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溃结宁膏穴位敷贴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IFN-r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本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穴位敷贴和药物内服,治疗周期为60 d。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综合疗效、血清IFN-r的含量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7%,对照组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FN-r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血清IFN-r含量下降更大。结论:溃结宁膏穴位敷贴能明显改善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及肠道黏膜病变,并能降低促炎因子IFN-r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调控SIRT1/NF-κB信号通路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大鼠炎症反应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Sprague Dawley (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药物组和穴位埋线组,每组10只。采用3%葡聚糖硫酸钠自由饮用建立UC大鼠模型。药物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每千克体质量0.5 g连续灌胃;穴位埋线组予穴位简易埋线治疗。比较4组大鼠疾病活动度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和黏膜损伤指数(colon mucosa damage index, CMDI)的改变,观察4组结肠组织的病理变化,比较血清和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活性、结肠组织核因子-κB (nuclear factor-κB, NF-κB) p65的阳性表达、结肠组织SIRT1/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肠组织黏膜屏障保护因子上皮钙黏附素(epithelial calcium-dependent cell adhesion molecule, E-cadherin)和紧密连接蛋白的闭合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其对Notch/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UC的相关机制。方法:雄性C57BL/6J小鼠采用葡聚糖硫酸钠饮用法复制UC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每组6只,另设6只为空白组。电针组给予电针“足三里”治疗,每日30 min,连续治疗7 d。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组织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含量,免疫荧光法检测结肠组织Claudin-1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组织黏液蛋白(Muc)-2、Notch-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肠组织Notch-1、Hes-1、核转录因子(NF)-κB、Toll样受体(TLR)-4、蛋白激酶B(AKT) mRNA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DAI评分升高(P<0.001),血清中TNF-α、IL-6含量增加(P<0.01,P<0.001),结肠组织中Claudin-1、Mu...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疾病,原因不明,发病机制复杂。NF-κB是一种核转录因子,参与多种炎症和免疫基因的转录与表达。笔者查阅近几年关于中医药通过6条信号通路介导核因子-κB(NF-κB)治疗UC的文献并进行了总结,旨在为今后研究中药治疗UC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溃结宁膏穴位贴敷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UC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20例,分别予溃结宁膏穴位贴敷加服安慰剂、口服柳氮磺胺吡啶加安慰贴、溃结宁膏穴位贴敷加服柳氮磺胺吡啶治疗,60 d后观察3组临床综合疗效、黏膜病变疗效、黏膜病理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IFN-γ、IL-4的变化。结果3组临床综合疗效、黏膜病变及黏膜病理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IFN-γ水平明显降低,IL-4水平明显增高(P<0.01);治疗组、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溃结宁膏穴位贴敷联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脾肾阳虚型UC,可调节体内免疫细胞因子水平,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黏膜上皮屏障的影响,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其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6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和造模组36只,采用腺嘌呤、番泻叶分阶段灌胃,再予2,4,6-三硝基苯磺酸与乙醇复合物灌肠制备UC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柳氮磺吡啶(SASP)组和埋线组,埋线组于“足三里”“天枢”“肾俞”“脾俞”“大肠俞”“膈俞”埋线,14 d埋线1次,共3次;SASP组予SASP混悬液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42 d。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进行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PCR检测结肠组织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核因子(NF)-κB p65、闭锁小带蛋白-1(ZO-1)、咬合蛋白(Occludin)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p38MAPK、NF-κB p65、Occludin、ZO-1蛋白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Nrf2信号通路探讨溃结宁膏穴位敷贴在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黏膜抗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造模组(55只),造模组采用腺嘌呤、冰番泻叶分阶段灌胃结合外因干预,并予2,4,6-三硝基苯磺酸与乙醇复合物灌肠制备UC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模型评价后将造模组大鼠按照体重随机分为模型组(8只)、穴位组(7只)、非穴位组(7只)、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8只)、SASP合穴位组(8只)。病证结合模型大鼠分别予溃结宁膏穴位敷贴“中脘”“气海”“足三里”“天枢”,溃结宁膏非穴位敷贴于双臀部肌肉丰厚处,SASP组予SASP灌胃,SASP合穴位组予穴位敷贴合SASP灌胃同步处理,每日1次,共28天。