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的CT表现,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的CT表现。结果 6例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中,发生在腹部5例,1例发生于盆腔。CT平扫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不均匀略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可见索条状及斑片状更低密度区,未见明确钙化征。增强扫描肿瘤均显著不均匀强化,肿瘤内更低密度区无强化,强化形式呈"快进慢出"。1例肿瘤内及周围见增粗、迂曲血管。结论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动态增强扫描可提高诊断准确性,但最后确诊仍需结合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2.
孤立性纤维瘤(SFT)是一种软组织肿瘤,主要发生在脏层胸膜,表现为与胸膜相连、界限清楚的孤立性肿块.近年来发现孤立性纤维瘤还可以发生在胸膜外的22个部位,发生于泌尿生殖系统罕见,发生于前列腺者目前报道仅有8例.我院收治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表现。结果发生于颅内3例、腹部4例、四肢软组织1例。CT均呈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的类圆形、分叶状较高密度的软组织块影,CT值约40.0Hu。MR表现为,T1低或等信号,T2高或低信号。增强后肿瘤实质区明显强化。结论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广泛分布,CT呈较高密度软组织影、病灶内T2低信号及较为显著的强化是其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对胸膜孤立性纤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登封中医院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50例胸膜良恶性孤立性纤维瘤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和增强扫描。结果 (1)50例患者中左侧胸膜肿瘤28例,右侧20例,双侧2例;肋面胸膜肿瘤44例,膈面6例。肿瘤面积最大为17 cm×16 cm×17 cm,最小面积为0.8 cm×1.1 cm×1.4 cm。(2)胸膜孤立性纤维瘤患者多层螺旋CT表现为清晰的结节边界,胸膜下肿块清晰。(3)50例患者中良性43例,准确率为95.5%(43/45);恶性3例,准确率为75.0%(3/4);4例为疑似诊断。结论多层螺旋CT对胸膜孤立性纤维瘤有诊断意义,检查结果特征明显,诊断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及生物学行为.方法:收集13例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光镜下肿瘤细胞形态多变,细胞核无异型性,核分裂像少见,细胞密集区与疏松区交替出现.恶性孤立性纤维瘤呈浸润性生长,有中度至重度异型性,核分裂象多见,可见局部出血和坏死.免疫表型:Vimentin和CD99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92.3%,bcl-2阳性率84.6%,S-100阳性率和SMA阳性率30.8%.结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位,其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以帮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 SFT)是一种少见的梭形细胞软组织肿瘤,最初由Klemperer等[1]于1931 年报道,多发生于胸膜内,也可发生于胸膜外,发生于颅内的SFT更为罕见.现报告1例发生于颅内桥小脑角区的孤立性纤维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像学诊断在胸膜孤立性纤维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胸膜孤立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5例中,CT平扫均见肿瘤较大,边界较光整,肿物中央及边缘可见低密度影。其中有1例能见到肿瘤边缘的钙化。增强扫描肿物CT值增加15—40Hu,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3例。结论胸膜孤立纤维瘸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特别是CT后处理重建对病变的显示及诊断提供了很重要的诊断依据,典型病例可做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表现,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的CT及MRI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14例中发生于眼眶处3例,肾脏?后腹膜各2例,颅内小脑处?枕部头皮下?胃底部?胰腺?腹膜腔?盆腔?左膝关节各1例?肿瘤直径3~20 cm,CT扫描,病灶为圆形或类圆形,病灶密度与周围软组织比较稍低,病灶较小时密度较均匀,较大时病灶内见囊变区,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强化较明显,囊变区不强化?MRI T1WI均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病灶内囊变区T1WI稍低信号,T2WI为较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实质部分强化明显,囊变区不强化?结论: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影像表现为:肿瘤密度相对均匀,边界清楚,较大肿瘤常伴囊变,MRI上T1WI均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增强后实质部分常较明显强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P)的多排螺旋CT(MSCT)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16例胸膜孤立性纤维瘤患者的MSCT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6例均行增强.结果 16例均为胸腔内单发肿块,大小不等,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直径2.3~19.0cm,12例较大肿块密度不均匀,多数内见囊变及坏死,4例内见钙化,4例小肿块密度均匀,平扫CT值21~37HU,增强后均匀或不均匀持续强化,CT值43~85HU,8例呈“地图样”强化,7例肿瘤内见血管影.7例位于右侧,9例位于左侧,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技术进行后处理可进一步明确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 SFTP的MSCT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检查有利于明确病变的大小、范围、部位、形态、密度及强化特征,但最终需病理学确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道1例鼻咽部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EPSFT)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治及预后,并结合文献复习该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单位收治的1例鼻咽部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索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报道的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病例,结合这些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鼻咽部EPSFT体积较大时,患者主要表现以鼻塞、鼻出血为主;影像学检查与其它鼻腔肿物无特征性区别,且常规生化检验无特异性改变;手术切除为最佳选择,术后病理检查可最终确诊。结论 EPSFT手术切除时可能引起大出血,建议术前做好备血及血管栓塞准备,术中尽量完整切除肿物,病理检查确诊,术后需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rs tumors,SFT)CT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3月-2013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孤立性纤维瘤CT表现并复习文献,总结其CT影像特征。