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肠黏膜屏障功能衰竭在肠源性感染和MODS发生发展中有着特殊地位,肠黏膜屏障功能的适时和有效防护显得至关重要。肠内营养(EN)支持是保护肠黏膜屏障的首要措施,其他还有选择性肠道脱污染、抗内毒素治疗、抗氧自由基和细胞因子治疗等。  相似文献   

2.
李世荣  杨欣艳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9):2796-2797
随着基础医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肠黏膜不仅仅有消化和吸收功能,而且具有重要的防御性屏障功能。肠道是人体与外界环境间最大的接触面,肠腔内有大量的细菌和多种毒素,但正常情况下,人们并不发生严重的感染或中毒性疾病。这主要是肠黏膜屏障有效地阻挡了外来微生物和毒素的侵袭,保证了机体的健康。然而,在多种应激情况下或肠黏膜局部受到破坏时,这种屏障功能减弱,存在于肠腔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和毒素便可跨过肠屏障,进入淋巴系统和血循环,出现细菌易位,引起菌血症或毒血症,甚至发生出现炎性级联反应,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禁食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方法 ]制备小鼠及大鼠禁食 (4 8h)模型 ;取小鼠空肠和结肠肠壁组织 ,分别制备光镜及电镜标本 ,观察肠黏膜形态学变化 ;取大鼠肠系膜前淋巴结 ,细菌培养 4 8h后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结果 ]光镜下禁食组与对照组空肠相比 ,肠壁变薄 ,肠绒毛短细 ,间距变宽 ,肠黏膜上皮细胞严重缺损 ,肠组织有淤血及出血现象。结肠无明显变化。电镜下禁食组空肠和结肠与对照组相比均可见微绒毛缩短 ,数量减少 ,但紧密连接无明显变化。大鼠禁食组肠系膜前淋巴结细菌易位率为 7/ 8,较对照组 2 / 8明显升高 (P <0 .0 5 )。 [结论 ]禁食可降低肠黏膜机械屏障进而影响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4.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常伴发多种并发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CKD治疗的关键在于减少并发症,延缓CKD的发展及恶化。肠道是应激的中心器官,在创伤、手术、感染等状态下,肠黏膜屏障容易受损,导致肠道细菌易位至其他器官,进而引起局部和全身性炎症反应,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近年来,肠黏膜屏障在CKD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肠黏膜屏障损伤是CKD并发感染、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的重要原因。因此,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对延缓CKD的发展,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CKD时肠黏膜屏障改变的机制仍不明确,故本文就肠黏膜屏障与CKD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多种因素都能够削弱或破坏肠黏膜屏障功能,进而诱发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这些因素包括:严重创伤、烧伤、出血性休克、肠梗阻、胆道梗阻、急性胰腺炎、蛋白质营养不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电离辐射等。  相似文献   

6.
