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认识和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GIST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MSCT)资料。结果病灶分布于胃11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1例,回肠1例,结肠1例,直肠2例;肿瘤平均直径5.5cm。病理分型:良性5例,交界性2例,恶性10例。CT主要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具有跨越腔内外生长或以腔外生长为主特性。良性5例,直径均小于5cm,平扫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均匀强化。恶性及交界性GIST中有8例直径大于5cm(8/12),肿块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增强后肿块不均匀强化,内部出血、坏死、囊变明显,局部淋巴结无转移。结论 GIST是一类潜在恶性的肿瘤,MSCT检查对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良性10例,恶性5例,交界性1例。位于胃部10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2例,回肠2例;肿瘤位于腔内5例,腔外11例,均为单发肿瘤。CT表现:良性GIST(含交界性1例)肿瘤最大径均小于4cm;恶性GIST肿瘤最大径均大于5cm。(1)平扫:良性GIST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整,密度较均匀;恶性GIST呈分叶状,部分边缘不清,瘤内密度不均,呈囊实性改变;1列回肠恶性GIST显示肿瘤细蒂与肠管壁相连,2例见点状及小斑片钙化。(2)增强:良性GIST多呈均匀性强化;恶性GIST呈不均匀性强化,实性部分强化,瘤内见不规则无强化坏死区,瘤内可见不规则扭曲异常强化血管影。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有助于肿瘤的定位及肿瘤良恶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表现特征和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表现,术前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16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9例,小肠6例,升结肠系膜1例.11例为恶性,5例为良性.CT表现为肿块密度多不均匀,可有囊变、坏死、出血等,增强后肿块实性部分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主要表现为胃肠道腔外生长软组织肿块,易囊变坏死,以肝脏和系膜转移较为常见,淋巴结转移、腹水及肠梗阻征象等较为少见.虽然这些征象并不能完全鉴别胃肠道间质瘤与其他消化道间叶组织来源肿瘤,但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最终诊断依赖于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23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发生于胃16例,小肠6例,肠系膜1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生长方式以腔内生长者6例,腔外生长者10例,跨壁生长者6例;平扫:肿瘤呈均匀等密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2例均行螺旋CT平扫,其中10例加双期增强扫描。结果肿瘤位于胃部7例,大网膜3例,空回肠2例;单发11例,多发1例。良性间质瘤2例,肿瘤直径≤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均匀中度强化。恶性间质瘤10例,肿瘤直径≥7cm,边缘有分叶,瘤体内有多个小片状坏死或大块坏死及散在分布的细小钙化点,瘤旁常伴成簇状或线状排列的小血管;侵犯周围组织。CT定位准确度为75.0%,良恶性准确度为66.7%。结论多排螺旋CT平扫加增强动态扫描是目前检查GIST的重要方法之一,多平面重组后处理功能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利于良恶性的判断,对临床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6.
王志强 《现代医用影像学》2012,21(5):267-268,27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29例经病理学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不同的影像学检查。结果:29例原发胃肠道间质瘤中原发于胃10例,原发于十二指肠2例,发生于回盲部1例,发生于小肠12例,横结肠系膜1例,乙状结肠系膜3例。内生性生长者6例,外生性生长者15例,腔内外生长者8例。影像学判断GIST良恶性的符合率为81%(13/16)。结论:外生性生长是胃肠道间质瘤主要的生长方式,也是诊断的主要依据。CT是该病术前诊断及判断其生物学行为的主要工具。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探讨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的平扫及增强CT表现.结果 GIST发生于小肠8例,胃部4例,肠系膜1例.肿块向腔外生长者居多,多呈圆形或椭圆形.13例中,良性5例,其中4例直径小于5 cm,密度多均匀,边界清,强化均匀;恶性8例,其中7例直径大于5 cm,密度多不均匀,内部有单发或多发坏死,边界多不清,强化不均匀,4例出现转移.结论 GIST的CT表现没有特异性,但MSCT对其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别及预后的估计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对我院2000—08~2005—10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17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52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MSCT表现,评价MSCT对该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52例做回顾性分析,部分病例给予MSCT增强扫描.结果 肿瘤位于胃部23例,小肠18例,大肠5例,肠系膜4例,食管2例.恶性GIST 31例,主要CT表现:肿块直径≥5 cm 27例,29例瘤体内有低密度坏死,肿块边缘分叶状9例.良性21例,肿块直径<5 cm,边界清晰,密度均匀.CT检查的敏感性为100%,定位准确率为88.5%(46/52),定性准确率为86.5%(45/52).内生性生长23例,外生性生长18例,内外性生长11例.结论 CT可作为GIST的常规检查方法,对GIST的准确定位、定性的判断,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3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34例中位于食管者2例,胃15例,小肠12例,结肠1例,肠系膜2例,直肠2例。34例GIST中良性9例,恶性22例,交界性3例。结论CT检查对于GIST的定位以及观察肿瘤与刷同组织结构的关系很有价值,但CT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仍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螺旋CT征象及其诊断、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IST患者的螺旋CT资料,分析其CT征象与肿瘤恶性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28例患者生物学危险度:极低度2例(7.1 %),低度4例(14.3 %),中度8例(28.6 %),高度14例(50.0 %).