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抗体肌β1和M2的自身全是否与高血压怀心脏病有关。方法 以心脏G-蛋白偶联受体β1和M2细胞外第二环表位肽段的合成肽作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检测4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HCD)患者、36例单纯性高血压患者和41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抗β1和M2受体的自身抗体。结果 抗心肌β1受体自身抗体的检出率,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为47.7%(22/24),显著高于高血压患者11.1%  相似文献   

2.
扩张型心肌病抗心肌β1与M2受体自身抗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25  
目的研究抗β1与抗M2受体的自身抗体是否与扩张型心肌病(DCM)有关。方法以心脏β1与M2受体细胞外第二环表位肽段的合成肽作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检测52例DCM患者和41例正常人血清中抗β1与M2受体的自身抗体。结果DCM患者血清中有22例(42.3%)与29例(55.8%)的抗β1与抗M2受体的自身抗体,均显著高于正常人血清中仅5例(12.2%)与4例(9.8%)相应抗体的检出(P<0.01);DCM患者血清中抗β1与M2受体的自身抗体滴度分别为1103与1128,远高于正常人140与124的相应抗体滴度(P<0.01);心功能Ⅱ~Ⅲ级的阳性率是心功能Ⅳ级的2倍以上且抗体滴度大多在1160~12560,而心功能Ⅳ级的抗体滴度全部在120~180。患者血清中抗β1与抗M2受体自身抗体的出现呈显著正相关(r=0.96)。结论DCM患者不仅存在抗心肌β1和M2的自身抗体而且他们的抗体滴度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抗心脏G-蛋白偶联型β1 和M2 受体的自身抗体是否与风湿性心脏病(RVHD)心力衰竭有关。方法:以心脏G-蛋白偶联受体β1 和M2 细胞外第二环表位肽段序列的合成肽作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检测50 例RVHD患者和41 例正常人血清中抗心脏β1 和M2 受体的自身抗体。结果:50 例RVHD心力衰竭患者中有20 例存在抗心脏β1 受体自身抗体(40.0% ),正常组仅5 例(12.2% );前组又有24 例存在抗心脏M2 受体自身抗体(48.0% ),正常组仅4 例(9.8% )。RVHD组β1 和M2 自身抗体的滴度分别为1∶104 与1∶117,正常组为1∶40 与1∶24(P< 0.05);心功能Ⅱ~Ⅲ级的阳性率及抗体滴度也明显高于心功能Ⅳ级。结论:抗心脏β1 和M2 受体的自身抗体与RVHD有关,这两种自身抗体可能参与RVHD心力衰竭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探讨抗β1肾上腺素能受体(β1受体)与M2胆碱能受体(M2受体)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中的作用。对象与方法 OSAS患者组70例,其中男65例,女5例,平均年龄47(36~68)岁;正常对照组60名,男57名,女表1 OSAS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抗β1和M2受体自身抗体测定结果组别例数抗β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例数(%)抗M2受体自身抗体阳性例数(%)正常对照组6015(25)9(15)OSAS组7051(73)**28(40)** 轻度2111(52)*5(24) 中度25…  相似文献   

5.
