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与应激性高血糖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应激性高血糖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之间的关系及对患者急性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 94例AMI患者入院时的血糖进行测定 ,并根据血糖测定结果 ,将其分为无应激性高血糖组和应激性高血糖组 ,观察 2组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死亡情况。结果  94例AMI患者急性期有 32例出现高血糖 ,发生率为 34 0 % ,应激性高血糖组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及死亡发生率比无应激性高血糖组高 ,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AMI有性高血糖患者其死亡及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均显著高于无应激性高血糖者 ,可作为反映患者病情严重度、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随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特点。方法 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应激性高血糖AMI组:30例,伴随应激性高血糖(血糖≥7.0 mmol/L);血糖正常AMI组:28例,血糖正常(血糖≤6.1 mmol/L)。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应激性高血糖AMI组和血糖正常AMI组相比,前者年龄较大,且心功能不全,无复流现象较高,病死率较高。应激性高血糖AMI组患者3支病变、弥漫性病变与血糖正常AMI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心肌梗死患者年龄较大,心功能差,相关病变血管多为前降支或右冠状动脉近端,住院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伴J波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J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评价J波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心电图有无J波分为J波组和非J波组,比较两组间临床情况,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J波阳性组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前壁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J波组(P〈0.05)。结论心电图J波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彭景兰 《山东医药》2011,51(34):19-19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一旦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Lown分级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与持续室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预后不佳。J波(心电图上J点抬高0.2mV、时限≥20ms的圆顶状或驼峰状波)是心电极不稳定的标志性表现,但J波改变与AMI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应激性高血糖的相关性。方法入组自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和天津市胸科医院的AMI患者共247例,根据有无糖尿病及是否发生应激性高血糖分为四组,非糖尿病应激性高血糖组(A组,65例),非糖尿病血糖正常组(B组,96例),糖尿病应激性高血糖组(C组,54例),糖尿病非应激性高血糖组(D组,32例),比较四组的临床特点并分析与LDL-C相关性。结果非糖尿病患者中,应激性高血糖组LDL-C显著高于血糖正常组[(3.29±1.09)mmol/L vs.(2.92±0.94)mmol/L,P0.05];糖尿病患者中,应激性高血糖组LDL-C显著高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2.99±0.85)mmol/L vs.(2.57±0.85)mmol/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为AMI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独立风险因素(OR=1.957,95%CI:1.014~3.774,P0.05)。结论 LDL-C为AMI应激性高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影响。方法纳入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发生AMI的非糖尿病患者,分别调查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合并疾病以及口服药物,分析入院后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的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316例非糖尿病AMI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其中男性183例,女性133例,年龄47~89(67±12.8)岁。33.23%(105例)患者发生了应激性高血糖。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2.992,95%CI:1.045~8.565,P=0.041),以及他汀类药物使用(OR=2.852,95%CI:1.051~7.741,P=0.040)为AMI患者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促进AMI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中缺血性J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出现了J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将其设置为观察组。另外收集同期收治的20例未出现J波患者,设置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8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在实际的发病中有可能会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需对患者实施心电图J波进行检查,通过J波的手段能够较好的对患者是否会出现恶心室性心律失常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将我院2008年—2010年180例AMI患者根据入院时血糖水平分为血糖正常组(95例)和血糖升高组(85例),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死率。结果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率是47.2%(85/180),1年的总病死率是16.5%。与无应激性高血糖组患者相比,有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年龄偏大[(64±12)岁vs(58±12)岁],女性患者较多,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者较多(51.8%vs 15.8%),1年病死率高(16.5%vs 5.0%)。