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2.
3.
目的:建立乌饭树叶中主要活性成分乌饭树苷的含量测定方法。 方法:利用染色活性跟踪法,分离鉴定有效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色谱柱为Cosmosil-5C18 - PAQ(4.6 mm × 250 mm,5 μm),流动相为0.3%乙酸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320 nm。 结果:乌饭树苷为乌饭树叶主要有效成分,其色谱分析的分离度良好,在0.052 08 ~ 0.520 8 g/L范围内线性良好,r值为0.999 8,加样回收率为98.61%。 结论:该有效成分测定方法灵敏度高,结果准确、简便,可为乌饭树叶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乌饭树抗疲劳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乌饭树嫩枝叶的醇提取物对小鼠的爬杆试验、血尿素氮含量测定、血中乳酸含量测定及低温生存试验,证实其具有抗疲劳、耐寒作用。急性毒性实验显示其无毒。 相似文献
5.
6.
乌饭树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越桔属植物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方法(硅胶、Sephadex LH-20、RP-18柱色谱)进行成分分离和纯化,采用核磁、质谱等方法鉴定结构。结果:从乌饭树根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绿原酸(1)、松脂素(2)、阿魏酸(3)、山柰酚(4)、咖啡酸(5)、β-谷甾醇(6)、槲皮素(7)、齐墩果酸(8)、芹菜素(9)、木犀草素(10)。结论:化合物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乌饭树叶总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 用对羟基自由基和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来考察其总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大小.结果 乌饭树叶总黄酮抗氧化能力强,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EC50分别为22.30 mg/L和38.00mg/L.结论 乌饭树叶是一种良好的天然抗氧化剂来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乌饭树叶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及抗氧化因子的影响。方法:通过腹腔注射STZ(20 mg/kg)诱导,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二甲双胍组(320 mg/kg)、乌饭树叶多糖低剂量组(200 mg/kg)、乌饭树叶多糖高剂量组(400 mg/kg)。各组大鼠灌胃给药连续60 d,检测大鼠给药前后的空腹血糖;检测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s)、丙二醛(MDA)的含量;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比色法检测大鼠胰腺组织中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Ⅲ活性。结果:乌饭树叶多糖低剂量组、乌饭树叶多糖高剂量组大鼠空腹血糖均低于模型组(P0.05);乌饭树叶多糖高剂量组大鼠血清TC、TG、FFAs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乌饭树叶多糖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中SOD、CAT活性显著高于模型组,MDA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乌饭树叶多糖高剂量组大鼠胰腺中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Ⅲ的活性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乌饭树叶多糖可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的空腹血糖,调节改善糖脂代谢,提高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9.
桑色素是黄酮类化合物中的一种,具有抗炎、抗肿瘤及抗氧化等作用。本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式,主要就其来源和化学结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吸收、分布、代谢,生物活性与结构的关系进行综述,介绍2000年后有关桑色素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并展望桑色素的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乌饭树叶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多种色谱技术对乌饭树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性研究,采用波谱技术和理化性质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柯伊利素(1),东莨菪亭(2),对羟基肉桂酸(3),对羟基肉桂酸乙酯(4),咖啡酸乙酯(5),β-谷甾醇(6), 木犀草素(7), 槲皮素(8),七叶亭(9),咖啡酸(10),异落叶松脂素-9-O-β-D-木糖苷(11),10-O-对羟基肉桂酰-鸡屎藤次苷(12)。结论:其中化合物4,5,11,12为首次从越橘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9,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叶化学成分及其抗补体活性。方法 通过溶血实验,以抗补体活性作为导向分离手段,对乌饭树叶各部位进行抗补体活性测试,运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采用现代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确定抗补体活性成分。结果 从乌饭树叶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三十五烷(1)、三十一烷(2)、赤杨酮(3)、木栓酮(4)、表木栓醇(5)、羽扇豆醇(6)、齐墩果酸(7)、熊果酸(8)、东莨菪素(9)、反式对羟基桂皮酸(10)、柯伊利素(11)、芹菜素(12)、山柰酚(13)、山楂酸(14)、科罗索酸(15)、蔷薇酸(16)、2α, 3α-二羟基熊果酸(17)、19α-羟基熊果酸(18)、咖啡酸(19)、异荭草苷(20)、荭草苷(21)、牡荆苷(22)、异牡荆苷(23)、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24)、异槲皮苷(25)、柯伊利素-7-O-β-D-葡萄糖苷(26)、槲皮素(27)、木犀草素(28)。对其中的25个化合物进行抗补体活性实验,化合物5、7、8、11~13、15、18~20、23~25、27、28对经典途径的补体激活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 化合物1、3、6、14~18、23、2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熊果酸的抗补体活性最强,50%抑制溶血浓度(CH50)为0.014 mg/mL。 相似文献
12.