免疫转印法检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抗β-受体抗体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转印法检测20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清中抗心肌β-肾上腺素能受体抗体。结果:抗心肌细胞膜67kD肽(β-受体)抗体在11例DCM患者血清中被检出,而对照组均为阴性(P<0.01),检测的特异性100%,敏感性55%。提示免疫转印法检测抗心肌β-受体抗体,对扩张型心肌病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不同时期β受体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心肌β受体的变化与其病情的关系。方法采用3H-双氢阿普洛尔(3H-dihydroalprenolol)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法,测定69例EH不同时期男性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β受体密度(与心肌β受体密度呈显著性正相关),并对各期10例患者进行羟甲叔丁肾上腺素药物实验,以测定β受体敏感性。结果Ⅰ、Ⅱ期EH患者β受体的最大结合容量(βMmax)分别较正常人增加30.8%(P<0.01)和56.7%(P<0.001),羟甲叔丁肾上腺素增加心率30次/分的变时剂量(CD30)分别较正常人降低20.7%(P<0.01)和37.9%(P<0.001),其中并发左室肥厚患者上述特征的显著性明显大于元左室肥厚患者(均P<0.001)。Ⅲ期EH患者βmax较正常人降低27.2%,CD30则较正常人增加24.1%(均P<0.01),其中井发心力衰竭患者上述特征的显著性明显大于无衰竭患者(均P<0.001)。结论心肌β受体密度及功能的变化可能与EH及其并发左室肥厚与心力衰竭有关,提示,该参数可作为判断EH患者病情变化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心肌重构和心脏抗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AR)自身抗体产生的关系。方法制备大鼠心衰模型(心梗模型组),测定心衰不同时期大鼠血液中抗β2-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的滴度及阳性率,同时研究其心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①大鼠心梗模型中,术后4周抗β2-AR自身抗体的阳性率为46.8%,显著高于伪手术组的16.0%(P〈0.05);术后12周抗β2-AR自身抗体阳性率为56.3%,显著高于伪手术组的15.4%(P〈0.05),同时也高于手术前的水平17.6%(P〈0.05)。手术组不同时间段抗体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手术组和伪手术组组间及两组组内抗体滴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抗β2-AR自身抗体的高峰出现于术后4周,而心功能的改变出现于手术后1-2周,从出现时间上看,自身抗体出现晚于心功能的改变。结论①大鼠心梗模型中,术后4周抗β2-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率显著增高。②抗β2-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的出现于心功能改变之后,可能是继发于心脏的病理损伤,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心脏β1和M2受体自身抗体与心力衰竭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脏β1和M2受体自身抗体的产生与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以细胞外第二环表位肽段的合成肽作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检测265例受试者血清中心脏β1和M2受体的自身抗体。结果:心衰组β1受体自身抗体的阳性率为45.7%(86/188),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和对照组的10.4%(8/77),P<0.01;心衰组M2受体自身抗体的阳性率为52.7%(99/188),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和对照组的11.7%(9/77),P<0.01;心功能Ⅱ-Ⅲ级的阳性率及抗体滴度明显高于Ⅳ级;心衰组β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血清中高达56.1%的患者同时具有M2受体的自身抗体。结论:心脏β1和M2受体自身抗体存在于多种心脏病心衰患者的血清中,可能与心衰时心肌结构变化和功能下降有关,与原发心脏病无明显因果关系;心脏β1和M2受体的双抗体阳性可能是自身免疫反应的多重性表现,提示免疫学机制参与心衰和(或)心肌重构的病理生理过程,参与的程度与疾病的早、中期大于晚期。  相似文献   

9.
人参对实验性缺血心肌细胞β受体及cAMP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人参对实验性缺血心肌细胞β受体及c A M P含量的影响。方法:对45 只健康成年 S D 纯种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单纯冠状动脉结扎组及冠状动脉结扎加人参治疗组,每组 15 只,应用受体放射分析法测定心肌细胞膜 β受体数量和解离常数( Kd),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各组心肌细胞内c A M P含量,在各组间进行比较。结果:结扎 L A D2 周后心肌细胞β受体的最大结合量( Bm ax,0.279 nm ol)较假手术组(0.093 nm ol)明显升高( P < 0.05);心肌细胞 β受体的 Kd(12.431 nm ol)较假手术组(1.319 nm ol)明显升高( P < 0.05);心肌细胞内c A M P水平〔(1 293.96±519.36) pm ol/g〕亦明显高于假手术组〔(774.44±210.55) pm ol/g〕( P < 0.01);经人参治疗 2周后缺血心肌内 c A M P 水平〔(805.02±362.48) pm ol/g〕明显低于单纯冠状动脉结扎组( P <0.01),与假手术组相似。