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医院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探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收集到的157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按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药物不良反应、药品类型、给药途径进行分析。结果男女病例数为1.21∶1;诱发不良反应的药品类型主要为抗菌药物和心脑血管用药,其中抗菌药物占35.03%,心脑血管用药占37.58%;静脉注射引起的不良反应占91.08%。结论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力度,做好药物不良反应宣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2.
张和平 《北方药学》2011,8(3):23-23
目的:分析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方法:总结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中的不良反应类型及症状表现。结果:用药时应重点了解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合理搭配用药,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特殊人群谨慎用药。结论:合理应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应当充分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合理用药性。方法从医师开具处方及临床用药数据分析。结果以当下药物、疾病知识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合理使用药物。结论医药工作者以服务患者为宗旨、临床用药为基础,最重要的是保障临床用药安全,结合文献,浅谈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正确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8年收集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513例不良反应报表进行分析。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涉及范围较广,且不良反应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其中居发生率前3位的是抗微生物药物、抗肿瘤药物及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结论监测药品不良反应、预防药品不良反应,是促进合理用药及保障用药安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合理用药与不良反应相关性的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80例小儿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分析其不合理用药与不良反应关系。结果联合用药占比45.00%,主要临床表现在皮肤及附件反应,占比56.25%,给药方式主要集中在静脉滴注,占比78.75%,不良反应程度主要为轻度,占比47.5%。结论小儿用药不良反应要做好药敏试验,做好合理规范性用药,深入了解药理知识和患儿药物过敏史,提升临床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探讨不合理用药的因素,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分析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及查阅安全合理用药的文献资料,总结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制定预防与降低不良反应的办法。结果不合理用药的因素主要与医师、药师、护士、患者、药物等因素有关。通过提高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的途径,能够做到安全合理用药。结论通过提高安全合理用药意识,能够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浅谈药物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帮助临床医生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合理。方法复习文献资料,主要通过抗生素和药品因素两方面,综述药品不良反应及危害。结果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结论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帮助临床医师和患者了解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方法复习文献资料,综述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结论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本院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的128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及评价.结果 128例ADR中,主要以抗感染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居多,其次为中药注射剂,ADR最常见的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 加强对用药过程的ADR观察,强调合理用药和ADR监测,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32例老年人临床用药的分析,探讨老年人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及临床用药易出现的问题,提出老年人临床合理用药原则。方法从药物代谢动力学角度对32例老年人临床用药的种类、特点、反应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老年人所用药品种类较多且重复用药较多,同时服用8种及以上药物者为78.1%,而且还存在服用过期药物、矛盾用药和错误用药的现象。临床用药中发生不良反应的为20%左右。结论从药物代谢动力学角度来说,老年人临床用药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应该从注意对症下药、加强护理、限制用药剂量和种类、药尽其用等方面促进老年人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李晓宇  刘皋林  杨洋 《中国药房》2012,(46):4385-4387
目的:探讨抗糖尿病药致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服务。方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集1998-2011年发表的抗糖尿病药致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文献,对不良反应发生的患者性别与年龄构成、发生时间分布、累及器官或系统、药品种类等进行汇总、分析。同时对糖尿病并发症相关药物的不良反应亦做了归纳与分析。结果:抗糖尿病药引发不良反应的年龄主要集中于51岁以上;发生时间主要集中于1d~2个月;累及器官或系统涉及全身各大系统,其中最常见的为胃肠道反应;严重不良反应主要发生于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中,包括室性早搏、低血糖性昏迷、过敏性休克、全身剥脱性皮炎甚至死亡等。结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治疗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是广泛的,有些甚至是严重的;广大临床医师及药师应对其进行密切的监测,积极推进抗糖尿病药临床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2.
江西地区2008年1003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习丹  赵宝玲  冯新 《中国药房》2010,(6):542-545
目的:了解江西地区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江西地区2008年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10033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由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所占比例最高(53.76%),其次是中药制剂(16.68%);静脉滴注是最易引发ADR的给药途径(65.45%);严重ADR报告225例(2.24%),新的ADR报告412例(4.11%);严重ADR以全身性损害最为常见(99例);在225例严重ADR中,有后遗症、死亡各12例。结论:应进一步加强ADR的监测、通报和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3.
陆一栋  沈斌 《中国药业》2010,19(24):63-64
目的探讨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08—2009年收集到的323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种类、临床表现及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23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共93种,其中抗感染药物36种,居首位(占38.71%);静脉用药295例,占91.33%;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21.36%)。结论临床必须重视药品ADR,继续做好ADR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4.
98例大环内酯类ADR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君  高杰 《抗感染药学》2011,8(3):214-216
目的:分析大环内酯类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与其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4年5月—2010年2月间收到的98例大环内酯类药物所致ADR报告表,并分别从药物种类,患者性别、年龄及既往ADR史,给药途径、临床表现、处理方法及结果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98例大环内酯类引发的ADR中,主要涉及阿奇霉素、罗红霉素与克拉霉素,其中阿奇霉素导致的ADR84例(既往有ADR史16例);通过静脉给药引起ADR72例,除3例严重ADR外,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损害为常见。结论:临床应严格掌握大环内酯类药物的使用适应证,重视对大环内酯类ADR用药监护,以减少或避免ADR发生。  相似文献   

15.
306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我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报告306例,按患者年龄、性别、涉及药物种类、给药方式、ADR发生时间、ADR损害器官、主要临床表现、关联性评价等,进行信息汇总、分析。结果 306例报告中,男145例,女161例。2~20岁发生率最高(39.21%)。涉及6类β-内酰胺类药物,以头孢菌素类为主(169例,占55.23%),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次之(80例,占36.14%)。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280例,占91.5%)。ADR主要损害器官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55.23%;新的、严重的ADR报告62例,占20.26%。关联性评价都为"可能"以上,其中"肯定"报告22例。结论加强医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及时总结有价值的ADR报告信息并通报给临床,可以避免或减少其ADR的重复发生,提高临床用药水平,节约患者的治疗成本。  相似文献   

16.
瞿艳红 《中国药业》2012,21(17):49-50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医院2009年5月至2011年10月报道的114份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60岁及以上年龄组发生不良反应居首位,共56例;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神经系统损害最多;不良反应药物以银杏达莫最多。结论临床应慎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010年度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年度604例ADR报告表,分别从药物种类、抗菌药物类别、临床表现、给药途径及患者的年龄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604例ADR中,涉及药品213种,其中抗菌药物49种,与抗菌药物有关的ADR最为多见,占总例数的43.71%(264/604);ADR临床表现最为常见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等;严重ADR占3.64%(22/604);静脉滴注引起的ADR占56.46%(341/604)。结论:应严格掌握药物使用的适应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09-2010年上报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病例的用药情况进行干预前、后的对比分析。结果:通过一系列合理的干预措施,降低了中药注射剂使用后的不良反应。结论:规范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可以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2年上报的310例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研究,登记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药品名称、给药途径,ADR名称、级别、转归。结果ADR集中发生在40~50岁年龄段,女性比男性比例高;新的、严重的ADR分别占总数的1.29%和6.45%;静脉滴注引起的ADR175例,占总数的56.45%,口服给药引起的ADR112例,占总数的36.13%;左氧氟沙星及阿奇霉素ADR发生比例高;ADR临床表现分布广泛,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和消化系统损害为主。β-内酰胺类是引起严重ADR的主要抗菌药物。结论抗菌药物引起ADR的原因较为复杂,应加强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监测我院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提高我院合理用药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对2010—2011年上报的224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结论药物不良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有助于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