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仅切断股方肌的改良后外侧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行股骨头置换术的近期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行单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60例,其中20例采用仅切断股方肌的改良后外侧入路手术(改良组),40例实施常规后外侧入路手术(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VAS评分及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及首次下地时间。 结果 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与传统组相比,改良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首次下地时间较早、手术时间较长、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较小、术后2周髋关节Harris评分较高、术后24 h VA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传统组1例患者出现术后假体后脱位,予手法复位外展支具固定1月后未再发生脱位。术后半年随访,两组Harr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均未发生假体松动、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 仅切断股方肌的改良后外侧入路具有围手术期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势,但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后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后侧小切口和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60岁以上新鲜移位的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50例,随机分成2组:小切口组25例,经后侧小切口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传统组25例,经传统后外侧入路。对两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行走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一周疼痛、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小切口组出血量(215.12±41.51ml)较传统组(320.23±51.42ml)明显减少(P〈0.05);术后疼痛评分为28.31±4.31分,较传统组(术后疼痛评分为45.38±6.45分)疼痛程度减轻,持续时间缩短;术后下地练习行走时间(9.42±2.03d)明显早于传统组(18.31±1.08d)(P〈0.05);无围手术期死亡及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后侧小切口微创全髋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切口小且不影响假体位置,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比传统髋关节置换术式具有更优越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比基尼切口直接前方入路(DAA入路)微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伴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DDH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38例行比基尼切口DAA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40例行传统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收集两组病例资料,比较手术时间、手术总出血量、住院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患者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病例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平均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基尼切口DAA入路组分别为(82.5±9.9) min和(289.7±31.8) mL,传统入路组分别为(79.9±5.5) min和(301.2±32.4) mL。平均总住院时间DAA入路组为(4.7±1.2) d,明显少于传统入路组(9.6±1.2) d(P<0.05)。两组术后1个月、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都较术前有显著改善,但术后1个月时比基尼切口DAA入路组优于传统入路组(P<0.05)。两组术后患者总体满意度均大于95%,但比基尼切口DAA入路组对于皮肤疤痕的满意度更高(P<0.05)。两组术后平均18个月随访均未发生人工关节脱位和感染,比基尼切口DAA入路组仅有2例发生股外侧皮神经损伤,且在术后1年随访时均恢复。传统入路组有4例发生双下肢不等长超过1 cm。结论 比基尼切口DAA入路微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DDH髋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术后恢复比传统手术更快,且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侧卧位直接前入路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自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在亳州市华佗中医院收治的经侧卧位直接前入路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28例(38髋)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总量、手术持续时间、术后初次下地部分负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随访术侧髋关节Harri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髋关节活动度。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侧卧位直接前入路髋关节置换术,且术后获得平均(8.0±2.0)个月随访。平均手术切口长度(8.5±2.2) cm,平均单侧术中出血总量(100.1±57.2) mL,单侧手术持续时间(60.2±13.3)min,平均术后初次下地部分负重时间(12.3±8.6) h,平均住院时间(12.6±2.4) d。术后末次随访本组患者术侧髋关节Harris评分、VAS评分及髋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结论 侧卧位直接前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术由于是肌肉间隙入路遂具有创伤小、术后术侧髋关节早期即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手术安全疗效确切,有利于术侧髋关节功能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分析微创直接前方(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传统后外侧(Direct lateral approach,DLA)入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至2018年在我院骨科行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的6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微创DAA组与传统DLA组(n=30)。DAA组行微创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DLA组行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Harris评分与VAS评分、并发症、髋臼外展角及前倾角等指标。结果:DAA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DLA组(P0.05)。术后DAA组患者1个月和3个月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DLA组(P0.05)。DAA组综合满意度优于DLA组(P0.05)。DAA组与DLA组髋臼外展角、前倾角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髋置换术中,DAA与DLA相比具有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关节恢复快、及患者满意度高等优势,值得在基层临床中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采用经直外侧入路与后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80名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其中直外侧入路组40名,后侧入路组40名,对两组之间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偏心距恢复率、外展肌力恢复情况及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偏心距恢复率、外展肌力恢复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直外侧入路与后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并无明显差异,选取术者熟悉的手术方式更能保证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仰卧位微创前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2组,每组30例。采用仰卧位微创前外侧入路的患者纳入OCM组,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的患者纳入PLA组。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下床行走时间、术后影像学评价、术后并发症及Harris评分。结果本研究60例患者中58例术后随访10~20个月,OCM组患者出血量少于PLA组,切口长度小于PLA组,下床行走时间短于PLA组,术后前3个月的Harris评分均优于P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影像学评估及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仰卧位微创前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是一个理想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与标准切口比较,探讨改良切口置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疗效。 方法 纳入2017年1月~ 2018年12月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术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小切口手术的患者48例,标准切口手术患者38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长、C臂透视次数、近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年Harris髋关节评分及Charnley评分,评价手术疗效。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和平均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改良切口组切口长度及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减少,术后1年随访Harris及Charnley评分均高于标准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改良切口的PFNA置入手术具有透视次数较少、手术时间较短、手术切口较小、出血量较少、手术损伤较小的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自2009年1月~2011年10月52例病人采用前外侧微创入路行THR,对本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围手术期并发症、髋臼杯外展角、前倾角、术后Harris评分及影像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时间平均85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220ml。影像学评价51病例假体位置可,1例髋臼前倾角偏大,术后2天脱位后行翻修术。术后1、3、6月Harris评分平均85.1、87.2、90.8分。结论前外侧微创入路具有单一切口能完成髋臼和股骨假体安装,创伤少,真正肌间隙入路,术后早期功能恢复快等优点,但有一定的适应症,需要熟练的手术操作技术和较长的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10.