免疫营养素在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对肠道屏障功能研究的深入,肠道屏障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肠黏膜机械屏障;同时肠道细菌移位在临床全身感染中的作用已引起人们特别的关注,免疫营养支持的概念亦逐渐受到重视。笔者就免疫营养物质在维护肠黏膜屏障和减少肠道菌群易位机会方面的功能进行综述。消化道的吸收面积是皮肤表面积的100倍,具有防止微生物入侵的重要屏障。生理情况下肠道内有许多细菌,数量是地球上人类总数的1 000倍[1];在创伤或炎症的状态下肠道内细菌数量会更加显著地增加,并极易引起肠道细菌的移位[2],而免疫营养物质在保护胃肠道的作用方面有其独…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腹部手术对患者血浆谷氨酰胺、肠黏膜通透性、外周血细菌DNA的PcR阳性率的影响.方法 腹部中大型择期手术患者42例,于术前、术后2 d、术后7 d采集外周血进行血浆谷氨酰胺(Gln)浓度和全血细茵DNA检测,同时进行尿中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测定.结果 (1)血浆谷氨酰胺浓度术后2 d显著降低(P<0.01),术后7 d较术后2 d显著升高(P<0.01),仍较术前显著降低(P<0.1).(2)尿中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与术前比较,术后2 d的L/M比值显著增高(P<0.01),术后7 d的L/M比值较术后2 d显著降低(P<0.01),但是仍显著高于术前(P<0.01).(3)外周血细菌DNA的PCR阳性率:术前42例手术患者PCR结果 均为阴性;术后PCR阳性的患者为5例,其中,术后2 d的PcR阳性率为9.5%(4/42),术后7 d的PCR阳性率为2.4%(1/42).4 PCR阳/阴性患者的Gln、L/M比值及手术类型的比较:(1)术后2 d的PCR阳性患者血浆Gln浓度较阴性患者显著减低(P<0.01).(2)术后2 d的PCR阳性患者的L/M比值较阴性患者显著增高(P<0.01).结论 腹部手术后患者血浆谷氨酰胺水平下降和肠黏膜通透性增高与细茵易位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20,(4):510-513
脓毒症一直是国内外危重病医学界研究的热点、重点和重大疑难问题。肠道在体内具有独特的生理环境及特殊生理构造,参与了脓毒症等危重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肠屏障功能已成为评价危重病预后的关键指标之一,如何在治疗严重脓毒症时尽早改善肠缺血,恢复受损的肠黏膜屏障功能,是目前治疗严重脓毒症的关键之一。本文对近年来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防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消化病患者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IBF)与肠道微生态失衡的关系。方法选取山东省淄博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0例慢性消化病患者,将其分为肝硬化腹水组、肝癌组、肿瘤组、对照组,各为20例。分析其大便菌群,尿PEG-600测定检测JBF,尿样测定等。结果尿PEG-600测定检测IBF的方法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三组慢性消化病患者的尿PEG-600的含量比对照组要高(p〈0.05),肠壁通透性增加。三组慢性疾病患者的大便菌群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调,而对照组无便菌群失调。结论慢性消化病患者肠粘膜屏障功能障碍的检测,必须兼顾肠壁通透性和肠道微生态失衡两个方面。这样可以为临床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10.
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 1 0只昆明种小鼠和 1 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注组 ,小鼠每组 5只 ,大鼠每组 8只。取小鼠空肠和结肠肠壁组织 ,制备组织切片 ,观察光镜及电镜下肠黏膜形态学变化 ;取大鼠肠系膜前淋巴结 ,细菌培养 4 8h后观察细菌易位变化。 [结果 ]光镜下观察到缺血再灌组空肠肠壁变薄 ,绒毛短细 ,绒毛间距变宽 ,局部黏膜上皮坏死脱落 ,固有层充血淤血 ,结肠变化不明显 ;电镜下缺血再灌组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改变 ;缺血再灌组细菌易位率为 5 / 8,对照组为 1 / 8(P <0 .0 5 )。 [结论 ]缺血再灌注对小鼠和大鼠肠黏膜机械和免疫屏障有一定程度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人体肠道内寄生着大量细菌,其中大部分为对人体有危害的致病菌,而肠黏膜具有阻挡这些细菌入侵机体的屏障功能。但其屏障功能受损时,肠黏膜通透性增加,肠道细菌、内毒素等有害物质失控地逸出至肠腔外组织中,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甚至触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因此,早期、有效地评估肠屏障功能状态对肠屏障功能受损导致的肠道菌群移位及肠源性感染、改善危重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一些与肠屏障功能受损相关的标志物相继被报道,未来希望能将基础实验筛查出来的评估指标更多的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急性胰腺炎肠屏障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志宇  苏艺群 《医学综述》2013,(20):3737-3739
