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7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5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探讨MRI定位下核团毁损术及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疗效。方法应用MRI定位下射频热凝核团毁损术及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49例,其中30例行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13例行双侧扣带回加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6例行右侧伏隔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加对侧内囊前肢毁损术。手术前后应用YALE-BROWN强迫症状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术后6个月均获随访,其中临床痊愈28例,显著改善9例,轻度改善7例,无明显变化5例。22例术后早期出现一过性并发症,均在术后2周内恢复。术后焦虑,强迫,抑郁症状量表分数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MRI定位下核团毁损术及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难治性强迫症有显著疗效,并发症较轻,可以显著改善病人强迫、焦虑、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强迫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与人格障碍的共病情况。方法:调查强迫症的临床特征,并采用SCID鄄Ⅱ对115例强迫症和10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人格障碍的评估。结果:多数强迫症患者于25岁之前发病,男性患者的发病明显早于女性(t=2.35,P=0.02),男性患者的强迫动作分量表评分低于女性(t=2.08,P<0.05);强迫症患者中人格障碍的发生率为7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强迫症患者中有8种人格障碍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为强迫型(54.8%)、回避型(32.2%)和偏执型(21.7%);聚类分析显示强迫型人格障碍同强迫症存在密切关系。结论:强迫症多起病于25岁之前,不同性别患者的临床特征存在差异;强迫症与人格障碍的共病是一种常见现象,强迫型人格障碍与强迫症存在密切关系,今后在强迫症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以及生物学研究中应考虑人格特质与人格障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汉族人群中外周血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表达与强迫症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35例强迫症首次发病患者(强迫症组)与31名健康对照(对照组)外周血COMT基因表达水平;使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轴Ⅱ诊断结构式临床访谈问卷(SCID-Ⅱ)评估强迫症与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共病情况.结果 强迫症组COMT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2.56,P<0.05),下调约32%;无强迫人格患者(15例)与对照组间COMT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P<0.05),而伴强迫人格患者(20例)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0,P>0.05);伴强迫人格与无强迫人格的强迫症患者COMT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下调14%和56%;COMT表达水平与症状严重度无显著相关(r=0.09,P<0.05).结论 COMT基因表达下调可能与强迫症发病有关;伴或无强迫人格患者的遗传机制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正我觉得一个人凭着专业知识和人生经验,为陌生人解梦,而做梦的人感到解得很好,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梦解得真实、准确,并不意味着能解决了他人的困扰。十几年前在上海,社会上开过不少解梦门诊,也引起了很多媒体的关注。但过了半年就关门了。为什么?是因为这些门诊没有建立基本的咨访关系,也没有结合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单单去解一个梦,偶尔听听可能也会感到有点启发,但到最后,可能会失望。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线下心身疾病科普新模式的科普效果,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采用新模式促进公众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编的公众科普活动反馈表,对参加心身疾病科普活动的人进行问卷调查。活动回收有效问卷137份。结果:通过科普活动,对心身疾病完全了解和部分了解的人数比例从52.5%上升到94.8%,认为心理和身体有密切关系的受访者人数比例上升从78.8%至91.1%,69%的受访者表示当自己有一些不舒服的症状医院却查不出原因时会考虑是否有心理因素。其中,不同性别参加科普的目的和对活动的满意度上有显著差异(t=2.453,P0.05),55岁以下人群更倾向选择考虑心理因素(χ~2=21.156,P0.05),高学历人群对心身疾病的普遍性认知显著高于低学历人群(F=6.08,P0.05)。结论:通过科普活动,公众对心身疾病的认知普遍提高,应对方式更积极,同时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和学历)会对心身疾病的科普效果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云南宁蒗地区摩梭人强迫障碍患病率及特点。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应用定式检查问卷《简明国际精神病访谈》调查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摩梭人强迫障碍的患病情况。结果:在实际调查的1 121名摩梭人中发现1例女性强迫障碍患者;样本时点患病率为0.089%(95%CI:0~0.26%),标化率0.068%;女性患病率为0.13%(95%CI:0~0.38%),标化率0.104%;明显低于北京社区人群强迫障碍时点患病率(χ~2=6.441,P=0.011)。结论:宁蒗地区摩梭人强迫障碍患病率明显低于大都市人群。  相似文献   
17.
神经性厌食患者血小板 5-羟色胺浓度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5-羟色胺(5-HT)在神经性厌食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37例神经性厌食患者和34例正常对照者的血小板5-HT含量。结果神经性厌食患者血小板5-HT水平[(2.2&#177;1.4)nmol/109个血小板]低于正常对照组[(4.4&#177;0.9)nmol/109个血小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45;P〈0.01);两亚型即约束型[(2.4&#177;1.1)nmol/109个血小板]与暴食/清除型[(2.0&#177;1.6)nmol/109个血小板]神经性厌食患者血小板5-HT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支持神经性厌食患者5-HT能低下的假说;并提示约束型与暴食/清除型神经性厌食发病有着相同的5-HT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roup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GCBT)对强迫症患者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与常规抗强迫药物治疗做对照。将符合入组标准的94例未用药强迫症患者,采用Excel软件中的RAND函数产生随机数字表形成随机分组序列的简单随机分组法,随机分为GCBT组(47例)和药物治疗组(47例)。经12周的结构化GCBT治疗和常规抗强迫药物治疗,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2组间Y-BOCS、HAMA14和HAMD24平均减分率和减分值的差异。结果(1)2组基线Y-BOCS及HAMA14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1,P=0.779;t=0.795,P=0.429),但GCBT组HAMD24评分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t=2.316,P<0.05)。2组各有16例患者退出治疗,总脱落率为34%(32/94)。(2)12周治疗结束时,2组患者的Y-BOCS评分较基线显著降低,GCBT组和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Y-BOCS平均减分率[(37.0±27.4)%比(45.5±22.9)%]和平均减分值[(9.0±6.3)分比(11.0±5.8)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2)=0.069,P=0.794;F(1,62)=0.001,P=0.975]。GCBT组和药物治疗组的有效率和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53,P=0.199;χ^2=0.088,P=0.767)。(3)GCBT组HAMA14减分率和减分值与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2,P=0.362;t=1.082,P=0.286)。(4)GCBT组HAMD24减分率与药物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药物治疗组HAMD24减分值显著高于GCBT组(t=2.239,P=0.029)。结论GCBT与常规抗强迫药物治疗强迫症患者的强迫和焦虑症状的疗效相当,常规药物治疗对抑郁症状的疗效优于GCBT。  相似文献   
19.
总结分析了电话心理咨询的一般特点,发现平均求询时间为16分钟/次,求询者对热线服务的即刻满意度为65~75%,约2/3的求询者是使用家庭电话咨询。对有自杀意念的求询者,邀过热线干预亦有较好疗效,提示电话心理咨询不失为危机干预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20.
抑郁症与强迫症就诊途径与医疗费用的卫生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强迫症及抑郁症患者的疾病负担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编卫生经济学调查表对心理咨询门诊 77例强迫症和 4 4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 ,采用T检验及相关因素分析资料。结果 强迫症组在精神科的花费显著高于抑郁症组 (t=2 6 99,P =0 0 0 8) ,抑郁症组非精神科的花费显著高于强迫症组 (t=2 170 ,P =0 0 33) ;直接花费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T =1 2 2 4 ,P =0 2 2 3) ,间接花费强迫症组显著高于抑郁症组 (T =2 0 36 ,P =0 0 4 5 )。结论 不同的疾病特点及健康常识是影响患者不同就诊途径及花费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