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56篇
  免费   1807篇
  国内免费   785篇
耳鼻咽喉   54篇
儿科学   194篇
妇产科学   118篇
基础医学   1156篇
口腔科学   184篇
临床医学   1687篇
内科学   1733篇
皮肤病学   174篇
神经病学   494篇
特种医学   346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1080篇
综合类   2394篇
预防医学   1128篇
眼科学   235篇
药学   1367篇
  25篇
中国医学   1448篇
肿瘤学   727篇
  2024年   188篇
  2023年   432篇
  2022年   1133篇
  2021年   1357篇
  2020年   1035篇
  2019年   652篇
  2018年   637篇
  2017年   696篇
  2016年   532篇
  2015年   765篇
  2014年   782篇
  2013年   681篇
  2012年   878篇
  2011年   818篇
  2010年   531篇
  2009年   454篇
  2008年   538篇
  2007年   499篇
  2006年   455篇
  2005年   343篇
  2004年   235篇
  2003年   195篇
  2002年   164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5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3篇
  197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Although silicon dioxide (SiO2), silver (Ag) and iron oxide (Fe2O3) nanoparticles are widely used in diverse applications from food to biomedicine, in vivo toxicities of these nanoparticles exposed via the oral route remain highly controversial. To examine the systemic toxicity of these nanoparticles, well‐dispersed nanoparticles were orally administered to Sprague–Dawley rats daily over a 13‐week perio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an acute toxicity and a 14‐day repeated toxicity study, 975.9, 1030.5 and 1000 mg kg–1 were selected as the highest dose of the SiO2, Ag and Fe2O3 nanoparticles, respectively, for the 13‐week repeated oral toxicity study. The SiO2 and Fe2O3 nanoparticles did not induce dose‐related changes in a number of parameters associated with the systemic toxicity up to 975.9 and 1000 mg kg–1, respectively, whereas the Ag nanoparticles resulted in increases in serum alkaline phosphatase and calcium as well as lymphocyte infiltration in liver and kidney, raising the possibility of liver and kidney toxicity induced by the Ag nanoparticles. Compared with the SiO2 and Fe2O3 nanoparticles showing no systemic distribution in all tissues tested, the Ag concentration in sampled blood and organs in the Ag nanoparticle‐treated group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 a positive and/or dose‐related trend, meaning that the systemic toxicity of the Ag nanoparticles, including liver and kidney toxicity, might be explained by extensive systemic distribution of Ag originating from the Ag nanoparticles. Our current results suggest that further study is required to identify that Ag detected outside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were indeed a nanoparticle form or ionized form.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2.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硫磺熏蒸对党参化学成分的影响及硫熏党参贮藏不同时间化学成分的变化,为党参饮片的科学炮制及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不同剂量硫磺熏蒸党参并贮藏期12个月,采用UV及HPLC方法测定党参多糖、5-羟甲基糠醛、党参炔苷等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 硫磺熏蒸对党参多糖的影响较小,最高剂量(2.0%)硫熏,放置12个月,多糖含量降低5.83%;对5-羟甲基糠醛、党参炔苷的影响大,最高剂量(2.0%)硫熏,放置12个月,5-羟甲基糠醛含量增加83.27%,党参炔苷含量降低54.09%。结论 硫熏对党参化学成分有显著影响。应严格控制药材加工处理及炮制过程中硫磺的使用,确保中药材及饮片的质量。  相似文献   
93.
目的:建立线叶菊指纹图谱,阐明共有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对抗菌药效贡献的大小,揭示其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HPLC建立线叶菊的指纹图谱,流动相乙腈-PBS(0.1 mol·L~(-1)磷酸二氢钠与2%冰乙酸1∶1混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60 nm。通过线叶菊不同批次样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色葡萄球菌、副乙型伤寒杆菌和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来反映其抗菌活性,利用多元线性回归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建立谱效关系。结果:多元线性回归法可知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和副乙型伤寒杆菌有作用的峰共有9个。灰关联度分析得出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异荭草素、异杜荆苷与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东莨菪内酯、杨梅素、木犀草苷、圣次草苷、异槲皮苷与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木犀草素和槲皮素3-O-芸香糖基-7-O-葡萄糖苷与白色葡萄球菌相关;圣次草苷、芒果苷、杨梅素、芦丁、东莨菪内酯、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与副乙型伤寒杆菌相关,上述抑菌关联度均达到了0.8以上。结论:所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简便、重复性良好。  相似文献   
94.
目的:观察蛇床子素微乳止痒及抗Ⅳ型变态反应的作用。方法:采用磷酸组织胺诱发豚鼠局部瘙痒、4-氨基吡啶(4-AP)诱发小鼠皮肤瘙痒及对二硝基氯苯丙(DNCB)酮溶液诱发小鼠迟发超敏反应的实验动物模型,以不同浓度的蛇床子素微乳局部外用,观察其对磷酸组织胺、4-AP致痒反应的影响和对DNCB丙酮溶液诱发迟发超敏反应的影响。结果:蛇床子素微乳局部外用可显著提高磷酸组织胺对豚鼠的致痒阈;显著抑制由4-AP所引起的小鼠皮肤瘙痒反应;显著抑制DNCB诱发的小鼠迟发超敏反应。结论:蛇床子素微乳局部外用具有良好的止痒作用和抗Ⅳ型变态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究补肾强督汤联合督灸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腰椎功能及红细胞沉降率(ES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10月烟台市中医医院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8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3)。2组均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补肾强督汤联合督灸治疗,2组均治疗8周。观察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腰椎功能、关节痛感、中医症候积分、体征以及ESR水平、血清TNF-α、IL-6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的72.09%(P0.05)。治疗后,2组功能评分、脊柱痛评分、中医症候积分、指地距均降低,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腰椎活动度、Schober试验比较均升高,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ESR、血清TNF-α、IL-6水平均降低,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强督汤联合督灸可降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ESR、TNF-α、IL-6水平,减轻疼痛,提高关节功能,进而改善中医症候及体征。  相似文献   
96.
