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摘要:背俞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位于后正中线旁开1.5寸,是直接以脏腑命名的一类特定穴,对治疗脏腑病症具有特异性。董氏奇穴在颈、背、腰部分布了大量的腧穴,且多个穴位与背俞穴重合,对治疗脏腑病证、痛症、疑难病症、局部及全身病症等疗效较佳。董氏“背奇穴”与背俞穴有一定联系,且扩大了背俞穴的分布及主治范围,在临床治疗中,二者可相互补充,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张建斌 《中国针灸》2008,28(9):697-701
探索现代针灸高等教育和学术体系的建立,20世纪50年代的针灸学家是不可或缺的。其中梅健寒老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主要有:总结了十四经腧穴主治纲要,提出了经穴处方规律和腧穴主治规律,阐明了经脉循行与病候的关系,总结了经别和经筋理论特点,绘制了十四经腧穴分部主治图、经脉循行与病候关系示意图、经别循行示意图和经筋循行与病候关系图,发明了指测等分取穴法,阐明了下合输概念,简化子午流注推算方法并发明子午流注计算盘、简易取穴表。晚年,梅老师还系统研究了奇经八脉理论及其临床应用,并提出了经络定理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整理《腧穴主治·国家标准GB/T30233-2013》中主治神志病的腧穴,总结和分析腧穴主治疾病的个数、归经及所属部位,为腧穴配伍和临床针灸处方的规范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人工检索《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主治神志病的腧穴,对其进行个数的统计、归经和部位的分析。结果:《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主治神志病的腧穴共计80个;其中神门穴主治疾病最多,其次为百会;从腧穴所属经脉上看,依次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等;其中督脉的腧穴个数最多,为17个,占总数的21.25%;从同功穴所分布部位上看,依次为头面部、上肢部、下肢部、背腰部和胸腹部,其中同功穴主要分布在头面部,占总数的30.00%。结论:神志病"同功穴"多集中于头面部,多为循行于督脉的腧穴,且遵循了辨证选穴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分析敦煌石窟《灸经图》背部腧穴取二寸三分的特色及临床意义,背部腧穴取2.3寸所揭示的膀胱经内外还有经,脏腑之腧内外还有脏腑之腧的经穴现象与其他古典经络理论共同揭示了横向经脉概念。探讨夹脊穴、腧募穴、带脉、循经感传、人体躯干横向皮节过敏带与横向经脉的关系。这些横向循行经脉与传统上下循行的经脉共同组成一个统一整体的网状结构经络系统。  相似文献   

5.
背俞是指人体背部俞穴。从广义来说,它包括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以及华陀夹脊所属穴位。在传统经络学说中又以“气街”相称,即“经气之街”,意思是指经脉汇集纵横通行的“街道”,所以它不但能治疗本经局部疾患,又可治疗异经远隔部位全身脏器疾患。历代针  相似文献   

6.
背俞穴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共12穴,即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背俞穴在临床上的应用很广泛,且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总结、整理《腧穴主治·国家标准GB/T30233-2013》中主治妇科病的腧穴,分析腧穴所属经脉和腧穴所属部位,为腧穴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人工检索《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主治妇科病的腧穴,对其进行腧穴归经和部位的分析。结果:《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主治妇科病的腧穴共计71个;从腧穴所属经脉上看,主治妇科病的经脉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任脉和足太阴脾经为主,其中,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数最多,为14个,占腧穴总数的19.72%;从腧穴分布部位上看,以下肢部、胸腹部和腰骶部为主,其中腧穴分布主要是在下肢部,共28个,占腧穴总数的39.44%。结论:系统总结《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主治妇科病的腧穴,能够指导腧穴配伍和针灸处方选穴,也能为妇科病的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张胜春  赵京生 《中医杂志》2002,43(2):148-149
比较、分析了《阴阳十一脉灸经》(简称《阴阳》)、《内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简称《明堂》)、《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等不同时期针灸医书中“头痛”病症的治疗用穴特点及指导用穴的思路。《阴阳》中头痛主要是足太阳经、足少阳经的主治病症,直接体现了经脉循行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内经》中多用经脉穴,有了一定的针灸处方形式,其用穴依据主要是阴阳、经络、脏腑、根结标本理论。比较而言,《明堂》中的腧穴理论、奇经八脉理论比较完善,但其用穴的思路没有突破《内经》的理论范围《内经》奠定了针灸临床选穴的理论基础。经络理论则始终是指导针灸临床的主流。  相似文献   

9.
姚斐  赵毅  蒋诗超  房敏 《中国针灸》2015,(3):295-298
足太阳膀胱经为六经之长,属阳中之阳,为全身经络、脏腑气血转输之枢纽。膀胱经经脉循行和主治特点与慢性疲劳综合征关系密切。膀胱经属脑连督脉,与患者脏腑功能、睡眠质量及身心疲劳关系密切,且膀胱经循行部位与相应的肌肉、神经、交感干等重要解剖结构的表面投影高度吻合。因此,调节膀胱经经气可调和五脏、顺气安神,有效缓解慢性疲劳综合征躯体疲劳和脑力疲劳症状。  相似文献   

10.
肝俞穴化脓灸治疗内眼病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俞穴化脓灸治疗内眼病的体会312500浙江省新昌县中医院梁德斐据肝开窍于目和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起始于国内毗的足太阳膀胱经的背腧穴——肝俞,常被历代医家用治目疾,主要用于治疗内眼病。如《百症赋》:“攀睛攻少泽、肝命之所”。《标幽赋》:“取肝俞与...  相似文献   

