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唐彩霞 《中原医刊》2003,30(1):59-60
肝癌是我国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 ,早期肝癌尤其是小肝癌无明显临床症状 ,待出现症状已属晚期 ,常因此错过治疗良机。肝癌的临床治疗首选手术切除 ,然而肝癌的手术切除率一般小于 2 0~ 40 % ,因此 ,多弹头射频肝癌治疗系统是目前国际上先进而有效的手段之一。我院自 1999年 8月从美国引进多弹头射频治疗设备和技术至今 ,在B超引导下行射频治疗肝癌 10 0例 ,均收到良好的效果 ,现将临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我院自 1999年 8月至今 ,多弹头射频治疗肝癌 10 0例 ,其中男 84例 ,女 16例 ,年龄 32~ 74…  相似文献   

2.
我院于 2 0 0 0年 6月开展了经皮肝穿刺多弹头射频热毁损术治疗肝癌 12例 ,近期疗效满意 ,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12例 ,均为男性 ,年龄 43~ 6 7岁。原发性肝癌 9例 ,转移性肝癌 3例 ,肿瘤最大 13cm× 11cm ,最小 3cm× 3.5 cm。全部病例术前均经 AFP和 B超、CT或 MRI等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肝癌 ,术前 AFP>40 0μg/L 5例 ,2 0 0~ 40 0μg/L 7例。2 术前护理2 .1 心理护理 多弹头射频热毁损术治疗肝癌是我院新开展的高科技治疗方法 ,患者及家属了解甚少。对治疗效果存有焦虑、恐惧心理。护士向其介绍该技术与传统开腹手…  相似文献   

3.
李晓娟  卞玲  高敏娟 《医学争鸣》2001,22(20):1865-1865
0 引言 多弹头射频 (RF)治疗肝癌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 ,临床应用具有安全、创伤小等特点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在 RF治疗肝癌过程中迷走神经反射致反射性低血压是一种较少见 ,但却极危险的并发症 ,及时发现和处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我科开展 RF治疗以来发生反射性低血压32例 ,观察与护理如下 .1 临床资料  1999- 0 5 / 2 0 0 1- 0 7共行 RF治疗肝癌 110 0 (男10 5 8,女 42 )例 ,年龄 13~ 80 (平均 48)岁 .其中原发性肝癌10 12例 ,肝转移癌 88例 ,发生迷走神经反射性低血压 32例(2 .9% ) ,均发生于治疗过程中 . 1例经处…  相似文献   

4.
卢海芳  王萍 《海南医学》2001,12(6):96-97
多弹头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肝癌是近年国际上兴起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的主要作用原理为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癌定位穿刺 ,电脑控制多弹头集束电极发出高能射频波 ,产生 10 0 - 12 0℃高温 ,使肝癌组织蛋白凝固性坏死 ,杀灭癌组织 [1、2 ] 。是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杀伤肿瘤组织较多而损害机体较轻的“导向治疗方法”。本院自 2 0 0 0年 9月至 2 0 0 1年 2月应用多弹头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肝癌病人 15例 ,效果良好 ,具体情况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 15例 ,男 11例 ,女 4例 ,年龄 2 7岁 - 75岁 ,平均 5 2 .6岁 ,原发性肝癌 4例 ,复发性肝癌…  相似文献   

5.
6.
多弹头射频定向导航原位毁损治疗肿瘤病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新技术,它是将直径仅为2mm的多弹头射频针经皮穿刺入肿瘤并发生高能射频波使肿瘤发生凝固性坏死,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多弹头射频治疗肝癌一般在B超介导下治疗,我们尝试在CT导引下治疗肝癌30例,收到良好效果,现将该技术中CT的应用做一总结。1资料与方法1.1方法:①阅读CT片:观察病灶的位置及其与相邻大血管、胸腹壁的关系。②病人摆位:对病人一般准备后,根据病灶的部位,按适当的体位进行摆位,以方便穿刺,进针尽可能短,以能避开主要血管,又能进入扫描架为原则。③病灶扫…  相似文献   

7.
唐玉红  梁建彩 《广西医学》2001,23(4):988-989
在肝癌的消融治疗中 ,经皮肝穿刺多弹头射频治疗肝癌是近年来国内兴起的一项新技术 ( 1)。我院自 1 999年 1 0月 ,从美国引进先进的治疗肝癌新方法—计算机自动导航多弹头射频新技术 ,至今共治疗 1 2例肝癌病人 ,近期疗效满意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 1 2例 ,男性 1 1例 ,女性 1例 ,年龄 40~ 74岁 ;其中肝癌术后复发 6例 ,大肝癌不宜手术 2例 ,肺癌术后肝转移 1例 ,胰头癌术后肝转移 1例 ,高龄肝硬化失代偿不宜手术中央型小肝癌 1例 ,胃肉瘤肝转移 1例。入院检查Hbs Ag ( + ) 9例 ,AFP>40 0 ng/L7…  相似文献   

