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排除有害因素对患者治疗造成的不利影响,形成完备的临床治疗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9年6月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肿瘤外科收治的PTMC患者182例的临床资料,将其年龄、性别等结合实际,对颈部淋巴转移进行分析,明确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在淋巴转移过程中的影响。结果182例PTMC患者中,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52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28.6%(52/182),年龄、是否包膜侵犯、癌灶位置、肿瘤大小、有无合并HT是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MC患者中年龄<45岁、包膜侵犯者、双侧病灶者、肿瘤直径>5 mm、合并HT者更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 讨论并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病人出现头颈部区域转移性淋巴结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首次就诊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人746例的临床与病理资料,分析其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病灶数目、肿瘤侧别、包膜侵犯、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等因素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55岁、男性、多病灶、双侧癌、侵犯包膜、肿瘤长径>5 mm、合并HT的病人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男性、多病灶、侵犯包膜、肿瘤长径>5 mm的病人与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肿瘤长径>5 mm、多病灶、双侧癌密切相关(均P<0.05);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肿瘤长径>5mm、侵犯包膜和多病灶密切相关(P<0.05)。结论 当PTMC病人存在年龄<55岁、男性、肿瘤长径>5 mm、多病灶、双侧癌、侵犯包膜、合并HT等情况时,应对中央区淋巴结进行外科干预,另外可参考颈淋巴结超声、CT等相关辅...  相似文献   

3.
徐余兴  帅剑锋  汪会  汪晓明  鲁长文  高翔  孙康 《安徽医药》2020,41(12):1375-1378
目的 探讨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76例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根据术后病理分为中央区淋巴结阳性组(32例),中央区淋巴结阴性组(44例),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年龄、性别)、影像学资料(肿瘤位置、边界形态、是否钙化、纵横比)、病理资料(病灶数目、包膜侵犯、周围肌肉侵犯情况)及实验室检测数据[术前促甲状腺激素(TSH)、抗-甲状腺过氧物酶抗体(ANTI-TPO)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G)水平]等指标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危险因素预测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年龄、肿瘤位置、术前TSH值以及是否多灶是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最大径、年龄、术前TSH值预测患者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为0.689、0.672、0.700,截点分别为0.85 cm、41.5岁、1.35 mIU/L。结论 患者肿瘤最大径、术前TSH值、年龄、肿瘤位置、是否多灶是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最大径、年龄、术前TSH值可用于预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单纯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和桥本氏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合并单纯乳头状甲状腺癌两组病例的临床特征,探讨桥本氏甲状腺炎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关系。方法:选取合并HT的PTC病例38例及单纯PTC病例89例,对比两组在发病年龄、性别、癌结节大小、超声特征、术前TSH水平、中央组淋巴结(central Iymphnode,CLN)转移发生率等方面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单纯PTC组肿瘤大小(1.41±0.83)cm,合并HT的PTC组肿瘤大小(0.72±0.51)cm,P值0.039。单纯PTC组术前TSH水平(1.51±0.53)mIU/L,合并HT的PTC组术前TSH水平(2.31±0.62)mIU/L,P值0.001。单纯PTC组CLN转移率69.7%,合并HT的PTC组CLN转移率31.6%,P值0.011。结论:两组病例在发病年龄、性别、超声特征上无统计学差异。单纯PTC组肿瘤大小大于合并HT的PTC组,其CLN转移发生率也高于合并HT的PTC组,说明HT可能是PTC肿瘤结节发展的限制因素。单纯PTC组术前TSH水平低于合并HT的PTC组,提示血清TSH水平的检测可用于辨别两类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临床颈部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病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首诊收治并由同一治疗组手术治疗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cN0期PTMC病人106例,回顾性分析年龄、性别、肿瘤长径、肿瘤是否多灶及桥本甲状腺炎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的关系,并探讨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cN0期PTMC病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6.79%(39/106),单因素分析后发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年龄、肿瘤长径、性别及多灶性相关(P<0.05),而与病人是否为桥本甲状腺炎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则发现性别、年龄、肿瘤长径及多灶性仍为cN0期PTMC病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男性,年龄<55岁、肿瘤最大径>5 mm及肿瘤呈多灶的PTMC病人更容易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组织学亚型的临床病理意义以及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切除的1 247例PTM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组织学亚型分级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并分析组织学分级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不同组织类型和分级的PTMC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是否伴有桥本甲状腺炎、AJCC分期、肿瘤多灶性、腺叶外受累以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各亚型中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高级别亚型(62.64%)>经典乳头型(42.82%)>滤泡型(30.40%)>低级别亚型(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5岁以下、肿瘤直径≥5 mm、肿瘤多灶性以及高级别组织学亚型是PTMC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PTMC中滤泡亚型则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 PTMC组织学亚型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且是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进一步评估其组织形态分级对临床治疗策略具有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方法分析经手术和病理学检查证实的8例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随访时间9~13个月,平均10.8个月。无复发及死亡,未发现远处转移。因甲状腺良性病变手术而发现微小癌2例,另6例术前怀疑为甲状腺癌,经病理证实为微小癌。颈部淋巴结转移2例均发生于颈深上组淋巴结。腺叶多发结节2例均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单发结节6例未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2例先期手术后,亲属中11人行常规甲状腺彩色超声检查,6例发现甲状腺结节,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均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结论PTMC多数在良性结节术中或术后病理检查发现,家族性发病罕见。术前触诊、彩色超声检查、术中探查及冰冻组织切片对提高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诊断非常重要。对甲状腺肿瘤高发区患者亲属进行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肿瘤。患侧腺叶切除术作为常规术式可以避免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8.
