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断裂早期在关节镜下手术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笔者自2005年6月~2006年7月,收治此类病人14例,均早期行关节镜下微创骨折复位内固定,同时行前交叉韧带关节镜下重建术。结果术后随访8个月~3年,平均17个月,未发生感染和骨筋膜间隔综合征及关节僵硬等并发症,骨折均于术后12周骨性愈合。Lysholan膝关节评分:≥85分者11例,达78.6%;14例均≥75分。结论关节镜下微创一期修复前交叉韧带损伤和固定胫骨平台骨折,能够在最小的创伤下最大程度地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和稳定关节以及正常的下肢力线,避免了二次手术,膝关节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2.
关节镜下经胫骨横钉固定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2000年3月~2002年7月,在关节镜下,经胫骨应用半腱肌、股薄肌肌腱对折,横钉固定法重建前交叉韧带57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前内侧束断裂的重建方法及疗效。 方法 2004年5月至2010年5月采用关节镜技术重建293例ACL损伤患者,其中40例(13.7%)患者术中关节镜下诊断为ACL前内侧束断裂,男34例,女6例;年龄18~39岁,平均30.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4.2个月(7 d至8个月)。术中保留ACL后外侧束,使用自体4股腘绳肌腱重建前内侧束。术前及术后随访评估包括临床查体和Lysholm评分,本体感觉功能采用被动活动察觉阈值进行评估。 结果 40例患者术后获平均33个月(7~56个月)随访。膝关节Lysholm评分术前平均为(56.7±8.6)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92.0±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 750,P=0.000)。末次随访时按Lysholm评分评定疗效:优19例,良16例,可5例,优良率为87.5%。Lachman试验阴性34例,弱阳性4例,阳性2例。末次随访时患膝被动活动察觉阈值平均为2.12°±0.15°,健膝被动活动察觉阈值平均为2.09°±0. 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657,P=0.515)。术后所有患者均恢复日常工作,关节稳定性明显改善。结论关节镜下单束重建ACL前内侧束,术中保留了后外侧束,有利于隧道的精确定位和移植物固定机械强度的增加,并能加速移植肌腱的血管化和再神经支配,促进膝关节功能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4.
关节镜下保留韧带残端的前交叉韧带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保留韧带残端的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近期临床效果,探讨ACL胫骨残端在重建术后韧带化及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对82例ACL断裂患者行关节镜下保留韧带残端的ACL单束重建,男53例,女29例;年龄18~41岁,平均28.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周~22个月,平均3个月.82例患者均为ACL完全断裂,其中体部断裂77例,股骨起点断裂5例.术中病理检查观察韧带残端血管分布,尽可能保留韧带残端及表面滑膜鞘,重建的韧带自ACL残端中通过并被残留的滑膜鞘包裹.术后随访时通过Rolimeter试验检测膝关节前向稳定性,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Tegner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等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ACL残端病理检查显示残端韧带纤维间有血管分布,炎性细胞浸润,靠近胫骨止点处和新鲜损伤时血管分布较多.82例患者术后随访13~37个月(平均20个月).末次随访时,79例患者(96.3%)Lachman试验阴性.Rolimeter检查显示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由术前平均(7.3 ±2.6)mm减少至末次随访时(2.3 ±1.5)mm(t=1.981,P=0.023).Lysholm评分由术前平均(61.2 ±7.6)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91.5 末4.5)分(t=2.915,P=0.002).Tegner评分由术前平均(3.7 ±1.4)改善至末次随访时(6.5±1.2)分(t=2.189,P:0.012).IKDC主观评分由术前平均(65.1±7.9)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93.4±5.7)分(t=3.286,P=0.001).所有患者轴移试验检杏均为阴性,膝关节活动度正常.结论 保留牵张胫骨残端的ACL重建能够建立具有良好稳定性的膝关节,近期临床疗效良好.ACL胫骨残端组织有利于韧带的组织再血管化过程及本体感觉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经胫骨隧道与髌下前内侧入路建立股骨隧道的长度和角度。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1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102例ACL重建手术患者资料,其中50例采用经胫骨隧道建立股骨隧道(经胫骨隧道组):男39例,女11例;年龄15~49岁,平均(27.9±7.6)岁。52例采用经前内侧入路建立股骨隧道(前内侧入路组):男33例,女19例;年龄15~56岁,平均(30.5±10.7)岁。术中记录股骨隧道长度,术后行膝关节前后位及侧位X线片检查,测量股骨隧道在冠状面与内、外髁连线及矢状面与股骨干轴线的夹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经胫骨隧道组股骨隧道的平均长度[(50.9±5.0)mm]长于前内侧入路组[(37.8±4. 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83,P=0. 000);经胫骨隧道组冠状面股骨隧道角度(68.6°±7.0°)、矢状面股骨隧道角度(45.1°±8.1°)均大于前内侧入路组(49.8°±7.7°)、33.7°±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 874,P=0. 000;t =5. 877,P=0. 000)。 结论关节镜下ACL重建术中,采用前内侧入路制备的股骨隧道长度短、角度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在关节镜下应用自体双股半腱和股薄肌腱(DLSTG)经双胫骨隧道解剖重建膝前交叉韧带(ACL)的手术方法及术后随访结果。