结论:人参有降低缺血心肌内c A M P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硒与扩张型心肌病心肌β受体抗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硒与扩张型心肌病心肌β受体抗体的相关性研究高传玉杨曙艳沈玉祥王世臣孙济川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微量元素硒与抗心肌β受体抗体活性之间的关系。1.对象与方法:受试者共计51例,分两组:(1)DCM组,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心肌抗β1肾上腺素能受体和M2胆碱能受体自身抗体在慢型克山病与扩张型心肌病中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以人心肌β1和M2受体细胞外第二环表位肽段作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检测32例慢型克山病患者、28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31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抗心肌β1和M2受体自身抗体。结果 慢型克山病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清中抗心肌β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3.1%(17/32)、57.1%(16/2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9.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72、x^2=15.18,P〈0.01);抗M2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6.3%、64.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与对照组(12.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02、x^2=16.16,P〈0.01);慢型克山病抗心肌β1和M2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滴度只有在组内心功能Ⅱ-Ⅲ级与Ⅳ级间比较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2、x^2=4.50,P〈0.05;t=2.38,P〈0.05),扩张型心肌病也有统计学意义(x^2=3.92、x^2=4.01,P〈0.05;t=2.47,P〈0.05);两组间同级心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型克山病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清中抗心肌β1和M2受体的自身抗体阳性率及滴度明显升高,自身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滴度在不同分级心功能患者间有明显差别。但在两种疾病之间无差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风心病患者血清中抗β1肾上腺素能受体(β1AR)自身抗体的生物学效应。方法①应用SA-ELISA方法,检测风心病患者(60例),正常人(97例),以及心衰大鼠(33只)和对照大鼠(20只)血清标本中的抗β1AR自身抗体;②亲和层析法纯化风心病患者、心衰大鼠抗体阳性血清中的IgGs;③观察抗β1AR自身抗体IgGs对乳鼠心肌细胞搏动频率的影响;④测定抗β1AR自身抗体IgGs对成年大鼠心肌细胞腺苷酸环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风心病患者血清中抗β1AR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和抗体滴度分别为43%和1∶(98.3±1.6),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的4%和1∶(14.6±2.7),P<0.01,类似的结果见于心衰大鼠[85%,1∶(67.3±2.4)]与对照大鼠[5%,1∶(17.3±2.1)](P<0.01)之间;纯化的风心病患者、心衰大鼠抗β1AR抗体IgGs均可增加乳鼠心肌细胞的搏动频率,且在6 h内不脱敏;还可增强成年大鼠心肌细胞的腺苷酸环化酶活性,使cAMP产生量增加。结论风心病患者血清中的抗β1AR自身抗体具有激动剂样刺激效应,即具有正性变时效应(不易脱敏)、可增强腺苷酸环化酶活性。提示抗β1AR自身抗体可能是风心病患者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紊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采用心肌细胞毒试验,对1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清中抗β受体抗体进行研究,发现该抗体引起心肌细胞毒性损害,具有钙依赖性;倍他乐克能够抑制细胞毒性反应,使细胞死亡率均值从70.82±8.04%降到38.55±10.52%(P<0.01);正常人血清无此反应.提示抗β受体抗体通过受体门控机制介导心肌细胞毒性损害;β受体阻滞剂可以预防免疫性心肌损害,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新型药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冠状粥动脉样硬化性疾病患者肺炎衣原体抗体检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为探索肺炎衣原体(Cpn)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间接微量免疫荧光试验分别检测了61例冠心病患者与61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抗CpnIgG和IgM抗体。结果 患者组IgG抗体阳性率为78.7%,对照组为54.1%;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6.2%和6.6%。两组IgG和IgM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此外,两组IgG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差异尤具有显著性。结论  相似文献   

15.