观察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结肠组织病理改变、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结肠组织学损伤指数(TDI)评分,同时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中Nrf2和HO-1蛋白表达,PCR检测Nrf2、Keap1 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CMDI、TDI评分、Nrf2和HO-1蛋白含量及Nrf2和Keap1mRNA表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穴位组、SASP组、SASP合穴位组CMDI、TDI评分降低(P<0.01),Nrf2、HO-1蛋白含量及Nrf2 mRNA表达升高(P<0.01)而Keap1 mRNA表达降低(P<0.05,P<0.01);与SASP组比较,穴位组、SASP合穴位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溃结宁膏穴位敷贴通过调控氧化应激反应中的Nrf2信号通路,上调Nrf2、HO-1蛋白和Nrf2 mRNA的表达,并下调Keap1 mRNA的表达,抵御结肠氧化应激反应,减轻肠黏膜炎症,促进结肠黏膜愈合,进而发挥治疗UC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溃结灵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黏膜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抑制蛋白(IκB)-α蛋白表达的作用,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制作UC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以下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溃结灵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阳性药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治疗10天后处死大鼠取结肠组织,采取免疫组化(IHC)法检测IκB-α的阳性细胞表达率。结果:模型组结肠黏膜IκB-α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溃结灵高剂量组结肠黏膜IκB-α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溃结灵使TNBS法UC大鼠模型结肠黏膜IκB-α蛋白阳性细胞率明显降低,这可能是其治疗UC作用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溃结宁膏穴位贴敷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脾肾阳虚型慢性复发型UC活动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给与溃结宁穴位贴敷及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治疗60 d,观察治疗前后2组临床综合疗效、黏膜病变疗效、黏膜病理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血清IL-4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临床综合疗效、黏膜病变及黏膜病理疗效相当(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IL-4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溃结宁膏穴位贴敷能提高脾肾阳虚型慢性复发型UC的临床疗效,减轻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溃结灵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结肠黏膜核因子抑制蛋白-κB(IκB-α)基因表达及磷酸化核因子抑制蛋白-κB(pIκB-α)蛋白表达的作用,对其抗UC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复制UC大鼠模型并进行不同剂量药物干预.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方法检测结肠黏膜IκB-α基因表达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结肠黏膜pIκB-α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模型组IκB-α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溃结灵高剂量组ⅠκB-α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pIκB-α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溃结灵低、高剂量组pIκB-α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溃结灵对TNBS法UC大鼠模型结肠黏膜IκB-α基因表达有上调作用及对pIκB-α蛋白表达有抑制作用,其抗UC作用的机理可能为抑制IκB-α的磷酸化,进而抑制IκB-α蛋白的降解,最终抑制核转录因子-κB的活化,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乌梅丸及其拆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从分子层面探讨乌梅丸及其拆方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大承气汤灌胃+TNBS灌肠诱导UC形成,通过乌梅丸拆方给药,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TLR4、MYD88和NF-κBmRNA的表达.结果 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TLR4、MYD88、NF-κBmRNA表达显著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全方组和寒热并用组表达降低(P<0.01),温热组和寒凉组表达降低(P<0.05);与乌梅丸全方组比较,寒热并用组、温热组和寒凉组无差异(P>0.05)结论 乌梅丸全方,寒热并用组、温热组和寒凉组药物均通过对TLR4/NF-κB信号通路的抑制对UC起治疗作用,寒热配伍是乌梅丸中的重要配伍形式,寒热配伍后表现出协同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鹏程  赵珊  冯健  赵宏  王秋红  匡海学 《中草药》2015,46(10):1556-1561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的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固醇激素与免疫抑制剂3类药物为主,但是无法有效的防治,不可长期使用。近年来,大量研究以中药复方、单味药或者活性成分为研究对象,以期开发出治疗、预防溃疡性结肠炎的新型药物。就NF-κB信号通路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作用及以NF-κB通路中相关蛋白和酶为靶点的中药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四神丸加味合溃结宁膏穴位敷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4例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护理,对照组予西药柳氮磺砒啶治疗,治疗组予四神丸合溃结宁膏穴位敷贴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5%,对照组为86.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神丸加味合溃结宁膏穴位敷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otis,UC)大鼠模型结肠黏膜泛素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并探讨溃结灵对其的作用,进一步揭示溃结灵防治UC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复制UC大鼠模型并进行不同剂量药物干预。采用逆转录PCR方法检测结肠黏膜泛素基因表达,Elisa方法检测结肠黏膜泛素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泛素基因相对表达量高于正常组(P0.05);溃结灵中、低剂量组泛素基因相对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泛素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正常组(P0.05);溃结灵中、低剂量组泛素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模型组(P0.01,P0.05)。结论:溃结灵对TNBS法UC大鼠模型结肠黏膜泛素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均有下调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为通过抑制IκB-α的泛素化降解,从而抑制NF-κB的活化,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刘雪枫  乔婧  高建德  陈正君  刘雄 《中成药》2021,(6):1445-1450
目的 观察党参多糖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对结肠上皮NF-K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嘧啶(SASP)阳性对照组(0.3g/kg)、党参多糖高剂量组(9g/kg)、党参多糖低剂量组(3 g/kg),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  相似文献   

16.
