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8):125-128
目的探讨超声与增强CT在测量原发性肝癌最大直径的一致性与准确度。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7月~2017年11月收治的15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所有患者皆接受超声及增强CT检查,将患者分为三组,分别是3 cm组、3~5 cm组及5 cm组,比较各组超声与增强CT测量原发性肝癌大小的结果并分析两种方法的一致性;比较两种影像学方法与病理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对于直径较小(≤5 cm)的原发性肝癌,超声的测量结果大于增强CT,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直径较大(5 cm)的原发性肝癌,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差异不大(P0.05)。直径较小(≤5 cm)的原发性肝癌采用两种方法测量肿瘤大小的一致性不理想,而对于直径较大(5 cm)的原发性肝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与病理结果相相比,增强CT以及直径较大(5 cm)超声测量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较小(≤5 cm)的原发性肝癌的超声测量结果比病理结果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在测量小的原发性肝癌时与病理结果存在一定差异,而增强CT更为准确;对于大的原发性肝癌,两者测量结果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对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4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乙肝肝硬化背景小肝癌患者80例,对其依次采用超声与CT诊断检查,比较两者的诊断能力。患者经过射频消融治疗后,分别采取超声与CT检查对疗效进行评估,采取比较两者的一致性。结果:超声对≤1 cm的小肝癌诊断能力明显比增强CT弱(P0.05),对于1 cm肿瘤直径≤2 cm的小肝癌超声诊断与增强CT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个月时,超声与增强CT对治疗有效率评价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T检查相比,超声对直径小于1 cm的小肝癌诊断能力较差,但对1 cm肿瘤直径≤2 cm的小肝癌诊断能力较好,经济便捷,且无辐射,安全,并能对射频消融疗效评估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多期增强CT扫描在原发性肝癌(PHC)诊断中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方法 选取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就诊的80例高度疑似PHC患者,分别给予超声检查、多期增强CT检查,以手术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比较超声检查、多期增强CT诊断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Kappa检验超声、多期增强CT与金标准的一致性,比较超声、多期增强CT对不同长径(<1 cm、1~5 cm、>5cm)肝癌检出率,比较良、恶性组多期增强CT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CT增强值。结果 多期增强CT诊断准确率(92%)、敏感度(92%)、特异度(93%)均高于超声(71%、75%、66%,P<0.05),Kappa检验多期增强CT与金标准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91),超声与金标准的一致性一般(Kappa值=0.628)。多期增强CT对<1cm病灶检出率(95%)高于超声(47%),P<0.05,多期增强CT对1~5 cm、>5 cm病灶检出率(95%、82%)与超声(90%、9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动脉期、门脉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分析超声造影(CEUS)和增强CT(CECT)显示肝脏恶性肿瘤的血流灌注特点,探讨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02例患者接受了超声造影和增强CT检查,并与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结果比较,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 超声造影诊断准确率达96.1%,增强CT诊断准确率95.1%,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超声造影显示最小病灶为0.7 cm,增强CT显示最小病灶为1.0 cm.原发性肝癌瘤内供血血管的显示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其中超声造影显爪供血血管的病灶43例,增强CT显示18例.结论 超声造影和增强CT对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断均有较高的准确率,对一些特殊肝脏肿瘤患者,联合检测可提高早期诊断的检出率;超声造影对微小病灶及瘤内供血血管的显示优于增强CT,可更好地反映肿瘤组织新牛血管灌注特点,对评估肿瘤血管生成状况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超声造影测量肝脏肿瘤大小的准确性,探讨超声造影判定肝恶性肿瘤局部浸润范围的价值.方法 54例肝脏肿瘤患者共61个病灶手术前进行常规超声、增强CT及超声造影检查测量病变最大长径,3种方法的测量值与肉眼测量手术标本大小比较及病理切片对照.