范波  杨宁  赵小利  刘进忠 《河北医药》2013,(22):3428-3429
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和病理检查水平的不断提高,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 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icinoma ,PTMC)的检出率逐渐升高[1]。 PTMC是指肿瘤最大直径<10 m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占甲状腺癌的10.98%~28.10%。甲状腺微小癌以区域淋巴结为主要转移途径,即使是PTMC仍有较高的转移率[2]。我院从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共经术前超声及术中冰冻并手术治疗PTMC患者180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李树锋  王玉文  任意 《河北医药》2013,35(8):1186-1187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553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396例,甲状腺癌157例。比较良恶性甲状腺结节患者血清TSH浓度差异,分析TSH浓度与术后病理组织结果的关系。结果甲状腺癌患者的术前血清TSH水平明显高于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血清TSH水平(P<0.05);甲状腺癌患者所占的比例随TSH水平的升高而升高(P<0.05);在甲状腺癌患者中,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较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前血清TSH水平升高(P<0.05);在甲状腺癌患者中肿瘤直径>10mm组患者较肿瘤直径<10mm组患者术前血清TSH水平升高(P<0.05)。结论术前血清TSH测定可以作为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判断的一个辅助性指标,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随血清TSH浓度的升高而增加,血清TSH水平与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研究影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探讨PTMC的适宜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3年3月期间接受手术治疗并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140例PTMC患者,统计年龄、性别、病理学特征、术前超声诊断结果等,探讨患者临床特点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年龄〈45岁、癌灶多发、癌灶侵及甲状腺被膜、癌灶无包膜结构者转移率分别为41.8%、44.9%、77.8%、35.6%,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之相关(P〈0.05)。结论年龄〈45岁、癌灶多发、癌灶侵及甲状腺被膜、癌灶无包膜的PTMC患者应考虑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甲状腺乳头状微灶癌(PTMC)气管旁淋巴结转移情况,探讨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 N0)PTMC患者发生Ⅵ区淋巴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患侧甲状腺根治性切除+颈Ⅵ区淋巴清扫术的120例c N0PTM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检查分为Ⅵ区淋巴结转移组(40例)和未转移组(80例),并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PTMC颈Ⅵ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3.3%,单侧癌灶部位(P<0.05)、甲状腺包膜侵犯(P<0.05)、单侧多灶性PTMC(P<0.01)为Ⅵ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 c N0PTMC有较高的颈部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率,在切除甲状腺的同时清扫颈Ⅵ区的淋巴结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有相关危险因素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甲状腺癌行甲状腺全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喉返神经附近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分析进行预防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3年诊断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行甲状腺全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116例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探讨临床特征和喉返神经附近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PTMC患者淋巴结转移和年龄、性别、腺外侵犯、特殊类型、双侧肿瘤以及多灶性相关(P 0.05),多因素分析PTMC患者淋巴结转移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双侧肿瘤、腺外侵犯、多灶性相关。结论 PTMC患者喉返神经附近发生淋巴结转移与其性别、年龄、双侧肿瘤、侵出腺叶、肿瘤大小、以及多灶性有关。高危因素PTMC患者需要进行预防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而无高危因素PTMC患者没有必要进行预防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手术疗效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手术治疗的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根据中央区淋巴结有无转移,将患者分为转移组和无转移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因素的差异。同时,分析术后并发症、肿瘤复发和转移情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8年,所有患者均健在。术后10例出现伴有口周或肢端麻木等症状的低钙血症,4例患者术后复发,其中3例患者术后2年内发现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1例在术后^131I扫描中发现有肺转移。转移组患者年龄显著低于无转移组(P〈0.051,肿瘤大小、被膜外侵犯比例和肿瘤位于上极比例显著高于无转移组(P〈0.05)。结论外科手术是一种有效治疗PTMC患者的方法;患者年龄、肿瘤大小、肿块位于上极和侵犯被膜外组织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PTMC)颈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及外科处理策略。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 2014年 1月至 2018年 6月收治的 PTMC病人 10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无淋巴结转移者 64例,淋巴结转移者 42例,包括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 37例,侧颈部淋巴结转移者 14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位置、病灶情况、甲状腺包膜受侵情况等临床资料,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探讨外科处理策略。