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疳证     
疳证是以小儿形体干枯消瘦为主证的一类疾病。古人何以曰疳?有二层涵义?一是说疳证伤于肥甘所致,故曰;“疳者甘也”。二是说气血津液肌肉干枯,儿体干枯消瘦,故曰:“疳者干也”。所以疳证之名,既包含了病因之要点,也指出了病机、主证的特点,命名极为切要。疳病是小儿四大病之一,它是很多急慢  相似文献   

2.
疳证治验     
笔者用自拟疳积散,治疗疳证123例,收到满意效果,介绍如下。本组123例中,男58例,女65例。年龄6月~3岁。病程2月~11月。皆是断乳后或无乳,或食无定时,或恣啖肥甘生冷损伤脾胃者。药物组成:山药15克,茯苓15克,莲米15克,槟榔15克,麦芽15克,山楂20克,鸡内金30克。制法与服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次2克,用鸡蛋一个将药末调匀蒸熟,放盐或放蔗糖佐服;也可  相似文献   

3.
在全国人民全面奔小康的今天,临床上疳证却履见不鲜,作者结合临床,对疳证的成因进行探讨,提醒人们要保护脾胃.  相似文献   

4.
小儿疳证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疳作为一个病名,最早见于隋《诸病源候论》。首先将疳证作为儿科专有疾病者,为宋初《太平圣惠方》。本病分类最全面,收集方剂最丰富当推宋《幼幼新书》。南宋出版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首次将疳证归类为五疳。本草文献中对本病贡献最大的为明《本草纲目》。清《温病条辨》首次将本病治法作全面总结。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首次以法规的形式将本病作了统一规范  相似文献   

5.
疳证作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亦被称之为恶候。然历代医家对其阐述较为庞杂,为加深现代医家对疳证的系统认识,拓宽辨证治疗思路。在此,考究相关古籍文献,对疳证的源流从病名、病因病机及治疗三个方面加以探析梳理,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该文总结了古今治疗小儿疳证的十种治疗方法,其中如吹鼻,佩戴,灸法,洗浴等治法已濒临失传。经临床验证,疗效可靠。以上治法可单独使用,如联合运用则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7.
王玉玲论治小儿疳证经验李志勤(江苏省姜堰市中医院225500)关键词王玉玲小儿疳证诊治经验我院儿科主任医师王玉玲,业医60余载,精于儿科,学验俱丰。兹将其论治小儿疳证的经验整理于后,以飨同道。1对疳证的认识及治疗经验疳证是儿科“痧、痘、惊、疳”四大证...  相似文献   

8.
1995年元月至 1999年 8月 ,笔者运用自拟消疳运脾汤配合针刺四缝穴 ,治疗小儿疳证 180例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180例均为门诊治疗患者 ,其中男 80例 ,女 10 0例 ;年龄最大 8岁 ,最小 8个月。皆具有厌食或嗜食异物 ,面黄发枯 ,形体赢瘦 ,腹胀或腹凹如舟的疳证症状特点。2 治疗方法消疳运脾汤药物组成 :焦山楂 9g ,神曲 9g ,炒麦芽 6 g ,陈皮 9g ,砂仁 6g ,鸡内金 9g ,莱菔子 9g ,香附 6g ,白术 9g ,茯苓 9g ,党参 9g ,甘草 6g。此为 6~ 8岁患儿剂量 ,可根据患儿年龄、体质适当增减药物剂量 ,日 1剂 ,水煎 2…  相似文献   

9.
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 ,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 ,使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致全身虚弱羸瘦 ,面黄发枯等为主要见证的小儿常见病证 ,又称疳积。本病的发生 ,主要 :一是小儿脾常不足 ,脾胃脆弱 ,谷气未充 ,加之饮食不洁或不节 ,恣食肥甘、生冷 ,损伤脾胃 ,渐成积滞。久而不愈 ,纳化无权 ,耗损形气 ,终成疳症。我们临床工作治疗疳证多用柴胡 ,每获良效 ,体会颇深 ,现述如下。柴胡、味苦、微寒、入肝、胆经 ,具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阳作用。临床多用于治疗少阳证如寒热往来 ,胸满胁痛 ,口苦耳聋 ,头晕目眩 ;脱肛下痢 ;月经不调 ;子宫下垂等。《神农本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祖传"周氏泄疳汤"治疗脾虚泄泻脾虚疳证的临床疗效和综合体会。方法随机筛选1982年至2017年期间治疗的脾虚泄泻、脾虚疳积患者80例。80例患者中多数是西药或其他中药治疗无效后,用"周氏泄疳汤"治疗。结果 80例患儿中,治愈72例,治愈率为90.0%,有效6例,有效率7.5%,缓解2例,缓解率2.5%,其中,治愈的均为脾虚泄泻,有效、缓解的患儿多数是疳症,后期通过饮食调理,均痊愈,好得最快的患儿的疗程为6d,最慢的患儿的疗程为10d。结论 "周氏泄疳汤"对于脾虚泄泻、肺脾肾虚所导致的疳积有很好的疗效,能够在短期内达到痊愈目的 ,是一种理想的组方药物。  相似文献   

