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对手术后患者脏器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观察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对手术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32例消化道手术患者按随机表分别予以肠外营养(PN组)、基础型肠内营养(EN组)和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GLN组)。3组患者术后第3天开始至术后第11天,接受等氮等热卡的营养支持(92.0kJ·kg-1·d-1,0.2gN·kg-1·d-1)。观察脏器功能、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血清免疫球蛋白、血浆谷氨酰胺水平及预后指标。结果(1)PN组出现一过性肝功能损害的患者较其他2组为多,但差异无显著性(P=0.11~0.24);(2)PN组CD3+、CD4+细胞百分比以及CD4+/CD8+的比值术后第11天低于术前水平,且其手术前后的差值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4,0.001,0.006)。GLN组术后第11天与术前CD25+细胞百分比的差值明显高于PN组(P=0.01),比较EN组也有增高趋势(P=0.07);(3)术后第11天PN组患者血浆免疫球蛋白(IgG、IgM)明显低于术前水平(P=0.04,0.05),而其他两组已恢复到术前水平;(4)术后第11天,PN组患者血浆游离谷氨酰胺水平明显低于EN组和GLN组(P=0.001);(5)EN组的营养药费用明显低于PN组(P=0.001)。结论PN组患者有较多一过性肝功能损害。在本研究条件下,肠内营养支持后可减轻免疫功能抑制,谷氨酰胺强化后这种免疫功能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肋肠部病人的机体营养状况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0例胃肠癌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PN组和EN组。PN组术后行TPN支持,EN组术后第1天起经鼻饲管输注能全力,量由500ml/d递增至1500ml/d,速度由21ml/h递增至63ml/h,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4,8d抽取外周血测定T细胞亚群,NK细胞,血清IL-2浓度,血清PA浓度,血清RBP浓度。结果 (1)术后患者血清PA、RBP浓度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P<0.01),经一段时期的EN和PN支持后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2)术后经EN和PN支持后T细胞亚群恢复到术前水平,NK细胞明显增高(P<0.05)。EN组IL-2明显增高(P<0.05)且与PN组术后IL-2比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胃肠癌病人的营养状况,其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3.
肠内营养对重症胰腺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肠内营养对重症胰腺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自2001~2002年32例重症胰腺炎病人行肠内营养(EN)的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和红细胞免疫功能进行检测。并与30例采用肠外营养(TPN)的病人进行比较。结果 EN组应用1周后IgA浓度明显提高,IL-6明显提高,IL-10显著下降。红细胞C3b受体花结率(RRCR)明显提高。结论 肠内营养对重症胰腺炎病人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4.
静脉营养支持对胃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伴营养不良的进展期胃癌(AGC)24例,随机发为对照组和静脉营养支持组。治疗组于术前给予静脉营养支持5-7天。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周围静脉血的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NK、LAK细胞活性。发现经营养支持后,上述指标显著提高P<0.025-0.001)。提示术前静脉营养支持能改善AGC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5.
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7月至2011年5月间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胃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患者术后早期少量多次进水加肠内营养制剂,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传统围手术期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结局、术后免疫功能及营养状况。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热时间[(81.1±6.4)h比(87.3±8.0)h,P〈0.05]、排气时间[(79.9±9.5)h比(86.6±8.7)h,P〈0.05]和住院时间[(7.83±2.23)d比(9.57±1.96)d,P〈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费用分别为(30.22±3.22)千元和(34.60±32.12)千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3%(4/30)比16.7%(5/30),P〉0.05]。术后第3和第7天,试验组患者CD3+、CD4+、NK细胞、CD4/CD8、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CD8+细胞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经口进食肠内营养制剂能够改善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以及免疫功能,促进肠道功能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6.
7.