结果 常规超声、增强CT及超声造影3种方法的测量值与手术后标本大小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值分别为0.904、0.901和0.894),其中超声造影测量值大于肉眼测量手术标本大小.均值差为0.35 cm,常规超声和增强CT测量值小于肉眼测量手术标本大小,均值差分别为0.06 cm和0.08 cm.将肝脏恶性肿瘤分为超声造影较常规超声增大组和未增大组.比较二者病理切片镜下肿瘤细胞向非肿瘤组织浸润的深度,两组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方法对肝脏肿瘤的测量值均较准确,常规超声及增强CT能准确地测量大体肿瘤大小,超声造影可准确反映恶性肿瘤浸润范围.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肝癌患者临床诊断中肝脏增强CT的应用准确率。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肝癌患者108例。根据诊断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4例。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对照组应用MRI平扫诊断,研究组应用肝脏增强CT诊断。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肝癌的诊断结果、影像学诊断符合情况。结果:病理诊断结果显示对照组中≤3 cm的有20例,3 cm的有34例,肝脏内病灶30例,肝外病灶24例;研究组中≤3 cm的有22例,3 cm的有32例,肝脏内病灶28例,肝外病灶26例。研究组对≤3 cm、3 cm、肝脏内病灶、肝外病灶的判定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诊断结果显示对照组中混合型肝癌有19例,胆管细胞性肝癌有13例,肝细胞性肝癌有22例;研究组混合型肝癌有14例,胆管细胞性肝癌有13例,肝细胞性肝癌有27例。研究组混合型肝癌、肝细胞性肝癌符合率及总符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癌患者临床诊断中,肝脏增强CT的应用准确率较高,可以为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硬化背景下超声造影对已行对比增强CT的小肝癌的补充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2009年1月至10月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外科45例,共51个可疑肝脏占位(≤2.0 cm)的肝硬化患者对比增强CT和超声造影资料,将检查结果与病理对照,比较两项影像学检查的诊断差异.结果 超声造影与对比增强CT分别检出病灶49个和35个.小肝癌增强后典型表现为"快进快出""快进慢出",比较超声造影与对比增强CT诊断小肝癌敏感性及正确诊断率分别为88.9%(32/36)、69.4%(25/36)(x^2=3.02,P=0.08)和43/51(84.3%)、29/51(56.9%)(x^2=1.46,P=0.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另16个对比增强CT未能显示的病灶经超声造影明确诊断12个.结论 超声造影与对比增强CT对肝硬化伴小肝癌具有相似诊断率.超声造影较对比增强CT时间分辨力高,对对比增强CT漏检病例及不典型强化病例有很高的补充诊断价值,对于肝硬化内良性结节更具诊断及随访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核磁共振肝脏快速容积成像技术(MRI-LAVA序列)与增强CT检查对肝脏结节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通过病理活检或临床证实的肝脏结节性病变患者共20例,所有病例均行肝脏MRI-LAVA序列及增强CT检查,统计两种方法的肝脏结节性病变的检出情况,并比较≤3 cm和>3 cm的肝脏结节性病灶的诊断正确率。结果:MRI-LAVA序列共检出31个病灶,增强CT检查共检出28个病灶;≤3 cm肝脏结节性病变共23个,增强CT检查准确率为60.87%(14/23),MRI-LAVA序列诊断准确率为86.96%(2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cm肝脏结节性病变共8个,增强CT诊断正确率为87.50%(7/8),MRILAVA序列断诊断正确率为87.50%(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结论:与增强CT比较,MR-LAVA序列能发现更多的肝内结节性病变,对肝内小结节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多排螺旋CT动脉期及门脉期增强扫描,以评估对比剂浓度对小肝癌(≤3cm)检出率的影响。方法:95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行多排螺旋CT肝脏平扫及动脉期、门脉期增强扫描,其中1组(48例)注射碘帕醇370mgI/ml(1.5ml/kg),另外1组(47例)注射碘帕醇300mgI/ml(1.85ml/kg),均于30秒注射完毕。扫描后图像由放射科医生阅片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统计分析2组≤3cm的肝癌病灶的诊断敏感性。结果:95例患者中共证实有259个肝癌病灶,其中101个≤3cm。对于≤3cm的病灶动脉期370mgI/ml组诊断敏感性高于300mgI/ml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门脉期2组病人的诊断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高浓密度对比剂在动脉期可提高小肝癌(≤3cm)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0):123-125+129
