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落得打是民间治疗跌打损伤的要药,清.吴仪洛《本草从新》首载,经考证,笔者认为,吴仪洛所说的落得打,应该为今伞形科异叶茴芹PimpinelladiversifoliaDC.,为多年生草本,即鹅脚板、苦爹菜。  相似文献   

2.
积雪草本草考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小平 《中药材》1997,20(8):420-421
经考证,以习性命名向以形态命名过程中,积雪草出现了同名异物的混乱现象。宋代《本草衍义》所载积雪草是伞形科的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而明代《本草纲目》、清代《本草纲目拾遗》所载积雪草为唇形科的活血丹Glechoma longituba,清代《植物名实图考》所载积雪草为旋花科的马蹄金Dichondra repens。  相似文献   

3.
牛膝,自历代本草发展至今,品种演变复杂。以其冠名的中药颇多,除了当今通用的怀牛膝、川牛膝外,尚有土牛膝、杜牛膝、广东土牛膝、红牛膝、白牛膝、麻牛膝以及味牛膝等。诸药间常有混用、误用的情况。本文就此对牛膝的本草历史考证作一综述,正本清源,以供临床正确选药。  相似文献   

4.
5.
目的:阐明牛膝性味的科学内涵,为正确指导其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文献考证的研究方法,将历代本草著作按时间顺序排列,梳理牛膝性味的发展演变脉络,从而发现其性味变化的规律。经考证发现,牛膝常用品种有2种,即苋科牛膝属的怀牛膝和杯苋属的川牛膝;牛膝的"性"多记载为性平,少许文献记载为性温;牛膝的味由"苦"向"酸"逐渐发展为"苦、酸"和"苦、酸、甘"同时存在,川牛膝的味由苦、酸向苦、甘转变,并解释牛膝存在的各个"性"与"味"标定的依据。为怀牛膝、川牛膝的性味研究,怀牛膝、川牛膝药材的研制开发及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牛膝性味的变化反映了中药性味理论是由萌芽到完善的发展过程,性味的初始标定原则由根据药物的真实滋味结合五行及藏象理论而定转为主要根据药物的功效而定。  相似文献   

6.
牛膝为临床常用中药,品种演变复杂,除了当今通用的怀牛膝、川牛膝外,尚有土牛膝、红牛膝、白牛膝以及麻牛膝等混用、误用作牛膝的情况。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书典籍,结合现代文献资料进行本草考证研究,对经典名方中牛膝类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及品质、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进行了考证。考证后认为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为传统药用牛膝的正品,建议在开发牛膝类药材经典名方中采用,川牛膝则为清代以来所发展的药材新品种,与怀牛膝功效有别,临床应用应注意加以区分,其他牛膝的混淆品及误用品在使用时应注意加以鉴别,以确保经典名方开发和使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江西金钱草-天胡荽类药用植物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萍  褚小兰  范崔生 《中药材》2002,25(8):593-595
从江西金钱草的考证中发现,古代本草记载存在天胡荽与石胡荽、积雪草等混乱的问题。现代临床应用天胡荽、积雪草、马蹄金、连钱草等药材又常发生混淆,宜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8.
袁鑫  张水利  詹敏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9):1204-1208
确定<本草拾遗>中土芋的基原.通过对古今文献考证和利用植物学方法,并结合实地凋查和亲身实践进行分析.确定了土芋的原植物.<本草拾遗>中所记载的土芋为今豆科植物土(口乐)儿Apios fortunei Maxim,并建议将土(口乐)物种的始载年代上溯至梁代.  相似文献   

9.
通过查阅分析相关的本草文献书籍,对桂心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进行研究梳理。经考证研究,桂心为肉桂去除栓皮者,味苦辛甘,性温热,归心脾肺肾经,有治九种心痛、腹内冷痛、五劳七伤、消风痹症瘕等功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藏药榜嘎的传统基源及其药用情况。方法:系统查阅《月王药诊》、《四部医典》、《晶珠本草》等藏医药专著及相关汉译本,对藏药榜嘎的名称、基源、产地及采收季节、功能主治等进行本草考证。结果:藏药榜嘎的基源主要为船盔乌头Aconitum naviculare Stapf或甘青乌头A. tanguticum(Maxim.)Stapf的干燥全草。结论:藏药榜嘎基源的考证可为“榜嘎”的规范应用以及质量标准提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徐坎是一味常用的藏药,药用历史悠久,在《月王药诊》、《晶珠本草》等藏药经典中已有其应用记载,《晶珠本草》记载其植物形态为"叶厚、黄色、有光泽者,称邦徐,为山生,质佳;叶薄,黑色,光滑者,称那合徐,为林生,质劣"。但在现代藏文和汉文版藏医著作中,徐坎的植物形态描述不一致,而且存在一物多名的现象。通过对古现代藏药学文献的考证、专家咨询和证实了徐坎的原植物是芸香科植物多脉茵芋Skimmia multinervia和山矾科植物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Thunb.)Miq.  相似文献   