肠内免疫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强化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行胃癌根治性术加术中腹腔温热化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术后行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支持)和对照组(40例.行常规肠内营养支持)。分别于术前1d、术后第1、7、12天检测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包括血清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脂多糖(LPS)、TNF-α浓度及尿中乳果糖与甘露醇比值(L/M),并观察肛门排气时间及接受早期营养的耐受性。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例(5%)和1例(2.5%)不能耐受肠内营养(P〉0.05)。术后1d,各项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试验组各项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2d,试验组DAO、LPS、TNF-α水平仍然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但尿L/M值则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谷氨酰胺早期强化肠内营养具有良好的免疫耐受性.对进展期胃癌切除术中腹腔温热化疗患者术后肠黏膜屏障功能损害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老年胃癌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营养、免疫功能、炎性反应及并发症方面的影响。方法66例胃癌患者随机分成免疫增强肠内营养组(34例)与常规肠内营养组(32例),术后24 h给等热量、氮量肠内营养支持1周,比较术前1 d、术后第9天两组的营养、免疫指标、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免疫增强组前白蛋白与转铁蛋白均上升,而常规组均下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白蛋白两组均下降(P>0.05);术后两组IgMI、gA均升高且免疫增强组的升高更明显(P<0.05);术后免疫增强组的CD3 、CD4 及CD4 /CD8 均高于常规组(P<0.05),但CD8 无差异(P>0.05);术后两组IL-1α与IL-2均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IL-6与TNF-α均升高,且常规组IL-6、TNF-α的升高更明显(P<0.05);术后免疫增强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11.8%)明显低于常规组(25%)(P<0.05)。结论老年胃癌患者术后给予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在提高蛋白质合成、减轻炎性反应、改善免疫功能及降低并发症方面优于常规的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肠内、肠外营养联合应用和单用肠外营养对消化道肿瘤病人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消化道肿瘤病人随机分为肠内、肠外营养联合应用 (EN加PN)组和肠外营养 (PN)组 ,每组 2 0例。术后第一天开始给予等热量、等氮量的营养支持一周 ,并检测术前和术后第 8天的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结果 :两组病人术后第 8天的体重均较术前明显下降 ,两组间无差异 (P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对食管癌术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和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胸外科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组(EEN组,30例)和术后按传统治疗方案给予全肠外营养组(TPN组,30例),两组均行营养支持7d。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第1、3、7天检测免疫学指标:CD3+、CD4+、CD8+、CD4+CD8+比值;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ALB)和前清蛋白(PA)水平。并记录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结果EEN组和TPN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66.5±7.3)h比(75.1±6.8)h,P=0.000],住院时间[(7.8±1.1)d比(9.3±1.3)d,P=0.000]和住院总费用[(3.62±0.38)万元比(3.97±0.40)万元,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3%(4/30)比20.0%(6/30),P=-0.488]。术后第3和第7天EEN组患者CD3’、CD4’、CD4+/CD8+、ALB和PA均明显高于TPN组(均P〈0.05):而CD8+水平显著下降,与TPN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尸〈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用于食管癌术后患者可促进胃肠道功能早期恢复,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降低对免疫功能影响,加速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对老年胃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以及营养状态的影响,为此类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胃癌手术后进行化疗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肠内营养制剂)和观察组(采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化疗之后营养指标以及住院天数、排便时间以及首次排气时间。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IgM、IgG、IgA上升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CD3、CD4、CD8明显优于对照组,TF、PA、ALB、Hb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排便时间以及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胃癌术后化疗通过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能够显著改善免疫功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2.