结论 AMI患者应激性高血糖临床症状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应激激素与血糖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心内科2006年10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115例非糖尿病AMI患者入院即刻血糖进行测定,将其分为无应激性高血糖组68例(A组)和应激性高血糖组(随机血糖≥7.8mmol/L)47例(B组),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和应激激素变化及30d内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及心血管死亡情况。结果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为40.87%;B组应激激素(皮质醇、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ACTH)显著高于A组(P0.01),而B组胰岛素显著低于A组(P0.01);AMI急性期B组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及心血管死亡情况均显著高于A组(P0.05)。B组左心室射血分数[(49.97±7.21)%]显著低于A组[(54.03±6.34)%](P0.05)。结论入院血糖与应激激素异常增高和AMI患者PCI术后30d内预后较差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变化,探讨血浆BNP在非糖尿病AMI并发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近期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AMI患者根据空腹血糖值分为2组,非糖尿病AMI并发应激性高血糖组(试验组)(血糖≥7.0mmol/L)36例,AMI未并发应激性高血糖组(对照组)(血糖<7.0mmol/L)24例,对AMI患者在发病后24h时测定血浆BNP水平。所有入选患者入院后2周行心脏彩超检查,测定和计算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同时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记录2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并观察住院2周内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源性猝死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①发病后24h血浆BNP浓度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671.87±631.71)ng/L∶(299.53±455.67)ng/L,P<0.01]。②试验组LVDd、LVSd均高于对照组[(53.01±4.00)mm∶(50.50±3.20)mm,(45.32±5.92)mm∶(42.52±3.27)mm,均P<0.05],LVEF低于对照组[(52.86±5.79)%∶(61.00±7.54)%,P<0.05]。③试验组室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6.67%∶41.67%,63.89%∶37.50%,47.22%∶20.83%,均P<0.05)。④试验组与对照组住院2周内MACE发生率,包括心力衰竭(36.11%∶12.50%)、心源性休克(16.67%∶0.00%)、梗死后心绞痛(25.00%∶4.17%)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率(2.78%∶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糖尿病AMI并发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近期预后差,血浆BNP水平升高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血糖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28例AMI患者,按即刻血糖、24h后空腹血糖水平、既往糖尿病病史分成A、B、C、D组。A组:即刻血糖〈11.1mmol/L,24h后空腹血糖〈7.0mmol/L;B组:即刻血糖〉11.1mmol/L,24h后空腹血糖〈7.0mmol/L;C组:即刻血糖〉11.1mmol/L,24h后空腹血糖〉7.0mmol/L,但在病情稳定后未确诊糖尿病;D组:既往糖尿病史,或在病情稳定后确诊糖尿病。观察4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死亡等情况。结果 228例AMI患者有139例高血糖,发生率为61.0%,组间比较左室射血分数、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死亡发生率,C组及D组较A组及B组明显增高(P〈0.01);D组高于C组,B组高于A组。结论 AMI有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死亡危险均显著高于无应激性高血糖者,且与血糖升高持续时间有关,可作为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微量泵静脉泵入诺和锐短期强化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54例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者,按数字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n=26)采用微量泵持续泵入诺和锐强化控制血糖,对照组(n=28)给予糖尿病饮食,避免输入含糖液体治疗。比较2组血糖变化及临床情况,包括胸痛缓解时间、溶栓再通率、并发症及预后。结果治疗组血糖平稳下降,胸痛缓解时间缩短,溶栓再通率高,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采用微量泵静脉泵入诺和锐短期强化治疗能提高AMI的治愈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血糖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糖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近期预后的影响机制及处理。方法对36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根据其清晨血糖水平分为正常、应激性高血糖(SHG)、糖尿病(DM)3个组,再按照血糖水平≤6.1mmol/L、6.2~10.0mmol/L、≥10.0mmol/L分为Q1、Q2、Q33个层。对所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6例ACS合并SHG者126人,其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48例、左室功能不全(LVF)17例、严重心律失常11例、心原性猝死(CD)1例。ACS伴有DM者88人,发生AMI46例、LVF22例、恶性心律失常16例、CD7例。血糖正常组152人,发生AMI12例、LVF7例,恶性心律失常3例、CD0例。结论无论DM患者还是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血糖升高均使ACS近期不良预后发生率增加,临床应加强对ACS患者的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5月于发病24h内住院的AMI患者84例,入院后根据血清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的结果,分为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54例(观察组)和AMI未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39例(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观察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4.4%,高于对照组的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心功能损害严重,且易发生心血管事件,血清NT-proBNP水平检测可判断心功能损害程度及观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危重病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干预性护理方法。