结果(1)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年龄、肿瘤直径、是否多灶、肿瘤位置、甲状腺包膜受侵情况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关( P<0.05);多因素分析可知,肿瘤直径 ≥7 mm、双侧癌、多灶、包膜受侵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2)侧颈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肿瘤直径、肿瘤位置、甲状腺包膜受侵情况、是否多灶与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有关( P<0.05);多因素分析:肿瘤直径 ≥7 mm、包膜受侵、多灶、上极肿瘤是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对于 PTMC病人而言,肿瘤直径 ≥7 mm、双侧癌、多灶、包膜受侵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直径 ≥7 mm、包膜受侵、多灶、上极肿瘤是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根据上述对应独立危险因素判断淋巴结转移区域及危险程度,采取针对性外科处理措施,以改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首次细胞学诊断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47例,术后病理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按是否伴有CLNM,分为淋巴结转移组(CLNM组,45例)与淋巴结未转移组(nCLNM组,102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甲状腺功能实验室结果及甲状腺结节超声结果等,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结节的边缘、微钙化、纵横比、最大径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清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甲状腺结节的质地、回声、孤立灶及TIRADS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54,95% CI:1.006~1.103)、性别(OR=6.499,95% CI:1.902~22.200)、TSH(OR=1.904,95% CI:1.395~2.598)、TGAb(OR=3.022,95% CI:1.005~9.084)、边缘(OR=11.483,95% CI:3.196~41.255)、纵横径比(OR=4.409,95% CI:1.508~12.890)及最大径(OR=1.894,95% CI:1.250~2.869)是甲状腺乳头状癌CLNM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年龄、性别、TSH、TGAb、甲状腺结节边缘、纵横比及最大径可能是甲状腺乳头状癌CLNM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桥本甲状腺炎 (HT) 与甲状腺乳头状癌 (PTC) 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 2000 年 1 月—2015 年 6 月 6 234 例甲状腺结节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术后经病理确诊为 PTC 1 016 例, 依据合并 HT 与否分为合并 HT 及未合并 HT 两组, 对其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 6 234 例患者中 8.66%合并 HT (540/6 234)。与未合并 HT 者相比, 合并 HT 者女性多见、 年龄更小、 PTC 检出率更高 (P < 0.01)。(2) 1 016 例 PTC 患者中, 与未合并 HT 者相比,合并 HT 者女性更多见、 平均年龄更小、 高发年龄 36~55 岁, 多发癌灶更常见、 微小癌 (≤1 cm) 比例更高, 原发灶包膜外侵犯比例、 淋巴结转移率、 TNM 分期Ⅲ/Ⅳ期比例及 BRAF 突变率更低 (P < 0.01 或 P < 0.05)。合并 HT 与 PTC 的发生呈正相关 (P < 0.01)。结论 HT 与 PTC 的发生呈正相关。PTC 合并 HT 患者女性更多见、 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手术治疗的128例PTMC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总结分析患者术后预后情况;根据随访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非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参数的差异。结果 16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声带麻痹7例,甲状旁腺功能减退9例;18例患者术后肿瘤复发,其中,局部区域复发15例,肺转移患者3例;术后5年生存率为93.75%(120/128)。死亡组患者年龄、有淋巴结转移比例和远处转移比例显著高于非死亡组(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病程、肿瘤大小、手术方式、肿瘤复发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是PTMC患者较理想的选择,年龄、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可能是影响其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及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意义.方法 分析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甲状腺乳腺外科2011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40例行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除及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40例患者中女性27例,平均年龄46.2岁,原发肿瘤平均直径7 mm,25例(62.5%)为双侧微小癌,11例(27.5%)原发肿瘤侵出甲状腺包膜,21例(52.5%)存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术后3例(7.5%)出现低钙血症表现,2例(5.0%)出现声音嘶哑,术后3~6个月均恢复正常.结论 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侵袭性较高,因其有较高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建议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桥本甲状腺炎(HT)合并甲状腺癌(TC)的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及病理证实的HT 合并TC 共17例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HT 合并TC 占同期所有TC 手术病例的11.0%(17/155),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男女比为1∶16。单发病灶13例,多发病灶4例;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国际抗癌联盟(UICC)分期Ⅰ期13例,Ⅱ期1例,Ⅲ期2例,Ⅳ期1例。随访6个月至10年,1例术后2年死于肺部及骨转移,其余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HT 合并TC 好发于女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病率高,病理分期早,预后较好等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20.
吴俊平  晏军  黄河  曾惟标  孔珊珊 《江西医药》2021,56(10):1605-1609
目的 对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中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ate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LLNM)的临床病理和超声特征危险因素进行了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方法 数据库搜索研究PTMC中LLNM的临床病理和超声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运用RevMan5.3软件分析PTMC中LLNM的临床病理和超声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5项研究共涉及46610名患者,综合分析显示,年龄小于45岁,男性患者,甲状腺外浸润,肿瘤多灶性,肿瘤>0.5cm,中心淋巴结转移,与包膜接触面积>25%,肿瘤钙化,上部肿瘤与PTMC中LLNM风险增加显著相关,而桥本氏甲状腺炎、实体瘤、肿瘤低回声等临床超声表现与PTMC的LLNM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我们的分析发现了与PTMC中LLNM相关的几个临床病理和超声相关因素,PTMC患者术后仍需要重视颈侧区淋巴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