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答:《温病条辨·下焦篇》第十四条说:“下焦温病,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者,三甲复脉汤主之。”这里将育阴潜阳,息风止痉的三甲复脉汤主治的下焦温病痉厥证,以“热深厥甚”作为病机解释,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2.
“热深厥甚”,见于吴瑭《温病条辨·下焦篇》第十四条:“下焦温病,热深厥甚,……三甲复脉汤主之。”吴氏原著对此未作明确解释。浙江中医学院所编《温病条辨白话解》译注为:“温邪深入下焦,肾液被劫,阴气衰于下,则四肢厥逆,这是热深厥亦深的热厥。”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第三版教材《温病学》将其选入下篇春温的“虚风内动”证,解释为“热耗真阴,邪少虚多,阴阳气不相顺接,则手足厥逆”。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解释均不能令人满意。“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见于《素问·厥论》,但并不是指的四肢厥逆,而是“手足为之热也”。况且,热深厥亦深的热厥是由于热邪深伏于里,郁结经脉,使热不能外达所致,多为实证,故《伤寒论》对此应用白虎、承  相似文献   

3.
<正>三甲复脉汤出自《温病条辨》,由加减复脉汤(生地黄、白芍、阿胶、麦冬、火麻仁、炙甘草)加龟甲、鳖甲、生牡蛎而成,主治“下焦温病,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者”[1],有育阴潜阳息风之效。方中龟甲、鳖甲、生牡蛎滋阴潜阳,平肝之亢;阿胶味厚,能滋阴养血;生地黄、麦冬、白芍清润,可滋水涵木;火麻仁多脂,可养阴润燥;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可使真阴得复,虚阳得潜,  相似文献   

4.
三、虚热: 邪热劫灼肝肾真阴,虚风内动为虚热。故临床表现为身热朝衰暮盛。《温病条辨·下焦篇》:“燥久伤及肝肾之阴,上盛下虚,昼凉夜热,或干咳,或不咳,甚则痉厥者,三甲复脉汤主之,定风珠亦主之,专翕大生膏亦主之。”精气虚竭,故神倦、耳聋。《温病条辨·下焦篇》:“温病耳聋,病系少阴。”阴液耗伤,故咽干口燥,牙齿干枯。《外感温热篇》:“若如枯骨色者,肾液枯也。”血虚筋脉失养,故手足蠕动。《温病条辨·下焦篇》:“邪热久羁,吸灼真阴,或因误表,或因妄攻,神倦瘛疯,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大定风珠主之。”舌质光绛,示伤阴脱液,脉虚数,示阴虚热灼。  相似文献   

5.
《温病条辨·下焦篇》第十五条“既厥且哕(俗名呃忒),脉细而劲,小定凤珠主也。”吴氏自注说:“温邪久踞下焦,烁肝液为厥,扰冲脉为哕,脉阴阳俱减则细,肝木横强则劲。”其中对“厥”的病机作了说  相似文献   

6.
温邪久羁,消灼肝肾之阴,出现下焦温病阴伤证。近代由于大多能及时补液,典型的阴伤证似属少见。但补液和滋阴,各有千秋,不能等同。笔者重温《温病条辨》下焦篇,吴鞠通对其论述精辟,理论宏富,立法用药条分缕析,堪为后世治温病所借鉴。现按邪少虚多、阴虚火炽、邪留阴分、阴虚欲痉4种证型,略作讨论。1 邪少虚多 救阴复脉《温病条辨》下焦篇第一条说:“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邪在阳明久羁,或已下,或未下,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脉沉实者,仍可下之。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加减复脉汤主之。”第二条说:“温病误表,津液…  相似文献   

7.
马毅强 《河北中医》2001,23(8):605-606
白虎汤方出自《伤寒论》,原为治疗阳明病表里俱热及三阳合病以阳明里热炽盛为主,厥阴病热深厥深而设,后世吴塘进一步用之治疗太阴温病,视之为辛凉重剂,用于"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温病条辨·上焦篇》)及阳明病"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哺益盛者"。(《温病条辨·中焦篇》)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4味中药组成,主要治疗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之阳明经热为主者。我院赵文敏大夫,业医20余载,治验颇丰,对白虎汤应用,颇有心得…  相似文献   

8.
问题解答     
问:如何理解吴鞠通所说的“热厥之中,亦有三等”? 答:此语出自《温病条辨》上焦篇17条下自注,是分析温病过程中出现三种不同热厥的证治。《伤寒论》337条曰:“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厥是阴阳失去正常协调,不能相辅相成、互相维系所致。在温病过程中,热盛至极则阳气被遏,不能通达干四肢,出现手足厥  相似文献   

9.
昏迷的证治     
昏迷是指神识障碍的症状。心主神志,昏迷总属心的病变。但病因当分虚实,实证不外乎“热”与“痰”二端。《温病条辨》:“神识不清,热闭内窍者……”。(中焦篇·41条)《杂病源流犀烛》:“盖由痰气逆冲,心主被障,故昏不知人”。(六淫门·风·中风源流)虚证常由于阳脱阴竭。《临证指南医案》:“脉大不敛,神迷呓语,阴阳不相交合,为欲脱之象”。(脱·凌案)临床上昏迷和厥逆当有区别,厥逆的神昏必兼四肢厥冷,而昏迷主要为神识障碍,包括昏愦迷蒙,谵语烦躁,或伴有手足抽搐。其证治如下。  相似文献   