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8年6月该院90例危重病应激性高血糖患者,信封法分组,对照组予简单护理,实验组予干预性护理方案。比较两组危重病应激性高血糖患者满意率;应激性高血糖控制的时间、转入普通病房时间;护理前后患者血糖平均水平、焦虑心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危重病应激性高血糖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应激性高血糖控制的时间、转入普通病房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血糖平均水平、焦虑心理相似(P0.05);护理后实验组血糖平均水平、焦虑心理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干预性护理方案在危重病应激性高血糖护理中的干预结果确切,可减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有效控制血糖和减轻焦虑心理,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后应激性高血糖诊断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应激性高血糖的诊断标准。方法对2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空腹血糖及近期预后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非糖尿病组应激性血糖≥6.1mmol/L时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升高(P<0.05),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亡率亦升高(P<0.05)。糖尿病组应激性血糖≥8.0mmol/L时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从近期并发症及死亡率表明,非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血糖≥6.1mmol/L,糖尿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后血糖≥8.0mmol/L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应激性高血糖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吸烟是否增加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风险。方法:入选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因AMI在北京安贞医院就诊治疗的非糖尿病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入院后查血常规,心肌酶、肝肾功能、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监测空腹血糖,并完成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根据是否吸烟分为吸烟组和非吸烟组,按照年龄(±5岁)、性别、合并疾病等资料进行1∶1匹配。分别调查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并进行心肌梗死相关资料比较。结果:研究收集646例患者,按照入选标准及样本含量计算要求,吸烟组入选223例,按照性别、年龄、AMI病史等条件要求匹配非吸烟组患者223例。吸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等高于非吸烟高血糖组[(7.5±2.9)vs.(6.8±2.5)mmol/L,P0.05];[(5.6±0.4)%vs.(5.4±0.4)%,P0.05]。AMI后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为27.1%,吸烟组患者明显高于非吸烟组(35.0%vs.19.3%,χ~2=13.9,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是AMI后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吸烟增加非糖尿病AMI患者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宋丽琴 《山东医药》2008,48(16):61-62
8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根据C反应蛋白(CRP)及血糖水平的检测结果分为CRP及血糖水平正常或轻度增高组和明显增高组,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再发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死亡情况.结果 血糖及CRP明显增高组再发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病死率高于CRP及血糖水平正常或轻度增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应激性高血糖及CRP增高可作为判断AM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内死亡、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因STEMI入院的456例患者,根据入院随机血糖分为应激性高血糖组(n=86)和非应激性高血糖组(n=370),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史、辅助检查结果、用药情况、冠状动脉造影术中情况、院内转归等资料,随访患者1年内MACCE的发生情况,分析应激性高血糖与院内死亡的相关性及对STE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86例患者出现了应激性高血糖(18.9%),其中65例既往有糖尿病史。应激性高血糖组院内死亡率明显高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14.0%对3.2%,P0.001),院内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置入临时起搏器的比例均高于非应激性高血糖组(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应激性高血糖是STEMI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7.896, 95%CI:4.690~12.243,P=0.012)。应激性高血糖组的1年MACCE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率(41.7%对26.6%,P=0.011);将性别、年龄、高血压史、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应激性高血糖、谷丙转氨酶、左室射血分数纳入Cox回归模型,应激性高血糖是STEMI患者1年内发生MAC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4.598,95%CI:2.409~8.777,P0.001)。入院随机血糖预测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33,P=0.002。结论:应激性高血糖是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可预测STEMI患者术后1年内MACCE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有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冠脉造影和临床特点。方法将83例AMI患者分为伴应激性高血糖33例(A)组,血糖正常50例(B)组,比较两组临床特点等。结果 A组和B组比较,A组年龄大,心功能差,住院病死率高。A组无复流现象高于B组。A组中女性、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弥漫性病变高于B组,病变程度重。结论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心肌梗死患者年龄大,心功能差,冠脉病变严重,住院病死率高。临床上对急性心肌梗死并高血糖患者应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