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后脑血管意外8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的并发症已为大家熟知,但术后出现脑血管意外尚少见。现将我科1972年10月至1995年12月经治8例报告如下。 资料 本组男4例、女4例,除1例男性为37岁外,余为60岁以上。术前有高血压病史者7例,4例长期服降压药,能控制血压在基本正常范围,余3例虽经积极治疗,但血压仍波动在25/22kPa~20/16kPa。1例既往血压正常。本组既往均无脑血管病史。 本组均有典型的三叉神经痛临床表现,其中右三叉神经痛6例,左侧疼痛2例;病程均在1年以上,最长者为21年。均于药物治疗无效后接受手术治疗。术前头颅CT检查5例,3例提示脑萎缩,均未发现脑出血及梗塞病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治疗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于2013-2016年期间在我科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或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治疗的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表现、术中所见、手术疗效。结果 57例患者中,单纯行微血管减压术33例,19例患者术后疼痛症状立刻消失,14例术后疼痛症状未明显好转,其中7例患者为改善症状在之后接受了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行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24例,19例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或消失。结论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治疗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疼痛症状效果好于单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但该手术仍存在术后患者不可逆的面部感觉减退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 1998年 1月至 2 0 0 1年 4月行三叉神经后根选择性切断术治疗顽固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3例 ,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临床资料本组 13例患者中 ,男 5例 ,女 8例。年龄 5 0~74岁 ,平均 6 1岁。其中 5 0~ 5 9岁 5例 ,6 0~ 6 9岁6例 ,70岁以上 2例。病程 8~ 30年 ,平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对三叉神经痛病人三叉神经根切断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作者研究了36例经术前MRTA及术中探查除外神经血管接触的三叉神经痛病人,在三叉神经感觉根大部切断术过程中,通过术前、中、后记录BTEP以监测三叉神经传导功能;测定BTEP潜伏期及波幅参量的变化指导手术的进程.结果 36例病人患侧BTEP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提示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传导功能损害,术中待BTEP呈一直线后,不再继续切断神经根,术后疼痛均缓解,未遗三叉运动功能障碍.结论 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可以指导选择性三叉神经根切断术并防止三叉神经眼支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6.
我们对一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所致顽固性头痛病人采用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治疗,术后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患者女,60岁。因右侧阵发性剧烈头痛,右眼视物不清6个月于1992年5月11日入院。查体:右眼失明,右眼睑下垂,右瞳孔大于左瞳孔,光反射消失,右眼球各方向运动受限。头部CT示右侧鞍旁有一略高密度影,明显增强。脑血管造影显示右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直径约4.0cm,对侧颈内动脉造影时压迫患侧颈总动脉,患侧大脑前动脉,中动脉不显影,揭示侧枝循环不良,不宜行颈动脉结扎术,此  相似文献   

7.
三叉神经痛为常见的神经外科疾患,治疗方法颇多,而用外科方法切断或电灼破坏三叉神经感觉根为治疗本病的常用手段。我院自1961年至1984年应用经枕下入路行三叉神经感觉根大部切断术治疗三叉神经痛194例,现小结如下。临床资料1.本组男性112例,女性82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联合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PSR)治疗伴静脉压迫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方法 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82例PTN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1例采用MVD联合PSR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MVD治疗。结果 术后1周,观察组总有效率(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80.49%;P<0.05)。术后1年,观察组疼痛消除率(87.80%)明显高于对照组(68.29%;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7.07%)与对照组(14.63%)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复发率(2.44%)明显低于对照组(17.07%;P<0.05)。结论 MVD联合PSR治疗合并静脉压迫的PTN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9.
约1%的多发性硬化病人伴发三叉神经痛,除发病年龄较早,多为双侧性外,多发性硬化伴发三叉神经痛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难于鉴别。前者对药物治疗效果差,常需手术治疗。本文报告8例经保  相似文献   

