓之“实风”,语出《灵枢·九宫八风》:“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实风”即自然界的和风或正常的气候,它是人类生长繁衍不可缺少的条件。(二)病因:《灵枢·九宫八风》说:“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所谓“虚风”,即自然界不正常的  相似文献   

20.
伏冲脉的名称,源于《内经》。《灵枢·岁露论》云:“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指出伏冲脉位于脊内,“伏冲之脉,即冲脉之在脊内,以其最深,故曰伏冲”(张景岳)。《灵枢·百病始生》云:“其着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那末,揣按在何部位方能出现“应手而动”呢?《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