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Th1/Th2型细胞因子在实验性矽肺大鼠肺组织中的动态表达水平。方法将SPF级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染尘组和对照组,每组42只。模型组采用非气管暴露法一次性注入1 m L二氧化硅悬液(100 mg/m L)建立大鼠矽肺模型,对照组气管内注入等量灭菌生理盐水。分别在染尘第1天、1周、2周、3周、6周、9周和12周各处死6只大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大鼠肺组织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8(IL-18)、白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及IFN-γ/IL-4的表达水平。结果染尘组TNF-α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染尘组IFN-γ在染尘第1天~2周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染尘组IL-18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染尘组IL-4在染尘第1周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第9周及12周高于对照组(P0.05);染尘组IL-10在染尘第6~9周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染尘组Th1/Th2比值随染尘时间增长而降低,染尘组Th1/Th2在染尘第1天~2周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矽肺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细胞因子发生变化:Th1型细胞因子持续高表达,Th2型细胞因子表达量先降低后升高。  相似文献   

2.
大气污染物对大鼠肺炎性细胞因子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气污染物对大鼠肺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大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炎性损伤的机制。方法48只Wistar大鼠,体重200~240g,随机分为实验组(1d组、7d组和30d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别进行可吸入颗粒物(PM10)染尘,SO2、NO2和CO染毒。PM10染尘采用气管注入法,灌注1ml含15mgPM10生理盐水混悬液;染毒采用静态吸入SO2、NCh、CO空气混合气,浓度分别为15,12,400mg/m^3,每天吸入2h,分别吸入1,7及30d;对照组大鼠气管注入1ml生理盐水并吸入正常空气。分别于染毒后1.7,30d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观察灌洗液中自细胞总数及其分类;采用ELISA法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结果实验组大鼠BALF中,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1d组大鼠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各炎性细胞因子间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大气污染物可引起大鼠肺促炎细胞因子与抗炎细胞因子表达失衡,造成肺组织的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气PM_(2.5)染毒对大鼠心肌组织氧化应激损伤及炎症因子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2只健康成年SPF级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生理盐水)组和5、10、20 mg/kg的PM_(2.5)染毒组,每组8只。采用气管注入方式进行染毒,每周1次,连续12周。测定大鼠心肌组织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仅20 mg/kg PM_(2.5)染毒组大鼠心肌组织GSH含量和GSH-Px活力降低,而10、20 mg/kg PM_(2.5)染毒组大鼠心肌组织TNF-α蛋白的表达水平及20 mg/kg PM_(2.5)染毒组大鼠心肌组织IL-6蛋白的表达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SOD活力与MDA含量及NO含量和NOS活力均无明显改变。随着PM_(2.5)染毒剂量的升高,大鼠心肌组织GSH-Px、T-SOD活力和GSH、MDA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NO含量和NOS活力及TNF-α和IL-6蛋白的表达水平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结论大气PM_(2.5)可导致大鼠心肌组织发生氧化应激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IL-6和TNF-α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4.