8.
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是根治性手术切除,但因手术创伤大、风险大、时间长、术后恢复慢,年老体弱及晚期病人因而失去手术机会,只能行插管化疗、冷冻疗法、治疗性栓塞术等综合治疗.多弹头射频治疗肝癌是国际上近两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微创治疗肝癌的新方法,以其微创、微痛、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愈合快等诸多优点为肝癌病人提供了又一新的治疗方法.多弹头射频治疗肝癌的技术是依据肿瘤细胞对热的耐受能力比正常组织细胞差,在42℃以上可杀死癌细胞或引起DNA损伤的机理.我院引进美国多弹头射频治疗仪(RF-2000),自2001年5~12月在B超引导下对10例肝癌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肝癌早期症状不明显,手术切除率低,术后复发率高,多数病人一经发现已属中晚期且伴有显著肝硬化,不能耐受肝切除术,若肝脏内病灶不超过3个,病灶直径<5cm,无肝外转移灶,凝血酶原活性≥50%,以及血小板计数≥70×109/L,肝转移瘤患者须切除原发瘤灶后,宜以综合性治疗为主,目前多弹头射频治疗肝癌已成为一种微创治疗肝癌的新方法。病人痛苦小,术后恢复快。该院自2003年5月开展该项技术以来,已收治肝癌病人10例,现将治疗及护理的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3年5月~2004年4月,接受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肝癌的患者10例,其中女1例,男9…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利用彩色多普勒显像技术对肝癌集束电极射频治疗术前后肿瘤的血供情况、肝动脉、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进行了观察。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对30例肝癌患,集速 电极射频治疗术前后1wk肝脏及肿瘤内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观察。结果 集速电射频治疗后1wk肝脏动脉血流速度较术前明显降低,门脉血流速度无明显变化,治疗前30例肝癌患43个结节中36个可测及血流信号,以动静脉混合血流供血为主,治疗后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术(RFA)对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87例肝癌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RFA组45例和手术组42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CD3+T、CD4+T、CD8+T和CD56+NK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变化;通过细胞C3受体花环形成率(RBCC3BRR)、红细胞黏附肿瘤细胞花环率(RBC-TRR)和红细胞吸附免疫复合物花环形成率(RBC-ICR)实验检测外周血红细胞免疫功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Th1型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含量。结果 RFA组治疗15天CD3+、CD4+T细胞、CD4+/CD8+比值和NK细胞数目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升高(P均0.05);治疗30天上述指标继续升高(P均0.05);手术组治疗15天后CD3+、CD4+T细胞、CD4+/CD8+比值和NK细胞数目与治疗前比较升高不显著(P0.05),治疗30天后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均0.05)。治疗30天后,两组CD8+T细胞数目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A组治疗15天RBC-ICR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P0.05),RBC-C3b RR、RBC-TRR显著升高(P均0.05);手术组治疗30天后上述指标才开始显著改善(P均0.05),但与同期RF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FA组治疗15天IL-2、IFN-γ、TNF-α浓度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升高(P均0.05),治疗30天后上述指标继续升高(P均0.05);手术组治疗30天后IL-2、IFN-γ、TNF-α浓度与治疗前比较显著升高(P均0.05),但显著低于同期RFA组(P均0.05)。结论与手术治疗相比较,RFA能更好地改善肝癌患者的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免疫功能,促进Th1型细胞因子分泌,对肝癌治疗产生有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经皮射频治疗肝脏恶性肿瘤1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评价经皮射频(PRF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效果、安全性和价值.方法应用RF-2000射频仪和10电极LeVeen射频针经皮穿刺治疗肝脏恶性肿瘤114例153个病灶,B超引导监测,局麻配合全身镇痛处理,对于肿瘤病灶>2.5cm者进行分层多点叠合毁损,>5.0cm或多发者配合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并发症和生存情况.结果 PRFA成功率100%,并发症率6.14%(7/114),无相关死亡.3月、6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0%(114/114),97.40%(111/114),74.60%(85/114),59.40%(41/69)和36.80%(7/19).结论 PRF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具有微创、有效、简捷、实用、可重复、相对安全等优势,对各种类型不同大小的肝脏恶性肿瘤均有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癌并发症、术后1年生存率的情况,并与传统开腹手术进行比较.方法 原发性肝癌患者共159例,根据肿瘤直径大小以及肿块数目将患者分为2组:肿瘤直径≤4.0 cm、单发肿瘤组44例,其中接受手术治疗29例,接受射频治疗15例;肿瘤直径>4.0 cm、多发肿瘤组115例,其中接受手术治疗54例,接受射频治疗61例.手术治疗行肝叶规则或不规则切除术;射频治疗共88个肿瘤,超声引导下集束射频治疗针穿刺进入肿瘤中心,分点多次行射频治疗.应用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评估量表Quick-FLIC,信件或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并发症、短期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的情况.分别比较2组接受手术和射频治疗结果的差异.结果 射频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手术患者.肿瘤直径≤4.0 cm、单发病灶组:射频和手术患者的1年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没有明显差异;肿瘤直径>4.0 cm、多发肿瘤组:射频治疗术后1年生存率及平均生存时间明显低于手术患者,但生存质量较手术组高.结论 对于部分失去手术治疗机会或者不愿意进行手术治疗的PLC患者,RFA不失为一种可以接受的姑息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方法 回顾分析338例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发生室颤5例,均经电复律后窦性心律恢复.术后共发生并发症27例,其中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心包填塞1例,拔管时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12例,穿刺部位出血5例,皮下血肿7例,假性动脉瘤3例.结论 严密的观察和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isarecentlyde-velopedsystemthatprovidesanewapproachforthetreatmentofpatientswithunresectablemalignanttu-mor.Aninsulatedneedleelectrodethatcontains10fineneedleswithinentersthetumortissueunderCTguidanceandthe10fineneedlesstretchasanumbrel-lacoveringanareaapproximately3.5cmindiameter,beforearadiofrequencygeneratortransmitshigh-en-ergyradiofrequencypulsesthroughthewiretothefineneedles.Theenergyreleasedattheneedlepointcantriggerionicagitationandfrictionalheattopro-ducea…  相似文献   

