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营养不良是肝硬化患者较普遍的临床征象,严重地影响其预后。该疾病病程长,并发症多,饮食不当常常是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低钠、低钾、低氯白症与代谢性碱毒等并发症的诱因,因此饮食护理占据重要地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饮食习惯,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掌握肝硬化饮食的相关知识,正确认识饮食因素对疾病的影响,遵循饮食原则,合理进行饮食搭配,供给丰富的营养,可有效的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使用FibroScan评估恩替卡韦(entecavir, ETV)抗病毒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一年后其肝纤维化的动态变化。方法纳入经肝穿刺活检证实的F4期(Metavir)代偿期乙肝肝硬化28例,均接受常规护肝及对症治疗,其中接受ETV抗病毒治疗的18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另10例因各种原因不接受ETV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一年后使用FibroScan评估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肝纤维的动态变化、各组肝功能改善与HBV DNA转阴率的情况。结果本研究28例F4期患者肝脏LSM值范围为10.95~20.21kPa,平均(16.24±2.41)kPa。研究组18例患者接受1年ETV抗病毒治疗后LSM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92±2.22 vs 12.46±3.27,P0. 05),对照组10例患者的LSM无明显变化(16.80±1.88 vs 17.00±2.93,P0. 05)。治疗后研究组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且HBV DNA转阴率达88.9%(16/18)。结论 ETV抗病毒治疗可逆转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肝纤维化程度、有效改善肝功能及降低HBV DNA定量,FibroScan可反应ETV抗病毒治疗逆转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效果,是良好的无创性随访工具。  相似文献   

3.
王静 《护理学杂志》2006,21(5):23-24
目的 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发生低钠血症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 从护理的角度对96例肝硬化失代偿期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由顾性分析。结果 96例肝硬化患者失代偿期低钠血症的诱发因素主要为摄入不足与排出过多、利尿剂使用不当、长期低钠饮食和多次放腹水。不同程度低钠血症患者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的发生率及预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 临床护理工作中需密切注意肝硬化失代偿期低钠血症的各项相关因素。根据不同原因进行心理护理和饮食指导.加强治疗中用药观察和护理.预防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痛,是一种由不同原因引起的慢性肝脏弥漫性炎症或广泛的肝实质变性坏死继续发展的结果.由于病程长、久治不愈[1],特别是失代偿期极易出现诸如焦虐、急躁、抑郁、易怒等负性情绪,影响治疗效果,显著降低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命质量,对老年患者的影响尤甚.为此对老年肝硬化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迫在眉睫.本文对2007年9月-2008年9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78例肝硬化失代偿期老年患者的情绪状态进行了调查并进行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6例HbeAg、HBV-DNA均阳性,ALT在正常2至10倍,TBil在20至171μmol/L以下,Child-Pugh评分≥9分的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除予常规护肝、对症支持治疗外加用拉米夫定100mg,1次/天;对照组38例只接受一般护肝对症支持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04周,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并发症、癌变、病死率、再住院率、治疗总费用变化.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如腹胀、纳差、乏力、脾肿大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并发症减少,癌变、病死率降低,再住院率显著降低,治疗总费用减少.临床生化指标肝功能( ALT、TBil ALB)、HBV-DNA定量、Child-Pugh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HbeAg血清学转换为32.0%,也优于对照组.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能快速有效抑制HBV-DNA复制,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减缓病情进展,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护理经验。方法:自体骨髓干细胞作为供体,在体外分离纯化后移植患者肝内,使损伤的肝功能得以恢复和重构,对20例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增强了患者的自我保护能力,积极配合治疗。结果:20例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围手术期成功率100%。结论: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过程中,护士的充分准备、医护患间的良好沟通与配合以及健康教育和指导是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可以提高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生存率,甚至使部分患者暂不需要进行肝移植[1].替比夫定(ldt)是一种合成的胸腺嘧啶核苷类似物,抗病毒作用强,并可选择性地抑制hbv dna聚合酶的活性,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证实其是一种特异而高效的抗hbv药物[2].然而,有关替比夫定(ldt)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尤其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在肝功能改善、病毒抑制以及症状缓解等方面的资料并不多.本研究观察了替比夫定治疗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肠梗阻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8月—2019年8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39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肠梗阻患者的病例资料,设为观察组,其中男性25例,女性14例,年龄(52.34±2.64)岁,年龄范围39~64岁。采取单纯随机抽样中的随机数字表法,抽取同期42例硬化失代偿期未并发肠梗阻患者的病例资料设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0例,女性12例,年龄(51.34±3.45)岁,年龄范围37~68岁。分别对两组患者采用慢性肝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慢性肝病问卷进行调查,比较两组患者的腹部症状、疲劳、全身症状、活动、情感、焦虑各维度得分及生存质量总分,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中,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生存质量影响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腹部症状、疲劳、全身症状、活动、情感、焦虑得分以及总分得分分别为(5.58±1.79)、(4.23±1.74)、(4.93±1.39)、(5.36±1.36)、(4.74±1.05)、(4.26±1.25)、(31.06±6.53)分,对照组得分分别为(6.27±1.12)、(5.47±1.26)、(6.14±0.78)、(5.88±0.93)、(5.45±0.82)、(4.96±0.94)、(33.79±4.01)分,观察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病程,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腹痛、腹胀、乏力等不适症状,营养状况,性别,年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焦虑是其影响因素。