大气混合污染物对大鼠肺组织CC16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大气污染物对大鼠肺组织CC16、TNF-α和IL-6的mRNA表达影响。方法用日本产低流量PM10空气采样器采集PM10颗粒物,采样滤膜用生理盐水超声震荡洗脱,混悬液定容为15mg/ml。48只体重为200~240g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实验组大鼠分别气管注入15mg/ml PM10的生理盐水混悬液1ml,对照组大鼠注入1ml生理盐水。次日,实验组大鼠静态吸入浓度分别为15、12、400mg/m3的SO2、NO2、CO空气混合气,每天吸入2h,对照组吸入正常空气。于吸入气体污染物1天、7天和30天后次日分别处死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取肺组织,采用RT-PCR方法测定TNF-α、IL-6和CC16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测定肺和BALF中CC16的水平。结果吸入大气污染物组在吸入后1天和7天其肺组织CC16 mRNA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细胞因子TNF-α和IL-6 mRNA表达增强,高于对照组,并于染毒初期即染毒第1天和第7天增高明显,染毒第30天,又呈下降趋势。免疫组化检测显示,实验组大鼠肺组织CC16表达水平在染毒后1天,7天时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30天时低于对照组。BALF中CC16表现为1天和7天时显著低于对照和30天组。结论大气污染物作用于大鼠呼吸系统后,大鼠肺组织和BALFCC16表达量下降,TNF-α和IL-6 mRNA表达增强,并且在污染物作用早期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吸附排尘生物制剂对PM_(2.5)诱发大鼠肺部炎症损伤的作用效果。方法于2016年冬季采自郑州市高新区PM_(2.5)。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气管滴注生理盐水处理,其他3组按照大鼠体重进行PM_(2.5)染尘处理,染尘结束后,气管滴注组和雾化吸入组分别用气管滴注和雾化吸入的方式连续3 d吸入吸附排尘生物制剂。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检测总蛋白含量、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唾液酸(SA)、IL-8和IL-1β水平,将肺组织切除后,制作病理学切片,观察肺部炎症情况。结果 PM_(2.5)染尘后可致大鼠BALF中IL-8、IL-1β、总蛋白含量、LDH活性、SA水平均显著增加(P 0.05),肺组织病理学切片显示PM_(2.5)染尘处理后肺泡壁明显被破坏,肺间质增厚,可见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气管滴注吸附排尘生物制剂可显著降低PM_(2.5)诱发的IL-8、总蛋白含量和LDH活性水平(P 0.05),超声雾化吸入吸附排尘生物制剂可显著降低PM_(2.5)诱发的总蛋白含量和LDH活性水平(P 0.05),2组均可观察到明显的中性粒细胞浸润,肺间质充血有所缓解。结论吸附排尘生物制剂可以显著减轻PM_(2.5)诱发的炎症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气细颗粒物对大鼠呼吸系统急性损伤特征和可能的损伤机制。方法将24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PM_(2.5)低、中、高剂量组(2.5 mg/kg、5.0 mg/kg和10.0 mg/kg)。以从苏州市独墅湖高教区某校区采集的PM_(2.5)配制不同浓度的PM_(2.5)悬液,急性染毒大鼠,采用气管滴注法连续染毒3 d。最后一次染毒结束24 h后处死实验动物,固定左肺组织并收集右肺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检测BALF中乳酸脱氢酶(LDH),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促炎因子TNF-α、IL-8,抗炎因子IL-4、IL-10水平;以流式细胞仪检测肺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MP),钙离子浓度(Ca~(2+)),活性氧(ROS)含量变化。结果肺组织病理学结果表明,PM_(2.5)会引起肺部炎症反应,肺间质增宽,肺泡腔内分泌物增多,且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病变程度有加重的趋势;大鼠肺泡灌洗液中酶、细胞因子基本没有变化,仅5.0 mg/kg和10.0 mg/kg PM_(2.5)染毒后大鼠肺泡灌洗液中碱性磷酸酶(AKP)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M_(2.5)染毒组钙离子浓度增高、线粒体膜电位降低,5.0 mg/kg PM_(2.5)染毒组活性氧含量升高。结论采自苏州市独墅湖高教区的PM_(2.5)急性染毒可引起机体肺实质损伤,诱导氧化损伤,导致急性炎症性病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交通相关PM_(2.5)不同组分对哮喘大鼠肺部炎症、Treg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以探讨PM_(2.5)不同组分诱导哮喘加重的机制。方法通过卵清蛋白腹腔注射致敏、雾化吸入激发构建大鼠哮喘模型,激发后分别予以3 mg/kg PM_(2.5)和1.8、7.2 mg/kg PM_(2.5)水溶组分及0.6、2.4 mg/kg PM_(2.5)有机组分气管滴注染毒,每3 d一次,共5次。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reg细胞的比例。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以ELISA法检测BALF中IL-10和TGF-β1的含量。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哮喘组、哮喘+PM_(2.5)组、哮喘+1.8 mg/kg PM_(2.5)水溶组分染毒组相比,哮喘+7.2 mg/kg PM_(2.5)水溶组分染毒组外周血中Treg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哮喘+0.6 mg/kg PM_(2.5)有机组分染毒组外周血中Treg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哮喘+DMSO溶剂对照组和哮喘+PM_(2.5)组(P0.05)。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哮喘组、哮喘+PM_(2.5)组相比,哮喘+7.2 mg/kg PM_(2.5)水溶组分染毒组BALF中IL-10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哮喘+0.6 mg/kg PM_(2.5)有机组分染毒组BALF中IL-10的含量低于哮喘+PM_(2.5)组(P0.05)。