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0篇
妇产科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31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32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和政策制度,基本实现了从传统中医药教育形式向现代教育形式的转变,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受我国长期计划经济的约定及中医药学自身发展的特定因素影响,已构成了相应的“锁定效应”,出现了“千人一面”、“千校一面”的格局。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促使高等医药教育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然而,目前…  相似文献   
2.
鬼针草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ODS柱色谱并结合HPLC分离纯化,通过理化鉴定和波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 从鬼针草的醋酸乙酯部位得到水杨酸(I)、9,12,13-三羟基-10,15-十八碳二烯酸(Ⅱ)9,12,13-三羟基-10-十八烯酸(Ⅲ)、苄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Ⅳ)、苯乙基-O-β-D-吡哺葡萄糖苷(V)、(Z)-3-己烯基-O-β-吡喃葡萄糖苷(Ⅵ)、丁香酚苷(Ⅶ)、3-甲基-2-(2-戊烯基)-4-O-β-D-吡喃葡萄糖基-△^2-环戊烯酮(Ⅶ)。结论 以上8个化合物中除水杨酸外,其余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鬼针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刘艳  殷鑫  潘娟  管伟  杨炳友  匡海学 《中成药》2021,(3):660-664
目的研究茄Solanum melongena L.根中含氮类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茄根70%乙醇提取物采用MCI、硅胶、ODS、Sephadex LH?20及HPLC等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LPS诱导RAW264??7细胞模型评价其抗炎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2个含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acetyltyramine(1)、N?(2?phenylethyl)acetamide(2)、3?(4?aminophenyl)?prop?2?enoic acid(3)、callyspongi?dipeptide A(4)、pistaciamide(5)、tatarine C(6)、thymidine(7)、butyl?2?pyrrolidone?5?carboxylate(8)、indazole(9)、cyclo?[(S)?pro?(R)?leu](10)、seco?[(S)?pro?(R)?val](11)、(L)?pro?(L)?phe(12)。化合物4、8、10~12对LPS诱导RAW264.7产生NO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IC50值分别为(33.7±1.4)、(59.1±4.6)、(28.6±2.1)、(44.7±3.1)、(52.8±3.8)μmol/L。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且化合物4、8、10~12具有潜在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膜荚黄芪叶中的三萜皂苷类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ODS)等色谱方法对膜荚黄芪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通过一维核磁共振氢谱(1D-NMR)和2D-NMR法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果:从膜荚黄芪叶提取物中共分离出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黄芪叶苷B(1)、黄芪叶苷L(2)、cyclounifolioside D(3)、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6-O-β-D-吡喃葡萄糖基-24-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6-乙酰基-3β,6α,16β,24(S),25-五羟基环菠萝蜜烷(4)、黄芪叶苷K(5)、黄芪叶苷A(6)、astraverrucinⅠ(7)、cycloaraloside A(8)、黄芪叶苷D (9)、astralanosaponin D (10)、大豆皂醇E (11)、3β,21α,24-三羟基-齐墩果-12-烯(12)、3β,22β,24,29-四羟基齐墩果-12-烯(13)、豌豆皂苷Ⅰ(14)、大豆皂醇B-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  相似文献   
5.
目的确定白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最佳有效组分及其与桑白皮配伍的最佳比例,并初步探讨其有效组分发挥疗效的机制。方法采用阿霉素大鼠肾病模型,以大鼠24 h尿蛋白、血清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H)、大鼠血清肌酐(Cre-S)和尿素氮(BUN)的水平为评价指标筛选白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最佳有效部位以及配伍的最佳比例;采用ELISA法检测各化学拆分组分的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水平,观察各化学拆分组分HE染色的肾组织切片,初步探讨其有效组分发挥疗效的机制;通过检测尿量、精氨酸加压素(AVP)、水通道蛋白2(AQP2)、水通道蛋白1(AQP1)的水平,初步探讨其配伍疗效后优于单味药的作用机制。结果给药3 w后,低剂量(2.8 g·kg~(-1))组大鼠24h尿蛋白、Cre-S、BUN、TG、TCH、Alb水平均有明显改善(P0.05),为最佳给药剂量;白术多糖组分组大鼠24h尿蛋白、Cre-S、BUN、TG、TCH水平均有明显改善(P0.05),为最佳有效组分;同时白术多糖组分能够降低IL-6和TNF-α水平,升高SOD水平,改善肾组织损伤;桑白皮加白术的最佳配伍比例1∶1,与单味药桑白皮组相比,1∶1配伍组能够显著提高大鼠尿量、降低AVP和AQP2水平(P0.05)。结论白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最佳有效组分为多糖组分。可能是通过抗氧化抗炎改善肾组织损伤,从而发挥疗效;同时桑白皮与白术最佳配伍比例为1∶1,二者合用能够降低AVP相关水平,增强利尿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倍半萜类化合物是苍术属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从苍术属植物根茎中分离得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按骨架类型可分为桉叶烷型、愈创木烷型、香根螺烷型和艾里莫酚烷型4种,以桉叶烷型为主.苍术属倍半萜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包括抗炎、抗肿瘤、保护神经系统、保肝、抗菌和抗病毒等活性.总结了苍术属植物中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7.
