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掌握全市1岁内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规律,为制定控制低年龄组儿童麻疹发病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全市2005-2007年1岁内麻疹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2007年邢台市<1岁麻疹病例281例,8月龄以下麻疹病例112例,占39.86%。<1岁麻疹病例中男178例,女103例,男女比例为1.73∶1。结论小月龄儿童麻疹发病增多,加强对8月龄儿童及时免疫接种。建议对育龄妇女进行麻疹疫苗的加强免疫,提高其所生婴儿的母传抗体阳性率,保护麻疹疫苗初免前的小月龄儿童。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2010年北京市丰台区麻疹减毒活疫苗强化免疫前后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做好麻疹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北京市丰台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前后麻疹发病资料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前2006-2010年和强化免疫后2011-2015年北京市丰台区分别报告麻疹病例2075例和662例,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25.42/10万和5.95/10万。与强化免疫前相比,强化免疫后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下降76.59%;麻疹病例各年龄组的构成比存在一定的变化,≤24岁各年龄组人群构成比均降低,≥25岁各年龄组人群的构成比升高。麻疹发病仍以外省户籍为主,北京本市户籍构成比上升。2011-2015年比2006-2010年强化后8月龄~14岁组麻疹病例中无免疫史与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史的构成比均增加,免疫史不详的构成比下降。结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可以短期内显著降低麻疹的发病水平,成人和本市户籍的构成比增加,8月龄~14岁组病例仍存在免疫空白。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常规免疫,确保2剂含麻疹成分疫苗的接种率均达到95%;加强成人易感者麻疹疫苗的接种,提高成人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宿州市2005-2008年麻疹的流行特征,探讨消除麻疹的措施。方法采取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对麻疹监测系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08年宿州市麻疹年均发病率为5.18/10万,2005年发病率最高;以小年龄组发病为主,5岁以下的小年龄组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1岁组儿童发病上升明显。对184例8月龄至5岁的麻疹病例进行麻疹疫苗(MV)免疫接种史情况分析,0剂次者占39.13%,1剂次者占35.33%,接种剂次不详者占22.28%。结论开展MV强化免疫活动,做好常规免疫接种工作,提高MV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加强麻疹疑似病例的监测,预防医院内感染等是宿州市实现控制和消除麻疹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宁夏麻疹流行特征,探讨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策略。方法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疹疫情监测系统上报的2005-2010年麻疹监测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免疫接种及实验室检测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宁夏麻疹报告发病率由2005年的38.2/10万降至2010年的1.42/10万;麻疹发病呈季节性分布,3~6月份为发病高峰;年龄发病所占比重最大的是1岁以下婴儿和20岁以上人群;2010年8月龄以下儿童所占比重明显增加;2010年8月龄以上无免疫史(包含免疫史不详者)50例,占总病例数的56.82%,其中8月龄~1岁无免疫史13例,占总病例数的14.77%;实验室检测73株麻疹野病毒基因型,72株为H1基因型。结论宁夏需要进一步通过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加强麻疹病例监测等措施来加速控制和消除麻疹。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重庆市九龙坡区1997-2011年麻疹发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麻疹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7-2011年重庆市九龙坡区麻疹疫情资料和2005-2011年麻疹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7-2011年麻疹发病率为(0.36~20.56)/10万,平均发病率为?3.94/10万;4~7月是麻疹的好发季节;发病年龄构成以15岁以下为主,占总报告病例数的76.99%;监测资料提示小于8月龄、8月龄至1岁、1~2岁年龄组、20岁及以上年龄组病例数分别占总病例的32.73%、21.39%、5.15%、17.01%,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病例占91.24%。结论:麻疹发病向大年龄和8月龄内人群转移;要控制麻疹以达到消除的目标,除做好常规免疫工作以外,需要加强健康教育和流动儿童管理,开展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做好15岁以下儿童查漏补种,积极开展15岁及以上人群麻疹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聊城市麻疹流行特征,探讨麻疹消除阶段防控策略。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聊城市2004-2010年麻疹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聊城市2004-2010年累计确诊麻疹病例1 99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97/10万,相对高发年为2008年和2010年;发病呈局部高发和高度散发状态;冬末至夏季为流行季节,其中4月和5月各出现两次发病高峰;年龄主要集中在0~2岁年龄组(占47.71%)和≥15岁年龄组(占25.51%);职业以散居儿童(占58.36%)和农民(占15.02%)为主;1岁以下散居儿童发病呈上升趋势(P<0.05),6~14岁学生发病呈下降趋势(P<0.05)。2009-2010年麻疹实验室确诊病例中,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是麻疹病例高发人群。结论全面实施以提高MV常规免疫接种率、加强病例监测工作、预防医院内感染和适时开展重点人群MV强化免疫等综合性防控策略是最终消除麻疹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重庆市九龙坡区1997-2011年麻疹发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麻疹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7-2011年重庆市九龙坡区麻疹疫情资料和2005-2011年麻疹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7-2011年麻疹发病率为(0.36~20.56)/10万,平均发病率为3.94/10万;4~7月是麻疹的好发季节;发病年龄构成以15岁以下为主,占总报告病例数的76.99%;监测资料提示小于8月龄、8月龄至1岁、1~2岁年龄组、20岁及以上年龄组病例数分别占总病例的32.73%、21.39%、5.15%、17.01%,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病例占91.24%。结论:麻疹发病向大年龄和8月龄内人群转移;要控制麻疹以达到消除的目标,除做好常规免疫工作以外,需要加强健康教育和流动儿童管理,开展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做好15岁以下儿童查漏补种,积极开展15岁及以上人群麻疹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8.