哮喘+PM_(2.5)组BALF中TGF-β1表达明显高于哮喘组和哮喘+1.8 mg/kg PM_(2.5)水溶组分染毒组(P0.05);与哮喘+DMSO溶剂对照组相比,哮喘+PM_(2.5)组、哮喘+0.6 mg/kg PM_(2.5)有机组分染毒组、哮喘+2.4 mg/kg PM_(2.5)有机组分染毒组BALF中TGF-β1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交通相关PM_(2.5)水溶组分和有机组分可抑制哮喘大鼠Treg细胞的增殖分化,引起其分泌的相关细胞因子的改变,进而加重哮喘肺部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探讨在矽尘致大鼠肺纤维化过程中Th1型细胞因子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4的动态变化。实验组采用非暴露式经气管染尘法制备矽肺动物模型,对照组注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IFN-γ和IL-4的含量。在矽尘所致大鼠的肺纤维化中Th1/Th2类细胞因子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提示在矽肺形成中存在着Th1/Th2的失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富硒酵母对大气细颗粒物(PM_(2.5))致大鼠肺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 56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7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气管滴注生理盐水);PM_(2.5)染毒组(气管滴注PM_(2.5)混悬液,40 mg/kg,隔天一次,共3次);溶剂对照组(1%羧甲基纤维素灌胃);低、中、高剂量干预组(气管滴注PM_(2.5)混悬液,末次滴注24h后,分别灌胃给予富硒酵母8.75、17.5和35 mg/kg,每天1次,共7d);干预对照组(35 mg/kg富硒酵母灌胃)。末次灌胃24 h后,收集肺泡灌洗液(BALF),测定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丙二醛(MDA)、总蛋白(TP)含量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乳酸脱氢酶(LDH)及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并计数细胞。未灌洗肺叶制作病理切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M_(2.5)染毒组及低、中、高剂量干预组BALF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TNF-α、IL-1β、TP及MDA含量,LDH及AKP活性增高,GSH-Px及T-SOD活性下降(P0.05)。与PM_(2.5)染毒组相比,干预组BALF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TNF-α、IL-1β、TP及MDA含量,LDH及AKP活性降低,GSH-Px及T-SOD活性升高(P"0.05),随干预剂量增加,中性粒细胞百分比、TNF-α、IL-1β、TP及MDA含量,LDH及AKP活性降低,GSH-Px、T-SOD活性升高幅度增加。结论富硒酵母可适当减轻PM_(2.5)所致大鼠肺组织炎性损伤及氧化应激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气细颗粒物(PM2.5)亚慢性染毒对小鼠肺部炎症的影响,以及Th17/Treg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改变。方法将32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PM2.5染毒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为1.5、7.5和15 mg/kg BW,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采用气管滴注的方式进行染毒,每周2次,连续染毒3个月。末次暴露24 h后,麻醉动物,经气管肺泡灌洗收集肺泡灌洗液(BALF),ELISA法测定BALF中细胞因子IL-6、IL-17、IL-10和TGF-β的含量。Real-time PCR法测定肺组织中Th17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及Treg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Foxp3+mRNA的相对表达量。未经灌洗的左肺用4%多聚甲醛固定,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中、高剂量PM2.5暴露引起小鼠BALF中IL-17显著升高,IL-10显著降低(P"0.05)。肺组织中ROR-γt mRNA表达量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升高,而Foxp3+mRNA表达量则随染毒剂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结论大气细颗粒物亚慢性染毒可引起小鼠肺部持续的炎症、免疫损伤,导致Th17/Treg细胞失衡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分泌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药清肺抑火中药对PM_(2.5)致大鼠肺部炎症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将42只健康成年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干预对照组、染毒对照组、低剂量干预组、中剂量干预组和高剂量干预组。处理结束后,收集各组大鼠肺泡灌洗液(BALF),并测定BALF中生化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染毒对照组BALF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的活力和总蛋白(TP)、白蛋白(ALB)、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高剂量干预组BALF中生化指标和炎症因子水平比染毒对照组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肺抑火中药可能通过抗细胞毒性和抗炎症作用,减轻PM_(2.5)暴露对大鼠肺部产生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某复合营养素对大气PM_(2.5)致大鼠急性肺部氧化应激和炎症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PM_(2.5)模型组、低剂量营养素(150 mg/kg)+PM_(2.5)组、高剂量营养素(750 mg/kg)+PM_(2.5)组。