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韩玉健  谢小平 《四川医学》2013,34(3):418-420
目的探讨微创下钢板治疗骨盆后环不稳定骨折。方法 2008年3月~2011年12月对骨盆后环不稳定骨折采用微创下经皮重建钢板固定的患者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l6~65岁,平均37.6岁。致伤原因:机动车辆伤15例,高坠伤8例,重物砸伤5例。按Tile分型:C1型23例,C2型4例,C3型1例,其中不稳定骶骨骨折20例,按Denis分型:I区10例,Ⅱ区9例,Ⅲ区1例。神经不全损伤7例,神经完全损伤0例。结果本组2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3~36个月,平均17.2个月,骨折均愈合,神经功能恢复正常,双下肢基本等长,无切口感染,无术中血管神经损伤,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患者均恢复劳动,术后功能恢复根据Majeed评价,优12例,良12例,可4例。结论微创下重建钢板在治疗骨盆后环不稳定骨折中,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骨盆后环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方法,值得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后侧入路的骶—髂骨拉力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针对54例骨盆骶—髂复合结构损伤的患者采用经后侧入路的骶—髂骨拉力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骨盆后环损伤,手术中采用X线机透视定位。结果:随访54例患者,平均时间7.3个月,平均手术时间70 min。术后3 d后可完成双膝下肢髋、膝关节的活动,3~5周可持双拐下地行走,7~15周可下肢完全负重行走,并逐渐恢复体力劳动。结论:临床上应用拉力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骨盆后环损伤效果明显,适用于骶—髂关节脱位和骶骨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明确经髂后上棘植入髂骨螺钉的角度参数,对髂骨螺钉置入的可行性以及安全性进行全方位的探讨,为研制适合国人的髂骨钉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采用18具防腐骨盆标本,对骨盆周围软组织仔细剔除.测量的数据有:①Sl椎弓根观测与测量.②采用该研究确立的进钉方法用骶骨钉治疗18例骨盆后环损伤患者,随访追踪其治疗效果.结果 (1)S1椎弓根测量结果:①椎弓根高(20.2±2.3)mm;②椎弓根宽(27.7±2.0)mm;③椎弓根中心至进针点距离(49.1±3.6)mm;④S1椎体对侧前皮质至进针点距离(86.5±3.8)mm;⑤坐骨大切迹上方(41.8±3.4)mm,髂后下迹前方(24.6±2.9)mm为其进针点;⑥垂直于髂骨翼后外侧面,向后侧倾斜(7.7±3.8)°,然后向尾端倾斜(7.1±2.3)°为其进针方向.(2)临床应用评价:18例标本中共放置19枚骶骨钉,术后X线拍片复查对比见骶骨钉位于骶1椎体和弓根内,位置良好,骨盆对位对线良好.结论 ①选长为75 mm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经S1椎弓根水平为适宜;②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经S1椎弓根水平的植入点位于髂后下棘前方25 mm,坐骨切迹上方40 mm;③垂直于髂骨翼后外侧面的植入方向,然后向尾端倾斜5°~10°,向后侧倾斜5 °~10°.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微创经皮骨盆前环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前环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77例不稳定性骨盆前环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8例与观察组39例。对照组采用开放性骨盆前环外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经皮骨盆前环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疾病相关指标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骨痂形成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97.44%(38/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21%(3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骨盆前环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前环损伤患者可提高优良率,缩短骨痂形成时间,以及减少术中出血量的效果优于开放性骨盆前环外固定术治疗,但手术时间会延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盆后环损伤的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回顾40例骨盆后环损伤病例资料,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19~53岁(平均35.6岁)。骨盆前、后环同时一期手术内固定治疗19例;骨盆外固定架治疗9例;内固定辅助以外固定架治疗6例;因患其他合并症无法手术治疗单纯骨牵引或前环固定6例。