方法:在关节镜下对15例ACL断裂的患者行双胫骨隧道解剖重建:移植体股、胫骨端均采用近ACL解剖止点之Press-fit技术固定:结果:全部患者于术后6~8周恢复了正常的关节活动和行走步态:手术12~16周后恢复了低风险体育运动:术后1年,2名患者的Lachman试验Ⅰ度阳性;15名患者的IKDC评分为正常或接近正常;Tegner评分显示12名患者已恢复伤前运动水平;X线片示全部患者股骨、胫骨隧道无扩大:结论:关节镜下利用自体DLSTG及Press—fit固定技术施行双胫骨隧道的ACL解剖重建在技术上可行,并有利于伤膝功能的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关节镜下利用全内技术股骨双隧道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8月期间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病例,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有16例(16膝)纳入本研究,男性11例(68.8%),女性5例(31.3%),平均年龄(30 ± 6)岁。回顾性分析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膝关节评分及分级、Lysholm评分、KT2000值、Lachman试验情况、轴移试验情况。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IKDC评分、Lysholm评分、KT2000值行配对样本t检验,Lachman试验情况、轴移试验情况等计数资料行秩和检验或卡方检验。 结果16例患者随访时间14~32个月,平均25.5个月(22.3,29.6)个月。随访期内未出现移植物断裂、TightRope?钢板固定失效、血栓性静脉炎、关节感染、隐神经损伤。IKDC评分、Lysholm评分分别由术前的(67±4)分、(63±6)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95±5)分、(95±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9.40、16.04,均为P<0.01)。IKDC分级术前A级0例,B级1例,C级1例,D级14例;术后A级13例、B级3例、C级0例、D级0例(Z=-5.1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KT2000值术前平均(5.8±1.3)mm,优于术后测得平均(1.2±0.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4,P<0.01);Lachman试验术前阳性15例、阴性1例,术后阳性0例、阴性16例;轴移试验术前阳性13例、阴性3例,术后阳性0例、阴性16例。 结论利用全内技术行关节镜下股骨双隧道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膝关节功能、前直向不稳定、前外侧旋转不稳定的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纤维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手术方法及其与标准手术方法的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关节镜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293例,其中ACL完全断裂253例,男187例,女66例,平均年龄28岁.2004年5月~ 2007年12月,采用标准重建技术对85例ACL完全断裂患者进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2007年1月~2010年5月,采用保留残端技术对168例ACL完全断裂患者进行关节镜下ACL重建手术.[结果]在术后第12个月时有211例患者得到随访.Lachman试验:标准组患者术后阴性55例,弱阳性7例,阳性2例;保残组患者中132例阴性,10例弱阳性,阳性5例.采用两组比较秩和检验,P=0.438.通过Lysholm评分表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患膝关节进行评分,标准组术后评分为90.84;保残组术后评分为92.09,两组评分相比,P=0.462.采用被动活动察觉阈值评估两组术后患膝本体感觉功能,标准组TTDPM(被动活动察觉阈值)为2.099°±0.159°,保残组TTDPM为1.683° ±0.218°,两组比较P=0.001,两组患者术后被动活动察觉阈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保留残端纤维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期关节镜下应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本组对36例ACL断裂的患者应用深低温同种异体胫前肌腱在膝关节镜下进行重建,术后指导患者行功能锻炼。采用Lysholm评分系统评价其效果。结果36例中34例恢复正常的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由术前平均(46.3±3.2)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7.4±5.6)分,Lysholm评分优良率为88.9%。结论一期关节镜下应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ACL手术操作简便、安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佟磊  魏东  王云清  刘加元  张俊玮  李华 《骨科》2018,9(6):434-437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运用双隧道技术不可吸收缝线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6月采用关节镜下双隧道技术不可吸收缝线固定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10例,收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情况;比较其手术前后的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IKDC)膝关节评分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通过X线片评价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结果 本组病人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7.7个月。末次随访时的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分别为(86.60±5.10)分、(88.40±5.76)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515,P<0.001;t=20.672,P<0.001);复查X线片示骨折复位及愈合满意。