11.
小儿疳证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古人视为恶候,列为儿科四大证之一.现代医学泛指小儿营养不良及多种维生素缺乏症,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合并症.在我国由于喂养知识和医学知识尚不够普及,所以本病仍十分常见.该病不仅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有消瘦、体质量下降、脂肪消耗等表现,而且可造成全身各系统功能紊乱及免疫功能低下,同时还可影响其心理与智力的发展,为许多疾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因此,有必要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治疗小儿积滞①鸡内金30g,瓦片焙黄研为细末,开水冲服,每日1~2g。②黑、白丑各10g,焙干研为细末,调合面粉,制成饼干,每日食数片。③神曲、麦芽、山楂各6g,加槟榔3g,煎汤,日服三次。治疗小儿疳证①疳积散:鸡内金30g、  相似文献   

13.
北宋著名儿科学家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为儿科专著之典范,书中论述了很多儿科常见病证的辨治方法,对后世影响颇大。现就其有关疳证的理法方药的学术思想初步探讨如下。   1 以五脏定名及分型   1.1 以五脏定名   历代医家对疳证的命名繁多。按病因命名有热疳、冷疳、哺乳疳、食疳、蛔疳等;按病位定名有外疳、内疳、口疳、走马疳、脑疳、鼻疳等;按病证命名有疳泻、疳肿胀等;按病情又可分为疳气、疳虚、干疳等。钱乙认为,脾胃失调虽属疳证的主要病变因素,但病久则气血虚衰,诸脏失养,必然累及他脏。五脏可以反映本病的基本病位,故钱氏独具匠心对疳证命名以五脏而定,即肝疳、心疳、脾疳、肾疳、肺疳。   1.2 以五脏分型   疳证分属五脏,故有五疳之称。钱氏对五疳的证型有比较详尽的论述:“肝疳,白膜遮睛;心疳,面黄颊赤;脾疳,体黄腹大;肾疳,极瘦,身有疥疮;肺疳,气喘,口舌生疮。”肝疳又名筋疳,证见头发竖立,面目爪甲色青,两目多泪,隐涩难睁,甚则白膜遮睛,摇头揉目。心疳又名惊疳,证见惊悸不安,浑身壮热,颊赤唇红,口舌生疮,咬牙寻舌,盗汗烦渴等症。脾疳又名肥疳,证见面黄肌瘦,时发潮热,困倦嗜卧,心下痞硬,乳食懒进,嗜食泥土,肝大坚硬,腹痛下蛔,头大颈细。肾疳又名骨疳,证见面色黧黑,耳焦脑热,齿龈出血,足冷如冰,肌骨消瘦。肺疳又名气疳,证见皮肤干燥,毛发焦枯,面色(白光)白,咳嗽气喘,憎寒发热,咽喉不利,口鼻生疮,长流清涕。钱氏的五脏疳之分,对后世医家治疗疳证拓展思路而不仅限于脾胃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消疳方治疗小儿疳证与西医常规治疗作对照,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并观察血清锌治疗前两组无明显差异,治疗后消疳方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三联疗法治疗小儿疳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符合要求病例7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采用三联疗法,对照组采用针刺四缝穴法,两组均以10天为1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30天和60天症状及体重变化。结果:治疗30天和60天,治疗组在改善疳证症状及增加患儿体重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三联疗法治疗疳证可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钱乙有关小儿疳证论治的学术思想.方法:搜集并整理钱乙关于小儿疳证的论述及理法方药,探析其学术内涵.结果:钱氏立脾胃亡津之病机,揭示了疳证本质是“亡津液”,开扶脾养胃法先河,指出治初病侧重养胃阴,疗久疾功擅扶脾阳.并创制治疳证初病而设之白术散及疳证后期之益黄散(又名补脾散).结论:钱乙论治小儿疳证,分析综合,权衡利弊,审慎地制方遣药,为后世儿科临床的理法方药确立了规范楷模.  相似文献   

17.
18.
19.
健儿口服液治疗小儿疳证10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健儿口服液是我院自制药品,主要治疗厌食、殖证。自1992-1996年,我院应用健}LD服液治疗府证10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l临床资料观察病例100冽,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59例,女性41冽;年龄<l岁9例,l~5岁sl例,5岁以上10例;病程1个月9例,2~3个月81例,3个月以上10例。临床症状表现为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精神烦躁或萎靡不振,食欲欠佳甚至厌食,大便或请或秘,平时多汗,易感冒。2治疗方法方药组成:生山植250已鸡内金250g,推山药250g,焦神曲250g等。上药经水煎醇沉,最后加入蛋黄水溶液150ml,加工制成口服液。服用…  相似文献   

20.
健儿消积贴治疗小儿疳证简报熊翠凤杨华莺孔庆芳邹诚菊※王秋莎张举玲郭红飞李宏良(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南昌330006)关键词健儿消积贴临床应用小儿疳证健儿消积贴是民间经验方研制而成的外治贴剂(由江西赣州制药厂研制),具有和胃健脾、理气消积、清热除烦的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