营养素组连续预灌胃14 d营养素溶液,空白组、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第15天灌胃后除空白组外的各组大鼠气管滴注PM_(2.5)(9.0 mg/kg)混悬液染毒,每隔24 h 1次,共3次,空白组气管滴注生理盐水。末次染毒24 h后,收集血样、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肺组织匀浆和病理切片。分析测定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肺泡灌洗液中乳酸脱氢酶(LDH)、酸性磷酸酶(ACP)水平;肺匀浆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PM_(2.5)模型组的大鼠MDA、ACP、LDH、TNF-α、IL-1β水平增加、SOD活力降低(P<0.05或P<0.01);与PM_(2.5)模型组比较,高、低剂量营养素+PM_(2.5)组能降低MDA、TNF-α、IL-1β水平及升高SOD活力(P<0.05或P<0.01),高剂量营养素+PM_(2.5)组能降低ACP、LDH水平(P<0.05或P<0.01),并改善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结论该复合营养素对PM_(2.5)致大鼠急性肺部氧化应激及炎症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气混合污染物对大鼠肺炎性损伤的作用.[方法]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l个对照组和3个实验组(高、中、实际剂量).实验组大鼠PM10的染尘剂量分别为16、8、13.8mg;SO2、NO2、CO混合气的染毒浓度分别为16、12、400mg/m3,8、6、200mg/m3,4.6、3.2、164mg/m3,每天吸入2h,连续吸入30d;对照组大鼠气管注入1ml生理盐水并吸入正常空气.测定染毒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数及其分类,ACP、AKP、LDH活性、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以及FN-γ、TNF-α、IL-6水平.[结果]实验组大鼠BALF中巨噬细胞(AM)、中性粒细胞(Neu)百分比及LDH活性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呈现出剂量-效应关系;各剂量组总蛋白、高剂量组自蛋白含量增加.[结论]大气混合污染物可导致大鼠肺的炎性损伤,其损伤机制可能为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硫酸铅对大鼠心肌辅助性T细胞1(Th1)和辅助性T细胞2(Th2)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铅对心肌损伤的免疫调节机制,以及铅对心血管系统损伤的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 Wistar大鼠气管滴注硫酸铅,染毒剂量(按体重计)分别为13.5、67.5、337.5 μg/kg,1次/d,连续3d.最后一次染毒24h后,取大鼠心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大鼠心肌组织中Th1和Th2相关转录因子的mRNA水平,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心肌组织上清液中Th1和Th2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Th1和Th2相关细胞因子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心肌组织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IL)-4、IL-13和干扰素-γ(IFN-γ)的表达,染毒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13的表达,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h1和Th2相关转录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染毒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心室中IL-4和IFN-γ的蛋白表达,染毒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进入肺脏的硫酸铅可致心脏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和免疫毒性,Th1和Th2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改变可能是铅导致心肌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大气污染物对大鼠气管的病理学改变.方法 通过制备大气混合污染物的动物模型,即实验大鼠气管注入大气可吸入颗粒物( PM2.5)混悬液及动态吸入SO2、NO2、CO的空气混合气,观测染毒不同时期大鼠气管和肺泡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大鼠气管扫描电镜观察可见,随着染尘染毒剂量的增高,气管上皮纤毛粘连、紊乱;PM25对大鼠肺组织的损害比对气管上皮的损害严重得多,中剂量PM25染尘染毒30 d,可使肺纤维增生,肺泡腔变小,高剂量PM2.5染尘染毒30 d,可使肺泡上皮细胞脱落溶解,大鼠气管和肺组织透射电镜观察可见,中剂量染尘染毒后1d使肺泡上皮排列不规则;7 d肺泡上皮紧密连接消失;30 d肺泡上皮细胞溶解脱落.结论 大气污染物可引起大鼠气管纤毛的摆动功能减弱及丧失,导致其排出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6.