小蓟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小蓟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溶剂法提取,色谱法分离,光谱法鉴定结构(UV、1H-NMR、13C-NMR、ESI-MS、DEPT、HSQC、HMBC).结果: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7R,8S)-dehydroconiferyl alcohol-8,5′-dehydroconiferly aldehyde-9-O-β-D-glucopyranoside(Ⅰ)、(7S,8R)-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9-O-β-D-glucopyranoside(Ⅱ)、Isokaempferide-7-O-β-D-glucopyranoside(Ⅲ)、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Ⅳ)、Pectolinarin(Ⅴ)、Rutin(Ⅵ)、Sucrose(Ⅶ)、β-sitosterol(Ⅷ).结论:化合物Ⅰ、Ⅱ、Ⅲ、Ⅳ为首次在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该文首次报道了小蓟中的木脂素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胆汁酸单体化合物胆酸(cholic acid,CA)和去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DCA)的抗惊厥作用机制。方法:将 3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丙戊酸钠组(sodium valproate/valproic acid,VPA,189 mg/kg)、CA组(60 mg/kg)和 DCA组(60 mg/kg),每组9只,对照组及模型组为假给药,各给药组于造模前1 h预给药,连续给药16 d。采用(45.0±0.5)℃水浴建立惊厥大鼠模型,每隔1 d水浴1次,共计8次,观察记录模型组及各给药组大鼠惊厥发作时间、惊厥结束时间,对大鼠惊厥发作行为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检测大鼠血清及海马组织中白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和IL-6含量及海马组织中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和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含量,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病理损伤。超高效液相色谱仪串联高分辨质谱技术对大鼠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惊厥潜伏期均显著延长,惊厥持续时间显著缩短(P均 < 0.001);VPA组和DCA组惊厥发作等级显著降低(P < 0.001,P < 0.01),C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和海马组织中TNF-α,IL-6和 IL-1β含量均显著升高(P < 0.001),海马组织中Glu和GABA含量均显著升高(P < 0.001);与模型组相比,DCA组和VPA组各项生化指标水平均显著降低(P < 0.001),而与模型组相比,除血清中IL-1β和海马组织IL-6的水平外,CA组其他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 (P < 0.01)。海马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中锥体细胞胞体紧缩,体积变小,染色加深,嗜碱性增强,胞质胞核分界不清;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形态得到明显改善。其中,DCA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形态与VPA组相近。血清代谢组学分析结果经过数据处理、文献及数据库比对,共鉴定出312个差异化合物。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共筛选出9个差异化合物;代谢通路富集结果显示, CA和DCA的抗惊厥作用主要涉及柠檬酸循环、氨基酸代谢和丁酸代谢通路。结论:CA和DCA对热性惊厥大鼠的行为学和生化指标等均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惊厥过程中的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和丁酸等短链脂肪酸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9.
1 材料 动物:昆明种小鼠。雄性。体重18-22g。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药材与试剂:将黑水缬草95%乙醇提取物、20%乙醇洗脱物、50%乙醇洗脱物分别蒸干,加适量2%吐温-80水溶液分散,制成供试药液;戊巴比妥钠:沃凯SCRC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仪器:ZXC-1型小动物自主活动测定仪:黑龙江牡丹江中华电器厂。  相似文献   
10.
香鳞毛蕨的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香鳞毛蕨中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 利用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技术对香鳞毛蕨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并辅以化学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测定化合物对Bel-7402、HCT-8及A-549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共鉴定出4个化合物,分别为京尼平苷(geniposide,Ⅰ)、3S,5R,6R,7E,9S-四甲基环己烯型单萜-7-烯-3,5,6-9-四羟基-3-O-β-D-葡萄吡喃糖苷(3S,5R,6R,7E,9Smegastigman-7-ene-3,5,6,9-tetrol-3-O-β-D-glucopyranoside,Ⅱ)、(6S,9R)-3-酮-a-紫罗兰醇-9-O-β-D-葡萄吡喃糖苷[(6S,9R)-3-OXO-a-ionol-9-O-β-D-glucopyranoside,Ⅲ]、香鳞毛蕨苷a(fragranoside a,Ⅳ).结论 化合物Ⅳ为新化合物,化合物Ⅰ~Ⅲ在鳞毛蕨属植物中均为首次发现.药理实验表明,化合物Ⅰ、Ⅲ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