目的探讨在诊断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过程中应用超声联合增强CT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4月~2017年4月原发性肝癌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2例,研究组采用超声联合增强CT的方法进行诊断,对照组采用超声方法进行诊断,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正确率,并给予确诊的患者手术治疗。结果对8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诊断,两组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组诊断准确率为95.24%,对照组诊断准确率为80.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74例CT和超声方法诊断准确的患者病灶类型进行诊断,两组病灶类型诊断单发病灶和多发病灶进行比较,两组对病灶类型的诊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84例手术病理诊断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病灶类型准确率进行诊断,经过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组多发病灶12例,单发病灶30例,研究组单发病灶26例,多发病灶16例,两组诊断多发病灶的准确率比较,研究组的准确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联合增强CT的方法的方法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经脾门静脉造影CT(CTSP)在肝转移瘤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全身CT扫描机,采用动态系列扫描程序对22例肝转移瘤患者进行CTSP检查,并与B超、CT平扫及CT增强扫描作对照。结果 B超、CT平扫及CT增强扫描CTSP对病变的总检出率分别为57.7%、60.4%和68.9%,91.7%;对小病变(直径小于或等于1cm)的检出率分别为32.7%、38.6%和48.3%,91.8%,CTSP与其他3种方法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直径大于1 cm的病变,4种方法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SP对肝内转移瘤病变的敏感度高,可提供精确清楚的病灶定位,是术前选择适宜手术对象的最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脏增强CT扫描在肝癌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接收诊治的51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增强CT扫描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51例患者肝脏增强CT扫描共发现有病灶68个,其中38例为单发,肝右叶为主要受累区,病灶直径范围在2-22cm,平均(3.2±2.1)cm。患者中9例为弥漫性病灶,8例腹水,5例肝门及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增大现象。结论肝脏增强CT扫描可有效提高肝癌检出率,并能清晰的显示出肿瘤发生位置、大小等特征,在肝癌的诊断中肝脏增强CT扫描具有极其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中晚期肝癌的近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彩超引导下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中晚期肝癌的近期疗效。方法:中晚期肝癌30例,其中原发性肝癌21例,转移性肝癌9例。肿瘤最大径≤5 cm的12例肝癌患者采用单纯射频消融治疗(RFA),肿瘤最大径>5 cm的18例肝癌患者采用RFA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RFA术后1个月行超声造影或肝脏增强CT、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等以评价疗效。结果:30例患者完全灭活率46.7%(14例),部分灭活率53.3%(16例)。单纯RFA组12例完全灭活率50.0%(6例),部分灭活率50.0%;RFA联合TACE组18例完全灭活率44.4%(8例),部分灭活率55.6%(10例),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15例AFP阳性患者术后AFP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中晚期肝癌近期疗效较好,对于大肝癌宜联合TACE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与B超在原发性肝癌首诊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3年9月经临床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患者59例,均接受B超、CT检查,对比检查结果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CT检查符合率为91.53%显著高于B超76.27%,结节型病灶的检出率为93.75%显著高于B超62.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超影像学显示巨块型有低回声区,以圆形和类圆形为主,结节型病灶为低密度,无清晰边界;CT影像学显示巨块型和结节型病灶为低密度,以圆形和类圆形为主,无清晰边界;部分为不规则,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结果显示病灶密度增强,与周围组织有清晰边界。结论 CT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准确率较高,可作为首诊的重要影像学方式。  相似文献   

15.