结果 MSCT上表现为孤立、边界清楚的单发肿块。CT平扫常表现为均匀的低密度肿块,增强多轻中度强化;肿瘤较大时,常因内部囊变、坏死呈不均匀低密度,强化多呈不均匀地图样强化。结论 MSCT可清晰显示SFT病灶的形态、大小及其周围组织的关系,对SF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P)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进一步提高其认识和诊断。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SFTP的MSCT表现及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34-63岁。11例病灶均为单发,紧贴胸膜;大小2.1-18.4cm,3例大于10cm。MSCT上肿瘤形态多呈类圆形,并可见浅分叶,边界清晰;密度多较均匀,以实性成分为主;4例伴囊变、坏死而密度不均,2例边缘见小钙化。增强8例呈较均匀轻-中度延迟性强化,3例呈较明显不均匀强化;4例病灶内部可见强化的迂曲小血管影。结论 SFTP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CT三维重建有助于提高其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不同部位起源的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17例CT平扫加增强、1例MRI平扫加增强)全身不同部位起源并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为孤立性纤维瘤患者的资料,分析上述CT及MRI图像及肿块的影像表现。结果 18例患者中,5例起源于胸膜,2例起源于腹膜后,其余起源于脑实质、腮腺、咽旁间隙、颈肩部肌间隙、肺、肝、前纵膈、空肠、肾、盆腔、子宫圆韧带均1例;肿块均单发,呈边界清分叶状的实性肿块,且不均匀强化,最大径线为13cm,除1例恶变伴双肺多发转移外,其余均为良性。结论孤立性纤维瘤可发生于胸膜及其以外的多个部位或器官,巨大边界清楚呈分叶状的不均匀密度/信号肿块,且明显不均匀强化时,应注意孤立性纤维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P)的X线和CT表现,重点分析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SFTP患者8例,均接受CT平扫和增强检查,其中3例同时接受X线检查。结果:本组8例CT均表现为胸腔单发实性肿块,边缘清晰,密度均匀(2例)或不均匀(6例),6例瘤内有坏死,3例见斑点状和条状钙化影,1例见大片状钙化;增强扫描强化明显,均匀强化(2例)或不均匀强化(6例),4例其间可见异常增粗、迂曲血管影。结论:胸膜孤立性纤维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并可清晰显示SFTP病灶的大小、形态及周围组织的关系,为临床定位、定性诊断提供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FTP)的MSCT影像学表现及手术病理学形态特点,旨在提高对SFTP的认识及MSCT诊断符合率。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12例SFTP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病灶CT平扫、增强动脉期及门脉期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所有病灶均与相邻胸膜关系紧密,边界清楚,9例病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中、重度强化10例,门脉期均持续强化,3例显示瘤体内血管网或供血动脉。肿瘤多有完整假包膜,质地均匀,可伴有出血、粘液样变或囊变;免疫组化显示9例Vim、CD34及Bcl-2均为阳性,11例Ki-67表达小于或等于5%。结论:SFTP典型影像学特征包括:肿瘤边界清楚、密度相对均匀,病灶动脉期中、重度强化伴门脉期持续强化。因此分析肿瘤MSCT表现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的符合率,但确诊仍需依赖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MSCT对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的9例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9例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MSCT诊断准确率为77.8%,表现多为肝内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密度均匀,边界较清楚;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实质部分无明显强化,边缘无或轻度强化.病理全部为凝固坏死结节,病变大体直径1.3~4.5 cm,切面灰白色或灰黄色,与周围境界清楚.镜下:病变中央为均匀一致、无一定形态结构的坏死性核心,但网状结构保存完好,周边围绕一层透明变性的胶原纤维组织.结论 MSCT对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孤立性胸膜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 of pleura,SFTP)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该院胸外科2003 ~ 2011年收治的10例孤立性胸膜纤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其中1例术后出现肺部转移.免疫组织化学结果CD34均为阳性,Vimentin均为阳性,Desmin均为阴性.结论 手术是目前治疗STFP的最佳方法,免疫组织化学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MSCT对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的9例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9例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MSCT诊断准确率为77.8%,表现多为肝内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密度均匀,边界较清楚;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实质部分无明显强化,边缘无或轻度强化.病理全部为凝固坏死结节,病变大体直径1.3~4.5 cm,切面灰白色或灰黄色,与周围境界清楚.镜下:病变中央为均匀一致、无一定形态结构的坏死性核心,但网状结构保存完好,周边围绕一层透明变性的胶原纤维组织.结论 MSCT对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肺部孤立性纤维瘤诊断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本例肺巨大孤立性纤维瘤病例资料、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结果及术后切除组织常规病理等检查结果,结合有关文献复习和讨论了肺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学特征,及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术后病理证实为"肺部巨大孤立性纤维瘤"。肺孤立性纤维瘤在CT图像上显示出良性肿瘤的病变特征,具体表现为孤立、实性、宽基底、边缘清晰、光整,有完整包膜,部分浅分叶状、密度低度差异或伴有坏死,其不呈现毛刺及卫星病灶;肿块向胸腔内突起,胸壁相应部位肋骨未见异常改变,常规CT扫描时肿瘤内部呈现均匀密度图像,灌注增强扫描时可有局部轻度强化。结论根据常规CT扫描、CT灌注成像(动脉期、静脉期)的不同表现可较为早期的诊断出肺部孤立性纤维瘤,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手术机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胸部孤立性纤维瘤(SFT)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征,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提高术前影像诊断准确率,从而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部SFT的MSCT特征。结果本组胸部SFT均来源于胸膜,6例女性,5例男性;8例来源于脏层胸膜,3例来源于纵隔胸膜,均表现为与相邻胸膜广基底相连的边缘较光整的肿块。2例表现平扫及增强后密度均匀,其余均表现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后呈典型"地图样"强化,最高强化程度等同于同层心房密度,并均呈持续性强化。平扫7例见环形稍高密度假包膜显示。11例病例均无钙化,无瘤内血管显示。本组病例均为良性,无转移。结论胸部SFT具有一定的CT表现特征,正确认识CT的影像学特点,可以提高SFT的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