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66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Carto标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VT)的方法和对射频导管消融(RFCA)的指导作用;分析RVOT-VT起源点与12导联心电图的关系,探讨12导联心电图对RVOT-VT起源点定位的辅助作用.方法14例特发性RVOT-VT患者,男性6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39.0±8.0)岁.所有病人均行常规电生理检查,对诱发室性心动过速(VT)或有频发室性早搏(PVCs)的病人,采用Carto标测VT或PVCs的最早激动点作为RFCA的靶点.如不能诱发VT或无频发PVCs患者,在窦性心律下标测RVOT的解剖结构,然后进行起搏标测,寻找起搏心电图与临床上VT或PVCs的心电图相同或相似的最佳起搏点作为RFCA的靶点.通过成功的RFCA确定每例VT起源点在RVOT的部位,然后分析每例VT起源点对应的12导联心电图特征.结果14例病人中,有8例病人手术时在基础状态下或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有频发的PVCs,通过捕捉和标测PVCs重构RVOT的解剖结构和PVCs的电激动顺序,顺利地标出PVCs的最早激动点作为RFCA的靶点.另6例临床上有持续性VT的病人,有2例术中诱发出持续性VT.在VT状态下用Carto标测VT的最早激动点作为RFCA的靶点.2例只诱发短阵持续性VT和另2例只有在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后诱发出非持续性VT的患者,用起搏标测找出最佳消融靶点.所有14例RVOT-VT均成功地进行了RFCA,成功率为100%.VT起源于间隔部8例(57%),后壁4例(29%),外侧壁2例(14%).I、aVR和aVL导联上的QRS波形态有助于确定VT起源点在间隔部或游离壁;V3导联上的R/S比值有助于确定VT起源点在RVOT的上部或下部.结论Carto标测通过在VT或PVCs时行激动顺序标测或无VT和PVCs时行起搏标测可以准确地确定VT或PVCs的起源点,并有效地指导RFCA.VT或PVCs的12导联心电图有助于在术前定位VT或PVCs在RVOT的起源点.  相似文献   
82.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71岁,既往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和脑梗死病史.主因发作性心悸20年入院.心悸症状反复发作,伴头晕、黑朦、低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异常表现,曾多次住院,心电图证实为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有时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有时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诊断阵发性室速.  相似文献   
83.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71岁,既往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和脑梗死病史.主因发作性心悸20年入院.心悸症状反复发作,伴头晕、黑朦、低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异常表现,曾多次住院,心电图证实为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有时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有时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诊断阵发性室速.  相似文献   
84.
非接触式标测指导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 虽然采用传统标测技术指导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idiopathicleftventriculartachycardia ,ILVT)射频消融的效果较满意 ,但临床上仍存在一些疑难或复发病例。为此 ,我们使用非接触式标测技术指导ILVT的射频消融。方法 共 13例患者 ,均为男性 ,平均年龄 (31 0± 14 3)岁 ,其中8例既往共接受 15次射频消融术。将EnSite电极导管置于左心室心尖部以获取心内膜等电位图 ,并使用其导航功能指导消融。结果  13例患者均诱发并标测到ILVT ,其中 5例起源于室间隔中下部 ;3例起源于心尖部 ;3例起源于室间隔中上部 ,2例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全部ILVT均在EnSite标测到的最早激动处消融成功 ,其中 ,有 9例ILVT在EnSite滤波设置为 8Hz时 ,在心内膜等电位图上最早激动部位可见峡部状狭窄区 ,此处消融均一次成功。仅 3例VT于消融靶点处有浦肯野电位。平均X线暴露时间 (2 6± 12 )min。随访 (13 0± 6 2 )个月 ,1例患者有VT复发 ,但心电图和EnSite标测显示为另一起源 ,再次消融成功。结论 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技术有望提高ILVT尤其是复杂和疑难病例导管消融治疗的成功率。建议使用 8Hz做为目前版本下ILVT标测的标准滤波参数。  相似文献   
85.