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肠梗阻患者的生存质量低于肝硬化失代偿期未并发肠梗阻患者,其影响因素有疾病相关因素,也有非疾病相关因素,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干预,尽可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门静脉自体骨髓细胞回输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42例接受经门静脉输液港途径回输自体骨髓细胞治疗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术前、术后连续3个月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清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临床症状、腹部体征改善情况。结果除1例患者术后因肝性脑病加重死亡外,其余患者自体骨髓细胞回输术后1个月及3个月的ALT、TBIL、ALB、PT、APTT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骨髓细胞回输术后3个月,患者乏力好转30例,食欲改善32例,腹胀减轻29例,腹腔积液减少25例。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经门静脉自体骨髓细胞回输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的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感染科2013年3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9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感染性休克患者,就其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感染部位、病原微生物、基础疾病、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临床转归等与同期未发生感染性休克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 结果入组的96例患者中肺部感染居首位,占46.8%(45/96),其次为腹腔感染[32.4%(31/96)]。96例患者中培养分离出病原菌者21例(21.9%)共23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为78.3%(18/23),革兰阳性球菌为21.7%(5/23)。发生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年龄、糖尿病、住院时间、ALB、CRP和PCT等与同期未发生感染性休克的肝硬化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27.324、P < 0.001,χ2 = 16.146,P < 0.001,χ2 = 30.007、P < 0.001,χ2 = 26.984、P < 0.001,χ2 = 88.821、P < 0.001,χ2 = 96.028、P < 0.001)。9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感染性休克病死率为39.6%,显著高于未发生感染性休克的肝硬化患者(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77.070,P < 0.001)。 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较高,与患者年龄、病原微生物、感染部位、糖尿病病史、住院时间相关;ALB、CRP和PCT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感染性休克的早期敏感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特征。 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符合入排标准的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及健康者粪便标本共82例,其中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且不合并其他感染者41例和健康对照者41例。所有标本均进行细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并用Qiime软件、R软件以及LEfSe软件分析菌群构成、丰度和差异性等特征,同时分析两组研究对象肝硬化生态失调比值的差异。 结果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组患者粪便菌群丰度及多样性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Weighted Unifrac的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两组研究对象肠道菌群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4)。门水平方面,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组患者厚壁菌门丰度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Z =-2.57、P = 0.045)。属水平方面,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组链球菌属、梭杆菌属、韦荣球菌属和嗜血杆菌属丰度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加(P均< 0.05);毛螺菌属、Dorea、Dialister、Subdoligranulum丰度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均< 0.05)。使用LEfSe软件比较两组人群菌群差异及其功能,发现两组间具有显著差异的菌群生物学指标有乳杆菌目、梭菌目毛螺菌科及瘤胃菌科(LDA > 4)。 结论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且不合并感染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降低、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存在显著的肠道菌群失衡,但菌群失衡程度较轻,涉及显著变化的菌属较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对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出现YMDD变异的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在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出现YMDD变异的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在保肝、利胆等常规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继续接受拉米夫定100mg/d口服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联合阿德福韦酯10mg/d口服,疗程为15个月。结果对照组1例出现肝细胞癌死亡,3例因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死亡,1例因并发肺部真菌感染而给予抗真菌治疗后导致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因合并腹腔感染未能很好控制导致肝功能衰竭死亡。治疗15个月时结果显示,治疗组肝功能恢复情况及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病死率为O%,对照组为23.3%。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YMDD变异的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早期肝硬化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及组织学改善,但失代期肝硬化患者长期应用核苷(酸)类药物是否会取得明显的组织学改善尚不明确。本文通过检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治疗前后HBVDNA、肝脏功能相关指标以及应用Fibroscan检测此类患者长期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后的肝硬度值,探讨核苷(酸)类药物对失代偿期肝硬化肝功能和组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和肝硬化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外科1999年1月至2004年8月收治的117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HBV感染和肝硬化对肝转移发生率及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有和无HBV感染的两组结直肠癌患者肝转移发生率分别为8.8%(10/114)和23.9%(254/1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4.2%和6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和不伴肝硬化的两组结直肠癌患者肝转移发生率分别为3.8%(1/26)和22.9%(263/1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60.9%和5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感染和肝硬化可降低结直肠癌患者肝转移的发生率.