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对比后外侧小切口与后外侧标准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Garden ⅢⅣ型)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0月~~2008年10月进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7例资料。平均年龄74.5岁,小切口组45例,标准切口组42例。记录患者的身高、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应用助行器时间、手术前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两组资料患者年龄、术前诊断及髋关节Harri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平均体重指数小切口组小于标准切口组。其余各项指标小切口组均优于标准切口组,并且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技术熟练的手术者,经后外侧小切口行THA治疗老年股骨颈移位骨折比后外侧标准切口术后早期疗效优越。  相似文献   

11.
文题释义: 直接前方入路:能够较好的保护髋关节周围肌肉及软组织,由传统的Smith-Peterson入路改良,经阔筋膜张肌与缝匠肌间隙,故经过此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能够使关节更加稳定,术后脱位率更低。但是该手术入路学习曲线较长,术中需要具备一定的经验,且对手术室硬件条件有相应的要求。 牛津髋关节功能评分:该系统是由6项疼痛相关和6项日常活动(如行走、穿衣服、睡觉等)内容组成,自2007年修改后,被广泛应用于骨关节外科领域。该系统更加客观易懂,更能有效量化患者主观感受,故在实际临床随访中能够更好的执行及随访。 背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能够显著缓解终晚期髋关节疾病患者疼痛,有效改善其关节功能。不同手术入路各有其优势及不足。作为近些年比较热门的直接前侧入路,通过阔筋膜张肌与缝匠肌间隙进入暴露髋关节,更符合微创手术的理念,同时具有软组织损伤小、置换后恢复快等优点;但其存在一定的学习曲线,需要主刀医师具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及硬件要求。 目的:基于置换后早期患者主观感受比较直接前侧入路及前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龄单侧股骨颈骨折的差异。 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中心收治的单侧股骨颈骨折患者42例(42髋),均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随机分为2组,直接前侧入路组21例患者(21髋),前外侧入路组21例患者(21髋)。2组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记录2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对比2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时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及主观牛津髋关节功能评分;并观察假体位置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直接前侧入路组患者较前外侧入路组患者术后出院时间更早(P < 0.001);手术切口长度直接前侧入路组小于前外侧入路组(P < 0.001);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比较,直接前侧入路组大于前外侧入路组  (P < 0.001);②术后第1,2天,直接前侧入路组患者1 min内行走距离均大于前外侧入路组(P < 0.001),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前外侧入路组(P < 0.05);③术后3个月随访时,2组患者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术后1周时Harris评分及主观牛津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直接前侧入路组均高于前外侧入路组(P < 0.05);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及牛津髋关节功能评分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直接前侧入路组1例、前外侧入路组2例患者切口周围出现滑囊炎,患者感疼痛不适,经局部封闭注射后,症状均消失;1例直接前侧入路组患者术后出现切口血肿,术后3周时自愈;1例直接前侧入路组患者术后出现大腿切口内侧缘皮肤感觉麻木;⑥结果表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患者主观感受前外侧入路组较直接前侧入路组更具优势。直接前侧入路虽然具有切口小、术后早期疼痛较轻、恢复更快等优点,但有一定的学习曲线,早期开展时手术时间较长,失血量较多。 ORCID: 0000-0003-1981-7259(米尔阿里木·木尔提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时采用转子间截骨与转子下截骨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33例(37髋)CroweⅣ型DDH患者,年龄17~67岁,平均35.9岁。在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时采取了不同的截骨方式,其中28例(30髋)接受了改进的转子间截骨、5例(7髋)采用了转子下截骨。两组患者均用改良的Merled Aubigné和Postel部分评分进行效果评定,术前平均分别为9.4分、9.7分,下肢长度差异平均分别为44.7mm、57.5mm,收集评估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数据。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83.6个月,术后转子间截骨与转子下截骨患者下肢的平均长度差异分别是9.2mm、9.4mm,末次随访Meded Aubigné评分平均分别为15.9分、15.8分。转子间截骨组患者中有2例术后出现坐骨神经麻痹,但是6个月内症状完全缓解。末次随访中转子间截骨组有2例Trendelenburg征阳性。在随访期内均无假体翻修的患者。各组手术前后Meded Aubigné和Postel部分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统计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缩短治疗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时,无论是转子问截骨还是转子下截骨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近期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前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36例行全髋置换术,记 录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并观察术后全身和局部并发症。结果 手术切口平 均长度约9cm(7~10cm)。手术时间平均90min(70~11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400ml(300~500ml), 术后24h引流量平均250ml(100~350ml),术中术后平均输血量300ml。切口平均12d一期愈合。术后 未发现心肺疾病或髋关节脱位等全身、局部并发症。术后患肢在3~10d后均可部分负重行走,步态正 常,Harris评分平均95分,功能优良率96%。结论 临床观察证明: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征,术者 有良好的手术技巧,小切口微创全髋置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髋部前外侧小切口手术入路复位方式利用PFNA内固定治疗难复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21年5月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的老年难复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34例,其中髋部前外侧小切口组19例(行髋部前外侧小切口PFNA内固定手术),常规外侧大切口组15例(行常规外侧大切口PFNA内固定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早期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疼痛评分等相关数据。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6 ~ 10个月,平均随访(8.12±1.64)个月。髋部前外侧小切口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早期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优于常规外侧大切口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老年难复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髋部前外侧微创切口PFNA手术治疗难复位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式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创伤小,患者的术后疼痛低,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安全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5.