结果骨科手术治疗后第17天突发肺栓塞死亡1例。随访37例,随访6个月~4年2个月。根据骶髂复合结构损伤疗效评分标准:优14例,良12例,可4例,差2例,总优良率为83.7%。结论对于骨盆后环损伤患者的治疗早期准确的分析和评估损伤程度及分型是关键,选择合适治疗方式可降低早期手术规模及手术治疗风险,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正常骨盆及术后重建骨盆健侧与组配式人工半骨盆假体在不同体位下应力分布情况,从静态生物力学角度为组配式人工半骨盆假体置换术的合理性及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T薄层扫描采集原始数据,分别建立正常骨盆和组配式人工半骨盆假体置换术后骨盆及假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分别在双脚站立、患侧单脚站立及坐位3种静力状态下进行生物力学加载,分析正常骨盆及术后骨盆和假体在不同体位下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在正常骨盆和重建后骨盆两种模型中,不同体位相同载荷下健侧骨盆应力值相差不大,在骶骨正中面上部、骶髂关节、坐骨大切迹上缘骨皮质及坐骨结节处达到最大值,其应力最大值远小于健侧骨盆的疲劳强度;患侧组配式半骨盆假体不同体位时应力最大值均出现在髋臼杯上方CS内固定器与髋臼杯连接部内侧,所受最大应力均远低于其疲劳强度;组配式半骨盆假体重建后骨盆不同体位时应力的分布规律与正常骨盆基本一致。结论组配式人工半骨盆假体置换术对健侧骨盆影响较小;静态不同体位下健侧半骨盆及组配式人工半骨盆假体的最大应力值均明显小于各自的的疲劳强度,健侧骨盆和组配式人工半骨盆假体安全性好;采用组配式人工半骨盆假体重建后的骨盆符合人体正常生物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8.
标准步态下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构建及其生物力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构建包含骨盆肌肉及头臼作用力的标准步态下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选择标准成年男性志愿者行骨盆CT扫描成像得到骨盆每层横截面图像,运用Mimics软件行三维重建,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PATRAN 2005R2构建髋臼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将标准步态中肌肉收缩力及头臼作用力也设计到该模型中.结果:所构建髋臼模型共划分为113 028个结点、137 524个单元,模型模拟了骨盆皮质骨、松质骨、关节软骨以及股骨头结构的材料特性. 所建模型结构完整,空间结构测量准确度高,单元划分精细,重点突出,尤其肌肉及头臼作用力加载模拟形象、逼真,客观反映髋臼真实解剖形态结构和生物力学特点.结论:构建的髋臼三维有限元模型为正常髋臼或异常髋臼力学研究提供可循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验证一种应用于骨盆前环固定的新型内固定装置及手术方法,总结22例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选择22例Young-Burgess LC APC/AO B型骨盆骨折,应用或联合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手术治疗。结果手术22例,全部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置于皮下固定骨盆前环(部分病例结合骨盆后环的相应处理)。随访21例,骨折均愈合,未发现骨折复位丢失,无内固定松动失效。术后患者舒适度良好,护理便利。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皮下固定骨盆前环是一种微创、明确和稳定的固定技术,潜在并发症是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10.
拉力螺钉固定技术在骨盆后环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拉力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在我院治疗的58例骨盆骶髂复合结构损伤患者分别采用后侧经骶髂关节或(和)跨骶骨的拉力螺钉固定方法治疗骨盆后环损伤。所有操作均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结果】5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年6个月,平均23.5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70min。58例共置入拉力螺钉128枚。患者在术后2—4个月双下肢可完全负重行走,并逐渐恢复体力劳动。仅发生3枚螺钉松动、未发生神经损伤及螺钉断裂等并发症,腰骶及下肢活动接近正常。【结论】拉力螺钉固定技术可使不稳定性骨盆后环损伤患者获得良好的即刻复位和固定,恢复骨盆环的稳定性,适用于骶髂关节脱位及骶骨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11.
后牙全瓷冠不同形态设计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下颌第一磨牙全瓷冠受载时的应力状况,考察全瓷冠不同形态设计的应力特征,旨在为全瓷冠的临床修复设计提供依据。方法 三维有限元法。结果 全瓷冠受载时产生的张应力及剪切应力因其He而厚度不同而有差异,当He面厚度为1.0mm时,应力值最大:张应力23.35MPa,剪切应力30.76MPa。结论 临床制作全瓷冠时,冠的He面厚度宜在1.5mm以上,以提高全瓷冠的抗折能力。  相似文献   