钦萍  陆鑫晓  刘万森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0):2589-2590
目的:了解无锡市南长区2005~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005~2010年南长区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2010年南长区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为6.13/10万,外来人口发病率高于本市人口,本区人口以20岁以上成人病例为主,外来人口麻疹病例集中在8月龄~6周岁年龄组儿童和20岁以上成人,发病均以无免疫史为主。结论:外来人口存在免疫空白是导致麻疹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加强外来人口管理,杜绝免疫空白,是消除麻疹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东莞市常平镇2005—2007年麻疹疫情分析及防制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东莞市常平镇麻疹流行规律,预测流行趋势,制定防制对策,降低发病率,保护易感人群。方法收集2005-2007年东莞市常平镇的麻疹发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07年东莞市常平镇共报告麻疹病例36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9.46/10万,年均发病率外来暂住人口显著高于本地人口(χ2=10.354,P﹤0.01);麻疹发病有明显的周期性,3~8月份发病例数占全年总数的87.2%,流行模式为散发和爆发并存,以散发为主;发病年龄向低年龄组(﹤8个月)和高年龄组(﹥14岁)转移;2005年以来麻疹疫苗基础免疫年平均接种率为90.2%,本地儿童高于外来流动儿童。结论外来暂住人口中的散居儿童和工厂员工是东莞市常平镇麻疹发病的主要对象,外来暂住人口数影响当地麻疹发病率。建议采取以加强外来流动儿童麻疹常规免疫和外来青工麻疹免疫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九龙坡区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更好地制定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办公软件Excel2003对九龙坡区2005-2007年麻疹疫情资料和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07年九龙坡区麻疹年平均发病率为10.59/10万。发病地区有明显的聚集趋势,发病时间有一定的季节性,男女性别比为1.30;发病以0~6岁儿童为主,占病例总数的76.36%,无免疫史病例占67.83%。结论无麻疹疫苗免疫史是麻疹发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以后应减少<8个月婴儿的暴露机会,加强≥8个月龄婴儿麻疹疫苗的及时和有效接种,加强麻疹疫情监测,完善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减少免疫空白,保护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11.
彭玉琴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0):1835-1836
目的:总结分析2007~2010年北京市怀柔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麻疹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麻疹病例个案流调资料,对麻疹发病特征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麻疹发病以春季为主,发病人群以0岁组和15岁组以上人群为主;散居儿童发病最多,占33.75%;病例主要分布在城镇、城乡结合部,占发病总数的70%;有免疫史病例占总病例的20%。结论:本区麻疹防治工作时间应以春季为主,人群应以0岁组和15岁以上为主,提高麻疹疫苗的及时接种率及适时地加强免疫是预防麻疹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平顶山市2010年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麻疹提供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用Excel软件对麻疹监测专报系统和疾病监测系统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平顶山市2010年共报告麻疹确诊病例67例,发病率为1.34/10万。2-5月为麻疹发病高峰,病例集中在7岁以下儿童,其中又以<1岁组儿童发病率最高,共发病26例,占病例总数的38.81%。职业构成以散居儿童和学生为主,占总病例的83.58%。在≥8月龄的58例麻疹病例中,有麻疹减毒活疫苗(MV)1次免疫史、2次免疫史、无免疫史、免疫史不详的分别占15.52%、17.24%、24.14%、43.10%。结论应提高2剂次MV接种率和满8月龄婴儿麻疹的及时接种率,加强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适时开展重点人群的麻疹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龙岗区的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控制策略。方法对2005。2012年龙岗区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2012年,龙岗区共计报告麻疹病例3659例,病例主要发生在布吉、龙岗(49.17%)等外来人口集中的街道;4~8月(70.07%)为发病高峰季节;以散居儿童(50.59%)发病为主;免疫人群占报告麻疹病例比重呈年度下降趋势;大部分免疫人群报告病例无免疫史或免疫接种史不详,th计占达MV免疫月龄病例报告总数的59.85%。结论麻疹高发病率可能与麻疹疫苗免疫的低覆盖率及人口流动有关,免疫空白病例仍然是发病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近年来番禺区麻疹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为制定和调整消除麻疹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5-2011年麻疹疫情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描述和分析。