目的 分析2006年我国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工作的现状.方法 2007年3月向全国开展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医院发出注册登记表,8月收回并汇总.根据各家医院提供的资料,对2006年我国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截至2007年8月20日,本次调查共收到43家医院有效的注册登记表2160份(2006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经导管消融治疗的房颤病人),其中男性1495例,女性665例,平均年龄(56.3±11.8)岁.阵发性房颤77.7%,持续性房颤占15.1%,永久性房颤占7.2%.47.9%的患者合并1种或1种以上的基础心脏疾病,伴左心房血栓的患者占0.1%.左心房直径(38.8±6.6)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8.6±5.2)mm,左心室射血分数0.64±0.08.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术式主要有4种(1)Haissaguerre等的节段性肺静脉隔离术;(2)Pappone等的环肺静脉隔离术;(3)Nademanee等的碎裂电位消融术;(4)姚焰等的步进式个体化心房线性消融术.消融能源中,射频占99.4%,超声和冷冻共占0.75%.2006年的远期成功率为76.3%,即刻成功率为92.3%,复发率为16.0%,失败率为7.7%.对成功率和复发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房颤类型、消融术式和消融终点等.术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与术前无明显改变,但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明显加强.消融成功者中有65.0%的患者仍然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有78.0%的患者仍然服用抗凝药物.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7%,严重并发症如心脏压塞、食管心房瘘和肺静脉狭窄仅0.8%.结论 建议在相关条件较好的医院,可将经导管消融作为无基础心脏疾病的阵发性房颤的一线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6.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较非房颤患者明显增高,而其血栓主要来源于左心耳(LAA)。长期以来,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抗凝原则主要依据CHA2DS2-VASC评分,但是对于中低危患者存在局限性。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学者们发现左心耳形态结构特征和功能参数与血栓形成有关,可潜在地用于预测房颤脑卒中的发生。故本文拟对此进行综述,以期为下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7.
目的 观察在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中使用伊布利特( ibutilide,Ibu)对消融即刻疗效的作用.方法 99例经充分线性消融仍为房颤或转为左心房心房扑动(LAFL)的患者,静脉推注Ibu,推注中若复律立即停止;注射完lmg后10 min仍未转复者,可重复注射但总量≤2 mg.在静脉推注Ibu的同时重复标测并加强消融.记录给药前后心律变化,测量复律后的QT间期和RR间期.术后心电监护至少12 h.结果 静脉推注Ibu并加强消融复律者77例(77.8%),其余22例患者中16例接受体外同步电复律,13例(81%)成功转复;l例LAFL经超速抑制转为窦性心律;最终仍为房颤者6例、LAFL 2例.给药至成功转复时间2~41 min.Ibu用量0.4~2.0 mg(平均1.04 mg).手术结束时91例恢复窦性心律,校正的QT间期(QTc)为364 ~ 599 (469±40) ms,其中70例(76.9% )QTc≥440 ms、16例(17.6% )QTc≥500 ms.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对经充分线性消融仍为房颤或转为LAFL患者,静脉推注Ibu并加强消融能提高手术即刻疗效.  相似文献   
88.
心房颤动(房颤)的导管消融是唯一有望根治房颤的疗法,但目前主流的肺静脉大环隔离术主要适于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的消融需要结合线性消融、碎裂电位消融,但难以实现透壁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也有学者试图寻找新的机制理论来实现突破,转子学说应运而生但未得到检验。冷冻消融主要为不熟练的术者提供了简便的手段但只限于阵发性房颤。压力感知导管有望改善消融效果和安全性。分期或同期的内外科联合消融是值得推广的策略。  相似文献   
89.
冷凝导管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初步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已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成功率高,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成功率达97%,对旁路所致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达93%,对难治性心房颤动(房颤)病人的房室交界区消融达100%。但射频导管消融术仍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如对AVNRT消融时-至三度房室阻滞的发生率为3.6%,其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病人会发展为持续性房室阻滞,需要植入永久起搏器。另外,部分旁路可能位于心外膜,需要在冠状静脉窦(CS)内进行消融,有致冠状静脉窦狭窄、穿孔,甚至损伤左冠状动脉回旋支等危险。  相似文献   
90.
Objective This study attempted to delineate the mechanism of organized loft atrial tachya-rrhythmia (AT) during stepwise linear ablation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AF) using noncontact mapping. Methods Eighty patients in whom organized ATs developed or induced during stepwise linear ablation for AF were en-wiled. Left atrial (LA) activation during ATs was mapped using noncontact mapping. Radiofrequency energy was delivered to the earliest activation site or narrowest part of the re-entrant circuit of ATs. Results A total of 146 ATs were mapped. Four ATs were characterized as a focal mechanism [cycle length (225 ± 49) ms]. A macro-reentrant mechanism was confirmed in the remaining 142 ATs using noncontact mapping. LA activation time accounted for 100% of cycle length (205±37) ms. All 142 ATs used the conduction gaps in the basic fig-ure-7 lesion line. There were 3 types of circuits classified based on the gap location. Type Ⅰ (n = 68) used gaps at the ridge between left superior pulmonary vein (LSPV) and left atrial appendage (LAA). Type Ⅱ(n = 50) used gaps on the LA roof. Type Ⅲ (n = 24) passed through gaps in the mitral isthmus. Ablation at these gaps eliminated 130 ATs, but the remaining 16 ATs required cardioversion to sinus rhythm due to a poor response to ablation. Conclusion Vast majority of left ATs developed during stepwise linear ablation for AF are macro-reen-trant through conduction gaps in the basic figure-7 lesion line, especially at the ridge between LSPV and LAA. Noncontact activation mapping can identify these gaps accurately and quickly to target effective catheter ab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