南烛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药食两用植物南烛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反相硅胶柱色谱和制备型HPLC等色谱技术从南烛枝叶中分离得到11个糖苷类化合物,运用质谱、核磁等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10-O-反式对羟基桂皮酰-6α-羟基-二氢水晶兰苷(10-O-trans-p-coumaroyl-6α-hydroxyl-dihydromonotropein,1),10-O-顺式对羟基桂皮酰-6α-羟基-二氢水晶兰苷(10-O-cis-p-coumaroyl-6α-hydroxyl-dihydromonotropein,2),乌饭树苷(vaccinoside,3),10-O-顺式对羟基桂皮酰-水晶兰苷(10-O-cis-p-coumaroyl monotropein,4),异落叶松脂素-9-O-木糖苷(isolariciresinol-9-O-β-D-xyloside,5),鸢尾苷(tectoridin,6),vicenin-3(7),槲皮素-3-O-鼠李糖苷(quercetin-3-O-α-L-rhamnoside,8),槲皮素-3-O-阿拉伯糖苷(quercetin-3-O-α-L-arabinopyranoside,9),槲皮素-3-O-半乳糖苷(quercetin-3-O-β-D-galactopyranoside,10),槲皮素-3-O-葡萄糖醛酸苷(quercetin-3-O-β-D-glucuronide,11)。其中化合物 1和2为新化合物 ,4,6,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已知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川贝母野生基原植物资源分布和保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贝母因其药用效果良好,被中国及世界上多个国家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但是随着川贝母药材资源需求量的急剧增长及其野生基原植物存在产量低,自然条件下种子数量少、发芽率及成活率极低等缺陷,使得川贝母野生基原植物资源处于濒危状态。以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这两大数据库所发表的文章为基础,综述了川贝母本草学考证、野生基原植物资源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保育措施及利用内生真菌获得贝母类生物碱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从传统的保育措施及现阶段积极探索的微生物提取活性物质的角度为川贝母野生基原植物资源的保育提供发展思路,以期早日实现川贝母的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8.
木犀属植物共约30种,分布于亚洲东南部和美洲,我国共产25种及3变种(占世界的82.76%),是世界木犀属植物的分布中心。桂花(木犀)作为木犀属主要的代表物种和研究对象,在我国园艺和食品领域拥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在药用方面,桂花主要用作止痛剂,治疗胃气痛。但目前对桂花和木犀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并不多。为了进一步开发桂花及木犀属植物资源的药用价值,对木犀属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其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
绞股蓝与乌蔹莓药用部分的显微鉴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比较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与乌蔹莓Cayratia japonica茎、叶在解剖结构上的区别。方法 用石蜡切片法分别观察绞股蓝与乌蔹莓茎、叶的解剖结构。结果 绞股蓝幼茎有10个双韧维管束,而乌蔹莓幼茎有12—15个外韧维管束;在老茎中,绞股蓝的皮层厚壁组织位于维管束的外侧,皮层厚壁组织和维管束之间有薄壁组织相隔。乌蔹莓的皮层厚壁组织位于维管束的外侧,但皮层厚壁组织和维管束之间没有薄壁组织相隔,皮层厚壁组织紧邻维管束;在绞股蓝的维管束中,后生木质部的导管沿切向线排列,在乌蔹莓的维管束中后生木质部的导管沿径向线排列;两者叶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中脉的结构不同,绞股蓝只有1个维管束,乌蔹莓叶中脉有4—5个维管束。结论 研究结果可供采集、收购绞股蓝及识别伪品时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