肿块的大小、边界、密度、侵犯和/或转移、坏死或出血与肿瘤的生物学危险性之间差异密切相关(P < 0.05),而肿瘤的形态、强化程度与危险性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GI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对GIST的鉴别诊断及术后随访有重要价值,并有助于判断肿瘤的生物学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CT表现,探讨CT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活检确诊为问质瘤的17例患者的CT资料。结果:17例间质瘤患者中,9例发生在胃,5例发生在小肠,2例发生在结肠,1例发生在腹膜后。良性病灶8例,潜在恶性6例,恶性3例,远处转移2例。多数肿块形态规则,肿块较小时密度均匀,强化明显,部分病灶内可见异常强化的肿瘤血管。结论:CT在明确肿瘤的位置、形态和大小,有无转移或周围浸润,鉴别肿瘤的良恶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表现和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关系,评价MS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和病理学资料,将CT表现与生物学危险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36例GIST发生于胃24例,小肠7例,大肠4例,肠系膜1例。高度危险7例,中度危险12例,低度危险11例,极低危险6例。②肿瘤多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部分与局部管壁分界不清。12例向腔内生长,24例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生长;平扫肿瘤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呈均匀或不均匀轻中度或明显强化。③15例肿瘤最长径≥50mm,21例肿瘤最长径〈50mm,肿块形状规则19例,不规则17例,肿瘤大小及形态与肿瘤危险程度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31例边界清楚,15例边界不清,肿瘤边缘情况与肿瘤危险程度间差别有统计意义(P〈0.01);生长方式与肿瘤危险程度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1);密度均匀15例,不均匀21例,增强均匀强化14例,不均匀为22例,肿瘤密度和强化方式与肿瘤危险程度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最长径≥50mm、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多为中、高度危险性:最长径〈50mm、形状规则、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均匀强化的病灶多为中度以下危险性。结论MSCTCT能准确判断GIST的危险程度,对设计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半定量诊断高危险程度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比分析高危险程度与较低危险程度(包括极低、低、中等危险程度)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多层螺旋CT(MSCT)特征,探讨高危险程度GISTs的半定量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46例GISTs患者(共51个病灶)的MSCT资料,对比分析高危险程度与较低危险程度GISTs的发生部位、大小、形状、边界、生长方式、平扫及增强扫描中的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一步得出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 高危险程度与较低危险程度GISTs在发生部位、大小、形状、边界、远处转移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的边界和大小与肿瘤的危险程度有明显相关性.高危险程度GISTs的半定量诊断方程为ln [P/(1-P)]=-2.612X_3+0.371X_5(X_3:肿瘤的边界;X_5:肿瘤的大小).结论 上述logistic回归方程可用以判断GISTs为高危险程度的几率,有助于诊断高危险程度GISTs.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与其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以提高CT对GIST的良恶性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IST病人的CT检查资料,对比其术后良恶性的病理结果,找出其CT的良恶性征象,指导临床治疗。结果6例良性GIST的CT表现为类圆形肿瘤,边界清楚,5例直径小于5cm,5例强化值大于25HU,瘤灶内无出血、坏死,无周围结构侵犯;12例恶性GIST的CT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瘤,10例直径大于5cm,9例强化值大于25HU,7例瘤灶内有出血坏死,9例周围侵犯或转移。7例潜在恶性GIST的CT表现介于两者之间。良恶性GIST的大小、平扫密度是否均匀、周围有无侵犯或转移及有无出血或坏死有显著差异(P<0.01)良恶性GIST的强化程度、免疫组化阳性率、细胞类型无显著差异。结论GIST缺乏临床、镜下病理及CT特征,需行免疫组化鉴别,但CT能充分显示病变部位及周围脏器侵犯情况,对GIST的良恶性鉴别诊断及术后随访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破裂穿孔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胃肠道破裂穿孔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5例经手术证实为胃肠道破裂穿孔患者的临床及MSCT资料,回顾性总结了胃肠道破裂穿孔的MSCT表现。结果25例破裂穿孔中胃2例,十二指肠球部5例,十二指肠降段1例,空肠6例,回肠7例,盲肠1例,横结肠2例,乙状结肠1例。MSCT表现有腹腔游离气体、肠壁周围局限性积气、腹腔积液、肠壁增厚、肠腔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条纹征”),其中4例直观地显示破口,1例造影剂外溢。结论MSCT有利于显示胃肠道穿孔部位及其管壁周围的变化情况,可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诊断信息,但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7.
早期胃肠道穿孔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早期胃肠道穿孔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分析32例发病6h内的胃肠道穿孔患者的多层螺旋CT平扫病例,全部病例均经手术证实。结果32例患者包括:胃壁穿孔10例,十二指肠球部穿孔11例,结肠穿孔4例,阑尾穿孔3例,外伤性肠道撕裂伤4例。多层螺旋CT平扫确诊29例(90%),表现为腹腔内不同位置、大小、形态的游离气体影。结论根据腹腔游离气体,多层螺旋CT在早期胃肠道穿孔时,能及时、准确做出定性诊断,优于其它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