结果 2005-2011年网络直报系统共报告确诊麻疹病例数1504例,年均发病率为120.37/100万,其中2010年确诊麻疹病例数10例,2011年确诊麻疹病例数1例,发病率跟前5年比较急剧下降,从2006年的最高发病率(368.31/100万)降至2011年的0.56/100万。4~8月为发病的高峰季节,病例主要集中在外来人口比较密集的市桥街、大石、南村和石基镇。麻疹病例人群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占55.78%;病例的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0岁年龄组,占病例总数的72.80%。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广州市番禺区在2006年、2007年及2008年进行了麻疹疫苗的查漏补种,2009年及2010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强化免疫活动,历次接种率达到95%以上。结论通过2006年、2007年及2008年的查漏补种和2009-2010年两轮的强化,麻疹疫情迅速得到遏制,在保持较高常规免疫覆盖率的基础上实施麻疹的查漏补种及初始强化是提高人群麻疹免疫水平、减少易感人群的比例和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1950年以来江苏省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麻疹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对江苏省麻疹发病情况及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结果:从自然感染,麻疹疫苗广泛应用,到计划免疫再到扩大免疫规划的50年间,江苏省麻疹整体发病率持续下降,维持在3/10万以下,但2005年发病率显著回升,至2009年年平均发病率达到了7.7/10万?同时发病年龄构成改变,< 1岁和20~39岁病例年龄平均构成比分别上升为22.69%和32.71%,< 1 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高发地区也由苏北转向苏南?冬春季流行季节性高峰改变不明显?麻疹病毒H1型基因型中的H1a基因亚型仍然是麻疹流行的绝对优势本土基因型?在2007~2010年3次8月龄至14周岁儿童的麻疹疫苗(measles vaccine,MV)强化免疫后,2010年发病率降为0.95/10万,已逼近历史最低水平?结论:江苏省控制麻疹成绩显著?MV强化免疫能迅速控制麻疹流行,减少麻疹发病,是消除麻疹的一项重要策略?根据现阶段麻疹流行特征,提高8月龄婴儿MV第1剂及时接种率?适龄儿童2剂次常规免疫接种率和成人麻疹病例周围的应急接种率,落实儿童入托入学时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加强麻疹监测及高质量地运转麻疹实验室网络,对江苏省监测消除麻疹进程并最终接近消除麻疹目标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清徐县麻疹发病情况和控制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清徐县麻疹发病情况、常规接种、强化接种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麻疹发痛率从1954年的1483.2/10^5万,下降到2010年的3.23/10^5万,发病率下降了99.78%;1986年互2010年麻疹12月龄儿童基础免疫接种率达98.85%,2002年至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人数125636人,接种率达98%。结论:在保持高水平的MV常规免疫时,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建立并逐步完善麻疹监测系统,加强麻疹预防工作,是加速控制麻疹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7.
阳江市2005~2008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阳江市2005~2008年麻疹流行特征及其相关因素,为今后预防和控制麻疹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阳江市2005~2008年麻疹疫情报告和麻疹监测系统个案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其流行特征及流行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阳江市2005~2008年共报告麻疹病例1 137例,年均发病率为12.14/10万。病例分布于41个乡镇,占全市乡镇总数的83.7%,流行模式以散发为主。3~7月为发病高峰期,占总病例数的61.65%。8月龄~6岁和7~14岁两个人群分别占总病例数的65.88%、23.94%,平均发病年龄为5.74岁。患者以本地居民为主,占68.43%。88.04%的麻疹病例无免疫史及免疫史不详,33.70%为实验室血检确诊病例。在520例病例中有54.04%住院隔离治疗。结论:阳江市麻疹发病近年呈上升趋势,14岁以下儿童麻疹免疫空白人群较多,应做好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和患者住院隔离治疗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南宁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对南宁市2005-2010年麻疹疫情特征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10年共报告麻疹病例607例,发病率由2005年的1.37/10万降至2010年的0.02/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3~8月的春夏季节,共516例(85.01%);发病数前4位由高到低依次为西乡塘区、兴宁区、江南区和青秀区,共437例(71.99%);男女性别比为1.54∶1;8月龄~7岁年龄组314例(51.73%),散居儿童和学生共432例(71.17%);有明确免疫史者79例(13.02%)。结论散居儿童和学生,特别是流动人口聚集的城乡结合地是防控重点,加强适龄儿童麻疹疫苗漏种的补种工作,提高易感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是消除麻疹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