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2 毫秒
1.
手法治疗颈性眩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伟居  黄桂忠  王少伟 《中国骨伤》2006,19(10):633-633
颈性眩晕属中医学之“眩晕”、“项强”、“颈筋急”范畴,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疾病.我科自2000年8月-2005年8月,采用仰头摇正手法治疗颈性眩晕,配合预备手法及善后手法进行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颈性眩晕综合征173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钱平  张晓弘 《颈腰痛杂志》1998,19(3):203-205
颈性眩晕综合征173例治疗分析钱平张晓弘笔者自1990年2月至1994年6月,采用手法整复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综合征173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就其治疗机理进行探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73例,男58例,女115例,年龄23~79岁,平均482...  相似文献   

3.
手法加中药治疗颈性眩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手法加中药治疗颈性眩晕福建龙岩地区第一医院(364000)邱丽红,李惠尧笔者自1992年以来,用中药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20例,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20例患者均为女性,最大65岁,最小20岁;病程最长20年,最短2个月。病因:长期伏案工作者1...  相似文献   

4.
颈性眩晕患者中医正骨疗法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23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同时采取正确的卧位、纠正不良姿势、加强健康教育指导及功能锻炼、出院指导等护理干预措施,结果随访1~3年,痊愈97例(78.9%),有效24例(19.5%),无效2例(1.6%),复发27例。提示及时、正确的护理干预是提高和巩固疗效、减少该病复发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龙氏正骨手法结合椎旁神经阻滞术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38例病程半年以上的颈型颈椎病分为两组,治疗组以龙氏正骨手法结合椎旁神经阻滞术治疗,对照组单用龙氏正骨手法治疗,相同疗程结束后比较分析两组痊愈率、好转率、总有效率的差异。结果两组好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痊愈率、总有效率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痊愈率达39.74%,总有效率达96.79%,优于对照组。结论联用椎旁神经阻滞术可提高龙氏正骨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手法治疗颈性失眠137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手法冶疗颈椎病所致的颈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 用龙氏正骨推拿疗法对137例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治愈81例,好转53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为97.8%。结论 用手法治疗颈椎错位所致的颈性失眠方法简单、安全、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小针刀在治疗颈性眩晕中的作用(附5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性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病症之一,病因复杂,疗效多不满意。病人头晕、头痛反复发作,十分痛苦。笔者对57例颈性眩晕患者经牵引,药物离子透入,中医正骨手法等治疗症状改善不大者,用小针刀治疗,症状迅速缓解。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57例中,男23例,女34例;年龄24岁~67岁,35岁~45岁16例占26%,45岁~60岁34例占59.7%;病程1个月~7年,平均1年3个月。57例X片均见有颈椎生理曲度改变。C4-8变直者19例;C3~6椎体增生42例,C4~8钩椎关节增生33例,椎间隙狭窄者35例;有…  相似文献   

8.
李伟居  黄桂忠  王少伟 《中国骨伤》2007,20(10):633-633
颈性眩晕属中医学之“眩晕”、“项强”、“颈筋急”范畴,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疾病。我科自2000年8月-2005年8月,采用仰头摇正手法治疗颈性眩晕,配合预备手法及善后手法进行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3例,男40例,女23例;年龄2569岁,平均41·6岁。病程5d7年,平均2·75个月。诊断标准:①主诉无外伤;②眩晕,变换体位可加重,或伴视物模糊,或伴恶心呕吐;③颈肌紧张,C2-C7颈椎棘突旁无压痛点,寰枢关节周围可扪及异常突起块,伴有压痛;④X线检查颈椎张口位:寰枢关节齿状突偏歪。排除诊断:①内科疾病如高血压、低血压、脑血管意外、美尼尔氏综合征、脑部肿瘤等;②眼科方面疾病;③脊  相似文献   