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肠内、肠外营养联合应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方法36例老年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分为全肠外营养(TPN)组、肠内营养(TEN)组和PN加EN组,每组12例。检测手术前后人体测量学指标及血浆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和氮平衡变化并进行比较,同时观察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术后3个营养支持组的人体测量学指标和Alb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术后第2、4、8天PN加EN组氮平衡改善较TEN组明显,P<0.01。TEN组术后早期(6~8h)经鼻肠导管营养液滴注后,5例出现腹胀,其中3例伴腹泻,而PN加EN组采用术后36~48h或听诊可闻及肠鸣音(每分钟3次以上)后方开始输注EN液,则可以较好地耐受。结论老年胃癌患者术后EN时间应适当延长至36~48h或听诊可闻及肠鸣音(每分钟3次以上)开始为宜,在EN支持前可辅以经周围静脉的PN。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术后早期肠道摄入精氨酸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以4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后随机分为四组。两组术后早期经PS管每天输注精氨酸液,剂量分别为15g/d和30g/d,共7天。同时检测 T 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免疫球蛋白、补体 C3和迟发皮肤超敏反应。结果不同剂量的精氨酸对胃癌患者术后均有一定的免疫促进作用,而精氨酸30g/d 组可能达到更好的免疫反应状态。结论术后早期经肠道给予精氨酸对胃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营养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通过前瞻性对照研究分析2007年12月至2010年4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60例患者营养支持的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每组各30例),比较营养支持后两组患者的人体测量学,营养学指标,营养相关并发症及费用.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肠内营养组患者体质指数、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Hb、转铁蛋白、Alb分别为(16.9±2.4)kg/m2、(10.6±2.5)mm、(24.2±2.5)cm、(106±15)g/L、(2.2+0.4)g/L、(39±3)g/L,肠外营养组患者分别为(16.6±2.1)kg/m2、(9.2±1.3)mm、(24.0±3.4)cm、(102±18)g/L、(2.0+0.4)g/L、(38±3)g/L,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2,1.72,0.05,0.93,1.94,1.29,P>0.05).但肠内营养组前白蛋白、氮平衡水平、肛门排气时间、每日相关费用、菌群失调、糖代谢紊乱、肝功能损害分别为(0.30±0.10)g/L、0.8±0.3、(29±10)h、(210±30)元、1例、2例、2例,肠外营养组分别为(0.25±0.09)g/L、0.4±0.2、(38±6)h、(700±50)元、9例、12例、1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6.08,2.25,10.38,x2=7.68,9.32,13.87,P<0.05).结论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对患者实施营养支持可促进患者的恢复,而肠内营养疗效优于肠外营养,可作为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营养风险筛查(NRS 2002)评价胃癌患者术前营养状况的可行性与临床适用性,探讨对伴有营养风险的患者行预防性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胃癌患者进行NRS 2002评分。将NRS阳性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术前3d在正常饮食基础上每天口服能全力1000m1(4184 kJ/L),对照组继续日常饮食。术后观察各组感染并发症发生情况和血清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及体质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胃癌患者NRS阳性率70%(42/60),NRS阴性组(无营养不良风险)18例。NRS阴性患者术后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NRS阳性对照组(P〈0.01);血清IgA、IgM水平亦高于NRS阳性对照组(P〈0.05);体质量也优于NRS阳性对照组(P〈0.01)。NRS阳性试验组术后血清白蛋白和IgA水平均较同期对照组高(P〈0.05和P〈0.01),体质量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少(P〈0.01);感染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RS2002评分方法适用于胃癌患者术前营养不良风险的评估。对伴有营养风险的胃癌患者进行术前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改善其术后的营养状态和提高其胃肠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羟考酮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6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羟考酮组(O组)和右美托咪定联合羟考酮组(DO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行静脉全麻,静脉泵注异丙酚4~6 mg·kg-1·h-1,靶控输注瑞芬太尼3~4 μg/L,术毕前30 min静脉注射羟考酮0.04 mg/kg;DO组诱导后以0.5 μg·kg-1·min-1的速度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至术毕前30 min。术毕采用经静脉自控镇痛。于术前(T0)、术毕(T1)、术后4 h(T2)和8 h(T3)时抽取静脉血标本,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NK细胞CD16+/CD56+水平,计算CD4+/CD8+比值。记录术后镇痛VAS评分、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头痛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T0时比较,两组T1、T2时CD3+、CD4+、CD4+/CD8+比值、NK细胞CD16+/CD56+水平降低,CD8+水平升高(P<0.01)。