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郭涛  宋跃明  肖杰  龙浩  赵滨  陈艺新 《山东医药》2009,49(34):63-64
目的观察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疗效。方法17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患者,一期行后路复位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骨折均完全复位,损伤节段稳定,颈椎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融合率为100%,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无植骨块脱出或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脊髓功能有1~2个级别恢复。结论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复位满意、减压彻底,可即刻重建稳定性,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临床疗效.方法 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27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的颈脊髓损伤,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为A级9例、B级15例、C级3例),采用后前路联合手术进行治疗.结果 27例术中未出现神经损伤加重及重要血管、脏器损伤.术后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提高1~3级.感觉及运动功能评分较术前增加(P均<0.05).下颈椎骨折脱位均复位并获得骨性融合.术后未见内植物松动、断裂.植骨在术后3~6个月融合.结论 下后路解锁、复位及减压联合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手术入路选择及观察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01~2009-01间6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颈髓损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路减压复位植骨及颈椎带锁钛钢板固定51例,后路切开复位侧块钢板固定12例,前后路联合手术减压复位固定严重骨折脱位5例。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1.8个月,植骨于3个月左右均获得骨性融合,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及颈椎稳定性维持良好,按Frankel分级,神经功能有3例无恢复,其余病例至少有1~3级以上的恢复或改善。结论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均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根据颈椎损伤机理、损伤部位及类型采取适合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尹锐峰  李刚  李振武 《山东医药》2010,50(14):66-67
目的观察前后路一期减压内固定术治疗严重下颈椎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在全麻下行前后路一期手术,先行后路减压复位侧块钢板内固定,再前路减压植骨。结果平均随访14.2个月,11例均完全复位,内置物无松动、断裂,均呈骨性融合,无血管、神经等损伤并发症。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前后路一期内固定术是治疗严重下颈椎损伤的有效方法,有利于术后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对45例颈椎脊髓损伤患者行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并采用Window视窗颈椎前路动力加压自锁型钢板系统内固定。结果45例获随访≥6个月,植骨均获得骨性愈合,无钢板断裂、螺钉松动等并发症。认为颈椎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术适用于颈椎外伤及退变所致颈椎脊髓损伤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前路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效果。方法采用颈前路手术治疗21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患者。依据Frankel分级评价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观察术后植骨融合情况、椎间高度和颈椎椎体序列。结果 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2个月(6~36个月),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无切口感染,内固定物和植骨稳定无松动,融合满意,X线示椎间隙高度和颈椎序列恢复满意。术前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9例,C级7例,D级3例,E级0例。术后Frankel分级明显改善,A级2例,B级4例,C级6例,D级7例,E级2例。结论采用早期前路复位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颈椎生理曲度恢复良好,融合率高,远期疗效满意,是一种有效、简便、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胸腰段椎体结核合并有巨大寒性脓肿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管减压,后路内固定植骨融合的疗效.方法对1999-01~2005-12间收治的22例胸腰椎结核合并有巨大寒性脓病例,采用同期前路病灶清除,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自体植骨融合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9个月,22例脊柱结核患者均治愈,症状消失,无局部结核复发,植骨全部骨性融合,融合时间为5~7个月,后凸矫正率达80%.结论在胸腰椎结核手术中,后路内固定和前路病灶清除与植骨可同期进行,能有效地稳定病椎,部分矫正畸形,消灭病灶,缩短卧床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颈椎前路治疗下颈椎损伤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手术经验。方法采用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骨质疏松患者23例,观察治疗效果。结果23例患者经6个月~2年随访观察,相应椎间获得满意骨性融合,按Frankel分级,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颈椎前路钛网钛板复合固定可有效保证相应椎间的稳定性,配合术中合理的预见性措施,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颈椎骨折脱位常导致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甚至高位截瘫,目前,临床上对无脊髓损伤的颈椎骨折脱位是否需手术治疗尚存在争议。我们对18例此类患者采用经前路减压、复位、自体髂骨植骨及AO纯钛带锁钢板固定治疗,现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老年人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21例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术前按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平均7.8分。121例均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其中44例行带锁钢板内固定。结果 121例中,获得随访114例,平均随访时间29.3个月。有101个牢固融合,13例发生骨不连及假关节形成;采用钢板内固定者100%获得值骨融合;无内植物并发症。术后JOA评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鼻插管口腔松解减压复位后路融合固定治疗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于本院骨外科收治的18例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经鼻插管口腔松解减压复位后路融合固定治疗.分析该术式的治疗疗效.结果本组患者手术耗时在3.2~6 h范围之内,平均手术时间(4.22±0.54)h;手术出血量为550~780 mL,平均(652.20±55.23)mL;术后3 d采用CT复查,结果显示寰枢椎脱位关节复位理想,固定位置令患者满意,且椎弓根螺钉与椎动脉及脊髓关系理想.术后随访12个月,寰枢椎获得良好的骨性植骨融合,未发生内固定断裂及松动等方面的合并症;本组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畸形患者术后JOA评分及颈椎伸屈活动度均分别显著大于术前(P均0.05),术后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本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评分均分别显著高于术前(P均0.05).结论经鼻插管口腔松解减压复位后路融合固定治疗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畸形的临床疗效显著,应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Cervifix内固定系统治疗上颈椎骨折、脱位的效果。方法对12例上颈椎损伤患者(其中寰枢关节陈旧性脱位3例,寰枢关节新鲜脱位3例,枢椎齿状突骨折2例,C_2椎体骨折并寰枢关节半脱位2例,C_(2~3)椎体骨折2例)行后路切开、复位、Cervifix内固定,并行自体髂骨植骨。术前按ASIA分级:A级2例,B级4例,C级5例,D级1例。结果 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M~5a,平均2.7a。所有病例植骨均融合,植骨融合率100%。无1例发生Cervifix螺钉及固定棒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1年A-SIA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3例,D级6例。瘫痪分级明显好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 Cervifix内固定系统能够有效地维持上颈椎损伤修复所要求的稳定性,固定效果良好,内固定后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13.