12.
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机械密封O形橡胶密封圈轴对称计算模型,分析计算了在两种不同的安装方式下的变形、Von Mises应力分布及其与轴套接触的接触应力和摩擦力,研究了O形密封圈的预紧压缩率、介质压力和凹槽宽度对密封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O形密封圈的变形、Von Mises应力、主接触面接触应力及其与轴套的摩擦力均随介质压力和截面压缩率的增大而增大,并随着凹槽宽度的减小而增大;凹槽宽度的设计不能过小,两种不同的安装方式下选用O形密封圈的压缩量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全瓷冠因其美观、生物相容性好,正逐渐应用于临床.本研究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下颌第一磨牙全瓷冠不同颈缘形态的应力分布规律,旨在为全瓷冠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结果:全瓷冠承受垂直载荷时,龈向主要产生压应力,颊侧颈缘有张应力集中;全瓷冠表面应力>冠内应力>制备体应力;台肩型较凹面型全瓷冠的应力值小.由此提示,临床制作全瓷冠时宜设计台肩型,冠颈缘厚度应在0.5 ~1.0mm之间,冠表面应高度抛光,去除微裂纹,以提高全瓷冠的抗折能力.  相似文献   

14.
尺骨鹰嘴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力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讨尺骨鹰嘴骨折发生的机理,在计算机上进行尺骨鹰嘴三维有限元造模和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尺骨鹰嘴骨折是由于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肌力和肘关节的反作用力共同形成的剪切弯曲应力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功能状态下,上颌后牙区不同种植模式种植体周围的应力分布及位移情况。【方法】调整上颌窦底的高低,形成上颌窦底部高度不一的2个上颌骨模型(即正常窦嵴距和低窦嵴距2种模型);建立4种种植体有限元模型,分别为穿窦种植体:4.1mm×8.0mm及4.8mm×8.0mm;非穿窦种植体:4.1mm×10.0mm及4.8mm×10.0mm。根据种植体植入方式不同,将4种种植体模拟植入相应的上颌骨模型中,即不植骨上颌窦内提升植人组:(种植体)穿窦模型;种植体常规植人组:(种植体)非穿窦模型2种,并通过垂直加载200N力量和斜向45。加载100N力量模拟种植体的功能状态。【结果】经有限元计算及分析,在垂直力作用下,穿窦组种植体周围应力分布同非穿窦组无明显差别;在斜向力作用下,非穿窦组位移及应力集中情况与穿窦组差异较小。【结论】虽然不植骨上颌窦内提升植入组骨量少,但选用相对短且粗的种植体可以克服骨量不足带来的缺陷,能为种植体周围创造良好的成骨环境。  相似文献   

16.
骨盆骨折是创伤骨科常见疾病之一,随着我国交通事故、高坠伤、挤压伤等事故的不断增加,骨盆骨折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由于骨盆的骨及韧带结构与盆腔、神经血管、空腔脏器及泌尿生殖结构紧密相邻,所以骨盆骨折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是预防骨盆骨折早期并发症及晚期后遗症的主要手段。骨盆后环损伤的治疗一直是骨盆骨折治疗的重点。骨盆后环损伤的治疗主要采用外固定和内固定治疗,其适应症仍是骨盆骨折治疗的争论焦点,但对于不稳定型骨盆后环损伤,急诊行外固定治疗在急诊抢救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骨盆后环损伤常伴有神经损伤(腰骶丛神经损伤),其常导致疼痛、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由于其难治性,学者们对其展开了大量的基础研究,以期从基础研究获得临床创新的成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修复神经损伤,降低骨盆后环损伤引起的并发症。因此,在创伤骨科规范诊疗的基础上,关注和应用这些进展,适时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能提高骨盆骨折的诊治水平,达到更好为患者诊治、改善生存和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假体周围的应力情况,同时连续测定骨密度,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自2008-2009年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20例,分别在术后1、3、6个月,1、2、3年应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股骨假体周围应力变化,同时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股骨假体周围骨密度,股骨柄假体区,采用Gruen方法分7个测量兴趣区,即ROI①、②、③、④、⑤、⑥和⑦区。并将其与同一患者未置换部位进行比较,应用SPSS 15.0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用t检验进行组间显著性测定。结果 2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ROI⑦区应力遮挡最明显,ROI③应力遮挡最少,各区在术后1、3、6个月的应力遮挡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年的应力遮挡较1、3、6个月明显减少(P<0.05)。股骨假体周围骨密度在术后1个月时无明显下降(P>0.05),术后3个月开始明显下降(P<0.01),且以ROI⑦区最明显,术后1、2、3年骨密度无明显下降并趋于平稳。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密度变化与其应力遮挡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并随时间的变化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简称RK手术,是通过改变角膜的屈光度矫正视力的一种方法。这种手术简单,疗效显著,受到普遍欢迎,但手术前后应力分布及术中参数变化对手术的影响一直是医患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以有限元软件ANSYS为工具,分别建立眼角膜RK手术前后的有限元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手术前后眼角膜的应力分布、眼内压对角膜的影响及RK手术中切口深度对整个手术效果的影响。仿真结果显示:正常情况下的角膜应力主要分布在水平边缘方向。RK手术后的刀口两端有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RK手术中随着切口深度的增加,角膜曲率半径的变化会变大,对近视的矫正效果也越好,但术后风险会加大。  相似文献   

19.
人正常下颌升支区应力分布的三维有限元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正常人下颌升支在不同咀嚼力作用时应力分布情况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的方法,对正常离体人下颌升支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的应力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定量分析。结果:(1)所有载荷形式的各种应力值,随着单元距加载点的距离的增大,其应力值相对减小。(2)下颌骨下颌角、升支后缘的应力梯度变化较大。结论:下颌骨下颌角、升支后缘是应力相对集中的区域,也是临床上常见的下颌骨骨折区,同时还是下颌升支矢状骨劈开术后加强固定以及防止骨段移位的区域。  相似文献   

20.
根据压痕硬度测试理论,建立了有限元模型。通过有限元手段分析了金属材料在不同载荷作用下的压入过程,了解在压痕硬度试验过程中压痕周围所产生的应力分布,计算了硬度HB值,与在硬度试验中所测的HB值吻合,证实了模型和材料特性描述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硬度的试件,载荷对压痕参数和压痕周围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载荷大小直接影响压痕深度、隆起部分、回弹量和塑性区域大小,随着载荷的增加,压痕深度、隆起部分、回弹量和塑性区域大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加的程度与材料的硬度有关,而且随着载荷的增加,压入深度加深,压痕周围塑性区域逐渐扩大,其硬度值和塑性区域逐渐趋于稳定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