但并不影响其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儿抗病毒治疗的短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符合入组标准的6例慢性乙型肝炎儿童的临床资料、抗病毒治疗24周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6例患儿中男性2例,女性4例,确诊年龄1岁4月至9岁4月。5例患儿母亲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1例患儿父亲HBsAg阳性,且均为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患者。疗效:6例患儿治疗24周时4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恢复正常,2例ALT维持在较低水平波动;4例患儿治疗24周时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2例HBV DNA载量显著降低,分别为2.31 × 103IU/ml和1.96 × 102IU/ml。治疗24周时1例患者HBeAg转阴,1例患者实现HBeAg血清学转换;3例HBsAg转阴,其中1例抗-HBs阳性,但HBeAg仍阳性;2例HBsAg迅速下降,分别为55.35 IU/ml和35.45 IU/ml。1例9岁4个月HBeAg阴性CHB患儿ALT恢复正常,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HBsAg定量仍较高,为9 875 IU/ml。不良反应:轻度流感样症状者4例,发热者4例,轻度乏力者3例,食欲下降4例;血常规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下降,未予特殊干预自行恢复;4例患者治疗初期ALT一过性增高,多为轻度升高;无皮疹、脱发、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病例。 结论CHB儿童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对于有治疗指征者建议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6.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recurrence of hepatitis B virus (HBV) follow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 (LT) for HBV‐related disease and to recognize the outcome of treatment for HBV recurrence with oral nucleos(t)ide analogues. Six hundred and sixty‐seven LTs were performed for HBsAg‐positive adult patients in our institute from 1996 to 2010. HBV prophylaxis was performed by 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HBIG) monotherapy or HBIG and entecavir combination therapy. There were 63 cases (11.4%) of HBV recurrences during a median follow‐up of 51 months. The median time to HBV recurrence was 22 months. A preoperative HBV DNA load of more than 105 IU/mL, HBIG monotherapy,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the explant liver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HBV recurrence following LT in multivariate analysis. Patient survival at 10 yr was 54.2% for HBV‐recurrent patients. Among patients with HBV recurrence, HBsAg seroclearance was achieved in 13 patients (20.6%), but HBsAg seroclearance did not affect survival in these patients after the recurrence of HBV (p = 0.28). The recurrence of HBV led to graft failure in six cases. HBV recurrence should be prevented by strict management of pre‐transplant HBV viremia and an effective post‐transplant HBV prophylaxis.  相似文献   

17.
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又称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是转化生长因子-B(TGF-B)超家族成员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酪酸梭菌活菌片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浙江省浦江县人民医院8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泻患者.采用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均予抗病毒、护肝、退黄、补液对症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酪酸梭菌片(2片/次,3次/d,连用4周).观察两组腹泻缓解的时间,肝功能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秩和检验.结果 酪酸梭菌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45% (42/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4% (32/43),二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2,P<0.05).治疗4周时治疗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和Child-Pugh (CTP)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2.57,4.83,5.93和3.30,P值均<0.01).对照组有2例出现肝性脑病.结论 酪酸梭菌片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泻疗效确切,且能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减少肝性脑病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功能失代偿期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在介入治疗、射频消融治疗及内科保肝等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抗HBV治疗的获益情况。方法收集整理近7年来于本院住院治疗的133例肝功能失代偿期的HBV相关HCC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在不同治疗方案下患者的生存情况,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在进行保肝治疗、射频治疗及介入治疗的同时,联合核苷(酸)类似物(NAs)抗病毒治疗的患者生存时间较单独应用上述几种治疗方法的患者生存时间延长:单纯内科保肝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4个月,而在单纯内科保肝治疗基础上加用NAs抗病毒治疗者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射频治疗者为8.5个月,射频治疗的同时联合NAs抗病毒者为12个月;介入治疗者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介入治疗的同时加用NAs抗病毒治疗者为13个月。抗病毒治疗组与未抗病毒治疗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科治疗与内科加抗病毒治疗方案比较,χ^2=7.35,P=0.007;射频治疗与射频加抗病毒治疗方案比较,χ^2=11.78,P=0.001;介入治疗与介入加抗病毒治疗方案比较,χ^2=16.43,P=0.000)。结论给予肝功能失代偿期的HBV相关HCC患者抗病毒治疗能够延长其生存期,可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供肝在成人肝移植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10月28例接受HBsAg阳性供肝肝移植的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相关性肝病受者的临床疗效,总结受者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了解血清HBsAg及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变化特点。结果  28例受者术后单药口服恩替卡韦预防乙肝复发。围手术期死亡2例,分别死于脓毒症和急性心力衰竭,2例随访期内因肝细胞癌(肝癌)复发死亡。另24例受者随访12~26个月,随访期间血清HBsAg持续阳性,经治疗HBV DNA滴度逐月下降,至术后12个月受者HBV DNA<1×102 copies/mL。24例存活受者均未发生因乙肝复发导致的移植物失功。结论  作为边缘供肝,HBsAg阳性供肝可安全用于乙肝相关性肝病的肝移植受者,术后需加强抗HBV治疗并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