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告1例皮肤上皮样血管瘤性结节。患者女,23岁。因左眼角起结节6月余来我科就诊。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萎缩变薄,两端皮角下延,呈抱球状包围肿瘤结节,该结节由大量上皮样内皮细胞组成。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34阳性,LCA阴性,CK5/6阴性,Ki-67阳性。诊断:皮肤上皮样血管瘤样结节。组织病理上该病需与上皮样血管瘤鉴别。  相似文献   

2.
皮肤上皮样血管瘤性结节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皮肤血管增生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红色或紫红色的斑块、结节,好发于躯干及四肢,本文报道一例。患者,女,47岁。背部红色结节3个月伴轻微瘙痒,组织病理示结节位于真皮浅层,周围无包膜,由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形成,无明显异型性,大量管腔样结构形成,免疫组化示:CD31(+), CD34(+), D2-40(+), Fli-1(+), KP-1(+), Ki-67(20%+),溶菌酶(+)。诊断:皮肤上皮样血管瘤性结节。治疗:行手术切除,随访至今2年未复发。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31岁。因左上臂多发性暗红色丘疹、结节1年于2012年5月来我科就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上臂内侧出现数个米粒大小暗红色丘疹、结节,无明显自觉症状,皮损逐渐增多并蔓延至左上臂伸侧,无破溃及出血。数月后部分皮损色泽变为暗褐色,未经系统和外用药物治疗。临床初步考虑Kaposi肉瘤、血管角皮瘤待排。发病以来,无畏寒、发热及近期体重减轻,否认病前皮损及周围皮肤有外伤、感染和其他皮肤病史。无类似疾病家族史。患者以往体健,否认有慢性感染性疾病如肝炎、结核;无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皮肤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表现与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2例上皮样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22例上皮样血管瘤患者中,男10例,女12例;发病年龄16~62岁,平均45.91岁;病程1个月至20年,平均37个月。皮损位于头部14例(63.6%),耳部6例(27.3%),额部2例(9.1%),大腿部1例(4.5%),其中1例同时累及头皮及额部。组织病理学检查:22例均表现为血管增生,内衬上皮样内皮细胞,管周大量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所有皮损均累及真皮层,另外皮下组织受累8例(36.4%)。6例免疫组化显示,血管壁CD31、CD34、Ⅷ因子均为阳性。结论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以血管增生和炎症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皮肤疾病,需要临床结合组织病理检查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5.
上皮样血管瘤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1例发生于头部的上皮样血管瘤。患者男,40岁。左侧头皮多发性丘疹、结节7年组织病理检查示:病变由许多增生的大小不等的血管组成,血管内皮细胞较肥大,呈立方形或上皮样突向腔内形成鞋钉状,血管间散在灶性炎性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可见少量嗜酸粒细胞,病理诊断为上皮样血管瘤。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36岁.头皮丘疹、结节3年余.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和皮下组织见大量血管腔隙组成的小叶状团块,境界不清,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肥大而圆,突向管腔,间质间见淋巴组织和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诊断:上皮样血管瘤.  相似文献   

7.
报道1例上皮样血管瘤(EH)。患者男,32岁,临床表现为左侧枕部皮肤及皮下多发性结节,无自觉症状。组织病理:左侧枕部皮下组织小血管增生,细胞间质有较多嗜酸性粒细胞以及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突入血管腔,部分血管内皮细胞如上皮或组织细胞样增生。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结节组织病理结果,诊断EH。  相似文献   

8.
报告2例上皮样血管瘤,分别为18岁女性和10岁男性患者,临床表现均为皮肤出现丘疹、结节、质硬肿物。病理表现均为真皮浅层血管增生、扩张,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凸出管腔,形成墓碑状,真皮下层血管增生,管周不等量淋巴组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可见淋巴滤泡形成。诊断符合上皮样血管瘤。并对其病因、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10.
11.
1病历摘要患者男,50岁.因头皮结节、斑块伴痒痛2年余于2019年1月14日至我科就诊.患者2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左侧枕部出现2枚豌豆大结节,伴轻微痒痛,未经诊治.随后结节逐渐增多、增大,部分融合成斑块,痒痛加重,搔抓后破溃、结痂,表面无分泌物.患者发病以来无发热、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曾到当地医院就诊,考虑与"过...  相似文献   