12.
南药"龙花"出自出自宋代《证类本草》,可追溯至唐代义净三藏法师所译《金光明最胜王经》之"龙花须"。龙花在历代中医本草中鲜有提及,在佛教经卷医书中却频繁出现,但并没有确切的指明龙花是什么。文章通过对本草记载、现代药理研究和语音语义分析,并根据《证类本草》中"产西南诸国"的记载赴云南省和国外缅甸联邦共和国进行实地调研。本研究认为南药龙花是藤黄科植物铁力木Mesua ferrea的花药。铁力木花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尤其是维医和傣医的常用药,其民族语意思也为"龙花",藏医以锦葵科植物木棉Bombax ceiba的花丝作为龙花入药,但藏传佛教和部分藏医本草著作中的龙花描述更近似于铁力木。铁力木花药是缅甸联邦共和国重要的文化植物和传统药物,其巴利语名称含义也为"龙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维药祖发的传统药材来源及其药用情况。方法:系统查阅国内外传统民族医药专著及相关译本,对维药祖发的名称、基原、分子鉴定、产地及采收季节、功能主治等进行本草考证。结果:维药祖发的基原主要为大苞荆芥Nepeta bracteata Benth.的干燥全草。结论:维药祖发基原的考证可为"祖发"的规范应用以及质量标准提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笠翁本草”的内容,集中在清代文学家李渔(号笠翁,1611—1680)所著《闲情偶寄·颐养部》之“却病”与“疗病”两部分,读起来妙趣横生,耐人寻味。虽然它并不是一本正规意义上的药物学著作,只不过是作者对自己有关于医病问题的个人认识的概括性称呼,然而其中却不乏创见,表现了他所具有的旷达的人生态度及符合中医学原理的医学思想,这是值得我们称道与鉴赏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证常用传统蒙、藏药材"曹毛兴"的基源。方法:通过整理蒙、藏药古籍文献及近代文献材料,结合临床应用现状,对"曹毛兴"基源进行本草考证。结果:经过仔细收集文献资料,蒙、藏本草中记载的"曹毛兴"是豆科植物鬼箭锦鸡儿Caragana jubata(Pall.)Poir.的红色木质部心材。结论:本研究通过考证蒙、藏药本草中记载的"曹毛兴"的基源,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16.
藏医药学中所指的各项药材,包括矿物、植物和动物,其内容广而深且相关的文献繁多。但有些药材由于地域不同、流派不同等特点,在辨认上也有所不同。文章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文献,运用文献考证分析法,从藏药性味化味及功效入手,略论了藏药“甘然杂”辨认的研究并对其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7.
“白”何首乌的考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考证我国古代所用的“白”何首乌的基原。方法:从历代本草、方书及有关文献对“白”何首乌植物形态、功效和临床应用的记载,以及何首乌原产地的原植物及其标本,进行较为全面地考证。结果:弄清了“白”何首乌的来源,并澄清了混乱。结论:①我国古代所用的“白”何首乌来源单一,为蓼科植物,一直以“何首乌”或“首乌”为名应用至今,并为《中国药典》所收载;其原植物现已被重新定名为棱枝何首乌Polygonummultiflorumvar.angulatum。何首乌的赤、白,在于鲜块根的肉色。②萝科“白首乌”者,与何首乌为两种不同的药材。我国历史上所用的何首乌不可能包括有萝科植物。  相似文献   

18.
陈蒙  林龙飞  刘宇灵  邵金鑫  王春民  李慧  杨宇杰 《中草药》2019,50(13):3237-3245
中药经典名方的研发是促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和提高临床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经典名方中药材基原的确定对其研发尤为重要,是保证质量、药效及安全性的源头。术入药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为经典名方中常用中药。但南北朝以前苍术白术均可作为术入药,未做明确区分,致使本草考证是含苍术白术经典名方研发中的难题。结合历代本草,从植株形态、产地、性味、功效等方面梳理术的历史变迁,以期为术的本草考证以及经典名方的研发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9.
通过本草文献和史学类书研究,认为《本经》药物“鲤鱼(胆)”和“蠡(鳢)鱼”的产地“九江”出自《神农本草经》经文,药物知识形成时期为秦代,药物产地“九江”为秦置九江郡,地域范围相当于今安徽及河南淮河以南,湖北黄冈以东和江西全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藏药材当归的藏汉译名、基原以及分类等进行本草考证。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四部医典》《晶珠本草》等藏医药经典古籍文献及汉译本,并结合专家咨询等研究方法。结果:藏药材“当庚”的植物基原为伞形科植物环根芹或南叶环根芹的干燥根;藏语名为“当庚(■)”及汉译为环根芹;其分类有雌雄两种,雌为“当庚那布(■)”,雄为“当庚嘎布(■)”即那布意译为黑色,嘎布意译为白色。结论:高原藏药材“当庚”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具有清心热、解毒的功效。研究为藏药材当庚正本清源,并为其进一步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且“当庚”的质量标准及其研究结果将为其更深入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