10.
感觉性神经病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33例以感觉性周围神经系统受累为主要表现的病人,以临床表现、电生理检查、腓肠神经活检或尸检等几方面予以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耳后小切口入路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11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本文报告自1984年1月至1993年4月,对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久治不愈者1100例,采用局麻、耳后小切口入路行桥小脑角探查术。据术中发现不同病因采用神经血管减压术、肿瘤切除术等治疗。本组死亡2例,近期总有效率为99.5%。对本病的治疗方法、术式的选择、并发症和副反应的防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单纯微血管减压术(MVD)与微血管减压并感觉根部分切断术(PSR)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1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2例行MVD手术,68例行MVD+PSR手术.结果 MVD组:术后128例(90.1%)疼痛消失,9例(6.4%)疼痛明显减轻,手术有效率达96.5%.随访期大于2年的82例患者中,74例疼痛完全消除,5例时有疼痛可药物控制,3例药物不能有效控制.MVD+PSR组:术后67例疼痛消失,1例疼痛无任何改善.随访期大于2年的47例患者中,45例疼痛完全消除,2例时有疼痛可药物控制.MVD+PSB手术近期疼痛完全消除率(98.5%)明显高于单纯MVD手术(90.1%),P<0.05;术后2年MVD+PSR手术疼痛完全消除率(95.7%)仍高于单纯MVD手术(90.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VD+PSR手术近期疼痛完全消除率明显优于单纯MVD手术,术后2年仍较后者有更高的疼痛消除率,远期效果有待更长时间的随访;对责任血管的准确判断及合理处置是两种手术方式成功的关键;手术方式应根据术中情形并结合患者的个体因素、主观要求进行选择.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echnique and effectiveness of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or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partial sensory rhizotomy(PSR)o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TN).Methods 210 TN patients undergoing posterior fossa craniotomies for TN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among which there're 142 cases underwent MVD and the other 68 cases underwent MVD + PSR. Results Of the MVD group, pain vanished in 128(90.1%), obviously relieved in 9, and a total of 137(96.5%) cases were profited from MVD after operation. In the 82 cases with a follow-up more than 2 years, pain vanished in 74, pain sometime occurred in 5 which could be relieved by oral medicine (carbamazepine), the last 3 cases could not be controlled effectively by medicine. Of the MVD + PSR group, pain completely vanished in 67 cases, not changed in 1 case. In the 47 cases with a follow - up more than 2 years, pain sometime occurred in 2 which could be relieved by carbamazepine, the others were completely pain - free. The short - term pain - free rate in MVD + PSR group (98.5%)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e MVD group (90.1%), P<0.05. After a follow-up more than 2 years, the former was still higher than the later in the rate of 95.7% and 90.1% respectively,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tatistics. Conclusions MVD + PSR was obviously superior to MVD in completely eliminating pain in short - term period after operation, the former still has a higher pain - free rate than the later in two years after operation, however,longer pain -free rate need even longer time to follow up;identifying the responsible vascular exactly and handling it reasonably were the key to both groups; there are both merits and shortcomings in MVD or MVD + PSR, so how to choose a more suitable surgical method depends on the findings in operation, the patient's own opinion and conditions should also be considered prudently before operation.  相似文献   

13.
1951年作者发现一年轻病人的三叉神经痛是由于桥脑小脑角有一小的胆脂瘤所致,因而提出机械压迫可能是引起三叉神经痛的原因。但机械压迫病因假说早在1920年Cushing即已从肿瘤压迫三叉神经根的病例报告中提出,1937年Lee又提出岩嵴可能  相似文献   

14.
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临床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16例,男5例,女11例,年龄24~74岁,平均47岁,病程3个月至23年,平均5年8个月。单侧发作15例,右侧12例,左侧3例。V11例,V1+21例,V2+39例,V1+2+31例。影像学检查:16例均行头颅CT扫描,未见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1例行磁共振检查,MRA见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手术方法:全麻后侧卧,病侧枕下乳突后行5.0~8.0cm“∫”切口,骨窗大小2.5~4.0cm,上端至横窦下缘,外侧暴露出乙状窦后缘,硬脑膜剪开后,在显微镜下沿蛛网膜下腔显露桥小脑角池,暴露出三叉神经根桥脑入脑段。二、结果16例次术中均发现血管侵犯三叉神经根,其中动脉压…  相似文献   