急性胰腺炎患者并发肠屏障功能障碍与病情的加重和死亡率增高密切相关.保护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肠屏障功能是急性胰腺炎的一项重要治疗措施.临床上可通过测定肠道通透性或血清标志物等来反映肠屏障功能.肠屏障功能障碍的机制主要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胃肠动力障碍.防治措施包括:适当地液体复苏、抗氧化应激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抗炎性介质,肠内营养以及中医中药治疗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肝硬化大鼠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和肠道细菌转位情况及西沙必利对其影响.方法以皮下注射50%CCl4;橄榄油溶液诱导大鼠肝硬化后随机分为西沙必利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10只,A组予西沙必利混悬液灌胃,每日2mg/kg,早晚各1次,共10d,B组灌以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另外取5只同期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C组).治疗结束后在无菌条件下获取肠系膜淋巴结、肝脏、脾脏、空肠及盲肠内容物作细菌培养.结果B组空肠内细菌数高于C组[分别为(2.43±1.01)×106CFU/ml和(0.87±0.18)×106CFU/ml,P<0.01],A组明显减少[1.03±0.51CFU/ml,P<0.01].A、B两组肝硬化大鼠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发生率分别为20%和踟%,细菌转位发生率分别为10%和60%(P<0.05).转位的细菌除1只大鼠是肠球菌外,其余均为大肠杆菌.结论西沙必利能够减少肝硬化大鼠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和肠道细菌转位发生的机会,对防治肝硬化肠源性细菌感染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肝硬化大鼠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及细菌易位情况,研究微生态制剂对其影响.方法 皮下注射40?l4橄榄油溶液诱导大鼠肝硬化模型,微生态制剂治疗.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13只)、肝硬化模型组(10只)、肝硬化益生元治疗组(19只)、肝硬化益生菌治疗组(19只)及肝硬化治疗对照组(20只)5组.检测各组大鼠肠杆菌计数、血清内毒素,无菌操作取肠系膜淋巴结、肝、脾组织分别进行细菌培养观察细菌易位情况.结果 ①肝硬化模型组大鼠小肠内肠杆菌计数较正常组明显增多(P<0.01);内毒素血症的阳性率及细菌易位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②益生元治疗组肠杆菌计数较肝硬化治疗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益生元和益生菌治疗组内毒素血症的阳性率及细菌易位率均较肝硬化治疗对照组降低(P<0.05),但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①肝硬化大鼠存在小肠内肠杆菌明显过度生长,内毒素血症阳性率及细菌易位率明显高于正常组;②益生元和益生菌在治疗肝硬化大鼠内毒素血症及防止肠道细菌易位方面有明显疗效;③益生元对肝硬化大鼠肠杆菌过度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摘要 背景:已有文献报道某些化疗药物能够损伤肠道屏障,导致肠道菌群移位。新一代抗微管类化疗药物紫杉醇在临床应用中有诸多副反应,但是它对肠道的副作用却没有报道。有研究表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肠道屏障功能有调节作用,但该应用价值并未得出结论。在本研究中,我们期望通过大鼠实验探讨紫杉醇对肠屏障功能的影响及G-CSF对该破坏是否有保护作用。 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紫杉醇组、紫杉醇+G-CSF组,每组8只。甘露醇、乳果糖灌胃后由尿排出的比值评价肠屏障通透性。培养肠系膜淋巴结、脾、肝组织了解菌群移位。抽取门静脉血测定循环中内毒素水平和白细胞计数。通过相对定量PCR测定循环血中细菌含量。取空肠进行肠道组织学观察并通过TUNEL法测定空肠上皮凋亡状况。 结果:紫杉醇能够诱导空肠上皮细胞凋亡,导致绒毛萎缩和肠通透性增加。紫杉醇同样可引起明显的菌群移位和白细胞水平下降。G-CSF能够缓解紫杉醇引起的空肠上皮细胞凋亡和绒毛、上皮萎缩。它同样可以抑制紫杉醇引起的菌群移位并提高白细胞水平。 结论:紫杉醇能够破坏肠道屏障、引起菌群移位,应用G-CSF对该破坏有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胆汁酸对肝硬化大鼠肠道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胆汁酸对肝硬化大鼠的肠道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的影响。