文题释义:直接前入路:改良于Smith-Peterson入路及Heuter前入路,其实是一种改良的单切口Smith-Peterson入路,利用阔筋膜张肌、股直肌及缝匠肌之间的肌间隙直达髋关节,是一种真正从肌间隙进入的微创入路, 有着较好的肌肉保护、不易损伤运动神经、术后脱位率低、 康复快等先天优势。但采用直接前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有较长的学习曲线,与传统入路相比存在术后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神经损伤等发生风险。 加速康复外科:是指采用有询证医学证据的围术期处理一系列优化措施,减少手术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创伤应激,达到快速康复目的。其核心内容包括:①围术期多模式镇痛;②术后早期下床活动;③术后早期进食水;④避免或减少使用引流管等;⑤控制性输液,避免过多或过少的液体输注。其成效主要体现在: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加速患者安全康复;显著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整体医疗费用;减轻社会及家庭负担。 背景:后外侧入路是全髋关节置换的最常用手术入路。近年来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多,并获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 目的:比较仰卧位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拟行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90例,其中男35例,女55例,年龄35-70岁,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直接前入路组(n=45)和后外侧入路组(n=45)。术后随访评估髋关节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假体初始固定质量、髋臼杯安全范围。试验干预及治疗方案获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90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3-51个月,平均14个月;直接前入路组发生2例术中股骨大转子骨折、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4例股神经损伤、20例阔筋膜张肌损伤,后外侧入路组未发生上述并发症;②直接前入路组术后1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均优于后外侧入路组(P < 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髋关节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直接前入路组44髋股骨假体位于中立位,1髋处于内翻位,全部假体初始固定质量优;后外侧入路组43髋股骨假体位于中立位,2髋处于内翻位,全部假体初始固定质量优,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直接前入路组髋臼杯位于Lewinnek安全范围的比率高于后外侧入路组(100%,82%,P < 0.05);⑤结果表明与后外侧入路相比,仰卧位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能显著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术后早期快速康复,获得更精准的髋臼假体角度,更有利于获得双下肢等长,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入路;但该技术操作有一定的技术难度,需要经历学习曲线,同时存在一些不同于其他入路的并发症。 ORCID: 0000-0002-6796-6438(李永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手术方法。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7月,对26例(26髋)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女25例,男1例,平均年龄48.7岁。按Crowe分型:Ⅰ型8例,Ⅱ型13例,Ⅲ型3例,Ⅳ型2例。采用Harris评分和X线检查评价疗效。结果随访6~72个月,平均36个月。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9.6分(28~65分),术后平均87.4分(72~92分)。术后无坐骨神经麻痹、下肢深静脉栓塞、切口感染和人工关节脱位等并发症,X线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所有病例髋臼均为真臼重建,未见无菌性松动和假体下沉等征象。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背景:采用改良Watson-Jones入路的微创全髋关节置换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 目的:比较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与改良Gibson 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近期疗效。 方法:52例接受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根据入院日期单双号,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22例接受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对照组30例接受改良Gibson后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完整随访至置换后18个月49例,实验组失访1例,对照组失访2例。实验组手术时间多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 < 0.05)。两组置换后出血量、Harris评分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感染、脱位、血管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近期随访结果表明,改良Watson-Jones微创入路全髋关节置换创伤小,髋关节功能恢复好,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髋关节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小切口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27例,其中股骨颈骨折19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7例,骨性关节病伴髋半脱位1例.结果:27例手术均顺利,术后随访13个月,根据Harris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90分以上11例,80~89分14例,70~79分2例,平均91.3分.结论:髋关节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避开重要神经血管,切口定位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