结论 关节镜下运用双隧道技术不可吸收缝线固定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可有效恢复膝关节稳定性,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胫骨侧采用PushLock锚钉联合干预螺钉固定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自2017-03—2017-06在关节镜行韧带重建术治疗35例前交叉韧带断裂,股骨侧采用Endobutton带袢钢板皮质外固定,胫骨侧用1枚干预螺钉及1枚PushLock锚钉固定。结果 35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3(13~24)个月。术后膝关节MRI显示骨道位置及移植物走行良好,无PushLock锚钉拔出及韧带断裂情况发生。术后1年膝关节Lysholm评分、IKDC评分、膝关节活动度、患侧胫骨较健侧前移差值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时采用胫骨侧双固定技术是可行的,可充分利用PushLock锚钉的持续加压作用,增加移植肌腱的整体稳定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的不足,术后短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关节镜下应用异体跟腱股骨双束双隧道同时重建后交叉韧带与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 14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在关节镜下应用异体跟腱同时重建前、后交叉韧带,且后交叉韧带股骨侧应用双束双隧道重建.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19.5 d.术后平均随访34.5个月.采用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分对患膝功能进行评估,通过KT-1000检查膝关节的前后松弛度.术前患者屈膝活动度(123.6±2.5)°,Lysholm评分(52.8±2.2)分,伤前Tegner评分平均为(5.9±0.5)分,术前为(1.2±0.9)分.结果 术后患者屈膝活动度(117.9±2.8)°,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P=0.14).术后Lachman试验阴性者13例(92.9%),后抽屉试验阴性者12例(85.7%).KT-1000屈膝25°双侧胫骨前后松弛度差值在2 mm以内9例,3~5 mm 4例,6 mm1例.屈膝70°差值2 mm以内10例,3~5 mm 3例,6 mm 1例.Lysholm评分术后提高至(92.9±3.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009,P<0.001).术后Tegner评分终末随访时平均为(5.4±0.8)分.手术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P<0.01).11例恢复到受伤前运动水平(78.6%),另外3例运动水平较受伤前有所降低.结论 关节镜下应用异体跟腱股骨双束双隧道同时重建后交叉韧带与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股骨侧应用双束双隧道重建,更接近后交叉韧带解剖重建,能够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较满意地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3.
关节镜下部分重建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不完全断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ACL)不完全断裂的关节镜下诊断及镜下部分蕈建治疗的疗效和意义. 方法 2004年6月至2006年12月,经关节镜确诊ACL不完伞断裂29例,其中前内侧束断裂21例,后外侧束断裂8例.全部患者于关节镜下重建损伤部分的韧带组织,选用LARS韧带蕈建11例,自体四股腘绳肌腱移植重建18例,术中完整保留未断裂部分的切带纤维束. 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5个月(12~30个月),治疗康复12个月时,门诊进行统一标准膝关节功能评定,膝关节Lysholm评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正常ACL的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对于ACL不完全断裂,准确判断ACL的断裂程度十分重要.有效地重建断裂部分的ACL,能够恢复双束韧带的完整统一,更有益于良好地恢复关节功能,避免晚期并发症的发生,对恢复膝关节稳定和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保留胫骨残端及Transfix固定近解剖位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技术及疗效.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69例ACL损伤患者,其中26例(26膝)经关节镜证实ACL断裂,仅残留部分或少许胫骨残端,男16例,女10例;年龄19 ~ 42岁,平均27岁.主要症状为膝关节不稳,轴移试验、Lachmen试验、前抽屉试验均为阳性.受伤至手术时间为8~50周,平均17周.所有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保留胫骨残端、4股腘绳肌腱单束移植物及Transfix固定近解剖位重建ACL. 结果 患者术后早期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26例患者术后获12~23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随访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无明显不适,恢复原工作.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平均(56.7±9.5)分(40~7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95.6±6.2)分(85 ~ 1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496,P<0.05).前抽屉试验阳性3例(1+),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均为阴性.末次随访时国际膝关节文献编制委员会综合评定由术前异常(C级)12例、显著异常(D级)14例,改善为正常(A级)20例、接近正常(B级)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65,P<0.05). 