11.
张红石  王富春 《中国针灸》2006,26(5):378-380
目的:探讨脏腑辨证与配穴的关系。方法:通过了解合募配穴、俞原配穴及脏腑辨证的内涵,结合导师王富春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分析脏腑辨证与俞原配穴、合募配穴之间的关系。结果:合募配穴与俞原配穴在治疗脏腑疾病时,收到较好疗效。结论:合募配穴、俞原配穴适用于脏腑病证,且在脏腑辨证的指导下治疗疾病具有临床疗效好、选穴少、患者易接受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严健民 《中国针灸》2006,26(5):374-377
目的:探讨经络实质及其概念,并与《研究经络本质的新途径》一文作者商榷。方法:回顾半个世纪以来经络研究的历程,查阅分析文献。结论:经络学说起源于殷商,完善于两汉,用现代解剖生理学解读经脉理论的内属脏腑,就是继承足太阳膀胱经——植物神经调节论。  相似文献   

13.
调神疏肝针法治疗郁证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杜元灏  李桂平 《中国针灸》2005,25(2):143-146
从中医理论、文献及临床角度研究郁证的发病机理,认为郁证发病关键脏腑为脑、肝,首次提出"脑神失调,肝失疏泄"为本病的中医病机.创立了"调神疏肝"针刺法,在选穴上以督脉和肝经穴为主.  相似文献   

14.
人体十四正经高冷光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智强  王一中 《针刺研究》1989,14(3):389-394
<正> 对人体经穴和经线进行客观的直接观测,国内外学者早就进行了探索。但如何创立新的有效的客观测量手段,用以验证、研究经络学说,探索经络实质,仍是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我们曾以人体体表主动发射的超微弱冷光信息为指标,客观化、定量化地研究人体显性循经感觉传导规律,针刺对人体的调整作用、以及腧穴、特定穴、交会穴、子母穴的冷光特性,并对人体四肢部位经穴经线冷光特性作了观测。近年来,由于对测量装置作了较大的改进,得以对人体躯干部位的经穴经线冷光进行了观测,并且对人体四肢部位部分经穴  相似文献   

15.
全国名中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武连仲教授用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概括出针刺的理、法、方、穴、术,其创立的"通经止痛"针刺疗法在临床中疗效佳,武老在治疗坐骨神经痛时,取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具有走窜针感的经穴为主穴,其配伍精确,组方严密,手法独特,可供临床参考。本文将武老运用"痛经止痛"针刺法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经验从"理、法、方、穴、术"方面做浅述。  相似文献   

16.
古典经络理论本义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鸿谟 《中国针灸》2006,26(7):489-493
目的:探讨标本、根结、根溜注入、本输、气街、四海、关合枢等古典经络理论的本义。方法:以《黄帝内经》等经典文献为依据,结合简、帛医书及历代注家见解,深入分析探讨。结果:古典经络理论是涉及某些经络结构的理论,其原本意义有三:说明经脉起止走向,说明经气双向运行,说明六经六气六脏六腑亲和关系。绪论:古典经络理论强调经脉向心行走,经穴向心排列,经气双向运行,六经各有亲和。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中医经络理论对210例白癜风患者的皮损分布进行了辨证归经分析,结果表明:白癜风皮损分布于阳经多于阴经,脏腑分属腑多于脏,其中以足少阳胆、足阳明胃、足太阳膀胱经者居多,其次为手阳明大肠和手少阳三焦经。提示白癜风发病可能与上述脏腑经络有关,对临床针灸择经取穴和辨证用药治疗均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刺足阳明经穴对胃平滑肌细胞内第二信使Ca2 的影响.方法:将45只家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阿托品模型组、针刺足阳明经穴组、针刺足少阳经穴组、针刺足太阳经穴组,每组9只.分组处理后,取胃窦平滑肌,制成活的单个平滑肌细胞悬液,以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 ]i).结果:针刺足阳明经穴组胃窦平滑肌细胞内[Ca2 ]i明显高于阿托品模型组(P<0.01),而其他各组间细胞内[Ca2 ]i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足阳明经穴对胃运动的影响与胃平滑肌细胞内Ca2 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并总结针刺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选穴规律。方法采用以"针刺"或"针灸"或"针"和"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为主题词的检索方式,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F)、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Web of Science和Embase中针刺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文献,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腧穴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方法,分析针灸处方用穴的特点和规律。结果针刺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的腧穴及经外奇穴为主,常用腧穴主要分布于眼周,交会穴、原穴和五腧穴等特定穴应用广泛,关联规则分析显示腧穴间相关性最高的是合谷-太阳、合谷-风池,通过聚类分析得出4个有效聚类群:视区-三阴交、瞳子髎-丝竹空、球后-睛明-风池、太阳-合谷。结论现代针刺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尤其重视合谷-太阳、合谷-风池与其他腧穴配伍,体现"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病位所在,主治所在"的选穴思想,采用远近配穴、上下配穴的取穴原则,重用特定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在现代临床研究中的选穴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09年1月—2019年2月中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中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相关文献,归纳分析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192篇,包含74个腧穴,共使用1494次,经络主要以足太阳膀胱经(54.89%)和足少阳胆经(34.74%)为主;选穴部位以下肢(83.13%)为主;常用穴位依次为环跳(188)、委中(154)、阳陵泉(143)、承山(117)、昆仑(110)、大肠俞(88)、秩边(87)、悬钟(82)、肾俞(78)、承扶(56)。结论:现代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以循经、局部取穴为主,重视本经配穴及阳经腧穴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