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为了探讨中医诊断学病案及案例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提高中医诊断学病案及案例教学质量.方法:分析学生现状及教材内容;选择适当病案及案例,根据教学需要分类、加工;在教学全程中实施多种形式的病案及案例教学;课程结束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显示多种形式的病案及案例教学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认为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辨病、辨证能力.结论:病案及案例教学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质量,有助于培养规范的中医辨证诊断思维,巩固专业思想;但应注意教学内容及模式的特殊性,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2.
王军瑞 《中医教育》2006,25(2):48-49
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的核心,是辨证理论体系的精华所在,它是对疾病某一阶段病因、病位、病性等本质的认识和概括,具有丰富的内容和严格的规律性,具体体现了中医认识疾病的整个辨证思维过程。并以其高度的包容性和可操作性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病证的辨别中,为使初学者尽快掌握其基本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医诊法与辨证思维综合实训模式对中医诊断学教学效果的影响,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高技能的中医学人才进行一次有益的尝试。方法河北中医学院2016级中医专业本科学生108名,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4名),采用传统教学法(理论讲授为主);对照组(54名),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结合诊法及辨证思维综合实训。该学期结束后,对2组进行中医诊断学理论及临床技能考核,并以调查问卷形式获取学生对2种教学模式的主观感受,评估教学效果。结果理论讲授基础上结合诊法及辨证思维综合实训在提高学生理论及技能考核成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理论知识记忆、提高四诊及辨证思维能力等方面均优于传统教学法(P0.05或P0.01)。结论通过适时开展中医诊法与辨证思维综合实训,可有效帮助中医院校学生熟练掌握四诊技能,增强辨证思维能力,为其进一步学习临床各科及将来走向临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中医学本科生四诊技能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长春中医药大学2018级中医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实验组(n=60)和对照组(n=60)。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实验组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一学期课程结束后两组均采用“标准化病人”模拟诊察的方式进行考核。结果:实验组实训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元化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四诊临床技能、医患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问诊是中医诊断学四诊中最主要的诊法,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诊疗水平。实训教学是提高四诊技能的重要手段,而问诊的实训教学却常不受重视。为了提升问诊的实训教学质量,作者结合自身的问诊实训带教经验和体会,提出教师在课堂中即应加强对学生问诊技能的传授,同时进行归纳主诉能力的训练、情景模拟训练和临床实习等实训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对问诊技能的掌握。  相似文献   

6.
对中医诊断学病案教学规律进行了探讨与实践,提出从1、四诊部分重视辨"症",横向联系逐渐辨证;2、辨证部分巧引病案,培养思维形式多样;3、精心设计病案作业,培养综合思维能力三方面入手,能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教学质量及临床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7.
探索中医诊断学实施病案教学的设计与调控,通过1.早期实施病案教学、因材施教活用病案.2.辨证引入大量病案,强化临床思维能力.3.病案作业巩固所学,错误辨析答疑纠偏.4.考试增加病案分值,学以致用全面考核等措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其中早期引入,全程强化是关键.  相似文献   

8.
为了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强化临床实践能力,开展基于问题的训练(Problem Based Training,简称PBT)。以实践训练为核心,贯穿PBL的教学理念,总体思路为:病案——议题讨论(思维发散)——模拟诊断——得出结果 (回到主题)。基本流程:阅读病例——分组讨论——提出议题——查找资料——拟诊汇报——模拟诊断——教师点评。取得较好的效果,以不记名问卷调查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评价,反映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BL教学模式在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将中医专业本科生37名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PBL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LBL教学模式。对两组学生采用问卷调查进行教学效果的调查,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相比,基础理论知识考试成绩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间病例分析客观题考试成绩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在病例操作验证考试中,试验组学生的考试成绩明显优予对照组(P0.01)。结论 PBL教学法明显优于LBL教学法,PBL教学法有助于提高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实训教学模式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形式,在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诊断学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是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诊断思维的一门临床医学,  相似文献   

11.
中医诊断学作为中医学专业的基础与主干学科,是中医基础与临床课程间的桥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训课是在理论的基础上以实践为主导的课程,故作者希望实现实训教学理论简单化、生活化,展现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中医诊断学的实用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实践技能,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把实践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四诊”实践教学中,争取做到让学生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勤练则精。  相似文献   

12.
根据西医《诊断学》涉及的问诊、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实验诊断等内容,构建中医院校西医诊断学实训教学方式和实训途径。包括临床模拟教学,辅助软件及仪器设备教学,多媒体教室教学。采用小组制实训教学组织形式和电子读卷多题式考核评价方案,旨在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中医诊断学课程比较抽象,但作为基础与临床间的桥梁学科又十分重要,而实例化的病案讨论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针对部分章节予以PBL法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医妇科学病案库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山东中医药大学2018级中医妇科学专业研究生60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名.观察组应用病案教学法,对照组未应用病案教学法.根据《中医妇科学》考试成绩比较教学效果,对观察组学生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中医妇科学》考试成绩观察组为(85.27±...  相似文献   

15.
中医诊断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临床病案的分析与讨论来树立和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与临床辨证的运用能力。考虑到传统病案教学存在学生参与度低、形式单一等局限性,故此文尝试将一种平行式思维训练方法——“六顶思考帽”引入到中医诊断学案例教学中来。这种方法以6种不同颜色的帽子来代表6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够分别扮演6种不同的角色,从而让思考过程变得更有逻辑性和层次性,以期培养学生多维角度的思考模式,并同时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赵精一 《中医教育》2009,28(3):78-79
在中医专业的教学中,中医诊断学属于基础和临床间的桥梁课程,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诊和辨证2个部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有关四诊教学已经积累了大量资料,如望诊的多媒体教材、教具和大量影像资料,闻诊的录音,问诊的模拟练习,切诊的形象化、直观化表达等方法,这些方法在教学中加深了学生的直观印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但是在有关辨证教学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专业的基础性和桥梁性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教学的目的。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基于“远程临床实训系统”的教学模式,其侧重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多种线下教学方法,在清晰的理论框架下,趣味性地学习、理解和运用知识,实时锻炼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积极培养中医诊断思维,有效提高学生临床诊断技能。  相似文献   

18.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桥梁课程,实践性强,实训考核对实践技能的掌握尤为必要。我们经多年的尝试,采用多项、多站式的考核模式,细化操作环节,通过对两个班级的实践,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新的实训考核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了竞争意识,并培养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更夯实了基础,提高了临床技能,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尝试性的将探究式教学法应用到中医病案实训的教学中,以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欲望;开放课堂,挖掘学生自主探究的潜能;提出问题,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课堂上合作探究,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结果表明,探究式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临床辨证思维的构建,为学生从中医理论学习向临床实践训练的过渡提供极大的帮助,值得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全国统编中医诊断学1~9版教材进行梳理,探讨现代中医诊断理论辨证体系中脏腑辨证的变迁。脏腑辨证独立于脏腑经络体系,其涵盖内容和表述形式上均有改变,同时证型也在不断地整合与扩增。通过对脏腑辨证的演变和发展的梳理,提出运用阴阳五行的动态演变观完善中诊理论辨证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