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刺颈椎病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颈椎病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并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忠侧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针刺颈椎病穴,对照组针刺颈夹脊穴,均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8.8%,对照组为67.5%;TCD显示收缩期与舒张期血流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颈椎病穴可明显改善颈椎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夹脊穴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6例,并与单纯针刺夹脊穴治疗作对比观察,疗效显著,值得推广。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治疗组116例中,男62例,女54例;年龄最大67岁,最小36岁;病程最短3周,最长7年。对照组34例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37岁;病程最短4周,最长5年。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相似文献   

3.
<正>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占颈椎病15%-20%[1]。为探求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理想方法,我院对CSA患者采用针刀治疗。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60例均为华润集团武钢总医院2009年10月-2012年10月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0-65岁,平均49.2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约14余年;X  相似文献   

4.
穴位注射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对 4 3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丹参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治疗 ,治疗前后均做 TCD检查 ,并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 4 0例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0 .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 .5 % ,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 (P<0 .0 5 ) ,经 TCD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均有差异 (P<0 .0 5 ) ,但治疗组比对照组更能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状况 (P<0 .0 5 )。结论 穴位注射夹脊穴能较好地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和椎 -基底动脉的血流状况 ,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1997~2004年,作者应用夹脊穴短刺结合温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6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齐刺后顶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7.
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椎动脉型颈椎病约占颈椎病发病的25%。其导致的眩晕、颈肩痛是临床常见病症。给病人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很大痛苦。我们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运用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足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祖国医学并无此病名,根据临床症状可以归人“眩晕”、“头痛”、“血痹”的范畴,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笔者采用单纯颈部牵引配合口服天麻黄精汤治疗惟动脉型颈椎病患肯6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夹脊电针疗法,取颈部夹脊穴,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取穴,3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70.00%和53.33%,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和90.00%,经统计学检验P<0.05。结论:夹脊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没有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齐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观察针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72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42例,对照组30例,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及TCD检测椎基底动脉血供改善情况。结果 针刺组临床治疗效果及平均血流速度(Vm)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针刺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新设穴为主药物注入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以新设穴为主药物注入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穴位注射组)60例、对照组(针刺组)40例.治疗组以新设穴为主,每穴注入复方丹参注射液1ml,VitB12注射液500μ、盐酸利多卡因2ml.隔日治疗1次,治疗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用常规选穴针刺,每日治疗1次,治疗10次为1疗程.结果:穴位注射组治愈率为70%,针刺组治愈率为27.5%.经统计学处理,穴位注射组疗效明显高于针刺组(P<0.01).结论:新设穴为主药物注入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起效快,疗效可靠,方法简便,安全性高,患者易于接受等特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天宗穴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进行疗效观察,探求一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快速、简便、高效、廉价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天宗穴穴位注射治疗组与电针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及痊显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天宗穴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较电针治疗取穴更少、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使用电针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寻找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最佳方法。方法: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按抽签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静脉滴注灯盏细辛、倍他司丁、胞二磷胆碱,试验组在百会、凤池、华佗夹脊、后溪、足三里电针治疗。结果:试验组显效39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00%;对照组显效23例,有效11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68.0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显效和总有效率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使用电针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疗效,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4.
15.
刘洪涛 《天津中医药》2011,28(3):202-203
[目的]观察活血平肝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予活血平肝汤内服,对照组48例,予口服氟桂利嗪每次10 mg,每日1次。15 d为1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P<0.01)。[结论]活血平肝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电针风池穴、供血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观察针刺风池穴、供血穴(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风池穴、供血穴电针,对照组传统颈椎夹脊电针,2周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1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30%。结论:运用电针风池穴、供血穴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提高治愈率、总有效率方面有一定优势,其治疗效果优于传统颈椎夹脊电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诊断 :除依靠病史外 ,以X线诊断。颈椎正侧位片和颈椎双斜位片示 :颈椎及其它椎体不同程度增生 ,椎动脉造影 ,可看到受压迫的椎动脉狭窄或扭曲等引起的眩晕为主证。治疗方法 :针刺四神聪穴。四神聪穴位置百会穴前后左右各 1寸 ,四穴针尖相碰。手法 :以平刺、进针 1寸 ,平补平泻。针刺每日 1次 ,10天为 1疗程 ,一般需 2~ 3个疗程。疗效观察 :针刺 1个疗程后 ,眩晕明显减轻 ,2个疗程后症状消失 ,3个疗程为痊愈。结果 :在 10 0例患者当中 :男 6 2例 ,女 38人 ;年龄在 40~ 5 0岁 41人 ,5 0~ 70岁为 5 3人 ,70岁以上 6人 ;病程 5~ 9年 76人 …  相似文献   

18.
手法加方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209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建民 《北京中医》2005,24(3):170-171
目的观察手法和方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9例患者随机分成手法加中药组、手法组、中药组,每周复诊2次,进行手法治疗及中药处方调整,连续2周为1个疗程,进行疗效总结。结果手法加中药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手法组和单纯中药组。结论中医疗法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有效方法,熟练掌握颈部的生理解剖、颈椎病的病理改变及正确的中医辨证分型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推拿治疗,观察组给予针灸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08)。治疗后两组超声VD、VM、VS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I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颈夹脊穴,尤其是颈1、颈2夹脊穴与口服氟桂利嗪和曲克芦丁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4例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人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和药物对照组,治疗10天(一疗程)后对两组病人进行疗效对比。结果:观察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针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药物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颈夹脊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口服氟桂利嗪加曲克芦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