目的:观察左归丸的抗乳腺癌转移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股骨内注射法建立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骨转移裸鼠模型,受试裸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蒸馏水),左归丸低、高剂量(21,42 g·kg-1)组。连续给药8周后,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裸鼠骨髓组织中人细胞角蛋白(ck19)基因的表达,确定肿瘤转移情况;采用Oris法,检测左归丸含药血清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体外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重组基底膜侵袭法,观察左归丸含药血清的体外抗侵袭作用;采用Alexa Fluor488标记的鬼笔环肽(Phalloidin)进行荧光染色,观察左归丸含药血清对乳腺癌细胞纤维型肌动蛋白(F-actin)聚合的影响;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左归丸含药血清对MDA-MB-231细胞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蛋白(PTHr P)和4型趋化因子受体(CXCR4)表达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左归丸高、低剂量均可显著抑制小鼠骨髓组织中人ck19基因表达(P0.01)。Oris迁移表明,左归丸含药血清可显著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诱导的MDA-MB-231细胞迁移;重组基底膜侵袭实验显示,左归丸含药血清也可显著抑制乳腺癌细胞对重组基底膜的侵袭能力。给药组侵袭细胞数较空白组显著降低(P0.01)。Phalloidin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左归丸含药血清可显著抑制F-actin聚合,抑制F-actin聚合体的形成。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左归丸含药血清可显著抑制乳腺癌细胞PTHr P,CXCR4蛋白表达。结论:左归丸具有明显的抗乳腺癌骨转移作用,其机制与抑制肿瘤细胞PTHr P,CXCR4表达,从而直接抑制其体外运动活性相关。  相似文献   
97.
目的:建立HPLC定量分析沉香药材中沉香四醇含量的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找出影响不确定度的因素,为沉香药材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HPLC方法测定沉香四醇的含量,并根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1-2012)中的规定评估其不确定度,通过统计分析,量化不确定分量,最终确定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和置信水平。结果:5批沉香药材中沉香四醇含量测定的不确定度评估结果为(2.80±0.45),(5.13±0.82),(13.86±2.21),(74.86±11.87),(125.71±19.94)g·L~(-1)。发现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沉香样品的均匀性、称量、配制浓度及高效液相色谱仪性能4个类型,通过严格按照四分法取样沉香样品、确保称量介质保持干燥、正确或规范使用玻璃器皿和精密仪器、可有效减少样品痕量分析的误差。结论:该方法可用于HPLC法测定沉香药材中沉香四醇含量的不确定度分析,方法简便,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纳入标准制定,有利于标准痕量更加合理,对沉香药材痕量分析方法的建立和质量标准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黄芪糖蛋白对大鼠T细胞增殖与活化的影响。方法:无菌制备大鼠脾脏悬浮细胞,分离淋巴细胞,接种后加入黄芪糖蛋白共培养,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T细胞增殖情况和T细胞亚群分布。结果:MTT实验结果显示黄芪糖蛋白显著抑制了T细胞的增殖(P0.05或P0.01)。流式检测结果显示黄芪糖蛋白显著降低了T细胞中CD3+CD28+、CD3+CD278+细胞的比例(P0.01)。结论:黄芪糖蛋白可有效抑制T细胞的增殖与活化,且主要通过抑制CD278在T细胞表面表达来阻止T细胞的活化。  相似文献   
99.
目的:制备同时适合于黄芩素、黄连素及大蒜素3种中药成分的自乳化载体体系,并考察这3种自乳化制剂的体外透皮吸收效果。方法:采用饱和溶解度法、伪三元相图法、正交试验筛选最佳的空白处方组成及基质用量。以Franz扩散池和离体大鼠皮肤进行体外透皮吸收试验,采用HPLC分别测定3种自乳化制剂中黄芩素、黄连素及大蒜素的累积透皮渗透量,并分别与黄芩素散剂、黄连素散剂及大蒜素散剂进行比较。结果:最佳处方为油酸乙酯-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40-聚乙二醇400载体体系,所形成的自乳化制剂粒径适宜,其微观形态呈较规整的球形。透皮吸收10 h,黄芩素、黄连素及大蒜素3种自乳化制剂的药物透皮速率分别为6.898 6,7.600 4,190.040μg·cm~(-2)·h~(-1),累积透皮渗透量分别为71.38,85.54,1 795.16μg·cm~(-2)。结论:成功制备了不同种类中药成分均能使用的自乳化载体体系,且该自乳化制剂的体外透皮吸收效果良好,可为后续中药复方自乳化制剂的制备及其透皮给药吸收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0.
红芪有效成分及“入脾经”相关药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冉  郭玫 《西部中医药》2012,25(1):27-30
对近年来红芪的成分检测结果及其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的综述,指出了中药红芪的主要成分,同时发现红芪的药理学研究结论符合其中医理论中的"入脾经"功效,并对两者相关性进行总结分析,为红芪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