方法将37只肝硬化及30只健康大鼠均随机分为熊去氧胆酸组、甘氨胆酸组(均给予胆汁酸70mg·kg-1·d-1)及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治疗2周。测定胆汁分泌速度、末端回肠细菌总数、细菌移位率及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肝硬化大鼠胆汁分泌速度显著低于健康大鼠(P<0.01),给予胆汁酸治疗后,速度增至正常水平。肝硬化大鼠比健康大鼠的回肠细菌总量显著增高(P<0.01),而给予胆汁酸后则降至正常水平。给予胆汁酸的肝硬化大鼠细菌移位率及血浆内毒素水平均较肝硬化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肝硬化大鼠熊去氧胆酸组和甘氨胆酸组间上述指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肝硬化大鼠结合型或非结合型胆汁酸均可以增加胆汁分泌、抑制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减少细菌移位、内毒素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王丽姣 《医学综述》2011,17(24):3702-3704
肠黏膜机械屏障是肠黏膜屏障中最重要的一环,其功能和作用机制日益受到消化界专家的重视。现通过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对肠道黏膜机械屏障的主要保护作用,及其在严重创伤、感染、休克、烧伤、大出血、大量使用抗生素、持续全胃肠外营养、低蛋白血症等相关因素影响的状态下,出现的一系列损伤因素及机制进行总结,可为进一步研究肠道疾病的诊疗提供部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危重症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璇  吴坚 《医学综述》2009,15(13):1944-1947
肠黏膜具有选择性渗透吸收营养物质和防御肠道内微生物及致炎因子入侵等屏障功能。在正常情况下肠道屏障功能使细菌和内毒素局限在肠道内,防止机体受内源性微生物及其毒素的侵害。在严重感染、创伤、手术、休克、重症胰腺炎等应激状态或长期进行肠外营养的情况下,肠黏膜发生缺血缺氧损伤,其结构和功能可能受到严重损害,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发生肠道细菌易位,引起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甚至诱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因此,肠屏障功能已成为判断危重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了解肠屏障功能损伤的机制对于防治多脏器功能衰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EGF)、谷氨酰胺(glutamine,GLN)对全胃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nutrition,TPN)并发症的防治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大白鼠分为4组A(正常喂养组)、B(标准胃肠外营养STPN)、C(TPN+GLN)、D(TPN+EGF+GLN),采用大白鼠TPN模型,一周后取大鼠近端空肠组织切片行光镜和电镜观察,结合图像分析;无菌采取肠系膜淋巴结(mesenterlymphonodus,MLN)并称重和抽取腹腔静脉血作细菌培养(需氧培养)。结果B组肠黏膜萎缩,MLN细菌培养阳性率62.5%。C组较B组肠黏膜萎缩减轻,黏膜DNA、RNA含量和浆细胞数目增加,MLN细菌培养阳性率37.5%,肠细菌移位率下降。而D组上述各指数与正常鼠A组无显著差异。4组动物血培养均为阴性。结论EGF和GLN联合应用能有效地保护肠屏障功能和防止肠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   

20.
丙酮酸乙酯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肠黏膜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丙酮酸乙酯(EP)减轻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肠黏膜损伤及其治疗肠屏障功能障碍的机制。方法逆行胰胆管注射5%牛磺胆酸钠制作ANP模型。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ANP组和EP治疗组。测定血浆D-乳酸、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肠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mRNA表达,并观察肠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ANP组血浆D-乳酸、肠组织MPO在建模后24h达高峰,48h仍维持在较高水平,EP治疗组血浆D-乳酸、肠组织MPO水平明显低于ANP组(P<0.05)。ANP组大鼠肠组织HMGB1mRNA表达水平在ANP后12h明显升高,至24h达峰,48h仍维持在高水平。EP治疗组肠组织HMGB1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ANP组(P<0.05)。结论EP能显著下调血浆D-乳酸、肠组织MPO水平并明显抑制HMGB1基因表达,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对ANP肠黏膜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