12.
报告1例婴儿上皮样血管瘤。患儿男,8个月。出生时肛门左侧可见一花生大肿物。皮肤科检查:肛门左侧一棕红色2.0 cm×2.5 cm柔软肿物,表面轻微皱缩,肿物边缘破溃。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和皮下组织可见小至中等血管增生,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突向管腔,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广泛浸润。免疫组化示血管壁CD31及CD34均阳性。诊断:上皮样血管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告1例罕见的多部位受累的上皮样肉瘤。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治疗及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47岁,先后发现腰部、颏下、耳前、头皮多部位肿块达十余个,组织病理检查示肿瘤由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构成肉芽肿样结构,位于真皮胶原束之间,中央大片状坏死,肿瘤细胞轻-中度异型性。免疫组化显示细胞角蛋白(AE1/AE3)、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和波形蛋白(vimentin,VIM)阳性,S-100和CD34灶状阳性。结论上皮样肉瘤是临床少见的软组织低度恶性肿瘤,多发性者罕见,容易误诊为良性肉芽肿性病变或其他恶性肿瘤,应引起临床及病理医师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40岁,头皮及上身皮疹20余年.皮肤科情况:头部可见大片状融合性皮色肿块,躯干及上肢见散在密集暗红色丘疹.无瘙痒、疼痛,无糜烂、渗出、鳞屑及溃疡.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浅层可见大量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大,有的突入管腔,血管间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浸润,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诊断:上皮样血管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上皮样血管瘤(EH)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已确诊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16例患者中女8例,男8例;平均年龄(45.44±12.52)岁;病程3个月~20年;皮损主要表现为红色至暗红色丘疹、结节,可伴瘙痒和糜烂,好发于头皮、耳部,其中发生在头部10例、耳部5例、外阴1例;皮损单发者5例,多发者11例。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均具有典型的血管增生,管壁增厚,内皮细胞呈上皮样突向管腔,管周大量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结论:上皮样血管瘤少见,诊断需要临床与病理密切结合。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可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72岁.因左足跟皮肤溃烂半年于2009年7月2日至本院就诊,半年前患者左足跟皮肤不慎裂伤,继之局部反复化脓,皮肤溃烂不愈合.有Ⅱ型糖尿病史2年.  相似文献   

17.
结节病又称肉样瘤,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系统性、无干酪样坏死的上皮样细胞肉芽肿性疾病。除皮肤病变外,还累及人体其他器官或组织。常见的是皮肤结节病,皮疹好发于面部、耳廓及肩、臀等处。最近笔者遇到阴茎、阴囊处皮肤结节病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报告1例肾小球样血管瘤.患儿男,9岁.颈部红色丘疹3年,逐渐增大,无任何不适.体格检查示颈部一0.5cm×0.8cm红色结节;系统检查无异常.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较多扩张的血管腔,内含增生的毛细血管袢,似肾小球结构.免疫组化检查示扩张的血管腔和毛细血管袢内皮细胞CD31和CD34阳性.诊断为肾小球样血管瘤.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35岁。因左臀部大片褐红色斑块伴局部多汗35年,于2000年5月10日至我院就诊。患者自出生时左臀部即有一核桃大褐红色斑,逐渐增大,隆起,伴局部多汗;当剧烈活动时局部出汗明显增多。皮损处有轻度触痛。既往体健。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左臀部见-20 cm×19 cm褐红色斑块,境界清楚,形状不规则,表面有密集分布的粟粒大丘疹,丘疹顶部多呈细小颗粒状,并见许多黄豆至小枣大、不规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54岁.双下肢伸侧痒疹性丘疹3年,加重半年,于2004年2月19日来我科就诊.3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双下肢伸侧起丘疹,伴剧烈瘙痒,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结节性痒疹,予以阿维A胶囊10 mg,每日3次口服,去炎松二甲亚砜溶液外用,2个月后皮损基本好转.半年前双下肢伸侧皮损复发并加重,并逐渐扩展至背部及双前臂伸侧,伴剧烈瘙痒.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尚可,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背部、双前臂及双下肢伸侧散在绿豆至黄豆大褐色结节(图1),触之质地坚实.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苏木精-伊红染色示真皮乳头层及网状层有均一红染的团块状淀粉样蛋白沉积,均质物与表皮间存在一窄的裂隙,在淀粉样蛋白沉积物的周围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图2A).结晶紫染色见大片紫红色物质沉积在真皮乳头层及网状层(图2B).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痒疹样结节型皮肤淀粉样变性.给予补骨脂素长波紫外线(PUVA)每日1次治疗后,皮损开始明显消退,瘙痒基本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