与O组比较,DO组T1、T2时CD3+、CD4+、CD4+/CD8+比值和NK细胞CD16+/CD56+水平升高(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羟考酮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抑制程度较单纯羟考酮减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中腹腔灌注化疗(HIIC)及术后营养支持对进展期胃癌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间江苏省肿瘤医院胃肿瘤诊疗中心收治的65例进展期胃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EN组(术后早期肠内营养,20例)、HIIC加EN组(HIIC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22例)和HIIC加PN组(HIIC加术后肠外营养,23例)。分别于术前1d及术后3、7、12d,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其尿L/M比值,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8+和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及CD4/CD8细胞比值。结果术前1d,EN组、HIIC加EN组和HIIC加PN组患者L/M值分别为0.0280+0.0183、0.0305+0.0208和0.0298±0.0229;术后3d,3N患者L/M值均明显升高(0.1235±0.0611、0.1648±0.0571和0.1702±0.0628),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IIC加EN组和HIIC加PN组明显高于EN组(P〈0.05);之后,3组L/M值均开始回落.至术后12d,EN组(0.0278±0.0217)和HIIC加EN组(0.0336±0.0235)L/M值已回落至术前水平(均P〉0.05)。而HIIC加PN组(0.0616±0.0430)仍明显高于术前水平及其他两组(均P〈0.05)。与术前1d相比,术后12dEN组和HIIC加EN组患者CD4+细胞比例、CD4/CD8比值均明显升高(均P〈0.05);且HIIC加EN组和HIIC加PN组CD4+细胞比例显著低于EN组(均P〈0.05)。结论HIIC会加重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肠黏膜通透性的损伤,并一定程度地抑制细胞免疫功能: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改善HIIC引起的肠黏膜通透性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模式下围手术期序贯肠内营养在腹腔镜胃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将入选的115例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用快速康复模式下的围手术期准备+序贯性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传统术前准备+传统静脉营养支持,其中实验组55例,对照组60例。数据处理使用SPSS 19.0软件,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营养指标、免疫功能指标、肠道菌群变化等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一组不同时间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术后并发症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差别。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营养指标:术前肠内营养支持的实验组前白蛋白水平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实验组患者的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增加,白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学指标:术后第5天实验组与对照组的CRP水平及WBC水平均显著下降,且实验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Ig A水平在术后第3、第5天时较对照组同期水平增高、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肠道菌群变化:术后两组患者益生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计数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而致病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的计数则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临床观察结果:实验组肛门排气排便时间、首次进食流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提前。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两组均无吻合口漏等严重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康复模式下围手术期序贯肠内营养支持能改善患者的营养情况,调节机体的炎症免疫反应,增强肠道的黏膜屏障功能,减少肠道菌群失调,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加速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肠内营养可以提高患者免疫力,为患者的营养支持提供合理的营养途径。由于其廉价、简便、不良反应小等优点。目前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肠内营养具有诸多优势,尤其对于术后患者的恢复具有积极作用。然而。肠内营养支持同样具有局限性.在具体的实施中也要格外注意应用细节。本文以胃癌患者为例.探讨分析了肠内营养支持中应注意的一些重要细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患者应用肠内营养对术后营养状况、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遵照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总分≤3分无营养风险的69例分为传统治疗组(对照组,34例)和肠内营养组(35例):对照组按传统方法术前3天流质饮食,术前禁食12 h,术后禁食3 d、补充液体及所需热量,胃肠功能恢复后进半流质;肠内营养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300 g/d,术前4 h停用,术后24 h即开始鼻饲.两组分别于术前3天、术后第4天及术后第8天监测营养指标、炎症反应、免疫指标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前基本情况及营养代谢与免疫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术后两组各项指标除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肠内营养组的体重、体质量指数、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WBC、IgG、IgA、IgM、C3、C4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进展期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应用肠内营养,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对手术创伤的炎症反应及术后并发症,是一简便、价廉、安全的营养支持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