唐亮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1):125-128
目的探讨在肝细跑肝癌临床诊断中Cr与MR影像学检查的比较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来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肝细胞肝癌患者74例,均行CT与MR影像学检查,对不同检测方法下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CT阳性检出率为89.19% . MR为97.30% .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1 cm病灶,MR检查的检出率高于CT(P<0.05)。在1-3 cm病灶与超过3 em病灶检查中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平扫结果密度较低,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强化。MR动态平扫病灶显示低信号与稍低信号,动脉期显著强化。结论 肝细胞肝癌检查中,MR检出率较CT检查高,尤其针对小病灶检测精准度更高,更有助于实现疾病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超声造影、增强CT及联合检查对肾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鉴别诊断效果。 方法 以2017年2月—2020年2月于宁海县第一医院医疗健康集团就诊的126例肾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和增强CT检查,统计超声造影、增强CT和联合检查对不同病理类型和病灶大小的肾脏占位性病灶良恶性鉴别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比较三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差异。 结果 对不同病理类型肾脏占位性病变,联合检查灵敏度(96.47%)和准确率(93.65%)均显著高于增强CT单独检查水平(78.82%和74.60%),均P<0.017,而超声造影与增强CT单独检查的灵敏度(88.24%vs. 84.92%)和准确率(84.92%vs. 74.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17);对病灶直径≥3 cm肾脏占位病变,三种检查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17);对病灶直径<3 cm肾脏占位病变,联合检查的灵敏度(94.34%)和准确率(91.78%)均显著高于增强CT单独检查(67.92%和64.86%),均P<0.017,且超声造影检查的灵敏度和准确率(88.68%和85.14%)显著高于增强CT水平(67.92%和64.86%),均P<0.017。 结论 超声造影和增强CT对肾脏占位性病变均具有较高的定性诊断价值,超声造影对于小体积肾脏占位性病变定性诊断优于增强CT,两者联合诊断可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颈部增强CT对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的术前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 年1月至2019 年10月期间在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行首次甲状旁腺切除术(PTX)的47 例SHPT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颈部增强CT、彩色多普勒超声、99mTc-MIBI核素显像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特异度及敏感度;并对增强CT所测甲状腺旁腺大小与术后病理标本进行相关性和一致性分析。结果:颈部增强CT、彩色多普勒超声、99mTc-MIBI核素显像3种影像学检查的敏感度分别为99.40%、63.10%、54.70%;特异度分别为66.60%、88.80%、77.70%;CT的敏感度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P =0.001)和99mTc-MIBI核素显像(P =0.006);3种影像学检查的特异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增强CT所测甲状旁腺最大长径和术后大体病理标本测量的最大径之间具有相关性(r =0.777,P <0.001)和一致性。结论:颈部增强CT对SHPT术前甲状旁腺定位和大小评估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提高手术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全身γ刀立体定向消融放疗(SABR)后的CT影像学表现。方法随机选取采用超级γ刀(SGS-I型)SABR的肝癌患者100例,将112个可评价病灶按肿瘤大小分为三组:A组,肿瘤最大径〈5cm;B组,肿瘤最大径5—10cm;C组,肿瘤最大径〉10cm。治疗后2—3个月及半年CT复查,分析不同类型和大小肿瘤治疗后的CT平扫及增强影像特点。结果肝癌γ刀治疗后2—3个月CT复查,与治疗前比较,A组病灶缩小不明显,无统计学差异(t=1.51,P〉0.05),B、C组病灶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7、8.56,P均〈0.05)。增强扫描,所有病灶边缘均与治疗靶区形状基本一致,清晰可见。其中27(24.11%)个病灶动脉期及门脉期均无明显强化,30(26.79%)个病灶边缘动脉期出现环形强化,门脉期强化仍可见,但减弱,55(49.11%)个病灶动脉期边缘强化,门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明显,延迟期强化仍可见。治疗半年后所有边缘强化均减弱或消失,变得模糊。结论肝癌γ刀治疗后CT影像表现具有多样性,需结合临床,AFP检查方可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舌根部恶性肿瘤(舌根癌)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5月我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舌根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资料均进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对病例患者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MRI在舌根癌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MRI显示15例左侧舌根病灶,8例右侧舌根病灶,5例为中侧舌根病灶;舌根癌T分期结果敏感性85.71%较临床分期敏感性64.29%显著高(P0.05);最大径测量MRI测量值(3.52±0.41)cm与样本测量值(3.45±0.41)cm无显著差异(P0.05);MRI舌根癌最大径≤2cm时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最大径2cm时淋巴结转移率显著低(P0.05),提示淋巴结转移与MRI上所显示原发灶最大径成正相关。结论 MRI可作为舌根癌中诊断的首选方法,MRI对舌根癌淋巴转移检测有一定意义,临床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