9.
运动损伤性颈性头痛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新东 《颈腰痛杂志》2005,26(2):128-130
目的报道外伤性颈性头痛病例,探讨其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996年以来我所收治的42例外伤性颈头痛患者进行分析,以正骨手法为主,配合其他疗法治疗及康复。结果痊愈35例,占83.3%;7例有效占16.7%;无效0例占0%:结论运动员外伤性颈性头痛占绝对比例,用正骨手法配合其他疗法治疗疗效显著,加强颈部肌肉力量练习可预防本创伤及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10.
对123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同时采取正确的卧位、纠正不良姿势、加强健康教育指导及功能锻炼、出院指导等护理干预措施,结果随访1~3年,痊愈97例(78.9%),有效24例(19.5%),无效2例(1.6%),复发27例.提示及时、正确的护理干预是提高和巩固疗效、减少该病复发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临床分型在颈性眩晕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求颈性眩晕有效的治疗方法,验证颈性眩晕的临床分型。[方法]将231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根据临床分型标准分为上颈性眩晕组及下颈性眩晕组,上颈性眩晕组患者给予格式带牵引+局部封闭治疗,下颈性眩晕组给予颈托固定+红外线理疗+封闭治疗,对照组采用抗眩晕药物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颈性眩晕患者治疗有效率及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颈性眩晕进行临床分型后治疗能明显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从临床方面证实颈性眩晕临床分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常永清  李艳 《颈腰痛杂志》2004,25(5):354-354
近年来临床上颈性眩晕患者愈来愈多,因此症误诊率较高,临床多见,且低龄化趋势发展。笔者自1997-2003年采用整脊手法配合中药治疗此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椎动脉型颈性眩晕临床上比较常见,尤在成年人中发病率较高,治疗方法很多,但其疗效多不满意.近年来,将180例椎动脉型颈性眩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依据患者就诊顺序按统计学随机分表,每隔两个患者抽出一个分入对照组,其他为试验组,试验组120例运用"三步微调推拿手法"进行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眩晕停口服治疗进行临床对照观察,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徐臻  丛日照 《颈腰痛杂志》2004,25(6):454-454
颈源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是以眩晕、颈项僵硬疼痛为主的一组综合症状。我们自1999年以来采用手法为主综合治疗颈源性眩晕117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五线二剥(拨)法诊治颈性眩晕126例严清碧颈性眩晕临床上极为多见,其症状复杂。笔者自1988年以来在颈部后正中线、双侧横突线、双侧乳肩线上采用手法拔离松解和微型刀针剥离松解,即五线二剥(拨)法诊治该病126例,取得满意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报道如下:1;...  相似文献   

16.
不同疗法组合治疗颈性眩晕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不同疗法组合对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对80例患者分别用手法、封闭、静脉滴注、口服非甾体药物方法分组治疗。结果 以上不同方法组合均有一定的治疗意义,经统计学处理P<0.05。结论 颈性眩晕是多种因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的供血不足。采用何种治疗方法应基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17.
颈性脑缺血的鉴别诊断及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性脑缺血是引起眩晕的主要问题,也是颈性眩晕分类的一种。本题对80例颈性脑缺血病人的症状、体征、检查结果进行量化处理分析组合。同时对每位病人都进行了手法治疗及疗效观察。临床表现分析组合的结果是:颈部症状和脑缺血症状应同时存在,颈部检查和椎动脉多协检查都有明显的改变,应特别注意与无缺血性颈性眩晕;椎基动脉粥样硬化;美尼尔氏征;前庭神经炎鉴别。手法治疗重点是调整颈椎关节关系,剥离理顺复平改变了的肌肉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正骨手法配合万向锁定板肩外侧小切口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5年8月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4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55~83岁,按Neer骨折分类Ⅱ型15例;Ⅲ型22例;Ⅳ型3例;正骨手法复位后采用肩外侧小切口入路万向锁定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36月,均于6~12周愈合,平均手术时间57 min,术中平均失血量100ml。无血管神经损伤及切口感染,按照Neer百分制评分标准评定,优20例,良18例,差2例,优良率95%。[结论]正骨手法配合万向锁定板肩外侧小切口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术简便、损伤小、术中出血少、功能恢复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正骨手法治疗颈源性咽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骨手法治疗颈源性咽炎浙江省东阳市人民医院(322100)崔海宁,胡汝云笔者近年来曾收治因颈椎病引起的咽炎31例,经正骨手法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9例,女12例;年龄最小37岁,最大62岁;病程最短3月,最长2年。临床表现为...  相似文献   

20.
<正>颈性眩晕系因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脊椎内外平衡失调,引起颈动脉颅外段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出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头颈部前后屈伸及左右转动时突发眩晕,一般持续时间较短。颈性眩晕在临床十分多见,已引起临床上的普遍重视,针灸治疗颈性眩晕有很好的疗效,笔者采用针刺治疗颈性眩晕6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