17.
我院心脏儿科2005至2008年择期行心导管射频消融术患儿106例,随机分为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组(A组,50例)和改良警觉镇静(OAA/S)评分组(B组,56例),按需以靶控输注丙泊酚维持麻醉。A组维持BIS值55~65;B组以改良OAA/S评分1分控制麻醉深度。分别于麻醉诱导前、诱导后1min、术中、术毕时,测定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丙泊酚用量、辅助呼吸时间、清醒时间及术后有无恶心呕吐和呼吸抑制。结果示两组心率、MAP、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辅助呼吸时间、丙泊酚用量及清醒时间较短(P〈0.05),两组术后均无恶心呕吐及呼吸抑制。提示应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小儿射频消融术中能正确判断麻醉深度,可保持患儿呼吸循环平稳,减少麻醉药用量,缩短术后清醒时间,提高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18.
背景:有研究报道肝肿瘤行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后胆管损伤发生率高并引起严重后果,但多方报道不一。本研究的目的为探讨RFA后胆管损伤的发生率、预后、及风险因素 材料与方法:2001.6-2009.1期间,638例患者955人次RFA治疗纳入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患者影像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治疗过程及生存状况以探讨胆管损伤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发生时间、及风险因素 结果:638例患者中,405例为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233例为转移性肝癌。17例患者(17次RFA)RFA后发生胆管损伤。总发生率为1.7% (17/955次),平均发生时间12周(2-36周)。轻、中、重度胆管损伤发生病例分别为9例、6例、2例。发现胆管损伤后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0个月。胆管损伤对患者总体生存期无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血管浸润和治疗次数≥4为HCC组独立风险因素;中央型肿瘤为转移癌患者RFA后发生胆管损伤的独立风险因素。 结论:随访资料显示RFA后胆管损伤发生率低(1.7%)。通过适当的处理,胆管损伤不影响患者长期生存。风险因素分析有助于RFA适应证选择及减少RFA后严重胆系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9.
Fu Y  Yang W  Wu JY  Yan K  Wu W  Xing BC  Chen MH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11,124(13):1957-1963
Background  Biliary injury afte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can cause serious consequences including death. However, there are limited data regarding bile duct changes with or without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of hepatic malignancies. This study aimed to assess the incidence, prognosis and risk factors of intrahepatic biliary injury associated with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Methods  Between June 2001 and January 2009, 638 patients with hepatic malignancies (405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233 with liver metastasis) who had 955 treatment session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Imaging and laboratory data,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and patient outcomes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 The risk factors of biliary injury and the impact on overall survival of patients were analyzed. The chi-square test, Fisher’s exact test, Kaplan-Meier curves and stepwis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were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where appropriate.
Results  Biliary injury was observed in 17 patients after 17 ablation sessions based on imaging findings. The overall incidence of biliary injury was 1.8% (17/955) with an average onset time of 12 weeks (2–36 weeks). Mild, moderate and severe complications of biliary injury were identified in 9, 6 and 2 cases, respectively. The median survival time after detection of biliary injury was 40 months. There seemed no notable difference in overall survival between patients with and those without biliary injuries. By multivariate analysis, vessel infiltration (P=0.034) and treatment session ≥4 times (P=0.025)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biliary injury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hile tumor located centrally was the only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in the metastasis group (P=0.043).
Conclusions  The incidence of biliary injury was not frequent (1.8%). Through appropriate treatment, intrahepatic bile duct injuries seemed not affect the patients’ long-term survival. Additionally, risk factors may be helpful for selecting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candidates and predicting biliary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20.
贺立新  莫龙  宁阳根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6):544-544
1临床资料1.1病例报道杨×,女,51岁,因反复阵发性胸闷、心悸半年于2006年3月2日来我院行经食道心房调搏检查,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速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