下腰椎结核72例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子睿 《山东医药》2010,50(29):82-83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下腰段结核的疗效。方法对72例下腰椎结核患者术前采用正规抗结核治疗至少3周,然后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矫形内固定、椎板间植骨(人工骨),同期行前路病灶清除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术。结果患者均获得6~48个月随访,平均25.2个月,全部患者植骨融合,腰背痛症状缓解,神经功能明显恢复,复查血沉正常。结论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下腰椎段结核患者采用后路矫形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的一期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腰骶段脊柱结核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3月- 2004年3月收治的53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的疗效,其中有37例接受手术治疗(21例接受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并后路内固定,16例接受后路病灶清除植骨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患者正规抗结核药物化疗9~12个月。结果术后4周37例手术患者腰骶部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后6周34例患者体质量明显增加,血红细胞沉降率趋于正常。有36例患者术后12个月病灶治愈,1例患者病灶不愈合伴内固定松动。单节段植骨融合时间平均4.7个月,双节段平均6.3个月。结论腰骶段结核前路清除病灶和植骨不困难,但内固定安放困难,需联合后路内固定才能保证植骨块的稳定。后路手术能够清除局限于椎间盘和椎管内的病灶,同期完成植骨和内固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三节段及以上复杂性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接受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板螺钉内固定术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50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 w、术后12个月时的JOA分值以及手术前后的颈椎X光片、CT和MRI。分析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和JOA改善率,观察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颈椎标准矢状位侧位片Cobb角、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HAB)及后缘高度(HPB)。结果该组病例手术时间90150 min,平均120 min。出血量150150 min,平均120 min。出血量150450 ml,平均325.5 ml。平均随访15.1个月,术后2 w内均感神经症状明显好转,下肢肌力增加,肢体活动较术前明显改善,且双上肢感觉异常基本消失。除3例术前已颈髓损伤严重者,无明显恢复外,其他47例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50例术后12个月颈椎正侧位X片提示均可见椎间隙融合,椎间高度及生理弧度维持良好。结论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手术是治疗三节段及以上脊髓型颈椎病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6.
对6例上颈椎骨折脱位患者(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半脱位4例,Hangman骨折2例),应用APOFIX系统行后路C1-2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术后定期摄颈椎X线片。结果6例内固定均成功,并获6个月以上随访,椎板钩及植骨块无松动及移位。植骨融合。认为APOFIX应用于上颈椎后路内固定,安全、简便、有效;术前解剖复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杨林  段永壮  杨素敏 《山东医药》2009,49(22):61-62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采用一期后路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62例。结果随访13~26个月,平均19个月,病灶全部愈合,无复发。达到植骨融合标准者59例,虽未达到标准者3例,但疼痛消失,植骨内固定稳定,恢复日常生活。术后早期感染1例,经及时处理愈合。脊柱Cobb角较术前后平均矫正17.7°,术后1aCobb角丢失0~11°,平均丢失2.4°。结论一期后路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腰骶段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腰骶段脊柱结核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3月-2004年3月收治的53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的疗效,其中有37例接受手术治疗(21例接受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并后路内固定,16例接受后路病灶清除植骨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患者正规抗结核药物化疗9~12个月。结果 术后4周37例手术患者腰骶部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后6周34例患者体质量明显增加,血红细胞沉降率趋于正常。有36例患者术后12个月病灶治愈,1例患者病灶不愈合伴内固定松动。单节段植骨融合时间平均4.7个月,双节段平均6.3个月。结论 腰骶段结核前路清除病灶和植骨不困难,但内固定安放困难,需联合后路内固定才能保证植骨块的稳定。后路手术能够清除局限于椎间盘和椎管内的病灶,同期完成植骨和内固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腰椎峡部裂滑脱患者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自体骨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椎间高度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35例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滑椎复位满意,椎间高度恢复好。发生断钉1例(1枚),余未出现松动、断裂,植骨获得骨性愈合,未见假关节形成。结论后路椎间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峡部裂滑脱疗效好。彻底减压、适度复位、植骨融合是手术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1~2009-01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8例,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33例(A组),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35例(B组),术前和术后按照JOA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计算恢复率,MRI测量硬脊膜囊矢状径并计算膨胀回复率。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4年2个月,平均1年11个月,两组手术病例术前JOA评分及硬脊膜矢状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和恢复率,硬脊膜囊矢状径和膨胀回复率前路手术组高于后路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结论前、后路减压手术均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优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