结论 关节镜下保留ACL胫骨残端及Transfix固定重建ACL,有利于移植腱的生物愈合,骨隧道定位更接近解剖位,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关节镜下异体韧带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交叉韧带 (AnreriorCruciateLigamert,ACL)是膝关节内主要稳定因素 ,ACL损伤后形成瘢痕或愈合能力有限 ,ACL体部撕裂不能自行愈合 ,因此 ,需行ACL重建术。采用关节镜下异体韧带移植重建交叉韧带与开放手术重建方法相比 ,明显减少了手术本身造成的创伤 ,减少关节粘连、感染等并发症 ,病人术后疼痛减轻 ,移植物定位精确 ,可做到等长重建 ,利于关节早期活动 ;与自体韧带移植相比 ,避免了取材所造成的并发症 ,保留了拟取材部位韧带的原有功能 ,节约了手术时间。我院骨科研究所自 1998年 6月至 2 0 0 1年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束重建治疗前叉韧带部分断裂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9年10月关节镜下应用单束重建治疗前叉韧带部分断裂12例患者的资料。12例患者中,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37岁。根据IKDC、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功能恢复评估。结果 12例患者平均随访1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感染。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Lachman试验(﹢)、前抽屉实验(-)2例,其他患者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11例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正常,1例膝关节伸直缺失10°,IKDC评级:11例正常,1例接近正常。术前IKDC主观评分(48.33±12.77),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55.42±15.01);术后末次随访IKDC主观评分(91.42±4.94),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95.33±6.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关节镜下单束单隧道重建治疗前叉韧带部分断裂的短期临床疗效满意,保留残存纤维束重建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手术在熟练的关节镜技术下可以顺利施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后,保留ACL残端,重建ACL的手术意义。方法对37例ACL损伤者应用自体半腱肌肌腱和股薄肌肌腱重建ACL。ACL股骨髁部应用Rigifix方法固定,胫骨侧应用Transfix方法固定。ACL在胫骨侧的断裂残端全部保留;股骨髁处残端前部保留,后部切除。结果37例均获随访,时间12~28(15.7±3.7)个月。膝关节纵向稳定;Lysholm评分:术前47~64(53.2±6.0)分,末次随访90~98(94.7±3.4)分,提高(41.5±2.6)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Lachman试验(+)37例,术后Lachman试验(-)33例,弱(+)4例。术前前抽屉试验(+)23例,术后前抽屉试验(-)34例,弱(+)3例;术前轴移试验(+)25例,术后轴移试验(-)37例;IKDC评定:术前C 19例,D 18例。术后A30例,B 7例。结论保留ACL残端重建ACL,有利于移植肌腱的定位;ACL固定于ACL残端后方,避免重建的ACL被股骨髁间窝挤夹;ACL残端纤维缠绕重建的ACL,可以封闭隧道内口,避免关节液对隧道与移植肌腱潜在腔隙的冲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近期和远期效果。方法自2002年1月~2003年1月,对7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全部为男性,平均年龄42.0岁)应用深低温同种异体胫前肌腱重建断裂的前叉韧带,术后指导患者行功能锻炼。采取IKDC(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Tengner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前,术后8个月,术后6年膝关节主观功能评分;采用KT2000在屈膝30°、90°,134N下分别测量患者术前,术后8个月,术后6年胫骨前后移动的距离。结果 7例均获随访,随访达6~7年,平均6.5年。患者术前与其他两组(术后8个月和术后6年)IKDC、Lysholm、Tengner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个月、术后6年之间三种评分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KT2000屈膝30°、90°,134N下胫骨前后移动距离,术前和其他两组(术后8个月和术后6年)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8个月和术后6年之间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无出现重建的前交叉韧带再断裂现象。结论同种异体肌腱能简单有效地重建膝关节前叉韧带。正确选取韧带和适当推迟康复进程是确保疗效的要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
20.
关节镜下单隧道双束异体胫前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隧道双束异体胫前肌腱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方法和早期疗效。方法采用关节镜下单隧道前内侧束与后外侧束双束异体胫前肌腱解剖重建ACL31例,屈膝60°拉紧固定。结果31例随访12-20个月,平均16.2个月。术后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全部阴性。IKDC评分术前(D级22例,C级9例)与术后早期(A级28例,B级3例)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27,P〈0.05);术前及术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61.3±7.2和91.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62,P〈0.05)。结论关节镜下单隧道双束异体胫前肌腱重建ACL能恢复原有的解剖学特点及生物力学特性,操作简单,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