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氟西汀合并小剂量利培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小剂量利培酮对氟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辅助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01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 (1)氟西汀合并利培酮组(以下简称合并利培酮组):在氟西汀(20mg/d)治疗的同时合并应用利培酮(0 5 ~2 0mg/d)。共入组51例,其中男26例,女25例;平均年龄(42±13)岁。实际完成试验者49例。( 2 )氟西汀组:单用氟西汀( 20mg/d)治疗。共入组50例,其中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龄(41±12)岁。实际完成试验者46例。两组持续治疗观察期均为4周。于入组前、入组后第1, 2, 4周末分别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17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副反应量表进行评定。结果 (1)治疗第2, 4周末, 两组间HAMD、HAMA总分及减分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或P<0 01 )。( 2 )合并利培酮组的总有效率为67%,痊愈和显效占51%。氟西汀组的总有效率为26%,痊愈和显效占18%。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3)合并利培酮组患者中27例出现不良反应,占53%;氟西汀组为21例,占40%,两组患者的副反应均较轻微。结论 氟西汀合并小剂量利培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单用氟西汀,安全性较好,是临床治疗中可选用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7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均采用药物治疗,干预组合并健康教育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研究。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及生活满意度量表(LSR)分别于入组时及随访结束时进行评估。结果随访结束时,两组BPRS评分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但干预组在焦虑抑郁以及缺乏活力等因子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t=5.56,4.63;P〈0.01);两组LSR总评较入组时均有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显示干预组在热情与冷漠及心境因子评分明显由于对照组(t=2.61,2.54;P〈n05);患者的生活满意度与起病年龄和治疗前的LSR水平呈正相关,与治疗前BPRS总分呈负相关(P〈n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接受药物维持治疗的同时给予积极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善其阴性症状,提高生活满意度,有助于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康复,健康教育对于起病年龄小、生活满意度低及精神症状严重的患者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生命质量及其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汉密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对87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第4周末分别进行评定.结果 (1)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生命质量中的生理机能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r=-0.37),精神健康与患者的家庭史和本次病程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35和-0.48).(2)生命质量总分及因子分与多项HAMD、HAMA总分及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3)治疗后生命质量各维度的提高与HAMD、HAMA总分及焦虑、行为阻滞等因子分的下降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生命质量与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本次病程及家族史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关系密切,随着情绪的改善,患者生命质量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UKU不良反应量表和服药态度量表(DAI)在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治疗12个月对10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估,并用线性回归的方法筛选对依从性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结果:治疗12个月时,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精神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及婚姻与依从性有关(P0.05或P0.01)。治疗6个月时,DAI总分较基线时升高(P0.01),治疗12个月,DAI总分较治疗6个月时下降(P0.01)。结论:受教育程度高、家庭支持好、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药物不良反应较小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总体依从性较好;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随时间推移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7.
碳酸锂合并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1年随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碳酸锂合并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1年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4例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碳酸锂合并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典型组,43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组,51例)治疗,随访1年。采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临床大体印象量表(CGI)、副反应量表(TESS)以及药物依从性量表分别于入组前和入组第1、2、4、8、12个月末进行评定,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BRMS评分较入组时均显著减低(P<0.01);典型组和非典型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5.3%和9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典型组在12个月末依从性优于典型组(P<0.05)。结论碳酸锂合并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相当,但后者依从性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可变剂量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使用可变剂量帕利哌酮缓释片(3~12 mg.d-1)治疗急性期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60例,观察期8周。分别在基线、第1,24,和8周末使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个人与社会功能量表(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PSP)、临床试验委员会用(Udvalg for Kliniske Undersgelser,UKU)不良反应量表、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来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最终纳入意向分析集的病例为53例。各随访点的PANSS总分和分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基线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SP总分均显著高于基线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随访点体重和体重指数与基线相比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8周末催乳素和甘油三酯较基线时显著升高(P<0.01),而血糖、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疲乏无力(17.0%)、静坐不能(17.0%)和思睡镇静(13.2%),多为轻到中度。结论:可变剂量帕利哌酮缓释片能够全面改善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和社会功能,对糖脂代谢和体重的影响较小,不良反应轻,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9.
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难治性抑郁症病人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87例难治性抑郁症病人与78例非难治性抑郁症病人进行评定。结果:难治性抑郁症病人与非难治性抑郁症病人相比,文化程度偏低,病程较长,HAMD行为阻滞因子分(9.3±s5.2vs8.0±2.5)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Logistic回归发现,行为阻滞症状对难治性抑郁症具有一定的判别意义(P<0.01)。结论:行为阻滞症状可能是难治性抑郁症病人的特征性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可变剂量的帕利哌酮缓释片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8例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可变剂量的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在治疗前和8周末分别使用成套神经心理测验对认知功能进行评估,比较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的变化。结果:经过8周的治疗,简短视觉空间记忆测验、WAIS-Ⅲ符号搜索、定步调听觉连续加法测验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的结果均有显著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troop色词测验和数字符号编码测验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霍普金斯词语学习测验除了假阳性数在8周末显著减少外(P<0.05),其他各项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WMS-Ⅲ空间广度测验的顺行广度得分和总分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但是逆行广度得分在8周末显著升高(P<0.05)。结论:可变剂量的帕利哌酮缓释片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部分认知功能损害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