溃结灵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粘膜IL-1β、TNF-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溃结灵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制作UC大鼠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溃结灵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治疗10d后处死大鼠采集结肠粘膜标本,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IL-1β、TNF-α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模型组结肠粘膜中TNF-α和IL-1β的含量分别为(99.35±36.67)pg/mL和(160.90±51.78)pg/mL,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溃结灵高剂量组结肠粘膜中TNF-α的含量为(40.66±6.58)pg/mL,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溃结灵高、低剂量组结肠粘膜中IL-1β的含量分别为(67.30±32.57)pg/mL和(69.32±31.24)pg/mL,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溃结灵能够降低UC大鼠结肠粘膜中促炎因子IL-1β、TNF-α的含量,这可能是其治疗UC作用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溃结安康汤对TNBS诱导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48只清洁级SD大鼠,体质量(200±20)g,将其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溃结安康汤组、SASP组。造模并治疗21d后,进行DAI评分,观察结肠HE染色病理涂片,MEKmRNA、ERK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较,溃结安康汤组DAI评分降低,结肠HE染色病理示炎症细胞明显减少,MEKmRNA、ERKmRNA表达均升高,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溃结安康汤可以显著改善UC大鼠症状、病理形态,通过调高MEKmRNA、ERKmRNA表达,从而达到抑制炎症、改善症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张罡  叶桐  窦丹波 《陕西中医》2023,(6):818-821
核转录因子-κB(NF-κB)相关信号通路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形成与发展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研究显示中药单体及单药可以通过NF-κB信号通路介导减少黏膜炎症反应、抑制肠道上皮细胞凋亡、增强肠道黏膜屏障、调节肠道内菌群丰度等抑制溃疡性结肠炎的发展,但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调节TLR4/NF-κB信号通路、JAK2/STAT3/NF-κB信号通路、PI3K/AKT/NF-κB信号通路、NF-κB/NLRP3信号通路等有关。涉及到的常用药物包括黄连、干姜、鸦胆子、黄芪、肉桂、青黛、雷公藤、黄芩、蒲公英、马齿苋、苦参、青蒿等及其提取物小檗碱、6-姜烯酚、鸦胆子苦醇、黄芪多糖、肉桂醛、雷公藤多苷、黄芩苷、苦参总碱、双氢青蒿素等。故围绕NF-κB相关信号通路对常用治疗UC的中药及其单体作一综述,旨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溃结2号方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黏膜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NBS)+免疫诱导法复制UC大鼠模型,随机分组为模型组、中药组、SASP组,分别给予相应的干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AP二步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TNF-α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法(RT-PCR)检测TNF-αmRNA的水平,并观察大鼠治疗14天及21天后TNF-α及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连续灌胃14天后,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SASP组大鼠结肠黏膜TNF-α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SASP组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之间TNF-αmR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灌胃21天后,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SASP组大鼠结肠黏膜TNF-α水平、TNF-αmRN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与SASP组比较,中药组TNF-α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灌胃21天后,TNF-α水平、TNF-αmRNA水平明显低于灌胃1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溃结2号方不仅能下调UC大鼠结肠黏膜TNF-α的水平,还能抑制TNF-αmRNA的表达,说明溃结2号方治疗UC的作用机制和下调作用TNF-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溃结灵对白介素-1β(IL-1β)刺激的Caco-2炎症细胞模型核因子抑制蛋白-κB(IκBα)基因表达及蛋白表达的作用,对其抗溃疡性结肠炎(UC)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将生长融合至70%~80%的Caco-2细胞分为7个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蛋白酶抑制剂组、阳性药柳氮磺胺吡啶组(SASP)及溃结灵高、中、低剂量组。IL-1β刺激细胞建立炎症模型,收集细胞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Caco-2细胞IκBα的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其蛋白表达。结果 IL-1β刺激的Caco-2炎症细胞中,模型组IκBα基因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溃结灵中剂量组IκBα基因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IL-1β刺激的Caco-2细胞炎症中,模型组IκBα蛋白表达低于正常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溃结灵高剂量组IκBα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溃结灵对IL-1β刺激的Caco-2炎症细胞IκBα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有上调作用,其抗UC作用的机理可能为抑制IκBα蛋白的降解,最终抑制NF-κB的活化,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