15.
脑瘫即大脑性瘫痪症,是由小儿先天性脑畸形、炎症、外伤等原因致使大脑运动功能失调。同时伴有感觉、语言、智力障碍的一组综合症群,对有手术适应症的患儿,以前多采用矫形外科手术,但效果欠佳。近几年来,开展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tiveposteriorrhizotomy,简称SPR)。我科于96年2月至97年4月,采用SPR治疗18例患儿。经过临床观察和随访,患儿四肢肌张力显著下降、下肢畸形明显改善,上肢畸形稍有改善,达到了提高患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目的,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8例,男7例,女11例,年龄4岁一14岁。均为痉挛…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应用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术治疗特殊类型三叉神经痛的选择策略、手术技巧及体会。方法对35例特殊类型三叉神经痛进行术中探查,其中12例无责任血管类型、8例静脉无法减压类型以及5例复发类型选择单纯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术;10例责任血管不确定类型(5例小脑上动脉、1例小脑前下动脉、4例静脉)选择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联合显微血管减压术。结果 35例患者术后疼痛均消失,均遗留有面部中度麻木,痛、温、触觉大部分存在,门诊平均随访3年,均无复发。结论针对显微血管减压术中无责任血管类型、静脉无法减压类型、复发类型以及责任血管不确定类型,单纯或者联合三叉神经感觉根梳理术不仅能够有效解除疼痛,而且较感觉根部分切断术而言对神经损害小,功能障碍程度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目前较为流行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儿童脑瘫的手术中,选择低阈值的神经亚束进行切断是手术的关键。但手术中发现神经后根亚束阈值变化很大,为更好理解这一方法的理论根据和解释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我们用狗为实验动物模型进行去大脑、慢性脊髓化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v,SPR),前后神经后根兴奋性和肢体肌肉反应级别变化的研究。万法:将动物分成三组,分别进行SPR手术,进行脊神经后根亚束阈值的测定,并对阈值的两倍刺激效应和阈下刺激的时间空间总和效应进行研究。结果:在去大脑操作中短时间内阈值有大范围波动,部分脊神经后根切断后其阈值变化于5~10man内可达其基值的10倍左右。30s内用阈值量恒定的电流刺激后根,同侧下肢肌肉反应级别差异较大。另外,两倍阈值量刺激常使肌肉病理级别反应增加,这在对照组也有表现。邻近神经后根阈下刺激的时间、空间总和效应使对照组刺激阈电流变小,而肌肉反应级别并未变化。结论:这一实验结果表明目前广泛应用的SPR手术神经后根阈电流的不稳定因素来自脊髓本身,临床应用的阈值往往超过实际阈值,两倍阈电流刺激使病理反应级别增加。因此SPR手术判断神经阈值的电生理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9.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痉挛性脑瘫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共22例患者接受了SPR手术。通过T12~L2椎板切除.显露脊髓圆锥后确认L2~S1各神经后根,将各后根分为3~5个小束,同心圆电极进行刺激,通过肉眼观察及肌电图记录显示肌肉收缩情况。将运动阈值较低者切断,术后随访2年。结果本组病例术后出现短暂高热、下肢乏力、麻木、疼痛、浅感觉减退、缝线反应及尿滁留。无喉头水肿、脑脊液漏、切口感染发生。经随访,未见感觉障碍、肢体无力、括约肌功能障碍及顽固疼痛。腰椎X片未见脊柱变形。结论SPR是治疗脑瘫痉挛的有效方法,注意显微外科操作及围手术期护理可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秦皇岛开发区医院脑病研究所张必清,张淑艳,李庆昌藁城市脑瘫治疗中心夏保志,袁翠仙,崔社花1991年我们开展了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经30例临床验证,现将手术治疗情况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5例,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