病毒性心肌炎与扩张型心肌病血清抗M受体抗体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M受体和肾上腺素能受体通过自主神经调节心脏功能。在某些病理条件下,血清抗M受体抗体的产生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拟通过对病毒性心肌炎(VMC)与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清抗M受体抗体的检测,探讨该指标的辅助判断价值。方法随机选择VMC患者32例、DCM患者12例、冠心病患者20例及正常对照组14例,受试者血清与人心室肌组织片预孵育后,冷冻切片法测定M受体与配基[3H]QNB结合的Bmax与Kd值。VMC患者血清同时进行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测定与淋巴细胞肠道病毒逆转录扩增。结果7例正常人(意外死亡者)心室肌M受体与配基[3H]QNB结合的Bmax值为51.4±6.0fmol/Lmgpr,Kd值为0.68±0.09nmol/L。DCM患者血清孵育后M受体和配基结合的Bmax值下降(P<0.01),Kd值升高(P<0.01);VMC患者仅Kd值升高(P<0.01),但cTnI阳性及病毒扩增阳性者Bmax值同时下降(P<0.05)。结论VMC和DCM患者血清中存在抗M受体抗体,其导致心肌M受体和配基结合的数目与亲和力改变,对DCM诊断以及VMC向DCM演变可能提供有益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β-受体阻断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HRV)的影响,采用惠普系列双通道动态心电图机对5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和3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进行了HRV分析。β-受体阻断剂治疗的AMI患者(B组)与对照组(常规治疗的AMI患者即C组)相比,24h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大于50ms的百分比(pNN50)均增加(7.26±3.44msvs4.27±2.01ms,126.34±30.05vs91.48±29.21,P均<0.05),高频带(HF)增大(8.53±1.97ms2/Hzvs6.72±2.08ms2/Hz,P<0.05),低频带(LF)降低(12.64±3.05ms2/Hzvs15.31±4.21ms2/Hz,P<0.01)。ACEI治疗的AMI患者(A组)与对照组(c组)相比,pNN50增加(123.59±27.63vs91.48±29.21,P<0.05),低频与高频的比值降低(2.13±1.05vs2.35±0.87,P<0.05),其中伴有心力衰竭者与不伴心力衰竭者相比HRV改善较显著。ACEI和β-受体阻断剂对OMI患者?  相似文献   

17.
抗心肌线粒体自身抗体在扩张型心肌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DI-PAP法和IBT法,对心功能改变相似的22例扩张型心肌病(DCM)和2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自身抗体检测,仅在DCM患者血清中检测出抗心肌线粒体抗体(15例阳性)和线粒体ADP/ATP载体抗体(16例阳性),两种方法的符合率86.4%,总计17例阳性;而冠心病组和正常人对照组均为阴性(P<0.01).提示抗心肌线粒体抗体的检测,对DCM诊断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作为DCM诊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C)伴心功能不全患者存在心肌细胞膜β-受体密度减低的生化缺陷,但其发生机理尚不明确。近来作者观察到较多的 IDC 患者血清中存在抗β-受体抗体,因此考虑这种自身抗体很可能在β-受体异常方面起中介作用。因为发现仅在心肌病的一个亚型即 IDC 患者血清中抗β-受体抗体滴度较高,所以本文研究这种自身抗体的存在与决定 IDC 易患性的免疫遗传因素是否有关。方法该研究以100例 IDC 患者(100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CPB)期间,血浆及心肌中儿茶酚胺水平明显升高对心肌β受体系统产生的影响。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12例心脏手术病人体外循环前后心肌β受体密度、腺苷酸环化酶活性以及异丙肾上腺素介导的腺苷酸环化酶最大活性(ISO-AC),所得数据经配对t检验方法处理。结果:心肌β受体密度变化不大,63.73±15.94fmol/mg蛋白(CPB前)和59.68±12.38fmol/mg蛋白(CPB后)。腺苷酸环化酶活性亦无明显变化,5.26±1.85pmol环磷酸腺苷(cAMP)·mg蛋白-1/min(CPB前)和5.34±1.76pmolcAMP·mg蛋白-1/min(CPB后)。但腺苷酸环化酶最大活性从24.78±6.67pmolcAMP·mg蛋白-1/min(CPB前)明显降低到15.01±4.97pmolcAMP·mg蛋白-1/min(CPB后)(P<0.01)。结论:体外循环后心肌β受体系统失敏可能是体外循环后病人出现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用荧光探针Fura-2/AM观察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清抗ADP/ATP载体抗体对培养大鼠心肌细胞胞浆游离钙浓度([Ca ̄(2+)]i)的影响,结果表明:1:30~120倍稀释度抗血清均显著增加[Ca ̄(2+)]i,先加维拉帕米可抑制该效应。正常人及冠心病患者血清无此作用;DCM患者抗ADP/ATP载体抗体阴性血清亦无此作用。提示:抗ADP/ATP载体抗体引起心肌细胞[Ca ̄(2+)]i增加可能是DCM患者心肌损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