气管滴注大气细颗粒物对大鼠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大气细颗粒物(PM2.5)对大鼠的急性毒性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28只体重为280~310 g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颗粒物低、中、高剂量组(7.5、15和30 mg/kg).采用一次性气管滴注染毒颗粒物,24h后处死动物,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计数,并对BALF中总蛋白(TP)、乳酸脱氢酶(LDH)和炎性因子(IL-6、TNF-α)的水平进行测定.同时观察了不同染毒组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IL-6、TNF-α)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结果 各染毒组大鼠BALF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TP及TNF-α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与对照组比较,各染毒组大鼠血清IL-6和CRP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中、高剂量组TNF-α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大气细颗粒物能引起染毒大鼠肺脏急性损伤和全身炎症,后者可能与其心血管系统损伤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药清肺化痰丸对大气PM2.5致大鼠肺损伤的干预作用。方法于某居住区采集大气PM2.5。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64只随机分为8组:每组8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生理盐水对照组(气管滴注1.5 ml/kg生理盐水)、溶剂对照组(每天灌胃给予10 ml/kg的0.2%羧甲基纤维素,共1周)、干预对照组(每天灌胃给予2.40 g/kg清肺化痰丸,共1周)、染毒对照组(气管滴注40 mg/kg的PM2.5生理盐水混悬液染毒,隔天1次,共3次)以及低、中、高剂量干预组(气管滴注40 mg/kg的PM2.5生理盐水混悬液染毒,隔天1次,共3次,再每天分别灌胃给予0.65、1.20和2.40 g/kg清肺化痰丸,共1周。收集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细胞计数,并测定BALF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总蛋白(TP)、白蛋白(ALB)、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染毒对照组大鼠BALF中ACP、AKP、LDH活力和TP、ALB、IL-6、IL-1β、TNF-α含量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染毒对照组比较,各剂量干预组大鼠BALF中ACP、AKP、LDH活力和TP、ALB、IL-6、IL-1β、TNF-α含量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干预剂量的升高其降低幅度增加。结论中药清肺化痰丸对气管滴注PM2.5导致的肺损伤有一定减轻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细颗粒物(PM_(2.5))对C57BL/6雄性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以气管滴注方式进行PM_(2.5)染毒,剂量为15 mg/kg BW,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每周染毒3次,连续染毒18周,观察PM_(2.5)对小鼠的亚慢性毒性。末次染毒后进行胰岛素抵抗试验(ITT)及葡萄糖耐量试验(IPGTT),检测肝脏组织和白色脂肪组织IL-6、IL-17A、MAPK、NF-κB、TNF-α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PM_(2.5)组小鼠体重为(24.976±0.571)g,与对照组的(28.452±1.520)g比较显著降低(P0.05)。ITT和IPGTT实验发现,与对照组小鼠比较,PM_(2.5)组小鼠出现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和糖耐量异常。在肝脏组织中和白色脂肪组织中,PM_(2.5)组IL-6 mRNA表达量分别为0.373±0.185和0.364±0.089,均高于对照组的0.156±0.037和0.163±0.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白色脂肪中,PM_(2.5)组TNF-αmRNA表达量(0.008±0.002)高于对照组(0.004±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M_(2.5)暴露可能会导致机体糖耐量异常,增加机体炎症反应和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9.
吕鹏  董兆举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6):1481-1484
目的观察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一次气管滴注染毒后,大鼠肺脏、心脏的炎症反应,初步探讨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对大鼠的急性损伤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体重为380~470g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颗粒物低、中、高剂量组(5、15和45mg/kg)。采用气管滴注染毒颗粒物,24h后处死动物,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计数,并对BALF中总蛋白(TP)、乳酸脱氢酶(LDH)和炎性因子(IL-6、TNF-α)的水平进行测定;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RT-PCR)法检测各组心肌组织白细胞介素6mRNA(IL-6mRNA)的表达,并观察心脏、肺脏组织病理切片。结果各染毒组大鼠BALF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TP、LDH及IL-6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LF中TNF-α含量较对照组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高剂量染毒组大鼠心肌IL-6mRNA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肺组织病理显示大鼠肺部炎症,各染毒组均可见炎性细胞浸润,中、高剂量组还能看到肺泡壁增厚,肺泡间隔增宽,并可见散在黑色颗粒状物质沉积。心肌组织病理未见异常。结论可吸入颗粒物一次性气管滴注染毒后可引起大鼠肺脏炎症损伤,进而造成心肌的炎性反应,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可能通过炎性机制造成脏器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气管滴注硫酸镍对大鼠的急性毒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28只体重为280~310g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硫酸镍低、中、高剂量组,根据镍在细颗粒物中的含量,设计镍的染毒剂量分别为7.5、75和750μg/kg。采用一次性气管滴注染毒,24h后处死动物,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细胞计数,总蛋白(TP)、乳酸脱氢酶(LDH)和炎性因子(IL-6、TNF-α)的测定;收集血液测定血清中炎性因子(IL-6、TNF-α)、C-反应蛋白(CRP)和镍的水平。结果不同剂量硫酸镍均可引起大鼠BALF中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巨噬细胞显著升高(P<0.01),较高剂量Ni(75和750μg/kg)可引起BALF中TP水平、LDH活力和炎性因子IL-6、TNF-α水平显著增高(P<0.05或P<0.01);硫酸镍染毒24h后,大鼠血清TNF-α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CRP水平随硫酸镍剂量升高而增高,但仅高剂量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此外,随着硫酸镍染毒剂量的增加,血清中镍水平也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结论硫酸镍气管滴注可引起Wistar大鼠急性肺损伤和全身炎症反应,与含相同剂量镍的PM2.5相比,硫酸镍的作用较弱,提示镍在PM2.5的毒性作用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但PM2.5中其他成分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