10.
加减复脉汤及其类方:一、二、三甲复脉汤、大、小定风珠等。为其《温病条辨》下焦篇,治疗诸种温热病后期,肝肾阴虚余邪未尽或水不涵木痉厥兼作之有效良方。笔者在学习前人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于临床实践中广伸其义,应用于多种内外感伤疾患每获良效,今例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11.
根据厥证的发病机理不同,《伤寒论》厥阴病之厥证主要可分为“寒厥”与“热厥”。“寒厥”是泛指各种疾病所致的病理性衰退。“热厥”则是由于邪热深伏,阳气郁闭所致,为热极之象,所谓“厥深热亦深”。《伤寒论》所说的“寒厥”与“热厥”侧重于疾病具  相似文献   

12.
加减复脉汤与下焦温病证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减复脉汤是治疗下焦温病的常用方剂 ,其组方原则对临床治疗下焦肝肾阴亏等内科杂病有较大的启发 ,由其变化而产生的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对临床亦具指导意义。笔者试分析如下。1 精亏而肾阴被灼当宗加减复脉汤加减复脉汤是《温病条辨》中治疗下焦温病的著名方  相似文献   

13.
吴瑭在《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中记载脉象20余种,计达78条,其中数脉就有20条,充分显现了数脉在温病中的重要性与主病特点。本文就此浅加分析,以供同道参考。一、温病之脉本数,数脉分主寒热数脉多主热。温病感受温热阳邪,体内阳热亢盛,故其脉多数。《条辨·下焦篇·第22条》(以下简称《下·22》,余皆仿此)明言:“温病脉,法  相似文献   

14.
三甲复脉汤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臣  刘涛 《新中医》2005,37(10):79-80
三甲复脉汤出自《温病条辨》,由炙甘草、生地黄、白芍、麦冬、阿胶、火麻仁、牡蛎、鳖甲、龟板组成,具有滋阴潜阳熄风之功。主治温病后期,伤及肝肾之阴,虚风内动证。症见手指蠕动,痉厥,心中儋儋大动,甚则心中痛,舌干、齿黑,脉细数。笔者临证用此方治疗瘀血结聚为主的病证,多有良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复脉汤类方见于《温病条辨》,该类方是治疗温热病发展到下焦热伤肝肾之阴的常用治法。认为复脉汤类方去桂枝可矣,人参则不当去。并从组方原则、温病治疗以及治未病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正> 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有关脉诊的运用,是温病诊断上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特作如下探讨. 《温病条辨》脉诊的运用《温病条辨》把脉诊主要运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辨病因病机如上焦篇第3条:“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吴氏自注说:“头痛,恶风寒,身热自汗,与太阳中风无异,此处最足以相混,于何辨之?于  相似文献   

17.
肖相如 《河南中医》2010,30(1):9-10
厥热胜复不是寒和热的交替。从温病学的角度来看,热厥在下焦温病,当属逆传心包并肝风内动证;在中焦温病,属《温病条辨》所说的阳明温病。面赤肢厥,甚则通体皆厥之证,温病疫痢热毒炽盛于阳明,病并于厥阴而见昏谵痉,即厥热利并见,与之完全相等;在下焦温病,属邪在阳明久羁,伤及少阴肾水,少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引动厥阴肝风之证。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关于厥的论治是在《内经》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其理论在外感病中的具体体现。温病学继承《伤寒论》思想,并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一、“厥”的概念《伤寒论》337条“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即将《内经》中包括病理、证状在内的“厥”的概念,限定在手足温度降低的证状名词概念之中,排除了《内径》中其它“厥”在概念上的干扰。而温病学家则通过临床实践发现,不仅有“手足逆冷者”,而且还有多种手足温度的异常,如《温病条辨·痉病瘛病总论》“四肢冷如冰者,厥也;四肢热如火者,厥也;有时而冷如冰,有时而热如火者,亦厥也。”  相似文献   

19.
论石膏之效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秉成《本草便读》谓 :“石膏 ,退肺胃之火邪 ,清暑除烦能止渴 ;解阳明之郁热 ,祛瘟逐疫可消斑。”可说是要言就赘 ,其理甚书。历代医家喜用石膏者 ,首推仲景 ,张仲景用石膏为君 ,组成白虎汤 ,一清阳明内外之热 ,一透厥阴厥深之热。如《伤寒论》176条“伤寒 ,脉浮滑 ,此表有热 ,里有寒 ,白虎汤主之。”按 :浮为表热 ,滑为里热 ;浮而滑是表里俱热之脉。柯颜伯注曰 :“石膏辛寒 ,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火寒能沉内辛能走外 ,石膏擅内外之能 ,故以为君 ;知母苦润、苦以泻火 ,润以滋燥 ,故用为药 ;甘草、梗米调和于中宫 ,寒剂得之缓真寒 ,苦剂得之…  相似文献   

20.
儿科中焦之湿,妨碍饮食;下焦之湿,二便不调,皆可明诊。唯上焦湿温不甚显张,易与他病相混。重温《温病条辨》关于上焦湿温之论,犹如深泉净滢,鳞介咸分。现结合儿科临床运用治法的体会,叙述如下: 一、湿温弥漫,宣肺化气湿温初感,首在上焦,呈现之症,有似伤寒。但脉中见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病难速已,此又与伤寒不同也。其病因多由夏令多汗,卫气不固,湿热之气,乘虚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